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评传

出版时间:2000-6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袁世硕等  页数:315  字数:22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生平读书、教书、著书,事迹平淡无奇,却在雅、俗文学两上领域里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以小说集《聊斋志异》著名于后世,享誉世界文学之林。    本书详实地描述了蒲松龄一生的行迹和交游,对其各类作品的创作心态及先后变化多有深入的揭示。对《聊斋志异》一书,从宗教神秘意识转化为文学审美方式来认识,从小说形态学的角度加以评述,较前出之论著更为深刻中肯。

作者简介

袁世硕,1929年生,山东兖州人。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孔尚任年谱》、《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元曲百科辞典》、《清诗别裁集》等。学术兼职有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第一章  般阳蒲氏  一 远祖之谜  二 耕读传家  三 家道渐落第二章  风华少年  一 幼逢动乱  二 冠冕童科  三 郢中诗社第三章  岁岁游学  一 雅爱搜神  二 兄弟析箸  三 岁岁游学第四章  南游作幕  一 亦宾亦友  二 阅历官场  三 诗兴盎然  四 垒块难消第五章  文章憎命  一 依然铩羽  二 贫窭生涯  三 缙绅门下  四 积腋为裘第六章  毕氏西宾  一 宾主相得  二 齿上飞花  三 上书孙蕙  四 同病相怜第七章  文名日起  一 秀才班头  二 渔洋青眼  三 化悲为谑  四 臬台座上客第八章  以馆为家  一 宾主情深  二 刺贪刺虐  三 代人歌哭  四 赢得崇拜第九章  志怪新质第十章  志怪艺术第十一章  为民呼吁第十二章  为民写书第十三章  暮年家居第十四章  泽及后世附录索引

章节摘录

  李尧臣家道殷实,父亲已“卒于官”,他过早地挑起了主持家务,上养祖父,下抚幼弟的担子。他性情质朴,讲究实际,喜欢于家务之余,闭门研读,尤喜唐宋文章,对吟咏一道,似乎不那么感兴趣。《淄川县志》中说他:“居家孝友,笃嗜诗书,号称博洽。晚弃举子业,学古文。新城王尚书士稹谓‘按之八家尺度,不爽毫黍’。”(卷六“重续文学”)  蒲松龄的门第、家境比不上张笃庆、李尧臣,没有条件闲在家里读书,大约在他们结郢中社的次年,便就食于本县缙绅之家了。据考,他那年去的是已故前朝官宦沈润之家,被邀去  陪沈天祥伴读。(详见本书第三章第三节)在这种情况下,他也难于经常参加郢中社的集会。  蒲松龄的早年诗全都没有流传下来。李尧臣的《百四斋诗文集》至今未见。张笃庆的《昆仑山房诗集》卷帙堪称浩繁,郢中社集倡和之作也不多见,仅有《希梅、留仙自明湖归,与顾当如社集同赋》、《秋日新霁,小集郢中社山楼》、《与同社诸子论诗》数题,而且是结社五、六年后写的,经受过科举的挫折,就不免时而流露着“相看牢落沧洲外,愁对寒烟夕照间”的失意哀愁了。  蒲松龄对孙蕙未能以卓异闻,也代为不满,有《三月三日呈孙树百,时得大计邸钞》二首相慰勉。第一首是表同情,后两联云:  但余白发无公道,只恐东风亦世情。  我自蹉跎君偃蹇,两人踪迹可怜生。前二句均化用唐人诗句。杜牧《送隐者》云:“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罗邺《赏春》云:“年年检点人间事,唯有东风不世情。”对后者,蒲松龄改“唯有”为“只恐”,改“不”为“亦”,意思就进了一层,直谓世间一无公道。蒲松龄是以友人的身份相慰问,所以后两句并言两人境遇之可怜,为之同声一哭。第二首变同情为激励,后两联云:  时危未许眠高枕,天道何劳避畏途。  按剑相逢君莫笑,阳春属和古来孤。他只能以此自慰慰人。  尽管孙蕙有些情绪,也明知是如投火坑,但也无法抗拒上台的命令,在扬州知府的严厉催促下,只好在三月二十八日带着蒲松龄等几名亲信,去署高邮州事了。  当时的高邮确实是官民疲敝,水灾未除,河工管理混乱,时起时停;驿站缺少马匹,无力供应过往贵官之索取,临近倒闭的程度。而前任已将“熟田钱粮”,征收无余,其他方面钱粮,也已“挪移殆尽”(《鹤轩笔札·高邮驿站》)。孙蕙到高邮署印,一身而当两冲,百事缠身,驿站、河工,更是刻无宁晷,疲于应付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无米难作炊。所以,他到任十多天就深感其苦,说是“东撑西欹,捉襟肘见,如处颓屋,面面皆风。”(《四月十六日上某府尊》)他又接连上书慕天颜,请求别委他员,说是“委署之事,自老大人夫子始之,还望老大人夫子终之。”(《鹤轩笔札·十七日上慕藩司》)他还专为高邮驿站事,上书江苏按察使,详细陈述驿站已无法支持的情况,最后说:“关于卑职之性命者犹小,而系乎驿站之倒闭者实大。今日抢天呼地,冒死陈情,所望于宪台者:一则另委闲员,以分重责;一则速谋通融,以保危驿。”(《鹤轩笔札·高邮驿站》)  此时,江南官场发生了一件事故:总督麻勒吉、江苏巡抚玛祜,因京口将军李显贵、镇江知府刘元辅侵冒钱粮案发,坐“不先举发”罪,麻勒吉被逮至京听劾,玛祜罢吏议。(《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三《麻勒吉传》)麻勒吉、玛祜在任上着力治水患,有惠政,对下官亦颇宽厚。在一些官绅的鼓动下,地方绅民为二人的坐罪,群集请愿,并且起到了作用(蒋良骐《东华录》卷九)。孙蕙也参与了鼓动请愿的事。《鹤轩笔札·廿日答陈兴化书》云:“陡闻制台之难,使人惊心欲碎,技泪成痴,不知造化小儿于此中作何安排?骇人!叹人!高、宝士庶,亦有慕义者若干人,弟已助之资斧,连夜渡江矣。”孙蕙这样做,自然不无出于义愤、顺乎民悄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由于他颇为这两位大员赏识,上下相得,也有可能是慕天颜授意为之的。这次未酿成大祸,玛祜留任,慕天颜仍在江苏藩司任上,后三年大计,孙蕙以贤能行取人京,就是由他们荐举的。  蒲松龄在孙蕙衙门里做书启师爷,耳闻目睹,特别是通过代拟书启、文告,自然从中了解了官场里许多情况,其中有一般平民百姓难以知道的隐私。孙蕙虽然勤于治县,能体恤民情,但也不无弊情。不过,由于他是处在依附孙蕙又情同友好的地位上,也就很自然地为孙蕙着想,同情其辛勤劳苦,为其处境之多风险而忧心,为其受到不公道的待遇而愤慨。  在高邮,为驿站事他代孙蕙草拟了上江苏按察使的呈文,情词痛切,中云:  高邮当水陆之冲,南北差使势若云集,头站一  到,家丁四出,登堂叫骂,鸡犬不宁。夫船有供矣,而又索勒马匹;廪给有额数矣,而又索勒折干。稍不如意,凶焰立生,轮鞭绕睚,信口喷波,怒发则指刺乎晴,呵来则唾及于面。曾是缙绅之奴婢所不屑受,而以朝廷之职官,竟吞声受之而不敢辞。为官如此,愤恨几不欲生。此等苦状,亦谁念之,而谁知之?  (《鹤轩笔札·高邮驿站》)  如此行文,在官场中是比较少见的,这表明蒲松龄是屡有所闻见,感受甚深。正因为这样,他还就此形诸诗歌,题曰《大人行》,写一位钦差大臣过境,仪仗卫士甚众,威风凛凛,侍从奴  仆肆逞威虐,喧闹公堂,鞭打驿官、驿卒,而重点表现的还是地方县令受凌辱、被勒索的苦处:  急呼大令斩铃索,唾面诟骂等获臧(臧获之倒用)。部牒乘传有定额,目努索奢十倍强。十倍半折金钱入,橐中万蹄千帆樯。大令抽息仰颜色,剜肉慑息买容光。农人榜人废生业,上下骇窜真仓皇。可怜大令虽强项,库储搜竭民亦殃。接下来,写钦差大臣一行满载而去,地方上如经兵燹,驿官诉苦情,还称颂县令:  全仗令尹点金方,幸不降革辱其常。  作者最后感慨地说:  雪崖电激蛟龙走, 泽国沙寒鸿雁鸣。  我有涪洼刀百炼, 欲从河海斩长鲸。  诗尚夸饰,此诗对孙蕙的称扬亦不免有些过份,但作者敬佩之情,以及最后以假设的语气,表示要追随其后干下去,却是真实的。  三、诗兴盎然  蒲松龄刚进学时,与同学友曾结社倡酬,然而,他早年的诗全都没有保存下来。这大概是因为他原来就对诗的兴趣不大,无意要以诗鸣,没有想保存。他的兴趣如后来所说是“雅爱搜神”,“喜人谈鬼”,热衷于记载奇闻异事。也可能是因为古人所谓的“悔其少作”。他现存的诗作,始自《南游草》。  他南游做幕,自离家伊始便饶有诗兴,随着南行的足迹,先后有《青石关》、《雨后次岩庄》、《黄河晓渡》、《宿王家营》等诗,诗题中的几个地名就约略地显示出了他从淄川到宝应的路线。在宝应、高邮,无论是在衙门里,还是跟随孙蕙出行,总是情动于衷,发而为诗,不到一年时间,便作了一百几十首,而且开始有意保存了。  他当然没有放弃记述奇闻异事,结撰狐鬼故事。(第三章“雅爱搜神”一节已涉及,此不赘。)不过,他做衙门师爷,有份内的公务,经常要代幕主草拟文稿,余暇还要应酬友好,与能诗的孙蕙、僚友刘孔集(长山县人)、高坛(字鲁坛,淄川人)赠答倡酬,这期间写的狐鬼故事当不会太多,有些见闻感受多储存在记忆里,成为日后创作的诱因、素材。这个时期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于诗歌创作方面。  引发蒲松龄诗兴的,是江淮水乡的景色。“青草白沙最可怜,始知南北各风烟。”(《途中》)他从进入这个浅草白沙、绿树含烟、平湖如镜的地区,立即感到与北方黄土丘陵的家乡不同,虽然他爱家乡山水之壮美,“劳山高崔嵬,上接浮云插沧海。”(《与树百论南州山水》)但这里毕竟别是一番风光:“万里沧波夕照余,寒江秋色满芙蕖。”(《呈孙树百》)“历历明星横野渡,深深远浦隔渔灯。”(《堤上作》其二)“云低隔树断,雾湿压蓬垂。”(《早过秦邮》)“江树笼烟莺唤柳,渔庄落日鸟衔花。”(《河堤远眺》),他觉得非常清新秀丽、柔润深邃,启人遐思。  一天傍晚,他登上大运河长堤,举目望去,不禁吟咏道:  湖外含烟烟如水,湖中凝水水如烟。  滩平细浪移沙岸, 日落孤村系客船。  渔艇暮灯犹泛泛,桃花春色自年年。  长河北去帆无数,低尽寒空绿接天。  (《河堤远眺》其四)  全写眼前景,简直如同一幅水墨画,而这画面中,烟水朦胧,近处是细浪移岸,孤村客船,远处有渔火闪烁,长帆远逝,又仿佛传达出作者的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  他对舟行河上也感到颇有情趣:  当窗丛荻移新绿,隔水长堤送远青。  一曲棹歌烟水碧,沙禽飞过白苹洲。  (《黄河晓渡》)    游人闻此心恻怆,井绠何短汲何长,  既责清介望循良,卖儿贴女安足偿!  这实际上是替孙蕙诉苦。  蒲松龄对在冲疲灾邑做知县的孙蕙,不仅深切体会到其折腰之苦,更对其能体恤百姓,勤于治理地方,还时而敢于为民抗命,既敬佩又担心。他的《呈树百》诗,便集中地表达了这种感情:  才人吏治压江城, 深夜穷愁华发生。  《九辩》临江怀屈父,一樽击筑吊荆卿。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匡亚明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  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义切介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  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人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

编辑推荐

  其他版本请见:《蒲松龄评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蒲松龄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此书是当年匡亚明先生发起组织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部,不仅把蒲松龄当小说家看,也当做了思想家。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是“蒲学”研究专家,在中国文学思想史领域的建树也是有目共睹的。这部《蒲松龄评传》写得真好,个人浅见也是同类著作中写得最见功力的一部。
  •   不错,封面不错~~里面也没有破损~~
  •   可惜《蒲松龄全集》断货。遗憾!
  •   朴而精,表里如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