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南京大学 作者:海明威 页数:142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并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6年被法国《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被誉为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三十二本书之一。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提阿果老人在海上捕鱼的全过程,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在返航途中又遇见鲨鱼,同鲨鱼进行了惊险的搏斗,最终这条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他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 小说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桑提阿果在重压下仍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形象,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这部小说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大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为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桑提阿果则是人类中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进行的不断抗争。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桑提阿果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思想。桑提阿果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通过所创造的桑提阿果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内容概要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并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6年被法国《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被誉为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三十二本书之一。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提阿果老人在海上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作者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老渔夫桑提阿果在海上捕鱼的全过程,他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经过重重艰险,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航途中又遇到鲨鱼的袭击,最终只拖回一副鱼的骨架。“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败”是小说要表现的主要思想,这是一部英雄主义赞歌,展现了桑提阿果老人在重压下仍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硬汉”形象,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贾平凹(其中凹读wa),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商州初录》《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天狗》《黑氏》《美穴地》《怀念狼》《病相报告》等。曾获得全国文学奖三次,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其作品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余种版本。长篇小说《秦腔》获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书籍目录
老人与海老人与海附:尼克·亚当斯故事集三声枪响跟父亲去接生医生和医生太太十个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搬走了杀人者过密西西比河上岸前夕最后一片净土在另外一个国家大双心河(一)大双心河(二)
章节摘录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 一个老头儿,独自摇着小船在墨西哥湾的暖流里打鱼。已经八十四天了,他什么也没打到,连一条小鱼也没钓着。 前四十天里,有个男孩子跟他在一块儿,当他的帮手。可是过了四十天以后,他们还是天天空着手回来,孩子的爹妈便对孩子说,这老头子准是在走背运,倒霉到了极点,再别和他一起出海了。于是,孩子照爹妈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条船。这条船第一个星期就打着了三条大鱼。 那男孩子眼看着老头儿每天摇着空船回来,心里十分难受。他总要下海滩去,帮他搬回那堆沉重的钓绳,或是帮他扛走拖钩和鱼叉,再不就是帮他卷拢那张裹着桅杆的船帆。那张破旧的船帆用面粉口袋补了又补,卷拢以后,看上去就像一面打了败仗的破旗子。 老人看上去瘦骨嶙峋,脖子上尽是深深的皱纹;颧骨上有很多黄褐斑,这也许是长年累月在太阳下曝晒的缘故。黄褐斑一直往下延伸,蔓延到他脸的两侧。 他那双手因为终年收放绳索对付沉重的海鱼,无情的摩擦留下了累累伤疤。这些疤都很深,把周围的皮肤扯紧了,看起来比它们的主人还要苍老得多。那全是老疤,就像沙漠里那些被风侵蚀的岩石一样。 这人显得那样老迈,只有两只眼睛跟海水一样蓝,透出一股开朗、不屈的精神。“桑提阿果爷爷!”孩子冲他大声喊着。这时候小船已经给拖上沙滩,他们正扛着东西,沿那沙土坡爬上岸去,“我又可以跟您出海了。我们那条船已经打着大鱼卖了好多钱啦。” 孩子学会打鱼,还是老人教的,所以孩子很敬重他。 “别跟着我啦,”老头儿说,“你既然上了一条走运的船,就跟着他们干吧。”“您还记得吗?那回您八十七天没打着鱼,后来咱俩一连三个星期,天天打的都是大鱼!” “当然记得。”老人说,“我知道,你离开我,不是因为信不过我。” “是爸爸叫我跟那条船的。我是他儿子,必须听他的话。” “我知道,”老头儿说,“这是应该的,做孩子的当然要听父母的话。” “他对您不大有信心。” “是啊,”老头儿说,“他不了解我,可咱们应当有信心,对不对?” “对!”孩子说,“我请您上小餐馆喝瓶啤酒,喝完酒我帮您把全套家伙扛回家去,行吗?” “有什么不行的,”老头儿说,“咱们俩谁跟谁啊,怎么样都行啊。” 他们到小餐馆里坐下了。一些年轻的渔民不断地拿老头儿打趣,还讥笑他,他也不生气。 那些上点年纪的渔民都回过身来看看他,知道他好多天没打到鱼了,觉得挺难过。但他们并没有把对他的怜悯表现出来,只是慢慢地围拢到这边来,同老头儿聊了起来,谈起海潮,谈他们把钓绳放下去多深,谈这连续不变的好天气,谈他们出海听说的、看见的新东西。 当天顺利打到鱼的渔民们已经回去,把他们打的枪鱼全开了膛,平放在两条厚木板上,每条木板由四个人分两头抬着,摇摇晃晃地抬到鱼栈。等到冷藏车来,再把那鱼运到哈瓦那的市场里。 捉住鲨鱼的人,已经把鱼送到渔港对面的鲨鱼加工厂,在那儿用滑车把鱼吊起来,挖肝、去鳍、剥皮,再把鱼肉剖了片,准备腌上。 刮东风的时候,总有一股腥臭,从鲨鱼加工厂那边飘到港湾这边来,让人闻着很不舒服;但今天只有很淡的一点儿气味,因为这一阵已经在吹北风,接着便停了。 餐馆这儿挺舒服的,又有阳光。 “桑提阿果爷爷!”孩子说。 “嗯。”老头儿答应着,他手里端着酒杯,正想着很多年以前的事情。 “我去给你打些明天当鱼饵用的沙丁鱼,好吗?” “不用了。你去打棒球吧。我还划得动船,罗赫利欧会帮我撒网的。” “我还是想跟您去。要是不能跟您打鱼,有什么地方让我出把力也好。” “你瞧,你已经请我喝了酒啦,”老头儿说,“你已经是个大人了。” “我第一次跟您上船出海打鱼的时候,多大了?” “五岁。那天我钓上来的一条鱼太壮、力气太大了,差点儿把船掀翻,你也差点儿送了小命。还记得吗?” “我记得鱼尾巴‘啪嗒啪嗒’地在船板上使劲地拍打,拍得船板快要裂开了,木棒‘咚咚’地撞着船帮。我记得您把我推到船头那堆湿淋淋的绳子上,我倒在那儿,只觉得整个儿船都在哆嗦,还能听见您砍树似的抡起木棒打鱼,溅得我满身都是鱼血那股甜嗞嗞的气味。” “这些都是你自己记得,还是后来才听我讲的?” “从我跟您出海的第一天起,我们俩在一起的事情我都记得。” 老头儿用他那双有圈晒斑的眼睛望着孩子,眼里满是信任和慈爱。 “你要是我的孩子,我早就带你跑远一点去冒冒风险、长长见识了,”他说,“可你是你爹妈的孩子,再说现在你跟的那条船运气也不错。” “我去打些沙丁鱼,可以吗?我还知道,打哪儿可以拿来四条小鱼做鱼食。” “我今天用了些,不过还剩下几条。我撒了盐装在盒子里了。” “我给您拿四条新鲜的来吧。” “一条就够了。”老头儿说。他的希望和自信原本就没有枯死,现在更鲜活起来。就像清凉的风吹过,总能让人精神起来那样。 “两条吧。”孩子说。 “两条就两条,”老头儿同意了,“你这不是偷来的吧?” “那样我倒能省不少劲儿了呢,”孩子说,“我可是要自己拿网去捞啊。” “谢谢你啦。”老头儿说。他和孩子已经非常熟悉了,平时既像祖孙又像朋友。 他们之间不用再客气什么,什么都可以直接说,这也好像已经是他们的习惯了。 “看这个样子,明天一定是个好天。”老头儿说。 “您要上哪儿去打鱼?”孩子问。 “可能要到远海去,走得越远越好,等风向变了再回来。我想天不亮 就出海。” “我要让船主也到远海去打鱼,”孩子说,“那样的话,你要是钓了大鱼,我们好来帮你。” “他不喜欢跑得太远去打鱼。” “这倒是,”孩子说,“可是他的眼睛不好,所以在海上要找什么东西都要听我的。我一定有办法让他把船向您那边靠过去,如果我看见您需要帮忙的话。” “他的眼睛那么差吗?” “我想他快瞎了。” “奇怪,”老头儿说,“他可从来不捉海龟的呀。捉海龟才伤眼睛哩。” “您不是在尼加拉瓜的东海岸待了好_阵,捉了好些年海龟么?可您的眼睛不还挺好的么。” “我和别人可不一样啊。” “可您要是捉到一条老大的鱼,还够力气逮住它么?” “我想我一定能行。再说打鱼不是光靠蛮力,还有好些窍门儿呢。” “咱们先把东西扛回去吧,”孩子说,“放好了东西,我就去拿撒网捞沙丁鱼。” 他们从船上取了用具。老头儿把桅杆架上肩,孩子抱着个木箱。箱子里盘着一根棕色钓绳,那钓绳编得特别结实,又粗又硬。他们还拿了拖钩和带把子的鱼叉。装鱼饵的盒子跟木棒一起留在船后梢下面,要是打到了大鱼,就要想办法把它拖到船上,用这大棒来把它砸昏才行。 这个村子里的人都挺不错的,应该没有人会到老头儿船上偷东西的。不过呢,最好把船帆,还有那一堆绳子也带回家去,一来绳子老浸在露水里总不好;二来老头儿虽然肯定村里人不会偷东西,但万一要有经过的渔民呢?再说,把拖钩和鱼叉留在船上难免引起别人注意。 他们一同顺着上坡路走到老头儿的窝棚跟前,那窝棚的门始终敞开着。他们俩走了进去,老头儿把桅杆连同裹着它的船帆一起靠在了墙上,孩子就把那堆木箱什么的放在旁边。 桅杆的长度差不多就是这窝棚的高度。窝棚是用王棕树的树叶编着搭起来的,那种树叶有三米多长,也挺牢的,一般人们都用它来盖屋顶。窝棚里面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泥地上安了个可以用炭火烧饭的土灶。四面空落落的墙壁是棕色的,是用那种纤维特别坚韧的棕树叶子压平了叠起来的。 墙上有一幅耶稣圣心的彩图和一幅童贞圣母像。这都是他妻子的遗物。以前那墙上还有他妻子一张上了色的照片,可每次他看了更觉得自己孤单得可怜,就摘了下来。现在照片搁在屋角的架子上,上面盖着他的干净衬衣。 “您今晚吃什么呢?”孩子问。 “有一锅黄米饭,可以就着点儿鱼吃。你要跟我一起吃吗?” “不用,我回家吃。我帮您生火吧。” “不用了,回头我自己来好了。要不然,我就吃冷的米饭也行。” “我可以用一下撒网吗?” “当然可以。”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撒网,孩子还清楚地记得他们俩是几时卖了撒网的呢。但两人天天都要这么瞎侃一通。什么一锅黄米饭啦,鱼啦,其实都没有,孩子也知道。 “八十五是个吉利数目,”老头儿说,“说不定明天出海我能捉回来一条大鱼,剖开洗好还有一千多磅重,你看见了也替我高兴吧?” “我要拿撒网去捞沙丁鱼了。您坐在门口吹吹风、乘乘凉,好吗?” “好。我还有张昨天的报,可以趁着最后这点光看看棒球新闻。” 孩子不知道昨天的报会不会也是随口瞎说的。不过老头儿这回真的从床底下掏出了报纸。 “我在酒店里遇见佩利阔的时候,他送给我的。”他对孩子说。 “我捞了沙丁鱼再回来。我看把我们俩明儿要用的鱼都用冰镇着吧,到了早上咱们分。您仔细看看报,等我回来,您可以跟我讲讲棒球比赛了吧。” “扬基队不会输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