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歌的美学探讨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蔚  页数:182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研究“原生态民歌美学”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艺术起源的现存遗痕、把握世界方式的相似性、绚烂多姿的审美视界、音乐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教育手段、把握世界方式的相似性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陈蔚,女,1978年8月生于瑞丽市弄岛农场。1997年考入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2003年8月,赴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学习一年。先后在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担任教学工作。2002年获云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2006年获云南师范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2007年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云南赛区美声组铜奖”;2007年12月,独立编导的《采花行》女声组合节目,获文化部“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优秀演唱奖”和“评委会特别奖”。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学术探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从文学名著到经典歌剧试析的创作特色》、《音乐教育与现实人生》、《试论音乐在构建和谐人生中的作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探索》、《试论民族艺术审美价值的共同性》、《试论民族艺术审美价值多样性的形成原因》等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寻找血脉联系的纽带第一章  人类精神家园的回望  第一节  人类本性的伸张与回归——原生态民歌复兴的文化解读.  第二节  显示民族存在和博弈的手段——原生态民歌兴起的民族学考察  第三节  审美追求的超越和多样选择——原生态民歌复兴的美学理解第二章  艺术起源的现存遗痕  第一节  关于艺术起源的探索之路  第二节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说法  第三节  从原生态民歌中寻找艺术起源的痕迹第三章  人共美之——原生态民歌审美价值的共同性  第一节  审美心理的共同性  第二节  把握世界方式的相似性  第三节  文化融合的广泛性第四章  各美其美——原生态民歌审美价值的多样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原生态民歌审美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第二节  社会环境——原生态民歌审美多样性的原因之二  第三节  民族文化传统一——原生态民歌审美多样性原因之三  第四节  语言——原生态民歌审美多样性的原因之四第五章  绚烂多姿的审美视界  第一节  劳动欢歌——原生态民歌的审美内容之一  第二节  愉人愉神——原生态民歌的审美内容之二  第三节  史实刻录——原生态民歌的审美内容之三  第四节  情感宣泄——原生态民歌的审美内容之四  第五节  风俗画卷——原生态民歌的审美内容之五第六章  走向和谐的可选择路径——原生态民歌审美教育功能探讨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渊源和主要做法  第二节  音乐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教育手段  第三节  原生态民歌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  原生态民歌的审美教育功能第七章  集体意识的延续——原生态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当我们的祖先从莽莽的丛林中站立起来,在风霜雪电的坚韧搏击中,挺直了腰杆,挺直了双腿,昂着自信坚毅的脸庞,走出丛林、走过厮杀、走过死亡和重生,走过了千百万年蹒跚历程,走出了欢笑、走出了希望、走出了变化,从元谋猿人、山顶洞人……走到了今天的我们。在我们血管里流动着的是我们祖先当年传留给我们的血液;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埋藏着我们祖先曾经拥有过的憧憬和向往。历史不能重复,情感却能绵延;岁月一去不会复返,精神却能永远活在心中。祖先们的生理遗传在现代科技条件下须臾即可验明,一路播种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精神情感却不易轻而窥见,可能在某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在某个稻菽千重浪的收获季节、在某个醉歌狂舞的篝火晚会,甚或在强敌入侵的誓死反抗中,那种亘古未变的性格重又张现,重又复苏,重又惊醒。确实,民族之魂是看不见的旗帜,曾高高飘扬导引着人们一步步昂扬前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关键时候总能催人奋进;是融人水的血,虽不见形不觉味,但在细微处,总能发现它的存在。原生态民歌,就是这联系我们血脉的文化遗传中的一种,它凝聚了我们民族先辈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它带着我们祖先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缓缓走来。走近它,就如走近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人世沧桑,尽收其中;品味它,就如掀开一坛陈年老酒,芬芳醇酽,奇味无比;解读它,又仿佛置身梦境,似曾相识,若即若离。正是原生态民歌的这种奇特魅力,召唤我们走近它、探寻它、感悟它,去探求其看似寻常又奇崛的奥秘所在。  近年来,原生态艺术持续受到关注和热烈讨论,尤其是2006年中央电视台“第12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首次设立了原生态唱法组,促发了音乐界与大众传媒对原生态民歌问题的讨论。2006年,被称为“原生态民歌的划时代性界标之年度”。代表性的论者包括田青、乔建中、冯光钰、金兆钧、杨民康、俞人豪、李松、樊祖荫、贾舒颖、黄允箴、崔健等。讨论覆盖范围广、层次多,不仅提出了新的命题,而且从新的视角对很多重要问题作出了较为新鲜的考察,而且研讨者大多突破了此前民间音乐的研究模式,更加广泛地应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相关理论成果,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思考,对于厘清民间音乐保护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①  一、关于什么是原生态民歌  对原生态民歌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原生态民歌等同于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田青认为它是对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②金兆钧指出,原生态民歌的本意是指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现在更精确的定义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始生存状态的民族民间音乐。③黄允箴分析道:“原生态民歌是音乐与生活的复合体,是生成于我国久远的农业社会,与其自然环境相依、与其民俗事象相融,与其各种生活需求相应的传统民间歌曲。”俞人豪则提出原生态音乐是指大致形成于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民间音乐。②付晓玲将它定义为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③另一种侧重从原生态民歌起源与创作、传播特点角度进行界定,认为原生态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在民间口头传唱的歌唱形式。乔建中将原生态民歌定义为“以口头方式传播于特定民族、地域、社区、传统习俗生活中的民间歌唱”④。李松也认为“原生性民歌是非创作作品,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的,靠的是人民生活中的口口相传”⑤。当前对原生态民歌内涵的界说,较突出地强调了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的环境因素,如乔建中就指出原生态民歌的人文含量大于传统民歌,它不仅包括民族语言与地区方言、口头的自然传承方式(家族、村寨、社区等)、特殊的歌唱方法与地域民族风格,同时,还特意提出了歌唱环境这个因素,并强调两者之间交融一体的互动状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原生态民歌的美学探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音乐是心灵的呼喊,真情的释放,尤其是原生态的民歌,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发掘原生态民歌审美体验、审美价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正是基于这一点,作者结合具体的原生态民歌所做的理论说明。
  •   我想不明白这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