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4 出版社:南京大学 作者:王素 页数:461 字数:33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IZl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AE,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人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
内容概要
陆贽是唐代的著名政治家、政论家、民本主义思想家。他一生的黄金时期,正与愚而自用、忌刻寡恩的德宗皇帝相始终,经历了建中动乱、贞元敬安等政治、社会极为阴暗的时代。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写了大量的政论(包括制造、奏草、中书奏议),为止乱息兵呼吁,为恤百姓呐喊,曾经起到“救时”的作用。但他本人,却非常不幸,被贬谪十年,直至于死,成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传略”,根据大量文献材料,对陆贽的家世、亲党、初仕、历宦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史评、遗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考证,纠正了前人的失误,恢复了历史原貌。下编为“政论”,从陆贽仅存的著作《翰苑集》141篇文章中,选取67篇,进行分期、解题、摘要、简评,不仅能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德宗时代与陆贽有关的方方面面,还能让读者欣赏并解读陆贽的政论风格及其民本主义思想。内容充实,体例新颖,议论深入浅出,文字典雅流畅,在评传中独具特色。
作者简介
王素,1953年10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1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期从事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先后参加《吐鲁番出土文书》、《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整理,主持《陆贽集》、《新中国出土墓志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前言上编 传略 第一章 家世与时代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时代 第二章 应举及初仕 第一节 由童年到少年 第二节 应举 第三节 初仕 第三章 救时内相 第一节 翰学演变 第二节 艰难时局 一 五王分立 二 朱泚之乱 第三节 翰苑运筹 第四节 天子宠渥 第四章 宰臣岁月 第一节 权知贡举 第二节 窦、吴之谮 第三节 庙堂风范 第四节 薰莸同器 第五节 臣罪当诛 第五章 忠州谪居 第一节 避谤因由 第二节 生活与人事 第三节 萧条身后 第六章 历史定评 第一节 史评简介 第二节 异说考辨 第七章 千秋遗著 第一节 分类与刊行 第二节 整理与利用 附录 陆贽年表下编 政论 第一期 朱泚乱前(建中四年三月—九月)…… 第二期 随德宗奔奉天(建中四年十月—兴元元年二月) 第三期 随德宗奔兴元(兴元元年二月—七月) 第四期 乱平回京之后(兴元元年七年—贞元三年末) 第五期 任相中书(贞元八年四月—贞元十年十二月) 附录 索引
章节摘录
第二节 时代 本节所谓的“时代”,古人通称“时世”,如《荀子·尧问》:“时世不同,誉何由生?”唐人讳世为代,认为时世、家世对个人身世的影响至深,秦韬玉的《贫女诗》就反映了三者的关系①。但同一时世对同时的人却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中唐时,刘晏(715~780)、杨炎(727—781)、李泌(722._789)都曾在陆贽之前任相,但功业与政见并不相同。至于同时的奸相、庸相如卢杞、张延赏、窦参、赵憬也表现各异。因此,历史家知人论世,决不可将“时代背景”统一张贴,而应该依据所评对象的毕生行事,从总的背景中,找出对其人影响最深的某些特点,以便互相印证,于同中求异。 陆贽的一生正处在中唐的前期,即从安史之乱至永贞革新这五十余年②。 在此之前,唐朝由开国之初,经过贞观之治,至开元时已达全盛。其时政治上巩固了中央集权,全国由十道分为十五道,以下州县都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统一在中央管辖之下。与此相应实行了府兵制,既可以保卫朝廷,又可以防守边镇,使国家有磐石之安。经济上仍以农业为根本,在全国推行了均田制。按其推行程度,关东地区最高,长江流域次之,关中地区最低,边疆一带虽未如实授田,但也起到鼓励农户垦荒的作用。与此相应,施行了以人丁为本,以收取实物为主的租庸调制。最初因大部人丁按规定受了田,并据此纳田租,交户调,服徭役,使农民生活有了保障,户口增加,社会也I;I趋富裕安定。对外关系上,太宗、高宗、武周三朝,先后征服了高丽、百济,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继灭东西突厥,在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五原)设燕然都护府,在龟兹设安西都护府,于是漠南无王庭。玄宗开、天之际铁勒强部回纥击杀突厥末代白眉可汗,玄宗册立其首领为怀仁可汗。自后回纥疆土东至室韦,西达金山,南跨大漠,尽有东突厥之地,而且怀仁可汗甘心内附,不为唐患。遗憾的是,原与唐朝联姻的吐蕃自松赞干布(617-650)死后,国力益强,不但吞并唐朝的属国吐谷浑,而且不断与唐廷争夺安西四镇,劫掠唐代羁縻州县。直到安禄山起兵前夕,唐朝的西北境仍不得安宁。 安史之乱闹了9年,军事上算是平定了,但全国已面目全非。抛开社会深层不论,只从人人感知的表面看,就与上述开元以前迥不相同: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已大为削弱,战乱所培育的地方强藩多半拥兵坐大,不服朝廷节制。或自行废立,或父死子继,或阳奉阴违,或彼此勾结,公然与朝廷对抗。加以战乱彻底破坏了府兵制,中央在军事上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长期被架空,全国长期陷入半分裂状态。经济上,因战乱而使全国著籍人口由乱前天宝十三载(754)的5200万降至乱平后广德二年(764)的1600万。农民死的且不说,活的也流亡四方,重新均田既不可能,租庸调也无从索取。由于旧的赋役制彻底破坏,新的赋税制尚未形成,朝廷军费无着,政府断了财源,因而如何改革税法,增加税收,如何恢复农业,乃至发展商业、手工业,便成了乱后刻不容缓的事。至于对外关系,本与国力强弱密不可分。多年来,朝廷屡借外兵助平内乱,以致国威大损。P11-1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