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栋评传

出版时间:2006-12-01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开  页数:603  字数:43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惠栋和他的祖父惠周惕、父亲惠士奇是清代著名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和哲学家。惠氏三代传经,为创立清代经学的吴学学派作出了重要贡献,惠栋则是相对于皖学的吴学首领。本书探究了一代经学大师成长的人文学术和时代主潮,深入原著,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缕述惠栋在《尚书》学、《诗经》学、《三礼》学、《春秋》学、《易》汉学、史地学、语言文字学等领域内的重要贡献,剖析其经学思想、语言文字学思想、哲学思想等,一言以蔽之为学术思想和科学逻辑思想,并及寄寓其中的政治思想,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全书力图从门类科学的方法和方法学,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述和评析惠氏的经史小学和考据学。

作者简介

李开,1943年7月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1967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语言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开设汉语史和汉文化、简帛选读、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音学史等课程。著有《现代词典学教程》(1990)、《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序惠栋评传第一章  哺育一代经学大师成长的人文学术和时代主潮  一、惠栋,“人间天堂”的骄子和寒士  二、惠栋与吴文化、西学和儒商第二章  考论伪古文《尚书》和郑玄述逸篇  一、揭穿梅氏伪作的《古文尚书考》 的宏旨大义  二、揭穿枨氏伪作的《古文尚书考》的条目奥旨  三、考论真《古文尚书》的《尚书古义》第三章  惠栋的《诗经》研究和诗文评  一、《毛诗古义》考论种种  二、考据学派的诗文评第四章  惠栋的《三礼》学研究  一、《周礼》考论及其在知识理性形态转化中的应用  二、上古文化渊薮《仪礼》的古义解释及其在《仪礼》学中的地位  三、“万世之书”《礼记》和郑注的学术思想成就和校勘成就第五章  惠栋的《春秋》学研究  一、属于《九经古义》但另列单行的《左传古义》  二、今文经《公羊传》古义考论  三、《谷梁古义》对《谷梁传》在经学文化系统中的定位作用第六章  惠栋《易汉学》要论  一、《易》学系脉和惠栋《易》学的必然性逻辑  二、惠栋《易》学的两个主层面和《易汉学》对西汉孟喜《易》经卦历象的考索  三、《易汉学》考索虞翻《易》说汉儒《易》学言《易》卦为月相和《易》数为历法  四、《易汉学》考索京房《易》并制八卦位图,八卦纳甲图和六十四卦次序图  五、《易汉学》考索郑玄《易》乾坤爻辰图并所值二十八宿说为《易纬》、京房易、孟喜易之集大成  六、《易治学》考荀爽《易》乾升坤降及其推广之说《易》尚时中说  七、《易汉学》关于汉宋分疆、立汉学门户的“四辨两说”第七章  惠栋《周易述》系列著作考论(上)第八章  惠栋《周易述》系列著作考论(下)第九章  惠栋《论语》研究和世界观特点第十章  惠栋的史学第十一章  惠栋的语言文字学惠周惕评传惠士奇评传

章节摘录

  一、惠栋,“人间天堂”的骄子和寒士  沫浴于“人间天堂”的自然风光,陶溶于吴地的人文景观,出身于太湖之滨的书香门第,知识主义传统下的“四世名山”,终身清贫的一介寒士,对科举考试的批评,“士不遇”的感慨。  惠栋(1697—1758)是清代著名经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派经学的创始人和领袖人物。字定宇,号松崖。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年,1697年)十月初五日,这位未来的大学问家、学术思想家出生在清江苏省(1667年设)苏州府吴县东渚(今苏州市吴县东渚乡)。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年,1758年)五月二十二日,这位学术巨星陨落,墓葬在县境西光福镇香雪村。东渚就在光福地区。  吴县,是太湖之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久有“人间天堂”之誉。这里以其古老的文明,杰出的人才,秀美的山水,丰富的物产,乃至讲不尽的美丽的传说故事著称于世。吴文化蔚成中国古代文化一大区域文化。东渚、光福西濒太湖,东距苏州市中心二十多公里。东渚镇原名红豆村(也是因惠周惕、士奇、惠栋祖孙三代人称老红豆先生、红豆先生、小红豆先生得名),因位于西渚村以东,称东渚,浒(浒墅关)光(光福)运河贯通南北。光福镇原名野步市,又名志里、邓尉,南朝梁代大同年间(535年一546年)建光福寺(又名铜观音寺)于龟山西南麓,故名光福,浒光运河和木(木渎)光(光福)运河在此交汇。南宋时,光福市已是“民灶千余,阡陌交通”的集市,明代已成为吴县六大镇之一,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设巡检司。东渚、光福地区山毓水秀,风光旖旎,著名的太湖七十二峰,有五十六座分布在吴县西部,东渚、光福地区就有南阳山、青山、龙山、茅山、安山、龟山、虎山(因吴王养虎于此而得名)、铜坑山、邓尉山、穹窿山等。青山绿水,香飘四季,到处是美不胜收的佳景,终年有沁人心脾的花香。梅花是东渚、光福的名花,光福邓尉更是探梅圣地,向有“十里梅乡”之称。惠栋茔地香雪村附近的香雪海,这一美妙的名字,如今伴以电冰箱名扬世界,那里正是邓尉探梅的绝佳胜处,曾赢得“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的美名。元末明初,邓尉探梅已成为吴地习俗,清康熙皇帝玄烨也曾三次来邓尉探梅,乾隆帝弘历则六次游历香雪海,五次作《邓尉香雪海歌》。梅林香雪海是梅花名品青梅、雪梅、大青梅、红果梅、品字梅、白梅、花梅、黄豆梅、寿桃梅等的海洋;香雪村内还盛产桂花,三秋桂子,什么金桂、早晚银桂、子桂、丹桂、四季桂、月桂、木樨、白洁等名品,映日成彩,夕折蟾宫。此外,还有可用于窨茶的白兰、茉莉、玳玳、珠兰、栀子、玫瑰等香花,至于用于观赏的山茶、月季、杜鹃、兰花、菊花、芙蓉、蔷薇、芍药、石竹、秋海棠、玉兰、瑞香等,遍布全县。由香花说起熏染茶叶,则东渚、光福都是著名茶乡,这里的茉莉花茶、桂花茶、邓尉雪绿茶都是驰名中外的名茶,至于洞庭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康熙帝赐现名,和杭州龙井齐名,还有西山云雾茶、虎丘白云茶、天池的天池茶,也是饮誉全球,无怪乎远在明代就有“苏州茶叶饮遍天下”之说。山水佳侣,花、茶配对,俨然是人间瑶台,世上仙境。吴县有六大风景区,光福居其一(还有五处是西山景区、东山景区、木渎景区、石湖景区、角直景区),这里除春梅秋桂以外,还多名木古刹,处处是山水与古迹共臻,自然与人文媲美,它仿佛是在告诉人们,吴县的山山水水,古色古香,诗碑题刻,确乎就像惠栋尽毕生精力研究的《周易》原理所说:天地人一以贯之;惠栋家乡光福的美,吴县的景,铺织锦绣,网罗密致,有如鬼斧神功,造化献巧,其美的结构,大的理趣,确乎如惠栋所揭示的汉儒《易》象数之理:阴阳五行,乾升坤降,中正大美,卦爻奇变,更不必去说太极元和,象数卦气,钟灵吴地,处处是人才辈出,代代有各领风骚。惠栋之才,惠栋之学,莫非是光福之美景,吴中之灵气哺育启迪而成的嘛!请看看光福的人文景观吧!光福镇除墨泉、下崦湖、凤鸣高岗等湖山风光外,还有光福塔、光福寺、光福寺桥、浮庙墩。香雪海除梅花凌寒,馨香袭人,凝若积雪外,还有那“香雪海”三个大字,那是三次陪伴康熙帝前来邓尉探梅的江苏巡抚宋荦,当年触景生情,取名香雪海,并题刻在马驾山的崖壁上。多么壮观!又多么俊美!闻香阁座落在马驾山上,专供凭栏赏梅,登临高处,香气袭人知昼暖,更知人心暖,赏心悦目,快意于前,又岂无美的联想,理的构思?自然梅香人闻香,人建梅阁阁满人,故此景致为人文,或说亦人亦天,有美学情趣“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之致,亦无不可。康熙还曾御书匾额“松风水月,,赐圣恩寺,还写有邓尉探梅的诗。《邓尉山》诗云:“邓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岂因耽胜赏,本是重时巡,野霭朝来散,山容雨后新,缤纷开万树,相对惬佳辰。”如由邓尉极目远眺,可望太湖,康熙帝《邓尉小轩望太湖》诗云:“山轩闲坐倚前楹,万顷澄湖夕照明,夜久天心初月上,笙簧谡谡奏松声。”玄墓山在邓尉山东南六里,两地一山相连,形成花的长廊,看梅人一路从邓尉到玄墓,所谓“花外见晴雪,花里闻香风”,倾尽人间美词彩色,也说不尽、写不完那人间仙境的旖旎春锦,清风幽香。清代李福有《玄墓探梅歌》云:“雪花如掌重云障,一丝春向寒中酿,春信微茫何处寻?昨宵吹到梅梢上。太湖之滨小邓林,干株空作横斜状,铜坑寥寂悄无踪,石壁嵯峨冷相向。踏残明月锁香痕,翠羽啾啾共惆怅。报道前村消息真,冲寒那顾攀云嶂。玉貌惊看试半妆,霜华喜见裁新样,酹酒临风各有情,小别经年道无恙。此花与我宿缘多,冰雪满衿抱微尚,相逢差慰一春心,空山不负骑驴访。”诗主人写香雪又一层云,写赏花人赏心悦目,临风惆怅,花我宿缘,互慰春心,当然比老皇帝的诗更富有人情味。  惠栋对邓尉山风光和探梅之事,当然是非常熟悉的,惠栋年少时著《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已多处提及邓尉山风光和探梅事,不过仅以注释体裁表述之。清王士稹《自光福里入太湖口住圣恩寺》诗:“逶迤邓尉山,苍茫具区薮。”惠栋注“邓尉山”引卢熊《苏州府志》:“邓尉山在吴县西七十四里。”王诗《雨中寻米堆山》:”远眺米堆山,苍苍积烟雾。”惠注“米堆山”引徐崧《百城烟水》:“米堆山即邓尉山左冈,突然高耸如米泻之状。”王诗《晚坐雨花桥看梅》:“绿萼纷竞发,翠羽时一至。”惠注“绿萼”引康宇《群芳谱》:“梅白者有绿萼梅,凡梅花跗蒂者皆绛紫色,惟此纯绿,比之‘九嶷仙人萼绿华,。”又注“雨花桥”引《邓尉圣恩寺志》:“雨花桥在金刚殿左。”王诗《雨夜宿圣恩寺还元阁》:“梅树初花石涧流,满山香雪送行舟。”惠注“香雪”引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诗人多目梅为香雪。”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惠栋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抄兩段《後記》中的文字:
      
       對傳主個人來說,小學學術形態的分散割據,研撰時絕對排除美文形象的手法,不為人喜,易惹生厭,或許是惠、戴專治小學,漸入魔境,文筆古奧生澀,不如時文美言合宜,終使乾嘉學派的兩位魁首屢試不第,找不到“富貴”的人生定位。p600
      
       行文板塊內的難懂引例,筆者多隨文作注而企求點睛之效。p602
      
      
      此後記寫於1996年。十年之後,李開先生的文采更為出色,2006年寫,2008年補的《漢語古音學研究》的《後記》結語如下:
      
       願高明神瞰,明以教我,以使來日審美踐學時不再汲促,讓康德所說的“鑒賞力”天然地滲透到每個學術元素中去,孵化出新的求真邏各斯或“在場”時空形式。p368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