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三户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南京大学  作者:王彬彬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前言

  把金庸、王朔、余秋雨三人放在一起,是因为在一定意义上,三人是可以“合并”的“同类项”。几年前,王朔突然对金庸发起猛烈攻击后,颇有几位学术界内外的“金迷”在为金庸辩护时,以满是委屈的口吻,说王朔与金庸本是一类人,说他们既崇拜金庸也热爱王朔,如今王朔非但不与“金大侠”惺惺相惜,却一口一个“金师傅”地极尽嘲骂之能事,这种“同类相残”真令他们痛心不已。这些人的痛心,固然让我觉得可笑,但他们强调王朔与金庸本是同类,却也让我感到他们目光的准确。至于余秋雨,在与老侠的对话集《美人赠我蒙汗药》中,王朔也“骂”到过。我既厌恶王朔也反感余秋雨,但我也想说,王朔与余秋雨也有某种本质的相似之处,因此王的贬余,也具有同类相残的意味。金庸、王朔、余秋雨这三个人,在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和作品的外在形态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在更本质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

内容概要

实际上,在我看来,金庸、王朔、余秋雨,这三人最本质的相通之处,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属“帮”字号文学——“帮忙”或“帮闲”。麻痹人们对现实的感觉。消解人们改造现实的冲动,是他们的作品共有的功能。当然,他们的“帮忙”和“帮闲”,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他们对“忙”和“闲”的“帮”,在方式和姿态上,也是各有特色的。对“帮”的殊途同归,才是把他们视作“同类项”的最坚实的根据。

作者简介

王彬彬,1962年11月生,安徽望江县人。1982年毕业于洛阳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研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独自与驳诘》、《鲁迅晚年情怀》、《给每日以生命》、《为批评正名》、《城墙下的夜游者》、《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往事何堪哀》、《一嘘三叹论文学》等多部。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编 衡金庸之轻重 第一章 金庸:雅俗共赏的神话 第二章 金庸武侠小说与中国新文学传统   一、历史的回顾   二、何满子的愤激   三、钱理群的模糊   四、刘再复的谬误 第三章 破金庸武侠小说之“新”    一、“人”在何处    二、“现代精神”质疑    三、孙悟空的跟头与如来佛的手心 附:面对“金迷”第二编 论王朔之短长 第四章 王朔与“鸳鸯蝴蝶派”    一、“不写小说就没什么出路了”    二、“应该说真不幸,我成了这样……”    三、“反正我敢糟践自个儿”    四、余论:亟须确立通俗文学批评标准 第五章 王朔与“大院文化”    一、“是什么鸟变的就是什么鸟”    二、“我小时候,管你们才叫痞子呢”    三、“强奸一次是强奸,再强奸一次就成夫妻了?”第三编 辨余秋雨之是非 第六章 余秋雨散文的价值定位    一、从颂歌合唱到“骂”声如潮    二、颂歌合唱中的几种声调    三、否定的声音及其评析    四、几种特别中肯的说法 第七章 余秋雨是否应该忏悔   一、问题的提起   二、余杰有多大失误   三、余秋雨为何不忏悔增订版后记

章节摘录

  这番话的遣词造句、语调情绪,都与作为严谨学者的钱理群一贯的风格不合。“生亦何欢,死亦何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几句话实在平淡无奇。类似意思的话,可说不知有多少,因这几句话而“有一种被雷电击中的感觉”,实在不像是出自钱理群先生之口。钱理群先生乃饱学之士,尤其对鲁迅有精深的研究和理解。如果钱理群先生在“极度的精神苦闷”中对鲁迅的某句话、某篇作品有了新的理解、与鲁迅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那会更合情合理。毕竟,把钱理群和他的学生以及“把你,把我,把他,把我们大家的心灵沟通了,震撼了”的,更应该是鲁迅作品,而不是金庸那些远离尘世、虚无缥缈的武侠小说。钱理群的这番话,如果不包含着“讨论会”上特有的客气,那就只能说他是在叙说非正常状态下阅读金庸的体验。如果说,是在“陷入了极度的精神苦闷之中,几乎什么事不能做,也不想做,一般的书也读不进去”的时候,钱理群先生读起了金庸并且对其中几句原本寻常的话大为动情,那在正常的精神状态中,在其他的书能够读进去时,钱理群先生或许会对金庸的感受大不相同。不过,有一个问题不可忽视:金庸的书是在别的书都读不进去时独能读进去的书,而这样的书,肯定不是“正常”的书。至于严家炎先生指出的“金庸热”的第四个特点,就更有些可笑了。转述或伤其真,也原文照抄:四是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金庸迷中有各种政治观点的人物,甚至海峡两岸政治上对立得很厉害的人,国共两党人士,平时谈不拢,对金庸小说的看法却很一致,都爱读。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可能是内地最早接触金庸作品的读者之一,他在70年代后期自江西返回北京,就托人从境外买到了一套金庸小说,很喜欢读。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接见金庸时,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小说我是读了的。”而据台湾新闻界人士透露:海峡对岸的领导人……国民党前主席蒋经国先生,生前也很爱读金庸作品,他的床头也经常放着一套金庸小说。这样一种完全超越了政治分歧的阅读现象,难道不值得人们思考和研究?读这段话,我首先还是惊异于严家炎先生对邓小平、蒋经国也读过金庸之事如此清楚。看来,严先生确实是花过一番工夫对金庸小说的被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的,平时也一定很留心搜集有关资料,尤其是“金庸雅迷”的资料。如果是在从事文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这种工作当然也可以做。但严家炎先生搜集这种资料的目的,却是为了证明金庸小说的价值。这种心态就很有点耐人寻味了。还是前面说过的话,如果严家炎先生十分确信金庸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那只须努力去发掘、去阐释这种价值即可,用不着又是统计金庸小说的读者量,又是抬出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来作旁证,用徐岱先生指责非议金庸者的话说,就是用不着“拉大旗作虎皮”。而严家炎先生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寻找旁证,是否意味着内心对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并无确信,是否意味着也时时对自己投身金庸研究怀有疑虑?若心态果真如此,却又硬挺着充当“金迷”阵营的排头兵,个中原因,又是什么?再说,将“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的阅读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认为“完全超越了政治分歧的阅读现象”就“很值得人们思考和研究”,也真是闻所未闻。如果不同政治信念的人都喜爱吃臭豆腐,就能证明臭豆腐是味最美最有营养的食物吗?如果不同政治思想的人都迷恋于海洛因,就能证明海洛因是上好的东西吗?因政治信念的对立而对文学作品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只在特定时期发生在特定作家作品身上,这本来就是一种非常态的现象,而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超越了政治分歧”,本是一种正常现象。可严家炎先生似乎在以非正常为正常,而将正常现象却视作特别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特例了。这可说又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把蒋经国拉来为金庸助阵,也匪夷所思。在某些方面,我们不妨认为蒋经国乃行家里手,但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上,却没有理由认为他也有高于常人的水准。蒋经国洁净的床头放着一本洁净的金庸,与大陆民工肮脏的床头放着一本肮脏的金庸,性质完全相同。这道理,前面在谈到著名科学家时已说过。以著名政治家也阅读金庸从而证明金庸有了不得的价值,还是犯了常识性错误。何满子先生说,这里奉行的逻辑是:“赵太爷田都有三百亩哩,他老人家的话还会错么?”是真正的“拉大旗作虎皮”。①话虽有些尖刻,但应该说是击中了要害的。严家炎先生新近作文反驳何满子先生,呼吁以“平常心”看待金庸。②而我觉得,恰恰是严家炎、徐岱等几位先生,未能以平常心看待金庸。例如,严家炎先生在推崇金庸时,一再犯常识性错误,恰恰说明心态的不平常。

编辑推荐

  《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为精典图书系列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坛三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对金庸的批判让我吃了一惊,但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余秋雨的则很容易接受;至于王朔,似乎俩人有私仇,落笔毫不留情,但也言之有据。
  •   材料丰富、翔实,分析论证严密,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与人驳难,却不可求。批评尖锐但分析到位,并非有人所言“酷评”
  •   作者立论有据,行文很流畅。
    建议对当代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不妨闲暇时读读。
  •   本书立论精辟,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分析细致,文字流畅,实为难得的好书,值得推荐!尤其是对余秋雨的批判可谓鞭辟入里,阅读时感到酣畅淋漓!
  •   该书对这三人的评论很是非常精彩的,值得一读。
  •   文笔流畅,论说严谨,有理有据,使人信服。读来使人酣畅淋漓,非常愉快的阅读感受。
  •   很好的书,喜欢王老师
  •   这本书有理有据,直达痛处,读这样的书,提神醒脑,受益匪浅,值得推荐。
  •   书还好,武侠就是**。
  •   观点新颖,资料详实,有说服力,有点罗嗦。
  •   王彬彬的这本书,专门讨论金庸、王朔和余秋雨这几位文坛红人,其观点和论证虽不能完全同意,但确可成一家之言。思想的深度与批判的锋芒皆藏其中,读之顿觉酣畅淋漓……
  •   对余秋雨的评价基本算是一针见血,但是对于王朔和金庸,也不能说批评的没有道理,但是有点过于求全责备了,例如在同时代的作家,金庸的见识也算是名列前端的,如果有局限,不如说说是时代的局限
  •   本人没资格从文学的专业角度来谈论这本书,但是总觉得有点像怨妇式的骂街、相互诋毁!
  •   挺不错的,王彬彬的评价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