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评传

出版时间:2002-5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同书  页数:401  
Tag标签:无  

前言

  1994年匡老和中心主任吴新雷教授要我物色《郑燮评传》的作者,我当即推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喻蘅先生。因为喻氏画兰、画竹、诗词、书法是当代高手,又是郑氏乡人,还写过不少为板桥辩诬的论文,让他写板桥评传,可谓得其人哉。中心领导听我介绍,看了我送去的喻氏著作《艺文随笔》(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内有多篇关于板桥的论文),也欣然首肯。我就积极联系约请,可是喻先生身体不好,不能写。我回复中心,另请作者。过了几天,吴新雷老师建议我写,说此事是匡老所嘱。这是给我学习的机会,更是对我的信赖,重任盛情俱难推却,于是写《郑燮评传》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接受写《郑燮评传》以来,真是"夙夜忧叹“,因为我虽素爱这位乡贤,也写过些研究文章,可是书画素养不及喻老,况且郑氏评传已有几种,再想出新,难于蜀道。我决定”自以心竞“,边学边干。这期间多处寻师访友,多得匡老耳提面命,又得到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卞孝萱先生的帮助,卞先生是我同乡前辈,是研究板桥专家,当代最完备的资料书《郑板集全集》的编者。卞老师在与我长谈之后,并惠赠《郑板集全集》,我就拜卞老师为师,确定读板桥作品,学板桥风格,写板桥评传这个总体构想,分成三步:第一步搜集、熟悉资料;第二步写出专题郑氏研究;第三步重新构思,按思想家评传要求写出”评传“。1995年陆续写出并发表了郑板桥的绝和怪、郑板桥的题画诗、郑板桥的儿童教育思想等系列论文,向广大师友请教,吸收意见,构思评传。  郑板桥确实是一位艺术天才,但他一开始并不想当一个艺术家,而是想做官,想"兼济天下”,尽一切办法,作最大努力做官。做到官了,又尽心想做个好官,为人民造福。可是现实--清朝的官场却不让他做好官,还滥加罪名将他赶出了官场。让他窝了一肚子气,又因为做官没捞钱,罢官后要谋生,只好以“笔租墨税”来养家糊口。扬州是卖画的好地方,可是高手云集,要能在扬州书画市场占一席之地,就必须书画出众。这样,生活所逼,书画市场所逼,胸中闷气所逼,三逼就逼使他奋力向书画高峰攀登,逼出了他的艺术天才的潜力,逼出了他的“绝”艺,于是,他失之官场,收诸艺苑。  郑氏的艺术成就又并非仅仅是个人气质与遭遇"逼“成,而是整个时代孕育造就的,是时代的土壤,时代的风雨培育营造了郑板桥这样一位卓越的艺术改革家,如果没有汉、唐、宋、  元、明涌现的大量艺术精晶,和艺术家求新求变的创造楷模,以及经济发达所推动的各种艺术高度发展寻求深入突破再创新的艺术的规律和要求,郑板桥就很可能仍是在黑夜中摸索。淮南之桔还会化为淮北之枳;英雄、天才离开了时势是造就不成的。  对郑氏狂、怪的理解。时贤不少论者都认为郑氏狂怪,表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叛逆。拙见以为郑氏狂、怪表现了对传统思想(光辉部分)的继承。因为他的狂、怪所呈现的特点,如艰难求官,如变创书法,如穷而好施,如不媚上官等等,每一点都可以从传统思想中找到因子,找到范例,只是”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而已;而郑所厌恶、反对的则是当时社会上的官僚恶习和虚伪庸俗,这些也是古贤高士所深恶痛绝的。只是当时社会习非成是,以郑所倡扬者为非,以郑所反对者为是。其实郑氏所不遗余力鼓吹提倡的都是儒家正统思想,而郑所反对的则是偏离了儒家正统思想者,只是提倡和反对常以”狂“、”怪“(常人眼中的)出之,所以,郑氏的”狂“、”怪“是继承优秀传统而不是背叛传统。  ……

内容概要

本书对清初著名的艺术家郑燮的家世,生平和诗、书、画、篆刻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作了详尽的缕述,并将郑燮放在“思想家”的坐标系上,观照、阐述其“怒不同人”与“难得糊涂”的人生信念,物物平等、物我平等的自然主义观念,“民吾同胞”的近代人道主义思想萌芽;循天之道的社会思想,尊商和艺、商互优的意识,以及不断发现、总结辩证的艺术创作规律和不可重复的独特艺术个性与佳人难再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见解新颖,论述辩证生动,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王同书,江苏大丰市人。1938年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作家、诗人,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毛泽东词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江海诗词》副主编。
主要研究明清小说(重点《水浒》、《聊斋》、《红楼梦》),古今中外诗歌;并创作诗歌、散文、小说等。曾在国内外各种报刊发表论文、评论、诗歌、散文数百篇。出版的著作有《施耐庵之迹新解》、《聊斋谈美》、《水浒·白驹·施耐庵》、《菜根谭·客斋随笔》、《激扬斋诗话》、《梦里依稀慈母泪》等20多种。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上篇  寒儒家世  坎坷仕途  第一章  故里、家世以及童年、青年时代  第一节 兴衰骇人的扬州与水乡“桃源”兴化  第二节 清贫家世 凄苦童年  第三节 书画脱颖的青少年  第四节 婚恋和“无一营”的生计  第二章  坎坷中举  艰难待官  第一节 穷秀才逃债流寓  第二节 中举丧亲 悲喜交集  第三节 新进士扬州卖画  第三章  宦海生涯十二年  第一节 “三县”的能员廉吏  第二节 文昌县令  第三节 县令任外的得失  第四章  罢官后的彷徨反思  第一节 寻“君平”,解积愤  第二节 漫游以消忧   第五章  晚年在扬州精品绘呈  第一节 文星会聚 三绝精进  第二节 仕途绝望 艺苑夺冠 中篇  奇想怪行  济世惠民  第一章  “怒不同人”与“难得糊涂”的人生信念  第一节 “怒不同人”既是艺术观念,更是人生态度  第二节 “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  第三节 热爱自然,回归自然  第二章  物物平等、物我平等的观念  第三章 “民吾同胞”的近代人道主义思想萌芽  第四章  循天之道的社会思想  第五章  尊商、从商与以商养艺的意识下篇  诗文怪杰  书画奇峰  第一章  艺术创作——“慰天下之劳人”  第二章  多绝警世俗  奇峰惊艺苑  第三章  开拓文人书画新天地  第四章  不断发现、总结辩证的艺术创作规律  第五章  艺术创作的效应附录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郑板桥在卢雅雨处结识的朋友可分两组,有旧朋,如李茹、周榘、马曰璃、马曰璐、金兆燕等。也有新知如戴震、袁枚、吴敬梓等。这些人都与卢雅雨交谊深厚,李葂与卢更是患难不弃,卢下狱,李不避嫌疑,悉心照料。卢谪戍塞外,李时寄函诗存问。这次卢又到扬州,而李则仍是一穷秀才,卢雅雨帮助他刊刻出版了诗集《啸村近体诗选》并为之作序,称他的诗“新警隽拔,无一字拾人牙慧”。    而惠栋、戴震这些后来的大思想家,在当时也都是卢衙常客。这些年青才俊,思想活跃,文思敏捷,毫无疑问或多或少,也给了郑板桥以有益的影响。    友人中激动的、最迫切要见郑板桥的是金农。因为金农曾于乾隆十三年在扬州生了一场大病,郑板桥在山东误听传说金农去世了,悲痛异常,披麻戴孝设灵堂遥祭。后有人来告知是误传,金农病后仍顽健如初,郑就“破涕改容,千里致书慰问。”金农为此感念不已,这次得知板桥罢官回乡,特自画一幅像,并题上当年误传情事,题记说“十年前,卧疾江乡,吾友郑板桥进士宰潍县,闻予捐世,服缌麻,设位而哭。沈上舍房仲道赴东莱,乃云冬心先生虽撄二竖,至今无恙也。板桥始破涕改容,千里致书慰问。予感其生死不渝,赋诗报谢之。近板桥解组,予复出游,尝相见广陵僧庐。予仿昔人自为写真寄板桥。板桥擅墨竹,绝似文湖州,乞画一枝,洗我满面尘土可乎?”(《冬心自写真题记》)由此也就可见他们相见时怎样百感交集,激动颠狂了。    这些旧雨新知中,引人注目的是袁枚(1716~1797)。这位风流才子,比板桥小23岁,官位不高,可是名声不小。他是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少年得志,24岁就中进士,入翰林,做江宁知县,33岁就辞职家居,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养倡优,授弟子,结交名士,讲诗论文,悠闲自在。他的“随园”是民间的文艺沙龙,他可以说是南京的民间卢雅雨。他的诗学见解,有些与郑板桥主张相近。扬州、南京近在咫尺,声息相通,又有卢雅雨作中介,所以郑、袁在卢氏席上,就更有共同语言了。可是有点出人意外的是郑板桥对与袁枚交往只在《郑板桥集》诗钞(郑氏手订)末尾有诗题《赠袁枚》,诗只两句,“室藏美妇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而袁枚《随园诗话》里的记载却多得多,《随园诗话》卷九记载袁与郑相遇于卢席上,郑拉袁的手称许“天下虽大,人才屈指不过数人”。这话颇有点像曹操对刘备讲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书中并记有袁当时写的诗《投郑板桥明府》:    郑虔三绝闻名久,相见邗江意倍欢。遇晚共怜双鬓短,才难不觉九州宽。虹桥酒影风灯乱,山左官声竹马寒。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四)但遗憾的是袁集中却未见郑的答诗、赠诗。幸运的是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幅郑板桥的墨迹,《奉赠简斋老先生正》,下署“板桥郑夑”,诗正是郑集中断句的全篇:    如此等等,都是看似糊涂断案,其实是极聪明的办案。是天理、人情、国法都不违背的“处世守身之道”。这种断案方式很明显根本不同于“昏官断案,一人三百大板”,也不同于一般清官循吏的执法不阿。这也是郑的“怒不同人”之处。    “吃亏是福”这一则意义明朗,补充了“难得糊涂”里的“心安”和“福”。前则讲的“当下心安”,似乎还有点临时、短暂的安,这里就分两层讲,自己让了人“吃亏”之后,“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我吃了亏,人得了益,得益者自然心理平衡,欢乐,对我消除恶意,增加和悦,“人情之平”的外部环境,就营造成功了。而自己呢?怨敌减少心安理得,恬然自适。这样“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平安是福的观念就让人信奉。    吃亏是福这个观念,与传统的认识有不同之处。郑板桥的祸福观基本上源于古代,承袭古代。《老子》上有“福兮祸所由,祸兮福所伏”。《孟子》有“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自作孽,不可活。”《菜根谭》述民谚“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处世退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封建社会习说,将福列为洪福、清福两种。洪福可以演绎为富贵二字,增加一点的为福贵寿考,儿孙满堂等。皇帝福气最大,叫洪福齐天,郭子仪笏满床,叫“郭福”。清福则是在野之人,居处清静安逸,无横逆相加,无琐事纷扰,衣食丰饶,身心健康,亲人和睦等等,叫小康之福。郑板桥心目中的福既有富贵,又有清静。    “福”从哪里来?郑板桥却比古人有更多的答案,更多的设计,古人只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自求多福”。而郑讲了多种渠道:    一是先人的为善积德。祖先为国家、为苍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积下了福基,子孙因之受福,享福。“及其子孙而富贵者矣。”(傅编:第3页)        二是自己“发奋有为,精勤不倦”,“及身而富贵。”(傅编:第3页)    三是“得风水力”,葬了好坟地,得到了“富贵福泽”,成了贵人。(傅编:第8页)    二、三实际也是“自求多福”,发奋有为当然是“自求”,得风水力,找好坟地也是自己求来的。    郑板桥的“吃亏是福”倒是前人很少这样说的。一般只说“让人不折本,吃亏的人长在”,却未提到吃亏是福。郑的吃亏是福并非低层次的弱者的自我安慰,而是有着深层的求福的思考。既是作为“难得糊涂”的补充,又表明“吃亏”里得到的意外的收获,因亏得福。    综上可见郑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是同“怒不同人”人生观念一致时,或有里表之分。但它们的影响远远超过“怒不同人”。“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条幅已传遍全世界,而“怒不同人”只为研究者所注目、熟悉。这就因为这两条也像“板桥体”一样,不同的人一见就会从不同角度加以接纳。    这封家书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出发,得出它们应该和人一样平等的认识。虽然“万物之性人为贵”,但这“为贵”不是高物一等,而是责任重大,更应该“体天地之心以为心”,以平等心待万物,以爱护心待万物,不论是庞然大物或是幺么小虫(如蜘蛛),又不论是毒蛇猛兽或是画眉小雀,都应该一样护爱,即使是“最毒”的对人有极大危害的“蛇炕蜈蚣豺狼虎豹”也不能“杀之”,而只能“驱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而已。”(这颇有点类似今日之绿色和平主义和保护野生动物者)这是很为认真、细致的对动物的护爱。    这封信又补写了一段谈如何养鸟,以补充他对鸟类的护爱: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园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颒面漱口啜茗,见其扬晕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忍何如也!(卞编:19l页)    这里不仅讲了怎样正确护爱动物,还讲了动物与人的和谐相处会相互带来快乐和趣味,会深化爱心。对人的身心和创造力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类似的例子郑集中还有许多,再如写植物与人的平等,它们应该受到人的尊重和护爱的: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暮,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日: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兰》卞编:209页).  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谓余为解人;石如有灵,亦当为余首肯。(《画兰竹石》卞编:379页)    园林之竹取其大,干霄蔽日,与松槐桧植为伍。至于回廊石槛,粉壁纱窗,则以小者为合宜,青瘦可人,照书扑面,牵人衣袂,如良朋好友也。(《竹》卞编:508页)        鱼以水为家,无水是无鱼也;鸟以树为家,无树是无鸟也;兰以石为家,无石是无兰也。水愈阔,鱼愈巨;林愈茂,鸟愈多;山愈深,兰愈盛。故兰有百年之根,数尺之箭,有数月之花,有数十里之香。人之过之者,闻其香而莫知兰之所在,此则山之妙也。为之诗日:蝶蜂有路依稀到,云雾无门不可通,更是东风难着力,自然香在有无中。(《兰》卞编:509页)    春风春雨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破盆兰花》傅编:161页)    从上述例子已可充分看到郑氏不仅对他经常作画的对象(如兰竹等),视之为有生命(性)者,有美德者,应平等待之,应歌颂之。就连那些从未人过他的画作,甚至极少见到的动植物,也一视同仁,认为都是天地所生,各有本性,都应该爱护。笼中养鸟、池中养鱼、盆中养花皆是拘物之性,都应放归适宜他们生长的环境,并且不断营造适宜他们生长的环境,让他们按其本性生长,“各适所天”。这才是体现上帝的爱念。这里的人物平等,比物物平等前进了一步,是郑的自然主义思想的跃升,成为郑氏“泛爱众”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包容万有”的社会理想的基础。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一    1994年匡老和中心主任吴新雷教授要我物色《郑燮评传》的作者,我当即推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喻蘅先生。因为喻氏画兰、画竹、诗词、书法是当代高手,又是郑氏乡人,还写过不少为板桥辩诬的论文,让他写板桥评传,可谓得其人哉。中心领导听我介绍,看了我送去的喻氏著作《艺文随笔》(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内有多篇关于板桥的论文),也欣然首肯。我就积极联系约请,可是喻先生身体不好,不能写。我回复中心,另请作者。过了几天,吴新雷老师建议我写,说此事是匡老所嘱。这是给我学习的机会,更是对我的信赖,重任盛情俱难推却,于是写《郑燮评传》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接受写《郑燮评传》以来,真是“夙夜忧叹”,因为我虽素爱这位乡贤,也写过些研究文章,可是书画素养不及喻老,况且郑氏评传已有几种,再想出新,难于蜀道。我决定“自以心竞”,边学边干。这期间多处寻师访友,多得匡老耳提面命,又得到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卞孝萱先生的帮助,卞先生是我同乡前辈,是研究板桥专家,当代最完备的资料书《郑板集全集》的编者。卞老师在与我长谈之后,并惠赠《郑板集全集》,我就拜卞老师为师,确定读板桥作品,学板桥风格,写板桥评传这个总体构想,分成三步:第一步搜集、熟悉资料;第二步写出专题郑氏研究;第三步重新构思,按思想家评传要求写出“评传”。1995年陆续写出并发表了郑板桥的绝和怪、郑板桥的题画诗、郑板桥的儿童教育思想等系列论文,向广大师友请教,吸收意见,构思评传。    郑板桥确实是一位艺术天才,但他一开始并不想当一个艺术家,而是想做官,想“兼济天下”,尽一切办法,作最大努力做官。做到官了,又尽心想做个好官,为人民造福。可是现实——清朝的官场却不让他做好官,还滥加罪名将他赶出了官场。让他窝了一肚子气,又因为做官没捞钱,罢官后要谋生,只好以“笔租墨税”来养家糊口。扬州是卖画的好地方,可是高手云集,要能在扬州书画市场占一席之地,就必须书画出众。这样,生活所逼,书画市场所逼,胸中闷气所逼,三逼就逼使他奋力向书画高峰攀登,逼出了他的艺术天才的潜力,逼出了他的“绝”艺,于是,他失之官场,收诸艺苑。    郑氏的艺术成就又并非仅仅是个人气质与遭遇“逼”成,而是整个时代孕育造就的,是时代的土壤,时代的风雨培育营造了郑板桥这样一位卓越的艺术改革家,如果没有汉、唐、宋、元、明涌现的大量艺术精晶,和艺术家求新求变的创造楷模,以及经济发达所推动的各种艺术高度发展寻求深入突破再创新的艺术的规律和要求,郑板桥就很可能仍是在黑夜中摸索。淮南之桔还会化为淮北之枳;英雄、天才离开了时势是造就不成的。    对郑氏狂、怪的理解。时贤不少论者都认为郑氏狂怪,表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叛逆。拙见以为郑氏狂、怪表现了对传统思想(光辉部分)的继承。因为他的狂、怪所呈现的特点,如艰难求官,如变创书法,如穷而好施,如不媚上官等等,每一点都可以从传统思想中找到因子,找到范例,只是“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而已;而郑所厌恶、反对的则是当时社会上的官僚恶习和虚伪庸俗,这些也是古贤高士所深恶痛绝的。只是当时社会习非成是,以郑所倡扬者为非,以郑所反对者为是。其实郑氏所不遗余力鼓吹提倡的都是儒家正统思想,而郑所反对的则是偏离了儒家正统思想者,只是提倡和反对常以“狂”、“怪”(常人眼中的)出之,所以,郑氏的“狂”、“怪”是继承优秀传统而不是背叛传统。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郑燮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喜欢他的“难得糊涂'.
  •   这套书确实值得收藏,只是当当上显然不全
  •   这套丛书200种我已购买172种,的确是好书,值得购买收藏、阅读!
  •   对于研究板桥先生有一定帮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