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片集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 让·波德里亚  页数:209  译者:张新木,陈旻乐,李露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断片式的文字其实就是民主的文字。每个断片都享有一种同等的区别。最平凡的文字却能找到非凡的读者。每个人都会轮流获得权利,以享受自己那光荣的一刻。当然,每个断片都有可能变成一本书。但是人们恰恰不会那么做,因为椭圆曲线比直线更长。但也是出于懒惰人们没有权利在无用的目标上耗费时间,就像人们没有权利为某些有用的目标而剥削自己样。同样也出于对文字的同情:毕竟它们已经为我们鞠躬尽瘁了。”  《冷记忆》系列中的这部《断片集——冷记忆3》精选自波德里亚写作《终结的幻象》与《完美的罪行》期间的笔记,书中充满了冥想与诗意的沉思,其凝练的光芒来自以下话题:沉默的智慧,客观进程的智慧,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充盈于世界中的神秘,政治、艺术与科学等各界的虚无;欧洲、东欧阵营、澳大利亚与纽约;生命、宇宙,以及一切事物顽固的无意义。

作者简介

  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tard),又译为让•波德里亚,1929年7月29日出生于法国兰斯(Reims),1966年至1987年任法国南特尔大学社会学教授,西方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物体系》、《象征交换与死亡》、《消费社会》、《生产之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拟像与仿真》、《冷记忆》等。
  从1971年至2000年前后,波德里亚为他的读者们奉献了20多部专著和200多篇文章(还有选集),以其“高产”和“高质”而在当代社会思想家中格外引人注目。他也是向英语圈输出知识最多的法语作者之一,几乎一有法文专著出现就尾随有相应的英译本推出。由于波德里亚思想的原创性和冲击力,他也成为了世界上备受关注的思想家。
  2007年3月6日,让•波德里亚在久病之后,逝世于巴黎家中,享年77岁。

章节摘录

  所有这些发展壮大的企业,其唯一的目的就是洗白利润。所有这些注定无法完工的工程,其存在只是为了提供时间,以便索取政府补贴,进行贿赂以及投机谋利。所有这些计划,相当于为做事而做事的唯一必要性,相当于追求成就的精神需要,犹如一种人工呼吸。整个整个的生命,注定都要从事这种降级的活动,它们甚至达不到任何实现威望或财富的目的。到处都是大赦,丑闻的洗罪,发票的洗白。但谁也说不准,这种开支的洗白就像随之而来的集体中毒的洗白那样,有朝一日会落到权力的大理石上。媒体和政界将为之付出高昂的代价,何况他们已经在支付抵押汇票了,这是他们从想象的我们的部分付款中抽取的汇票。他们已经失去了任何的信用和可信度。在我们的周围,处处都是这个世界无辜的符号,永久运动的符号,贞洁和顽皮的符号,月光、秋日、水生物等环境的符号,以至于婴幼儿时的想象得以复活。  有这样一些生灵,其美丽的激发来自于某个更加美丽的人的奴性关系,而这个人又只能忠诚于另一个比他更加完美的造物,形成一种永无止境的链接。  对于某些人来说,其意志和生活因寄居于魔鬼般的躯体而倍感折磨。对于另一些人则正好相反:其痛苦来自他寄居于一个美丽无比的躯体这个事实,这个躯体如此之美,以至于痛苦无法炮制出与自身相同的任何东西。  正是这种冷漠,自然的或是佯装的冷漠,将痛苦带进了爱情解体的复杂体系:同一个地方从来就不能有两个女人,无论她们之间是互相嫉妒还是心照不宣,一切都可能坍塌。冷漠也将痛苦带进了意志极点的这种精神解体中,使得任何决定都是不可能的。同样也将痛苦带进了概念的撕裂和分散之中,人们本该可以生活在温暖之中,生活在夫妻温情在文化上的对等物中:基础概念的和平使用。  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爱好呢?也许是从中找到某种能量的感觉,然而更重要的是:撕裂和解体都是一种折磨,存在某些对智力的折磨,正像存在对身体和欲望的折磨那样。但是在这些折磨中,人们也能感受到某种快感。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忖,为什么我爬五层楼总是神秘地要比别人更加困难。毫无疑问,如果我不住在那里就不会那么难爬,如果我并不期待在那里找到我的复体,而且是我想要摆脱的那个复体。我真希望溜到那里,就像溜进某个别的人家,并且暗喻性地脱下我的鞋子。而深夜晚归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暗暗地希望“另一个人”已经有时间酣然入睡,而你可以悄悄地钻进被窝却不吵醒他。  所有那些处于神经疾病发作边缘的社会,它们倒是没有崩溃。所有那些蒙受难以想象的肉体、精神和媒体迫害的躯体,它们却以一种难以置信的可塑性强力抵抗着。不应该同情我们的脆弱,应该欣赏我们的抵抗力,还要欣赏全社会的抵抗力。  所有那些情报部门徒劳的跳动和神秘的攒动,都一一进入了知识的领域,成千上万的研讨会相互充当着跟踪对象——更不用提那些双重间谍了,他们为一个外国列强工作,那是一个虚拟惊愕与愚蠢比较学的强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断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帮人买的,书的质量很好,很有质量纸张也很好。内容我本人是没有看的,听反馈意见说还不错,值得一看。但是如果不喜欢这类作品的还是不要购买,较生涩枯燥。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
  •   语言精辟优美。外话:买后三部书的时候,送货员找了一张假五十的钞票给我。
  •   整个系列都很喜欢,不过有些内容不太易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   这种书应该见到都买。
  •   喜欢这种 随手拿起就可以读 随时放下就能放 的书
  •   很好看,买回来一口气就看完了
  •   哎!二琛琛
  •   一套都入手了 读书破万卷
  •   喜欢这种片段书写。
  •   好书。值得阅读
  •     第一次听说是在大一。两年后再接触时,被它深深地吸引。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让我有种佩服和震撼的感觉。
      如书名所提示的那样,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断片。经济政治时事乃至日常生活的种种,都从文字的表面渗透出来。每一个内容都很短,但直接揭示了事物的实质。也是因为它短,才显得可贵。一句句短语,没有太多说教的意味,而是生活的感悟,一种生活的真实。
      好像从现代文学开始,语言已逐渐失去了它的实质。语言不再是意义的载体,两者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以致像书里说的那样,在社交场合里,人人都相互认识,即使是对陌生人都有一种模模糊糊的记忆,但就是对不上号,只看见对方的面貌,而忘记了其名字。通过一种强加的记忆,不断地灌输,最后连真相与事实都混淆,只活在他人塑造出来的框架里,这是电影《去年在马里安巴》的悲剧,也是语言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作者说“1948: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年代。”理由是那时“影片中的人物对他们的感情还保留着我们已经不再拥有的那份真诚,那种天真的信仰”,现在的情感“更多地表露身体的情节剧,而不表露灵魂的细腻”。这是一种精神的污染。因为信息太多、知识泛滥,我们已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只像狗一样忠诚地活着就行。继吃过鲜肉和死肉的先人后,我们只是在咀嚼冷冻肉。一次次的交流,只是把概念吞进又吐出,培养语言和思想的焦虑。席勒在《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里谈到朴素的诗之所以让人心动,是因为它里面有一种真情。“古代诗人打动我们的是自然,是感觉的真实,是活生生的当前现实;近代诗人却是通过观念的媒介来打动我们”。因此在朴素诗人那里,只需把现实模仿出来就成功了。我想,这也可用来归纳古今文字的特点。一本本书,得到的更多的是累赘和繁琐。文字的堆砌、技巧的卖弄、思想的肤浅,使得文字的温情已被淹没,心灵间的相互沟通已成幻想,被拘禁在权力和政治的牢笼里,活动不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