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评传

出版时间:2001-5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茅家琦  页数:1004  字数:72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由茅家琦等人撰写的《孙中山评传》一书,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本。半个世纪以来,孙中山研究成为一门显学。该书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剖析他的活动和思想。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过去出版的著作,指出丰硕的成就和倾向性的问题;第二部分分阶段地具体分析孙中山的活动和思想发展;第三部分对孙中山的思想作客观的概括。该书认为,孙中山思想的资料来源是多元的,他对待这些资料的基本方针是经世致用。他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进化论与互助论。他的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他的政治思想十分丰富,但经济思想在切合中国国情方面明显不足,政治谋略方面存在着重大失误。

作者简介

茅家琦,男,1927年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繁荣有余,争鸣不足——半个世纪以来职不山研究述评  第一节	五十年来的一门显学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日本、美国研究概况  第二节	值得重视的三个问题   一、摆脱主观因素的干扰   二、将具体分析与综合研究结合起来   三、打破封闭式,采取开放式的研究第二章 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	忧患的岁月   一、内忧与外患   二、知识界寻求改革   三、自下而上寻求改革的尝试——太平军起义  第二节	翠亨村的童年生活   一、诞生于翠亨村   二、家庭生活、私塾教育与“石头仔”性格   三、以“洪秀全第二”自许,反对传统恶习  第三节	在檀香山读书   一、随母初到檀香山   二、毕业于意奥兰尼学校   三、因接受基督教信仰,孙眉逼令回国  第四节	在香港的学习、生活   一、入香港拔萃书院及中央书院读书   二、在广州南华医校及香港医书院习医   三、澳穗行医第三章 走向民主革命的道路  第一节	社会改良思想的初现   一、《致郑藻如书》中的社会改良思想   二、《农功》中的农业近代化思想  第二节	上书李鸿章,提出富强治国四条纲要   一、又一项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   二、北上投书,受到冷遇  第三节	创立兴中会   一、广州兴中会是反清复汉组织   二、檀香山兴中会是反清革命组织   三、香港兴中会章程的改良色彩  第四节	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第四章 “伦敦蒙维”与三民主义思想的萌发第五章 为壮大兴中会的革命力量而奔走第六章 建立中国同盟会,被选为总理第七章 在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中的作用第八章 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九章 从专心经济建设到南下护法第十章 蛰居上海撰写理论著作第十一章	改建中国国民党,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非常)第十二章	“联俄”思想的形成和它的主要内涵第十三章	“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创建军官学校第十四章	演讲三民主义,公布《建国大纲》等文件第十五章	最后的岁月第十六章	一代伟人,思想的光辉和局限附录索引后记

编辑推荐

《孙中山评传》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孙中山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这个系列书整体很好。
  •   这本书给同学买的,,评价晚了些,,同学说挺好的
  •   硬封皮的旧版非常好,不明白为何要出软封皮的,而且一本拆成3本,一套书摆在书架上不一样。之前还提示商品已下架,是通过其它网站搜到当当回来买的。不知道当当玩什么?
  •      归纳、沉淀了一周左右,没有再阅读相关的书籍、史记或资料。在今天,可以抛开书本,抛下那些文学家、史学家的种种观点与成见,以稚嫩但属于自己的眼光评述下孙先生
        归结一生,书中最后一章总评述中有句话:孙先生其实是失败的
        是啊,从第一次揭竿起义时,孙先生甚至都不知道远在一方的同仁已经响应他的号召,由于少的可怜的兵力与装备,失败是正常的。直至生前最后一次北伐,孙先生是一位从未放弃解放中国,革新国人三观的斗士,或许孙先生更适合在一场场演讲中以自己的激情感动更多国人同胞,而不适合自立国号、带兵打仗。
       人们总说,孙先生之前的多次失败原因在于没有属于自己的部队,于是将创立黄埔军校看成是培植自我军备力量的一个显著信号,个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我的观点是:黄埔军校的设立,更多的是以当时国际关系————中俄的联合为其深层含义,至于完全纳入自己的军备力量,这是第二个利益点。而黄埔军校培养出的将领人才济济,这也是后来国民党恃才自傲的资本,但曲解孙先生的意思是不对的。蒋中正也是个人物,我还没有到能够领悟其人成败甚至是导致整个国民政党失败的含义的本事,对这样的风云人物种种褒贬不一的评价,也不差我一句好赖话,只能说,一山不容二虎,而这个山头,正好适合共产党的风水。
        一,说说孙先生倾其一生的目标:联合、再联合、不断地联合!
        联合!这是孙先生一直以来的口号与行动,无论是对内联合自己的同仁、有志之士,还是对外探求外国友人的奥援,联合,就是孙先生穷极一生不断地希望!无论是初期无人支持中国各地不断的宣传演讲,或是后期建立临时政府后不断地整合外力,联合,除了作为一种行动,更是种信念。书中评论孙先生终究不过落得“理想主义革命家”的空名,还举出孙先生想要修建铁路时,召开国内外小型发布会上,一位澳大利亚记者的评述,大意如下:“他在地上摊开地图,兴冲冲地指给我们看他要修建的铁路的总长度与计划,这样大的工程没有十年是无法完成的,但孙先生说只要两到三年就好,天啊!他真以为只要说出他的计划,外国人就会为他的计划买单!”
        我有个朋友是做英文笔译的,他说,即使以他的能力,也无法理解很多英文说要表述的正确意义,因为我们不是本国人,就像很多笑话双方无法理解一样,语言问题;这是我辩解之其一;其二,个人认为孙先生这种行为的影响是好的,至少让外国列强们看看中国人的计划,让他们明白:你们有的,中国人也要有,你们能建造的,中国人也能做到!没有这样的财力,我们却不乏这样的能力!
        二,《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之兴衰
        《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孙先生两部个人著作,虽然期间三民主义被某个二货给毁了原本,好在孙先生自己重新撰写,才没让这部著作流失。对于《建国方略》丛书名便能了解书中的内容,关于第二部分——“实业计划(物质建设)”的六个计划铁路、港口、矿业、衣食住行四大行业等提出中国物质改革兴衰之必须实施的步骤与观点,或许当时很多人都能提出这样的观点,知其一,知其二,未必能懂得其三。然而孙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全面的计划,众所周知,只有老百姓先富裕,国家自然就富裕;老百姓先吃得上饭,国家才能“吃得上饭”——老百姓的饭指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国家的饭指的是生产与发展,这些,孙先生都提到了。
        再说《三民主义》在我自己的一篇日志中曾触及到一些内容,老师的个人观点是:“三民主义是不错的,只是不适合在中国发展罢了。”孙先生于民族、民权两个章节中中曾不止一次借鉴国外诸国的作为,可谓是重中之重。先别说富强,想发展,国家必须尊重老百姓!这在现今成了我们人人熟能背诵到懒得去说的大口号,因为我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与内容,甚至已经做到,自然便无需将其作为口号。而在那个年代,帝宪制的阴影还未在老百姓的心头消除,甚至有不少的百姓联想都不敢去想这诛灭九族的口号,孙先生却在一遍遍讲给千万同胞们,告诉他们,中国会有明天!但眼下的中国没有明天!
        中国同盟会,起初于成立后被康、梁二人窃走大部分会员投身到保皇党的队伍,后来孙先生召回了会员,甚至发展了中盟会,改弦易辙,去其糟粕,保留精华。有句话叫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么后面一句就该是:没有孙先生,便没有共产党的前身,更谈不上将来的发展与扩大。书中多次提及,两党间“共处一室”的日子越发明显地过不下去,于是两党间成员不断产生摩擦,民国党派以“共产党有私心不愿共商大义”为由多次发难,而每次的风波,几乎都是由孙先生平息的。并不止一次于党派间、国际间的重要演讲中提及国共两党共同复兴中国的必要,私下里于心腹也反复陈述利弊,想要复兴中国,发展中国,两党必须合作!有句话我记得清楚,书中这样形容两党间的合作:共产党的加入,令国民党的队伍增加一道鲜活的血液。说句有些愤青的话,书是咱们国家的出版社出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部分内容也是“必须这样想,这样写。”但从孙先生的作为,我愿意相信他是一名为了振兴发展国家而舍弃一切的人,这样的人,为了他心中的伟大目标,一切障碍都能扫除,甚至为这些障碍付出些代价。
        平日里也常和朋友间探讨这些,有两件事愿意和大家分享,作为我的观点
        一,和一个同学讨论,他说他们的历史于课间闲暇时与其闲聊,中心意思是:孙先生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他还有别人,再说历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真实,我们不能全信。
        首先,我是真想说这样的历史老师适合在国外教书,并且相信这位历史教师属于批判主义and愤青主义的教师,但我不能认同他的作为,我承认,对历史怀有批判主义更适合深入研究,追寻内心的声音,这绝对是件好事。但单指这个历史而言,我觉得并不合适。其一是因为学生的观点并未成立,也就是对这段历史还没有很深的了解,无论是正史或是野史,这样的评价会误导一头雾水的同学们;其二,对于批判主义而言,没有列举出任何一个事实,哪怕是野史去支持他的批判论,不过是这位教师的泛泛空谈,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历史不负责任、对学生不负责任,加上其评判的这名历史人物,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二,和一个好友讨论,其人:保皇或比革命好,我更愿意支持康、梁二人
        其实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不止我这位好友,至少在我身边就有两位,除了这位好友,甚至我的老师也是这样想。没有和我的老师深谈这个话题,我这名好友的观点只是因他不愿改变,他认为,比起革命的血流成河,保皇党的循序渐进才是适合中华民族的腔调。
        对此,我引申出自电影《十月围城》中孙先生的一句话,也是吸引我研究孙先生的理由之一: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我想这一句话,便能概括我的观点、论证。有人说,革命就是件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也许那指的是改朝换代、谋权篡位后得到的实际利益。而就革命而言,这名所谓功成的名将,得到的不过是国人千万同胞的希望,以及身家性命,这样的功成,不是野心者愿意得到的,因为这没有油水,有的只是一个巨大地、背不起的包袱。
        最后,再次引申《十月围城》中孙先生的话,来完成我这篇书评,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一登中山陵,献花一束
       “十年以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谓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字,而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再道何谓革命,我会说...”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