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评传

出版时间:2001-4  出版社:南京大学  作者:王素  页数:461  字数:33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IZl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AE,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人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

内容概要

陆贽是唐代的著名政治家、政论家、民本主义思想家。他一生的黄金时期,正与愚而自用、忌刻寡恩的德宗皇帝相始终,经历了建中动乱、贞元敬安等政治、社会极为阴暗的时代。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写了大量的政论(包括制造、奏草、中书奏议),为止乱息兵呼吁,为恤百姓呐喊,曾经起到“救时”的作用。但他本人,却非常不幸,被贬谪十年,直至于死,成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传略”,根据大量文献材料,对陆贽的家世、亲党、初仕、历宦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史评、遗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考证,纠正了前人的失误,恢复了历史原貌。下编为“政论”,从陆贽仅存的著作《翰苑集》141篇文章中,选取67篇,进行分期、解题、摘要、简评,不仅能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德宗时代与陆贽有关的方方面面,还能让读者欣赏并解读陆贽的政论风格及其民本主义思想。内容充实,体例新颖,议论深入浅出,文字典雅流畅,在评传中独具特色。

作者简介

王素,1953年10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1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期从事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先后参加《吐鲁番出土文书》、《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整理,主持《陆贽集》、《新中国出土墓志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前言上编 传略 第一章 家世与时代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时代 第二章 应举及初仕  第一节 由童年到少年  第二节 应举  第三节 初仕 第三章 救时内相  第一节 翰学演变  第二节 艰难时局   一 五王分立   二 朱泚之乱  第三节 翰苑运筹  第四节 天子宠渥 第四章 宰臣岁月  第一节 权知贡举  第二节 窦、吴之谮  第三节 庙堂风范  第四节 薰莸同器  第五节 臣罪当诛 第五章 忠州谪居  第一节 避谤因由  第二节 生活与人事  第三节 萧条身后 第六章 历史定评  第一节 史评简介  第二节 异说考辨 第七章 千秋遗著  第一节 分类与刊行  第二节 整理与利用 附录 陆贽年表下编 政论 第一期 朱泚乱前(建中四年三月—九月)…… 第二期 随德宗奔奉天(建中四年十月—兴元元年二月) 第三期 随德宗奔兴元(兴元元年二月—七月) 第四期 乱平回京之后(兴元元年七年—贞元三年末) 第五期 任相中书(贞元八年四月—贞元十年十二月) 附录 索引

章节摘录

第二节  时代    本节所谓的“时代”,古人通称“时世”,如《荀子·尧问》:“时世不同,誉何由生?”唐人讳世为代,认为时世、家世对个人身世的影响至深,秦韬玉的《贫女诗》就反映了三者的关系①。但同一时世对同时的人却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中唐时,刘晏(715~780)、杨炎(727—781)、李泌(722._789)都曾在陆贽之前任相,但功业与政见并不相同。至于同时的奸相、庸相如卢杞、张延赏、窦参、赵憬也表现各异。因此,历史家知人论世,决不可将“时代背景”统一张贴,而应该依据所评对象的毕生行事,从总的背景中,找出对其人影响最深的某些特点,以便互相印证,于同中求异。    陆贽的一生正处在中唐的前期,即从安史之乱至永贞革新这五十余年②。    在此之前,唐朝由开国之初,经过贞观之治,至开元时已达全盛。其时政治上巩固了中央集权,全国由十道分为十五道,以下州县都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统一在中央管辖之下。与此相应实行了府兵制,既可以保卫朝廷,又可以防守边镇,使国家有磐石之安。经济上仍以农业为根本,在全国推行了均田制。按其推行程度,关东地区最高,长江流域次之,关中地区最低,边疆一带虽未如实授田,但也起到鼓励农户垦荒的作用。与此相应,施行了以人丁为本,以收取实物为主的租庸调制。最初因大部人丁按规定受了田,并据此纳田租,交户调,服徭役,使农民生活有了保障,户口增加,社会也I;I趋富裕安定。对外关系上,太宗、高宗、武周三朝,先后征服了高丽、百济,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继灭东西突厥,在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五原)设燕然都护府,在龟兹设安西都护府,于是漠南无王庭。玄宗开、天之际铁勒强部回纥击杀突厥末代白眉可汗,玄宗册立其首领为怀仁可汗。自后回纥疆土东至室韦,西达金山,南跨大漠,尽有东突厥之地,而且怀仁可汗甘心内附,不为唐患。遗憾的是,原与唐朝联姻的吐蕃自松赞干布(617-650)死后,国力益强,不但吞并唐朝的属国吐谷浑,而且不断与唐廷争夺安西四镇,劫掠唐代羁縻州县。直到安禄山起兵前夕,唐朝的西北境仍不得安宁。    安史之乱闹了9年,军事上算是平定了,但全国已面目全非。抛开社会深层不论,只从人人感知的表面看,就与上述开元以前迥不相同: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已大为削弱,战乱所培育的地方强藩多半拥兵坐大,不服朝廷节制。或自行废立,或父死子继,或阳奉阴违,或彼此勾结,公然与朝廷对抗。加以战乱彻底破坏了府兵制,中央在军事上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长期被架空,全国长期陷入半分裂状态。经济上,因战乱而使全国著籍人口由乱前天宝十三载(754)的5200万降至乱平后广德二年(764)的1600万。农民死的且不说,活的也流亡四方,重新均田既不可能,租庸调也无从索取。由于旧的赋役制彻底破坏,新的赋税制尚未形成,朝廷军费无着,政府断了财源,因而如何改革税法,增加税收,如何恢复农业,乃至发展商业、手工业,便成了乱后刻不容缓的事。至于对外关系,本与国力强弱密不可分。多年来,朝廷屡借外兵助平内乱,以致国威大损。P11-1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陆贽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此书我是和《陆贽集》一起买的,里面的内容除了上册对了解主人公和当时的背景还有点用之外,下册完全是抄袭《集》里面的内容,只不过把古人的注解翻译为白话文而已,文章也这挖一段那挖一段的不是全文,弄得零零落落的,买《陆贽集》可以了。另外我1月6日卖的37块钱。
  •   十多年前写的书 有四百多页 按斤貌似也划算 书确实是好书 abc的工作人员还是赞一个 很负责
  •     后世影响
      
      
      陆贽墓
      作为历史上的一个政治家,陆贽的政治遭遇是很不理想的。他的政治才能没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这是有其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的。首先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使他难以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取得显著成效。从整个历史趋势来看唐朝已经由盛而衰,安史之乱后的分裂混乱状态,到德宗时已持续了二三十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病入膏肓,积重难返,非一般改良所能解决。其次,唐德宗有时虽能采用陆贽的建议,但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对于陆贽的许多重要主张“虽嘉之”而“不能用”,“爱重其言”而“不从”,有时“虽貌从”而“心颇不悦”,“所用才什一”。这样,尽管陆贽后来身居宰相之位,也极大地限制了他的政治作用。第三,腐朽邪恶势力裴延龄等“以聚敛为长策”,虽然引起社会的不满,但“独幸于天子”,他们结党作恶,“朝廷无敢言其短”,而陆贽“独身当之”,与他们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后来裴延龄等造谣中伤,以不实之词进行诬陷,结果唐德宗听信谗言,移陆贽为忠州别驾。陆贽直至去世,十年之内未能发挥政治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悲剧。
      陆贽是唐代贤相,他的学养才能和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和后代称赞。权德舆比之为汉代的贾谊,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有著述多种,流传至今的有《陆宣公集》(亦名《陆宣公翰苑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重新出版)。其关于时政的奏议、制诰等文章,传诵古今,被称为“经世有用之言”、“昭昭然与金石不朽”、“于古今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著明,有足为万世龟鉴者”。陆氏后裔繁衍嘉兴、湖州一带者甚众。嘉兴城内旧时有陆宣公祠(址在今嘉兴市汽车配件厂),多历代石刻,“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嘉兴城区东门外原有宣公书院,清代已不存。东门外原有石桥名宣公桥,为人所熟知,近年整治河道时拆掉,其附近尚有宣公路。郊区新丰镇附近旧时有陆贽墓(按陆贽卒后葬于忠州,此墓或系衣冠冢),今亦不存。城郊古时尚有陆宣公读书台、鹤渚、放鹤处等古迹。
      实际上,陆贽的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唐书》的论赞中说他的思想“可为后世法”。司马光非常推崇陆贽,在《资治通鉴》中引用陆贽的议论,达三十九篇之多,长者近千言,基本上把《陆宣公文集》的主要内容都概括了。像这样连篇累牍地记录一个人的政治主张,在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资治通鉴》中是罕见的,可见陆贽言论“资治”作用之大。苏轼则说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并把陆贽的奏议文集进呈给当朝皇帝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圣言幽远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而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治乱之龟鉴。”
      南宋也有人把陆宣公的奏议进呈给皇帝,说:“斯皆治道之急务”,“无片言不合于理,靡一事或失于机,策之熟,见之明,若烛照”。希望皇帝把它“置坐之隅”,以引为鉴戒。直到明清,一些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对陆贽仍然颂声不绝。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唐室为之再安,皆敬舆悟主之功也”,范文澜《中国通史》称“陆贽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这个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编辑本段
      文学贡献
      
      陆贽以骈文擅名。他的骈文,对偶齐整,音韵协调,语言流畅,气势极盛。所写诏书﹑奏议等,善于将诚挚的感情同精当的议论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感人的力量。他为德宗起草的《奉天改元大赦制》,情词恳切,深自痛责,据与其同时代的权德舆说,“行在诏书始下,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翰苑集序》)。他写的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论裴延龄奸蠹书》,都是数千字以至近万字的政论文,分析朝政时事,剖明是非得失,情理结合,兼有骈文和散文的长处。陆贽不是古文家,但他的作品体现了当时骈文向散文转化的趋势。贞元八年,他主持进士科试,韩愈﹑欧阳詹﹑李观等8人登第,时称“龙虎榜”,誉为“天下第一”,而他便为韩愈等人座师。宋代苏轼的奏议,也深受他的影响。 陆贽文集,明清以来刻本很多,今传《翰苑集》24卷,有《四部丛刊》本,系据宋刊本影印。另有诗文别集15卷,已久佚不传。《全唐诗》存其诗3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陆贽
      《赋得御园芳草》
  •     陆贽,唐吴郡嘉兴人。相传出生在城内甜水井(今嘉兴市区斜西街东首)。陆氏自东汉末即为江南望族,陆贽出生时家门已衰落。父陆侃曾任溧阳县令,早逝,贽受母教成长。
      陆贽半身像[1]
      唐大历六年(771年)进士,又应博学鸿词得高第,授华州郑县尉,迁渭南县主簿。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时藩镇跋扈,朝政紊乱,叛军陷长安,军阀朱泚僭称帝,陆贽随德宗避乱奉天,转为考功郎中。李怀光叛乱,又扈从德宗逃往梁州,转谏议大夫。长安收复后,还东京转任中书舍人。自任翰林学士后,即参赞机要,负责起草文诏,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时当危难之际,朝政千头万绪,大量诏书均由陆贽起草,他疾笔如飞,凡所论列,无不曲尽情理。
      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知贡举。次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执政期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具有远见卓识。在当时社会矛盾深化,唐王朝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他指陈时弊,筹划大计,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他对德宗忠言极谏,建议皇帝了解下情,广开言路,纳言改过,轻徭薄赋,任贤黜恶,储粮备边,消弭战争。这些建议有些为德宗采纳,化为实际政策。特别是在藩镇叛乱举国动摇的情势下,规劝德宗下诏罪己,为德宗起草了诚挚动人的诏书并颁行天下,前线将士为之感动,有的听到后痛哭,叛乱者上表谢罪。由于他善于预见,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王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他认为立国要以民为本,对“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尖锐对比,深为愤慨,同情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力劝德宗爱人节用,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主张使“一代黔黎,跻富寿之域”。
      陆贽为相期间,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以谄佞德宗信用,“天下嫉之如仇”。陆贽仗义执言,多次上书参奏裴延龄的罪行。德宗信用奸臣,不听忠言,于贞元十年罢陆贽知政事,为太子宾客。
      贞元十一年春复贬忠州别驾,陆贽谪居僻地,仍心念黎民,因当地气候恶劣,疾疫流行,遂编录《陆氏集验方》50卷,供人们治病使用。唐顺宗即位后,下诏召还陆贽,诏未至而贽已逝。[2]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梁、洋道险,尝与贽相失,经夕不至,上惊忧涕泣,募得贽者赏千金。久之,乃至,上喜甚,太子以下皆贺。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貌从,心颇不悦,故刘从一、姜公辅皆自下陈登用,贽恩遇虽隆,未得为相。(以上出自《资治通鉴》)
      译:陆贽供职翰林院,受到德宗的亲近信任。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一定要与陆贽商量,所以当时人们把他叫做内宰相。德宗无论到哪里去,也一定要有陆贽伴随。由于梁州、洋州道路险恶难行,德宗曾经与陆贽失散。过了一夜,陆贽还没有到来,德宗担惊发愁流眼泪,征召能够找到陆贽的人,赏赐一千金。过了许久,陆贽才到,德宗非常高兴,太子以下的人们都来祝贺。然而,陆贽常常直言谏诤,有违德宗的意旨。卢杞虽被贬官,但德宗内心中还是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诉卢杞的邪恶导致了变乱,德宗虽然表面上同意,心中却很不高兴。所以,刘从一、姜公辅都从低的职位进用为宰相,陆贽得到德宗的恩宠和知遇虽然隆盛,却没有出任宰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