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房评传

出版时间:1998-12  出版社:南京大学  作者:卢央  页数:490  字数:357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内容概要

本书传主是西汉著名学者,易学家京房。鉴于历来对他作系统研究的较少,本书主要从京房著述的残存资料直接切入,力图从他的著述中评述和介绍京房的时代及其学术影响。  京房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氛围下探讨了易学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多方面的联系。他企图建立起易学的宇宙模式、天人模式,企图建立起宇宙或天地间一切事物相互关联的模式,并企图从其可能建立的模式中解释和预测一些事件的发生和趋向。  京房未能完成他的探讨,就在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丧身。从而他留下的著述是不完整的,多半是引述者摘录的片断。本书努力通过这些资料的探讨,建构出京房学术的可能的系统和说明他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简介

卢央,江苏省太兴市人,1934年生于南京,随母亲为彝族成员。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后留系工作。一直从事射电天文学的教学和系的行政工作。“文革”后逐渐转入天文学史的研究。曾撰写、《象数易》等论文,著有《彝族星占学》和参与《彝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第一章 京房生平  一、京房的时代背景  (一)汉代振兴儒术的开端  (二)邹衍的“五德终始”  (三)董仲舒的改制设计  (四)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五)封禅和改历 二、京房的出身和求学  (一)京房故里  (二)京房家世  (三)京房求学 三、京房入朝为官 四、京房之死 五、京房的著述第二章 京房易学 一、汉代易学的传承 二、西汉易学状况 三、京房八宫卦序  (一)关于卦的排列  (二)京房关于八宫的思想  (三)京氏八宫卦  (四)游归、贵贱、世应 四、京氏纳甲  (一)干支五行  (二)卦纳干与爻纳支 五、卦爻五行  (一)八宫卦的五行  (二)卦与爻的五行关系  (三)亲属和飞伏 六、建候积算  (一)京房建候积算的思想  (二)京氏建候  (三)积算 七、星宿和气候分数  (一)星宿  (二)阴阳之气  (三)成卦之主  (四)气候分数第三章 京房的卦气说 一、孟喜易学  (一)十二消息卦  (二)孟氏卦气  (三)六日七分 二、以风雨寒温为候  (一)魏相易学  (二)天文与风雨寒温  (三)卦气与风雨寒温  (四)八卦卦气之应  (五)风雨寒温入占 三、京房卦气说的补充  (一)谷永与《京氏易》  (二)《易纬》与《京氏易》  (三)郎(岂页)与《京氏易》第四章 京房星占及灾异占 一、京氏日占  (一)京房日面变色占  (二)京房日面观测  (三)京房日旁气占测 二、京房日食占及月占  (一)京房日食占  (二)京房月占 三、京氏杂星占 四、京氏气候灾异占  (一)关于蒙气  (二)虹晲之占  (三)风和地震之占 五、京氏物占  (一)京房岁时占  (二)京房物占第五章 京房音律、风角和考功课吏法 一、京房音律的历史背景  (一)《管子·地员》对五音的描述  (二)《吕氏春秋》对十二律的描述  (三)其他典籍中关于音律的叙述 二、京房六十律 三、京房风角  (一)京房风角与音律  (二)京房的五音风占  (三)京房八卦八方风占  (四)六情风占 四、京氏考功课吏法第六章 京房易的影响 一、《汉书·五行志》与京房易 二、扬雄《太玄》与《京氏易》 三、东汉时期的《京氏易》  (一)郑玄《易》学与《京氏易》  (二)《荀爽易》与《京氏易》 四、《虞翻易》与《京氏易》 五、象数易和京房  (一)象数易  (二)九宫八卦  (三)《火珠林》与京易附录 一、京房年表 二、重要参考文献索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文献索引

章节摘录

(四)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当汉高祖趾高气昂地说“北畴待我而起”的时候,他实际上对自己得水德王已经十分满意,不然张苍的汉得水德的理论就不可能一直维持到汉文帝时贾谊等起而反对。直到他的曾孙汉武帝,汉得水德王才根本上被废除。汉武帝却不满足于五帝中的一帝的符应,而是采用了方士毫人谬忌的建议,更立比五帝更高一等的太一,亦称太乙,谬忌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日五帝。”于是在长安城东南郊建了一座祠坛高为三阶的太一祠,五帝祠坛环居其下,这样就显示了太一的尊贵。这个太一当是帝中之帝。据曾国藩在其《求阙斋读书记》卷五论述《淮南子·泰族训》的泰字说:“始而又始日泰始,一之又一日太一,伯之前有伯日泰伯,极之上有极日太极。”所以太一是一之又一,若太一为帝则当是帝上之帝。在哲学上,道家用“一”来代表万物的根本,百事的起源。《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万物生。”《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又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由上述可见太一是阴阳未分时的状态,是阴阳的合体。《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易·系辞》将太一称之为太极,即表明太一概念的产生与天极概念有关。特别是星官家总是在天北极处要找一颗明亮的天体作为天北极的指示星,如果天北极处没有,就在靠近天北极处找一颗天北极的指示星。对于这个指示星,总是给予与天极或天帝有关的星名。

编辑推荐

《京房评传》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京房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评传还是很不错的。强烈推荐。
  •   内容很好,品相很不错。是我所理想中的好书,至于内容精彩在哪方面,还请大家购买一本回家读一读,对增长你的易学知道也是很有帮助的。
  •   《京房评传》,已经过去了西汉时代,已经不再是西汉的语境之中,作者费心竭力,记述京房的人生轨迹,评论其思想,很不容易,但作者做得很好。
  •   作为传纪是不错的,考察还是详细的。慢慢来看。京房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不过太理想主义,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   作者下了功夫,搞得很细致,如指出有两个京房等。
  •   印刷包装等都还行,用易的有名人物,但坊间关于他的专论是比较少的,这个刚好补充.
  •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本书就是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京氏易传解读》的上册本~而且九州版的全二册定价48元~名字不同~买书的读者特别容易以为是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然后就买重复了!
  •     当代著名易学家卢央在其《京氏易传解读》一书的内容简介里,是这样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京房:京房,是西汉著名学者,易学家。字君明,本姓李,因钟律自定为京氏,以善明灾异而名闻于世。京房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氛围下探讨了易学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多方面的联系。他企图建立起易学的宇宙模式,天人模式,企图建立起宇宙或天地间一切事物相互关联的模式并企图从其可能建立的模式中解释和预测一些事件的发生的趋向。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其著作《历史的经验》和易学专著中也提及京房。
       香港易学家李居明在其长期对易经的象数研究中经常运用发挥京房的易学,近年也出版了《京房继传》一书。
       凡治易学的学者,都要研究京房,都得从京房建筑的易学庭院走过。
       《汉书》本传记载,京房被杀时年仅41岁。他的一生颇具传奇和悲剧色彩。他是河南濮阳市人,出生在一个李姓大家族,本来叫李景明,因好钟律改姓为姓名为京房。他33岁前做学问,33岁时举孝廉为郎,进入朝廷为官。后一时期主要是为皇家预报灾异,推行考功课吏法等,同时也做学问。他研究的范围较广,留下了京房易,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没做大官,不娴于政治,但一度受皇帝信任,因想搞改革,卷入政治斗争,被奸相石显杀了,以"弃市"了结一生。
       京房之死引出两个问题:一是书生尤其是大专家、大学者从政问题;二是书生从政搞改革的问题。
       书生从政本不是问题,古代科学制度就是要读书人做官,封建官僚又叫"士大夫"。士是有文化的人,大夫本身就是官位。大学者从政就多了,南宋闽学鼻祖之一杨时、明朝刘基宋濂、清代李光第,官位都不低。书生从政搞改革,商鞅、王安石、张居正都搞改革,都是书生出身而成为大政治家,不论他们的成败如何,皆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改革家。
       但如要论成败,王安石生前就失败了,商鞅、张居正改革成功,一是造就了强大的秦国,一是延继了明朝的寿命。但他们个人命运悲惨,商鞅被车裂,张居正死后他一手培养的小皇帝翻脸,被抄家,全家人被兵马围困,只有一个儿子活着爬出来,其余饿死。
       京房的改革范围不大,却是在很敏感部门搞改革,想搞人事制度改革,在考核任免中央到地方的全国的各级官员方面做文章,而且向皇帝推荐自己的学生来参加改革,自己来主持这项改革。这样他四面树敌,造成的利益冲突面很广,把自己在朝廷做大官的岳父张博卷进来,其岳父又是当年与皇上汉元帝争夺帝位的淮阳宪王的舅舅,汉元帝在奸相的挑拨下,虽不忍心杀京房,派京房出任封疆大吏,但旧恨仍存,石显等人不断设毒计,终将京房"弃市"。其死因先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说起。
       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有其重要特点:一是宗族的精神渗透于官僚的层级节制体系中,官僚之间,也就是属官与长官、上级与下级、以及大臣与皇帝之间,在行政从属关系的同时,体现出强烈的私人依附关系。丞相石显的利益集团是依附汉元帝的,而京房由于其岳父张博是个高官,居于"三公"之一,张博又是淮阳王的舅舅,显然是属于与汉元帝、石显集团有过矛盾的不同的集团,这有利于石显下毒手。二,古代中国官僚制度建立在农业个体经济的基础上,具有自治功能,官僚的行政职能简单而笼统,行政过程形成的分工,基本上没有贯彻到官僚的选用、考课、待遇等各个方面,并没有构成人事管理的职位分类系统。皇帝对此是心知肚明,对官僚的考核选用理论上说一说可以,对各个官僚集团起个吓唬或警示作用,真正要贯彻执行却要按统治和教化合一的示范原则,在既有的稳定的法律和临时诏令和政令中,考虑各种利益的平衡任免和使用官员,京房的改革触动不了这套礼法合一的制度,反而被视为在朝廷安插私人的举措,威胁了别人的利益,动静闹大了便出现敌对力量将其"灭了"。三,汉朝的中央机关在行政方面,大体皆由若干个协助皇帝通盘处理国务的公,十余个在此之下分别负责各类专门事务的的卿,外加一些直属于皇帝的其他部门所组成。皇帝之下便是丞相,太尉,丞相之下便是长史、司直、长史之下是诸曹。同时帝国的中央官僚也在许多方面保留了天子家臣的性质,尤其是丞相诸卿,其机构也大量涉及皇帝的私人事务,有些机构的职责只限于京师事务。帝国的各地的行政机关除了规模较小,其实就是中央机关的翻版。汉代以郡县为骨架逐层控制的序列已形成,郡守虽然依附皇帝,但其独立性很强,很明显。郡守统揽军、民、财、刑等政而为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县官僚的任免甚至生死,都完全操制在郡守手中。实际上,郡县的领导班子是一套效忠于郡守本人的班子。郡守相当于诸侯,郡守府代表了朝廷,也被下级尊称为"朝廷"。这里还保留了夏商周三代的天子--诸候式政治结构的特征。京房在中央机关搞改革,是利用了在皇帝身边的机会,依靠讲气候天象和天下的灾害并做些"天人感应"预测取得了汉元帝的信任搞改革,本来在京师就闹出动静了,又想搞全国各郡县官僚的"名堂",既得不到京师官僚集团的支持,也触犯了"诸候"的利益,所以京房是个幼稚的政治家,死于当时的官僚制度的私人依附性。
       再说,商鞅、王安石、张居正既有治国安邦、富国裕民的抱负,又都取得帝王的支持,帝王予以他们很大的权力,而且支持的时间不短。他们无一例外地在组织、人事和吏治上下功夫,争取在政治上有强大坚实的保障。但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都同时以增强国家财政收入和大力发展经济为目标,他们的改革方案都较系统、较完整。王安石任地方官时政绩斐然,但他的改革推广到全国时便落空了,而商鞅、张居正的改革方案可行性较强,为秦国、大明帝国在财经方面大大增强了国力,摒除了许多时弊。京房与汉元帝相处之时,天灾不断,许多地方出现饥荒,富强巧取豪夺,官员腐败。京房想匡正时弊、整肃吏治,但其改革方案不是有效的药方,也不可行,很有理想主义色彩。他天真地认为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就能天下大治,保证财政收入和发展经济。京房既不娴于政治,又不懂财经,不触及发展经济的实质问题,没有财经头脑的人是搞不成国家的改革的。京房是杰出的学者,能够在学问上创建一套理论体系,这套体系发展了易学的象数理论,颇具历史文化价值。但他在现实社会中没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不具备改革家的素质和才华。所以他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漂浮在既定的、不可变更得官僚制度的框架里,虚之又虚。他没有充分认识到,从商鞅的个人悲剧可以总结出的道理:政治冲突往往是经济利益冲突的集中表现,一旦失去帝王的支持,矛盾冲突激化之后,改革者的政治生命就会断送,甚至肉体也被消灭。商鞅之后的王安石之所以能寿终正寝,主要是当时皇族中支持改革的力量还存在,宋神宗之后的皇帝还有改革之心。
  •     说的还挺清楚的。
      不知道是不是像南怀瑾所说,很多搞周易的牛人就是喜欢变着法子把事情给读者弄糊涂了,甚至还有易学在川密不外传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实在是很遗憾两千年来论文发表机制一直没有得到发展。
      这本书对基本事实的描述还比较清晰,比郭彧的《京氏易源流》强不少。后者基本上像是一堆原装的砖头,至少对于文言文及京房易了解较少的人来说,显得无厘头了些。
      不过京房评传中还是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有人有更好的入门级读物推荐吗?
      
  •   那是你水平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