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9月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鲍德里亚 页数:221 字数:198000 译者:夏莹
Tag标签:无
前言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曰益高涨。于是,学术的本土化迫在眉睫。虽说“学问之事,本无中西”(王国维语),但“我们”与“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识政治却不容回避。但学术的本土化决非闭关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这套丛书的立意正在这里。 “棱镜”本是物理学上的术语,意指复合光透过“棱镜”便分解成光谱。丛书所以取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意在透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并反映出选编者的理解和匠心,进而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本丛书所选书目大抵有两个中心:其一,选目集中在国外学术界新近的发展,尽力揭橥域外学术90年代以来的最新趋向和热点问题;其二,不忘拾遗补缺,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 众人拾柴火焰高。译介学术是一件崇高而又艰苦的事业,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这项事业,使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学术本土化作出贡献。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 全书共分11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符号的功能与阶级的逻辑、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直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设计与环境或政治经济学如何成为操控力量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年-2007年)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后现代理论家,知识的“恐怖主义者”。波德里亚生于1929年,作为家族中上大学的第一人,他在巴黎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书籍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代译序 符号之谜:物质存在的化蝶幻象第一章 符号的功能与阶级的逻辑 1.符号一物的社会功能 2.社会学的视野 3.物的差异性操持 4.隔离的逻辑第二章 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 1.作为一种意指逻辑的消费 2.消费:作为一种交换和差异的结构 3.作为一种生产力体系的需要体系和消费体系第三章 拜物教与意识形态:符号学还原第四章 艺术行为与签名: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创作第五章 艺术品拍卖:符号交换与奢侈价值 1.政治经济学的另一副面孔 2.与经济交换的差异 3.经济权力和统治 4.象征价值和审美功能 5.结论第六章 关于一般理论的讨论 Ⅰ Ⅱ Ⅲ第七章 使用价值之外 马克思和鲁宾逊·克鲁索第八章 直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1.意识形态的神秘思维 2.符号的形而上学 3.指涉物的幻影 4.指称与涵意 5.超越符号:象征性第九章 媒介的挽歌 赞美诗 恩泽斯伯格:一种“社会主义的”策略 没有回应的言说 颠覆策略与“象征行动” 传播的理论模型 控制论的幻象第十章 设计与环境或政治经济学如何成为操控力量 符号的运作 功能主义的危机 环境和控制论:政治经济学的最高阶段第十一章 交换价值中欲望的实现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角色”在主体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就如同需要在物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同样地同义反复,同样地被赋予神秘色彩。 最终,你可以发现购买一辆汽车将被归结为以下这些可能性的动机:留下纪念的、技术的、实用的、心理象征性的(过度补偿、富有攻击性的),社会学的(群体的规范、对名誉的渴求、从众或者标新立异)。最糟糕的是,所有这些动机都有其合理性。很难想象,这些动机中的任何一种与之不相符合。然而,它们却常常在形式上相互矛盾:对安全的需要与对冒险的需要相互对立.试图从众的渴望与试图标新立异的想法相互冲突.等等。究竟哪个是决定性的呢?究竟该如何将它们纳入一个结构之中,又该如何排列顺序呢?最终,我们的思想者们只好尽其所能地建构了他们同义反复的“辩证法”:他们总是谈论相互作用(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种动机与另一种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经济学家们不喜欢这种充满变数的辩证法,他们迅速地后退到他们可进行计算的方法之中去了。 混乱不可避免。这些在不同的抽象层面(需要、社会期望、角色、消费模式、边缘群体等等)所获得的结果并不是没有意思的,而是偏颇和危险的。心理一社会的经济学如同一头斜视的怪兽,所能看到的非常有限。但它确实发现了一些东西,捍卫了一些东西,它驱除了极端、单向度分析的危险,在那些分析中有意识地将物既不视为群体的物,也不视为个体的物,而是将其看作社会的逻辑本身,以此来作为创造一种分析原则的必须。 我们已经透露了这种逻辑即是差异性逻辑。但现在很显然,将声望、地位以及差别等等视为诸多动机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这一点已经在当代社会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然而,这种社会学的延伸所时沦的问题并不比传统心理学更多。显然,个体(或者被个体化了的群体)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总在追求社会地位和名誉,当然,在这一层面上的物也应被纳入到分析中来。但基本的层面则应是无意识的结构,这种无意识的结构组织了差异的社会生产。符号交换的逻辑:差异的生产 每一个群体或个人甚至在基本的生存得到保证之前,就已经体验到了一种压力,要让自己在一个交换和关系的体系之中拥有存在的意义.与商品的生产同时产生的还有意指关系与意义的细化,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为自己而存在的同时还要一个人为另一个人而存在。 因此,交换的逻辑似乎更为原始。个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无(rien)(如同我们开始的时候所谈论的物)。无论如何,某种语言(由词语、女性或者商品构成的语言)总是先于个体而存在。这种语言是一种社会形式,它是一种交换结构,却是无个体存在的结构。这一结构同时在两个层面上成为一种差异性逻辑: 1.它在交换的意义上将个体的人转变为合作者,虽然不再存在个体,但却存在差异,他们的关系受到交换原则的规范。 2.它将交换的物质载体转变为差异性的、具有意指性(signifi-cant)的要素。 这是真正的语言交往。它同样适用于商品和产品。消费就是交换。一个消费者从来都不孤独,就如同一个说话者不会孤独。而对于消费的分析的全部革命也就在于此:预设个体需要说话,并不能解释语言的产生(这种设定存在两个不可解决的问题:这种需要基于个体的存在;同时,在一种可能的交换中来阐释这种需要),然而语言存在着,它不是作为一种自发的绝对体系,而是作为一种与意义同时产生的交换结构而存在,并且言说着一种个人的意愿。同样,消费也并不源自消费者的客观需要,或者主体对物的一种最终意图:相反,在交换体系中,在物质的差异的体系中,在一种意指关系的符码体系中,在规定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社会生产——商品的功能性,个体的需要只能追随着它,适应着它,在将这种基本结构机制理性化的同时也压抑了它。 意义从来不存在于一种经济关系之中,即一种被理性化了的选择和计算之中,从来不存在于那些既定的、被预设为自发的、有意识的主体之中,也从来不存在于那些依据理性的目的而被生产出来的客体之中,而是向来存在于有差异的、被体系化了的一种符码之中,与理性化的计算相对立。意义是一种构建社会关系的差异性结构,而不是主体本身。凡勃伦和设定的差异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参考一下凡勃伦的理论。尽管他是从个体而非从阶级的角度,从声望的相互作用而非交换结构来阐发差异性逻辑的,但他的理论却显然优于那些追随他的人,以及那些假装“超越”了他的人。这些人自认为发现了整个社会分析的原则、本质逻辑的基础以及差异性的机制——的形势,而是给出了一种变化了的关系性结构。凡勃伦的理论向我们表明:社会阶层(包含差异性的阶级以及地位的竞争)的生产是如何成为一种基础性的法则,以用来安置和吸纳其他的逻辑,例如意识的逻辑、理性的逻辑以及意识形态的逻辑、道德的逻辑等等。 社会通过具有区分性的物质载体的生产来调节自身:“关于消费品的取得和累积这类行为,一般总认为其目的是消费……但是如果要说明为什么对商品的消费必然会引起对商品的累积的动机,那就得撇开上述的简单意义,只有在相差很远的另一意义下才能有所领会……占有了财富就博得了荣誉,这是一个带有歧视性意义的特征。”
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他“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 鲍德里亚于1972年完成出版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他从后马克思语境中叛逆出来走向反马克思主义的逻辑通道。实话说,这本书是早期鲍德里亚学术理论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他“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中,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我以为,鲍德里亚的这一“观念革命”只是一种看走眼的学术戏法,作为社会历史存在真正基础的物质生产的符号性化蝶不过是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障眼法。固然,符号标识的差异性逻辑的确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主导性制约因素之一,可是,它的结构性统治却并非真能离开客观物质生产的现实大地。 ——张一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