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2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吕向辉  

前言

努尔哈赤的三大劲敌    自努尔哈赤叛明后,大明在辽东主持军务者,大致有杨镐、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张鹤鸣、孙承宗、高第、袁崇焕八人。但真正称得上是努尔哈赤劲敌的,唯有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三人而已。    一    努尔哈赤的第一个对手便是杨镐。他曾在辽东担任巡抚,又在抗倭援朝之役中担任经略。尽管杨镐表现得差强人意,但毕竟曾任兵事。此为明朝应对辽东军务的第一任经略。    杨镐手笔很大,勾画出四路进剿努尔哈赤的庞大方略。但四路大军疏于联络,主帅之间各怀心事。杜松一心争功,轻敌冒进;马林是对兵法一知半解;李如柏畏敌如虎,行军最缓慢;刘铤与杨镐不和,基本上不听从军令。各路士卒大多是仓促成军,行不成伍。朝野担心劳师糜饷,一味催战。杨镐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大军一出,便成必败之局。    努尔哈赤的策略是“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他先打杜松,再击马林,后灭刘铤,最后李如柏不战而逃。几日之间,努尔哈赤四处转战,急如星火,战果斐然。历史上称这次战役为“萨尔浒之战”。    二    战后的第二任辽东经略是熊廷弼,他也曾在辽东任职,职务是巡按御史。直到此时,努尔哈赤才遇到第一个真正的对手。第二位劲敌便是孙承宗,他的地位很高,是大学士,而且是天启帝明熹宗的老师,故称督师。但一说到督师,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的是袁崇焕。这三位,方是努尔哈赤在辽东遇到的最大劲敌。    《明史》为清室所编撰,虽分属敌国,亦是盛称三人之才。熊廷弼有“盖世之才”。孙承宗之才是“攻不足则守有余”,恢复疆土固然不容易,如果朝廷能够用之,则“犹足以慎固封守”。至于袁崇焕,“智谋虽疏,差有胆略”。他被视其为明守封疆的最后一人,“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他的生死,关乎明王朝的生死存亡,“明亡徵决矣”。    三    三人的方略出奇的一致,“能守便是不弱”。所不同的则是孙承宗、袁崇焕倾向于“以辽人守辽东”,熊廷弼则对辽人持有怀疑态度。这主要是因为三人所处的形势不同,熊廷弼第一次经略辽东的时候,努尔哈赤只是出兵侵袭,并没有占据疆土;而在孙承宗和袁崇焕镇守之时,辽东尽入努尔哈赤之手,辽西成为双方角逐的战场。    三人的性格也有类似之处,那就是刚烈。熊廷弼“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熊廷弼是万历二十五年的解元,第二年“联捷”成进士。据说,熊廷弼还是武乡试的第一名。熊廷弼文武全才,“有胆知兵,善左右射”。孙承宗是个大胡子、大嗓门,“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明熹宗作为他的学生听他讲课,每谓“心开”。袁崇焕中进士之年,正是杨镐三路丧师之际。他初到辽东便斩一小校立威,被人称作“蛮子”。    当然,更重要的是三人俱有胆识、才略。在他三人前后,尚有数人主持辽东军务,但结果皆是丧师辱国。    四    熊廷弼的前任杨镐,因萨尔浒大战逮至京师。熊廷弼继任之后,辽东形势岌岌可危,开原、铁岭相继失陷,仅余辽阳和沈阳两座大城。当时关键的问题是军心民心不稳,一日数惊。熊廷弼督促军士造战车,制火器,挖壕修城,一心一意做好打防御战的准备。数月之后,守备大固。当时沈阳以北,数百里无人烟,熊廷弼雪夜赴此地,祭奠死难将士。此举大大鼓舞了士气,使得辽东人心稳固。    熊廷弼正待有所展布,偏偏因性格而得罪了不少人,朝中御史纷纷弹劾其无所作为。熊廷弼反驳道,自己到任之前,朝中人人称辽东必亡,现在地方一切安好,这是无所作为能够实现的吗?如果真的有雄兵十万,却不能斩贼擒王,“诚臣之罪”。之前,努尔哈赤偷袭抚顺撤走,巡抚李维翰催促总兵张承胤穷追,结果是“令箭催而张帅殒命”;杨镐集十余万大军,仓促出师,所谓“马上催而三路丧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自己怎能“复蹈前辙”。    熊廷弼在辽一年,前半期整顿防务,后半期尽是打笔墨官司。就是这样,努尔哈赤竟不能“越城池一步”。朝廷含糊其辞,称熊廷弼“功在存辽”“罪在负君”,罪大于功,熊廷弼遂黯然离辽。    五    但是朝廷还是很给熊廷弼面子的,所起用的第三任经略便是由他推荐的袁应泰。袁应泰做官精敏刚毅,是行政长才。熊廷弼任辽东经略时,他以按察使做“后路粮台”,前方所需的粮草火药“呼唤立应”,深为熊廷弼所依赖。但治军非其所长。    熊廷弼主守,袁应泰主战。袁应泰意图以收降的蒙古人作为攻击努尔哈赤的前锋。熊廷弼御下极严,袁应泰待之以宽。殊不知辽东军务已经久为废弛,正需以严猛纠之。袁应泰主战一举,使熊廷弼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努尔哈赤进攻沈阳,蒙古人作为内应开城门相迎,沈阳被攻占。战后,袁应泰仍不汲取教训,辽阳亦是如此陷落。唯一称为硬仗的是在沈阳、辽阳之间的浑河血战。,明军为了救援沈阳,与敌军相遇于浑河。来自于四川、浙江的士兵拼死而战,战场上“至今仍凛凛有生气”。    这正是努尔哈赤的乖巧之处,凭着他的经验看出熊廷弼不是易与之辈,袁应泰那里才有机可乘。    经此战役,朝廷再次起用熊廷弼。但此次经略之权,完全被辽东巡抚王化贞所夺,熊廷弼手下仅有五千兵马。王化贞一会儿决定今日复辽、一会儿决定明日复辽,朝令夕改,将熊廷弼调度得无所适从。熊廷弼曾数次与王化贞争权,但都被首辅叶向高、兵部尚书张鹤鸣所遏制。从地方到朝廷,或者以王化贞为是,或者以熊廷弼为是。历史上将此次争权称为“经抚之争”。    六    这时王化贞驻扎广宁,熊廷弼驻扎山海关,两人已经势同水火。在五次出兵皆无功而返的纷纷扰扰之后,努尔哈赤挥军渡过辽河,径取广宁。王化贞因此差点被擒获。    熊廷弼领兵来援,中途遇到狼狈败回的王化贞。熊廷弼当面嘲讽,王化贞惭愧不能言。两人只好退守山海关。熊廷弼此举可能是希望朝廷警醒,辽东之地不能轻于一掷。但反讽王化贞之举成为熊廷弼最大的败笔,因为失守封疆便是死罪。    熊廷弼、王化贞同日被捕。最初朝廷推选的下一任经略是解经邦,但他宁可被削职为民也不敢任职。继为经略的是王在晋。他其实也不想去,但首辅叶向高诱之以利,称只要山海关一年无事,他便可回朝封拜。王在晋认为这其中有利可图,方才上任。    七    王在晋一上任竟然想出了在山海关之外八里筑城的方略,遭到袁崇焕等人的极力反对。朝中无人能决断,大学士孙承宗主动要求巡边,现场处理。孙承宗到达之后,进一步了解情况,便知道王在晋是在痴人说梦。孙承宗向朝廷弹劾罢免王在晋,自己担任辽东督师。    孙承宗初到山海关,关门之外俨然成了蒙古人的游牧之地,放眼望去,皆是帐篷。蒙古人的说法很好听,说是急君父之急,前来为大明守边。孙承宗不姑息蒙古人,只要他们来犯即驱逐。孙承宗重用袁崇焕,在宁远筑城。此一举措,关乎明朝二十余年的气数。皇太极不敢直接进攻山海关,就是因有宁远城在。孙承宗在关外拓地四百余里,山海关有了纵深,可保无虞。他在此基础上再徐图恢复。    孙承宗因为不依附于魏忠贤,魏忠贤担心其挟兵清君侧,于是利用各种事端将孙承宗排挤掉了。孙承宗的继任者为高第。高第的才能比王在晋还不如,竟然命令尽弃关外之地,专守山海关。袁崇焕苦谏,高第不听,还下令让其立即返回山海关,袁崇焕被逼无奈,只有抗命不遵,独守孤城宁远。    如同熊廷弼离辽袁应泰继任一样,努尔哈赤趁着孙承宗走而高第赴任,兴兵来犯。令他没想到的是,关门之外尚有一个“蛮子”——袁崇焕在。此时的袁崇焕籍籍无名,但他“凭坚城用大炮”,最终使努尔哈赤吃了一个大亏。    八    袁崇焕成为后金军攻取山海关的一个巨大“障碍”,这个“障碍”困扰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两代。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不久便病死了,甚至有人说他是在宁远城外受了炮伤,以至于旧创复发,不治而亡。此战之后,袁崇焕得任辽东巡抚,主持军务。皇太极再次进攻宁远、锦州等地,也一无所获。    很快,袁崇焕也被朝廷认为不安于位了,他之所以不救援锦州被认为是暮气已深。其实如果救锦州,袁崇焕会掉进皇太极围城打援的陷阱里去。只要各城防守得力,皇太极必定会铩羽而归,这是袁崇焕的妙算。但魏忠贤却不这样认为。袁崇焕为了大局只有讨好魏忠贤,在关外也为其建了生祠,但这些举动仍不为魏忠贤所喜。    幸好明熹宗时日无多,很快驾崩了,崇祯帝明思宗一即位,魏忠贤的好日子也过到头了。明思宗重新起用袁崇焕镇守辽东。皇太极被逼无奈,只好绕道蒙古直逼京师城下,袁崇焕立即赴援。可惜明思宗中了皇太极“蒋干盗书”之计,最终还是冤杀了一代忠臣袁崇焕。    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带兵逃回山海关,孙承宗只好再次接手收拾残局,收复关内四城,镇守关门。    明朝不是无人,而是无人能得其用。对于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朝廷如果能够用人不疑,给予专阃之权。最后的结局或许就不是这样了。    三人皆是两次起用,也就是说明朝有六次机会获胜。但历史总是这样爱开玩笑,别说六次,就算是有一百次这样的机会,也会在万历、天启、崇祯这三位皇帝的眼中不经意间错过的。

内容概要

努尔哈赤以剽悍迅捷的马队,东挡西杀,“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将四路出师的明军击溃三路,第四路不战而逃。此即为明清易代之初最为关键的一役,史称“萨尔浒之战”。
朝廷将丧师辱国的杨镐逮治,曾任辽东巡按的熊廷弼重返故地,代杨镐担任经略。熊廷弼修固城池,稳定军民,努尔哈赤不敢轻举妄动,明军也无力反攻,辽东暂时无事。
熊廷弼才气横绝一世,但脾气很坏,动不动就开骂。善谋国者不善于谋身。熊廷弼任满一年,便被攻去职。代为经略的是袁应泰。袁应泰是行政长才,但对军事是个大外行。
努尔哈赤善于守时待势,机会难得,很快出师。袁应泰拙于应付,沈阳、辽阳失守,袁应泰自杀殉国。辽东一块土,不再为明有。
朝廷重新起用熊廷弼为经略,但实权掌握在辽东巡抚王化贞手中。经抚不合,成为朝中处理辽西军事的最大难题。熊廷弼无拳无勇,在努尔哈赤的铁骑渡过辽河后,与王化贞率溃兵逃至山海关。
经抚不合到经抚同逃,山海关暴露在女真军队面前。朝野失色,经抚同日被逮。新任经略王在晋竟然提出在山海关外八里筑城,朝中意见不一,边吏也是议论纷纷,大学士孙承宗自请行边以定夺。
孙承宗此行,发现一个位奇才,那便是袁崇焕。正是此公,在孙承宗的支持下,筑起宁远城,一直到明亡,清兵不能越山海关一步。

作者简介

吕向辉,男,1974年出生。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现就职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目前已在河北日报工作十五年,前七年在编辑部做记者,后八年转至经营岗位。工作之余,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尤其喜欢明清史。通过大量阅读,对明清历史有了更多独特的感悟,时常沉醉其中,而且一边读史一边做笔记,感觉历史中字字珠玑。渐渐地集腋成裘,分出章节,最后著成《明清易代》。

书籍目录

第一章风雪之战 第二章攻陷开原 第三章临危受命 第四章储位之争 第五章一年经略 第六章第一血战 第七章移居辽阳 第八章战守不定 第九章广宁失守 第十章经抚入狱 第十一章逆阉出世 第十二章八里筑城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努尔哈赤的做法开始令手下人不解。从万历四十六年进攻抚顺与明朝开兵见仗起,一直到开原、铁岭、清河战役,努尔哈赤的策略一直都是抢掠人口、财物,然后拆毁城池,扬长而去。现如今,努尔哈赤的做法怎么忽然间与以前大相径庭了? 当布扬古要将自己儿子的尸体运回萨尔浒安葬的时候,努尔哈赤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将死去的将士就地安葬。这个想法当即就遭到了部下的反对。如同此前迁都事件一样,努尔哈赤还是坚持己见,并强迫手下服从。对于属下的疑惑,努尔哈赤的解释很简单:因为之前这些城堡是明朝的,但现在这些都是属于努尔哈赤的了。这里从现在起就是后金土地了。 努尔哈赤要的东西不再仅仅是财物、人口,他还要土地。努尔哈赤将以前居住萨尔浒的处境比作“出水之鱼,呼气困难,困于沙石之上,苟延残喘”。如今努尔哈赤通过血战而得的辽东之地,焉能弃之不顾! 在这番谈话中,努尔哈赤还流露出了一个意思,他将侵占辽东视作自己大业的完成。一些未完成的事业由自己的儿子们来完成。顺着这个思路,努尔哈赤还透露出希望与明朝议和的意向。 当时辽东经略袁应泰已死,巡抚薛国用远在广宁,不知道书信该送给谁?即使送给薛国用,按照明朝官场的惯例,这封信也是不会到达御前的。何况辽沈失陷,除了惊恐之外,明朝君臣感受最深的是被伤了自尊般后的愤怒,蕞尔蛮夷,定要犁庭扫穴。尽管是战胜的一方,努尔哈赤是没有资格与明讲和的。内外交困的崇祯时期,袁崇焕与皇太极书信往来,被视为大罪之一。 很快,努尔哈赤的想法又发生了改变,重新恢复积极进取的心思。他看到辽阳城已经残破,而且周围二十多里的城墙也都难以修葺,便又下令在辽阳城东构筑一座新城。他的理由是如果进攻明朝,西北有不可预知的蒙古,东南有明朝的盟友朝鲜,防守的兵丁过少,将难以守御庞大的辽阳城。过多,则会影响进攻明朝的冲击力量。努尔哈赤担心劳累国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征用大批的汉人。 六 辽沈失守的消息传到京师,自然又是一场“盈廷聚讼”般的争论。争论的中心议题当然是选派新的经略。

编辑推荐

《明清易代2:横扫辽东》由吕向辉著。风云激荡,催生无数英豪。易代艰难,屈死多少冤魂。辽东雪漫天,再起风云激荡往事。中原泪倾盆,续写明清易代传奇。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清易代2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送人的书,看看还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