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杨炎评传

出版时间:2002-5  出版社:南京大学  作者:齐涛  页数:340  字数:24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刘晏与杨炎是活跃于同一舞台上的两位著名政治家。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政治动荡、赋入不继,他们先后进入中枢,致力于财赋体系的调整与重构。刘晏建立了以榷盐法为核心的新的间接税体系,使间接税的地位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杨炎则废止了积弊已深的租庸调制,制定了统一的两税法,使中国古代的直接税体系由税人向税地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两人的经济思想与经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遗憾的是,两位政治家之间却存在着种种的分歧与芥蒂。先是杨炎构怨,刘晏蒙冤于忠州;继而杨炎又殃及自身,被赐死于远流途中,给后人留下诸多感慨。

作者简介

齐涛,江苏丰县人,1961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汉唐盐政史》、《丝绸之路探源》、《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中国民俗史论》、《人类文明的初曙》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马新,河南商丘人,1959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开天盛世中的风华少年 一 东封上书 二 治县有能名 三 小杨山人第二章 刘晏的崛起与杨炎的沉寂 一 安史剧变 二 乱世脱颖 三 归隐的杨炎第三章 朝中纷争与刘晏的累贬累任 一 多事之秋 二 初掌财计 三 倏忽宰辅第四章 重开漕路与转输之功 一 驰行淮甸 二 上门填阙 三 酂侯之誉第五章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一 财赋分治 二 因民所急 三 榷盐新制第六章 跻身朝堂的杨炎 一 元载秉政 二 攀龙附凤 三 两不相得第七章 刘晏的辉煌与杨炎的坎坷 一 财计重臣 二 巡院与能吏 三 军国所倚 四 殃及池鱼第八章 杨炎的复出与两税法的实施 一 大历末的变故 二 救时嘉声 三 奏行两税法第九章 忠州蒙冤 一 杨炎报怨 二 构陷蒙冤第十章 杨炎的悲剧 一 公道不存 二 共雀在后 三 崖州天涯远第十一章 刘晏、杨炎身后事附录一 刘晏年表附录二 杨炎年表索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文献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开天盛世中的风华少年开元(713-741)天宝(742-756)是唐王朝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少有的盛世之一。尤其是开元时代,唐玄宗选贤纳谏,励精图治,使李唐王朝步入了顶巅,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足以垂范后世,为后人所称道。讲起开元盛世,后人最常引述的还是杜甫的《忆昔》诗,诗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作为这一时代的经历者,杜甫的这一缅怀应该是十分真切可信的。对于开元时代的富庶与安定,杜佑也有一段描述,他在《通典》卷七中写道:“东至宋、汴,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我们的两位主人公刘晏与杨炎先后出生于这个繁荣辉煌的时代。一、东封上书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人,生于开元五年(717)。其先祖本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后因战乱移居南华,筑堌成居,天长日久,形成聚落,世称刘堌。其高祖 刘晋,为新井县令;父刘知晦,曾为武功县丞。开元时代的曹州,自然条件优越,富庶繁茂,白沟河横贯州境,东入大野泽,西连汴宋运河,是山东地区通往关中、河南的水陆要道。这一时期,曹州人口有20.3万余户,人口几近40万,是唐王朝诸州中的上等州郡。刘晏的家乡南华距曹州州府120里,地处曹州西北,本是汉朝离狐县,直到天宝元年(742)方改名南华。南华北距黄河百里左右,北邻濮州,西接滑州,属于曹州境内比较僻远的一个县份。刘晏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儿度过的。

编辑推荐

《刘晏杨炎评传》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刘晏杨炎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刘晏(715--780)字士安,唐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东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理财专家。[1]开元时以神童授太子正
      
       唐代宗李豫
      字,天宝年间办理税务,因政绩显著,官至侍御史。唐肃宗时,先任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后任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充度支、铸钱、租庸等使。唐代宗时,为京兆尹、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等使。不久,提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居宰相地位,仍领使职。广德二年(764)贬为太子宾客,很快又进为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大历时,先与户部侍郎第五琦分管全国财赋,后与户部侍郎韩晃分领关内、河东、山东、剑南道租庸、青苗使。升为尚书左仆射,重登宰相之位。唐德宗即位后,刘晏总领全国财赋。建中元年(780),因杨炎所陷被害,家中所抄财物唯书两车,米麦数石而已。刘晏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财家。
  •     杨炎,唐代大臣,财政改革家。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卒于德宗建中二年,年五十五岁。美须眉,峻风寓,文藻雄丽,豪爽尚气。父丧庐墓,号慕不废声。河西节度使吕崇辟掌书记。德宗时,累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两税法,一变租庸调旧制。当时便之。初炎矫饬志节,颇得名。后党元载,坐贬。及得政,睚眦必仇,果于用私。以刘晏劾载及己,贬晏忠州,诬而杀之。及罢相,为庐杞所构,赐死。后诏复官,谥平厉。炎著有文集十卷,制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系苏弁所编,并行于世。
      
       唐德宗
      他在唐德宗时任宰相约两年,在财政方面进行了重要改革。他将国家赋税从归皇帝私有、由宦官掌握的大盈库收归国库大藏库,恢复了安史之乱前国家公赋予皇帝私藏分管的制度,维护了国家公赋收支独立的原则。建中元年(780年),杨炎主持在全国施行两税法。他提出与西周以后的“量出为入”原则相对立的“量入为出”的财政概念;并主张“人无丁(丁男)、中(中男),以贫富为差”,作为两税法的课税基础,抛弃了唐代原来以人丁为征课标准的租庸调制,以土地、业产等财富的多寡,按每户的贫富差别进行课征。这使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计资而税的两税法代替西晋以来计丁而税的制度,是一项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措施,在中国财政思想史上是一个大突破。两税法还采用以钱定税的原则,除谷米外,均按田亩计算货币缴纳,反映了唐代中叶货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大为简化了税制,便利了租税的征收,免去了税吏许多催索的苛扰,不但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而且也减轻了人民负担。
      
       杨炎
      唐代宗大历时,杨炎官礼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与常衮同掌诏敕的撰写,其文笔受到朝土的赞许;称为“常、杨”。大历九年(774年)杨炎升为吏部侍郎。与当时宰柏元载有戚谊,又受到元载的赏识和提拔。十二年,元载得罪被杀,他也遭到牵连,被贬为道州司马。十四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崔佑甫推荐杨炎可以重用,因而从贬所召回,任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中央财赋,本储存太府寺所属的左藏库。安史之乱后,移贮宫廷的大盈内库,由宦官掌管。宦官中饱私囊,账目混乱,不可究诸。杨炎入相后,首先提出国家祖赋不能变成皇帝私产,建议把大盈内库财赋仍拨归有关部门管理。德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建中元年(780年),他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创立并推行了两税法,为后代所沿用,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一大改革。
      建中二年,卢杞入朝为相,杨炎与卢杞不合。同十月,遭卢杞诬陷,被贬为崖州司马。途中赐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