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0月第1版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多丽丝·莱辛 页数:427 译者:范浩
Tag标签:无
前言
这个集子里收了几篇我自己最喜欢的小说。一篇是用作书名的《抟日记》,里面提到的地方也在罗得西亚,不过,那里和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差别很大。我是在马绍纳兰的班克特长大的,离斯诺伊阿不远,可我那时候经常跑到马兰德拉和曼契克玩。那里主要是沙地草原,到处都是大块大块的花岗岩,你摞着我,我摞着你,姿势别提多古怪了,高处的石头都颤巍巍地,仿佛一阵小风就能把它们掀翻似的,这种景象我在其他地方还真没见过。小时候,我一天到晚地泡在那儿,观察草木和昆虫,记得那里的土是白花花的,上面还盖着一层硬壳,不像父亲的农场上全是厚重的黑土。
内容概要
这部备受赞誉的小说集生动地描绘了非洲的壮丽景色,炎炎的烈日、广袤的大地,以及黑人与白人之间无法解决的巨大矛盾。贫穷的白人农夫和他们孤独的妻子、遮天的蝗暴、蚂蚁和石榴树、黑人佣仆,还有土著村庄里的饥荒……共同构筑了一个极有力度的意象——非洲大陆:数不胜数的人都曾为了生计,在这片土地上耕作、开采、劫掠,而它始终傲然屹立。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生于伊朗,父母均为英国人。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作品风格多变,在欧洲各国获得多种文学奖项,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代表作有《青草低吟》、《金色笔记》、《第五个孩子》、《特别的猫》,以及“五部益”《暴力的孩子们》等。
书籍目录
序言我所知道的间谍一个不结婚的男人黑皮肤的圣母小首饰匣猪背叛他说过的话露西·格兰奇小劫流放的滋味散心进城树木与少女飞抟日记两只狗的故事新来的人家信饥饿绣荷包(译后)
章节摘录
我所知道的间谍 我不想让人感觉我是在拿三十年前的索斯柏里,一个芝麻大的小城,和威名赫赫的地方比。天理不容。不过,要谈大题目,从小处人手,似乎并无不妥之处。 说起来,还是二战时候的事。有那么二十来个人,主持着十来个左派组织,不过左倾的程度各不相同。索斯柏里尽管是首府,可是当年的情况却是“大家谁都认识谁”。城里白人大约有一万上下;至于黑人的人数,那个时候和现在一样,都是毛估的。城里有个中央邮电局,设在很漂亮的一栋楼里,有个邮件分拣员定期参加左派俱乐部的集会。就是这个人给我们讲解秘密警察的审查制度是怎么运作的:所有寄给上述那些组织的信函都先给放到一个盒子里,上面注着“待审”的字样,接下来就由某些被信托的公民抽空审阅。当然,这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想也想得到的。此外,还有些组织也入了另册,比如一个叫守望之塔的教派,不知什么原因,非洲上上下下的政府对它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也许是因为他们预言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还有些法西斯组织——这倒也合情合理,毕竟在进行反法西斯的战争嘛。至于那些宗旨含混晦涩,譬如只有五个成员、五镑经费的组织和个人,邮件也需经过,打个比方,过滤和消毒。最后这一块大概有一百人的光景,是最最令人费解的。这些人能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他们的意见对于正在萌芽的南罗德西亚又能有什么大不了的危害?要知道,当时正像走马灯一样地换首相呢。
媒体关注与评论
非洲会使你明白,人,和其他生物一样,只是大自然里一个渺小的生灵而已。 ——多丽丝·莱辛,摘自本书序 有些故事写的是二十年代,有些写的是战争,有些写战后,皆取自作者的童年印象,这些印象非但没有因为时间和记忆褪色,反而显得分外鲜活丰润。 ——《每日电讯报》 多丽丝·莱辛能够把看似家常、偶然的琐事敏捷地翻个个儿,把它们内在的光华展现出来:仿佛她写作的时候一直凝神打量着这些故事,直至获得那一特别的视角,它虽精灵古怪,但却直抵核心。 ——《泰晤士报》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她是一位女性经验的史诗家,以其怀疑、热情与洞察力,仔细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 ——诺贝尔委员会对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颂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