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要什么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明天  页数:261  字数:21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孩子究竟要什么:心理专家帮你解读孩子心理》通过四十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家教心理个案,深入分析了孩子需要爱、需要接纳、需要成长空间、需要尊重等心理特点。每个个案中,既有家长和孩子的讲述,也有深入浅出的心理分析,更提出了明确的解决对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作者简介

  明天,女,高级心理咨询师,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关注青少幻心理问题,担任多所学校的心理顾问,在多家杂志开办家庭教育专栏。著有《怎么说,怎么爱——夫妻沟通的奥秘》、《和谐婚姻:手牵手向前走》、《婚姻处方》、《女心理师婚姻咨询手记》、《孩子成长的五大动力》、《第二次成长》等书。

书籍目录

第1章 孩子对爱的渴望
1.1 他想要一个怎样的奶奶
这是典型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小健真正想从奶奶那里获得的并不是教育,而是温暖。
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爱和自由,关系的基石
1.2 孩子为何冷漠无情
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我是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可事实上,我欺骗了他们。我非常担心:我会不会也像药家鑫那样,杀人不眨眼。
冷漠源于爱的空洞
给孩子心灵的“爱箱”储满爱
1.3 他为什么虐待小动物
他在泄愤
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1.4 爱比拳头更有效
“虎爸”的担忧
别伤了孩子的自尊
爱比拳头更有效
爱是启动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爱的缺失会使孩子的人格出现偏差,而且难以弥补……
1.5 父母为什么伤害孩子
一个“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在网上非常火暴,小组成员过万,大家争相声讨父母的“罪行”……
父母本想给孩子一枝玫瑰,却刺伤了孩子,这其中有什么心理误区呢?
原因之一:内在关系的投射
原因之二:焦虑的转移
原因之三:自我保护
原因之四:证明自我价值
第2章 孩子的画在诉说什么
2.1 妈妈,请不要控制我
在睿睿的内心里,那个拿着刀、控制着整个局面的主人是谁?那头既生气又难过地“等死”的牛又是谁?为什么他的脑海里会
产生这种画面?
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子
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2.2 孩子性格孤僻源于母亲的“追讨”
孩子画了一幅画,一只猫捉了四只老鼠,因为没有得到表扬很不高兴。心理专家问,这等待表扬的猫是谁呢?孩子回答说,是我妈妈啊。
妈妈的“追讨”让孩子逃避交往
解开自己的心结
让孩子拥有一颗友爱、开放的心
2.3 母子“敌对”给孩子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儿童画隐喻的母子关系
他们母子是什么关系
建立优质的母子关系
2.4 面对受侵害的孩子
父母的看法和态度,也许会再次伤害孩子陪伴和鼓励最重要
第3章 赋予孩子成长的责任
第4章 孩子渴求你的认同
第5章 孩子有自己的坐标点
第6章 孩子呼唤成长空间
第7章 青春期的孩子惹了谁
第8章 孩子需要指路明灯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咨询手记 1.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子 睿睿到底是怎样一个孩子呢?在妈妈眼里,睿睿“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毫无主见、依赖性强”,但睿睿却认为是“妈妈管得太多了”,所以他要“故意捣乱”,故意不拿主意。到底谁说的是事实呢?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总是习惯于将过错推给别人,所以,这对母子的话可能都有“水分”。但是,在亲子互动中,父母永远是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睿睿的缺点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而绝非是母亲被动地被一个缺点多多的孩子拖累。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对母子的互动:妈妈具有控制欲,她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来填充内心的空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她假设睿睿是一个“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毛病多多的孩子,他需要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种假设下,她的控制欲得到满足,她忙碌且快乐着。但是,她的行为带给睿睿的是什么呢?一方面,睿睿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渴望被尊重、被承认、被信任,他对妈妈的“什么都要管”很反感,并以行为抗议,所以,他要“故意捣乱,故意惹她生气”,他的这种“故意”行为更证实了妈妈的假设,所以她的控制行为会更紧。另一方面,睿睿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他的自控力、自主性和自理能力都还欠缺,他本能地习惯并享受着这种被监督、被照顾、被安慰、不需要自己操心、不需要自己负责任的生活。所以说,妈妈所反映的睿睿的缺点一方面是她潜意识的一种假设:她希望他本来如此,这样,她的忙碌才能有理由,她才能用被动的忙碌来掩饰自己主动的控制欲;另一方面,这也是她控制行为的结果:她的“无微不至”和事事插手让睿睿养成了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毛病。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睿睿的反抗一方面反映的是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他幼稚的反抗也正好成全了妈妈的假设,助长了妈妈的控制行为。这对母子的互动可谓环环相扣啊。 在家里,妈妈占主导地位,睿睿虽然在反抗,但是仍然处于弱势。正在长大的他当然不会甘心于这种状态,于是,他便在其他场合寻找机会“翻身”。他攻击同学的弱点,就是为了掌握主动权,以控制别人。而且,母子互动的这种模式也让他对人际关系有了一种误解:“要么是我胜了、他们败了,要么是他们胜了、我败了,反正得有个胜负。”“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必须听我的”,也就是说,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必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局面,平等、友好、融洽的相处是不可能的。 我们再来看本文开头所描述的睿睿的画。显然,那只哭丧着脸的牛是他自己的替身,他认为自己很强壮(他在学校的攻击行为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壮),但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因为门被锁着了,而且,“妈妈”手里拿着刀;“妈妈”的个子虽然小,但是她的威力却很大。这幅画充分显示了睿睿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现实的无奈。 2.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每位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可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妈妈却成了一个拿着“刀”的刽子手呢?妈妈的“刀”其实就是她强烈的控制欲。她打着爱的名义,用“刀”挟持睿睿的身心,让睿睿备受折磨。那么,妈妈的控制欲从何而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为高级心理师,本书作者以专业的眼光,分析了司空见惯的父母言行所隐含的不易察觉的家教错误,深入解读了孩子的种种心理需求,有助于父母了解和帮助孩子。——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他的著作《发现母亲》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生图书馆(室)推荐图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赏识教育强调要懂孩子,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为何虐待小动物?她为何不肯剪掉长发?他为什么爱诅咒同学?她为何具有“两面性”……面对孩子怪异的行为,你不要着急,请蹲下来,听听他的心声吧。要知道,他那小小的心灵积聚着太多的委屈和渴望,他“不听话”的行为只是他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本书将引导你怎样走入孩子的心灵,教你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周弘(赏识教育首倡者,全球热爱生命奖得主,中央教科所所特聘家庭教育专家,被誉为“赏识老爸”。)

编辑推荐

《孩子究竟要什么:心理专家帮你解读孩子心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荐

作为高级心理师,本书作者以专业的眼光,分析了司空见惯的父母言行所隐含的不易察觉的家教错误,深入解读了孩子的种种心理需求,有助于父母了解和帮助孩子。 ——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他的著作《发现母亲》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生图书馆(室)推荐图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赏识教育强调要懂孩子,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为何虐待小动物?她为何不肯剪掉长发?他为什么爱诅咒同学?她为何具有“两面性”……面对孩子怪异的行为,你不要着急,请蹲下来,听听他的心声吧。要知道,他那小小的心灵积聚着太多的委屈和渴望,他“不听话”的行为只是他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本书将引导你怎样走入孩子的心灵,教你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周弘(赏识教育首倡者,全球热爱生命奖得主,中央教科所所特聘家庭教育专家,被誉为“赏识老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孩子究竟要什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懂心理学,才能成为好父母翟永存 《孩子究竟要什么——心理专家为你解读孩子心理》这本书,每个家庭都应该买一本。家教书越来越成为图书市场的一大热门。到图书大厦看一看,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哈佛女孩,剑桥男孩,状元爸爸,胜于好老师的妈妈。在漫漫艰巨的教子历程中,有人摸着石头过了河,有人架设了独木桥,有人租了船过了河。但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困惑重重,这些教子招数是不错,可是,适合我家孩子吗?的确,教育方法,除非有心理学依据,否则很可能只能是真正的“独家秘笈”。每个人都从童年少年走过,当他到了做父母的年龄,当他有了孩子的时候,他和孩子之间就有了代沟——这是时间和成长留下的刻度。时过境迁,家庭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如何跨过这条鸿沟,就需要架设桥梁,架设桥梁需要掌握的学问,就是教育心理学。如果不懂心理学,两个成人的沟通可以顺利进行;而因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不懂心理学,父母将无法顺畅地与儿童进行沟通。很多父母都不知道,两三岁的小孩子,喜欢反复听同一个童话。妈妈在给孩子读童话时,或许会想,每天换不同的童话,比较有趣。可是孩子们不愿意,孩子愿意天天听大灰狼或者小红帽,听它百遍也不厌倦。疯狂英语李阳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学语言的诀窍就是重复,而孩子这种爱重复的天性,正是造物主赋予他轻松学会复杂语言的本能或者说本领。正是在这种不停地重复的过程中,孩子听懂并掌握了每一个词汇,以惊人的速度学会了母语。想想看,孩子学会母语只需要两三年,而成人掌握英语,需要学多少年!有一本书上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幼儿园老师和两岁的小朋友捉迷藏,前几次老师都是藏在桌子下面,后来老师换了藏身的地方。老师认为,孩子费了一番周折再找到她,一定会欢呼起来。可是,当孩子们费了好大的劲,在门后找到老师时,都一脸失望,他们说:“老师,你为什么不藏在桌子下呢?”这位老师不知道,孩子们正处于秩序的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把秩序看得非常重要。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一遍遍地教孩子数苹果数鸡蛋,想通过实物教学,教会孩子加法,可是,教了两个月,儿子仍不会算二加一。失望至极的妈妈连骂孩子笨,可不知真正笨的是她自己,她不知道,三岁的孩子,还没有建立起抽象的数的概念。教育说到底还要到心理学找依据。要教育孩子,先要了解孩子,如果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及其特点,不了解受教育对象,如何施教?鲁迅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心理学家李子勋在《陪孩子长大》一书写道:“我们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非常少,却自以为懂得非常多。原因是我们处在强势,经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孩子,逼迫孩子放弃天赋中的能力,努力学习如何与成人相处,学习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可笑的是,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教育。”李子勋讲得太好了。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把成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强加给孩子。这时候父母的武断专横,一如强国统治它的殖民地一样——在殖民地推行自己的语言和价值观;处于强势地位的父母做的也是同样的事儿,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口头上“为你好”,后者则从内心里真诚地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要平等地对待孩子,要真正地做到尊重孩子,这意味着你要能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忘了是在哪本书,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母亲带着四岁的女儿去参加一个宴会。明星云集,音乐柔美,可小女儿这样华美的晚宴只呆了十几分钟,就哭着闹着要回去。妈妈有些生气也有些不解,怎么此时连美味的淋淇淋也动摇不了孩子回家的决心呢?母亲蹲下身来,尽量耐着性子,想与孩子谈一谈。但是,当她蹲下身来的刹那,突然明白了孩子的感受。妈妈看到了女儿看到的一切:眼前全是腿和丝袜。她立即抱着女儿回了家。这个故事有象征意义。 从教育的效果考虑,父母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应该从了解孩子的心理开始。如果能够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并因势利导,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言行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对抗心理,就会越弄越糟。不懂心理学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不懂心理学的父母就不是好父母,事实上也不当不成好父母。有些父母说,我爱孩子,这就够了。孰不知,爱也得讲方法。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不懂心理学,没有正确的家教方法,爱不仅不能顺利抵达孩子的心灵,而且家,还可能成了伤害孩子的地方。一定要记住,在你爱孩子,与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之间,还有一大片辽阔的地带,有时还有沟壑山岭。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你才能顺利穿越山山水水。仅有爱的确不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伤害大悲剧大多发生于亲人之间。一些父母因为严重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他们负责任地、用心良苦地、辛辛苦苦地、认认真真地毁掉了孩子,他们呕心沥血地把孩子给管坏了。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著名教育家、山西通宝中学的校长詹爱龄说的。詹校长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一再地这样感叹。“父母皆祸害”这样的网络小组,火暴于网络,小组成员数万名。不要说九零后的孩子冷漠,实在是,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伤害孩子——往往是精神性的伤害——的父母,并不在少数,而且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会说是因为爱你——父母自己也真诚地相信这些话。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好父母要学心理学,好父母要懂心理学。本书作者以专业的眼光,分析了司空见惯的父母言行所隐含的不易察觉的家教误区,指出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误区。作为高级心理咨询师,作者仅从孩子画的图画里,一眼就能辨出亲子关系出了状况,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一位孩子画了两只小鸡在争吵,两只螃蟹互不理睬时,心理咨询师明白,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另一位孩子画了一只小猫捉了四只老鼠,但因为没有得到表扬,老鼠一脸不高兴。心理咨询师问孩子,老鼠是谁呢。孩子答是妈妈啊。原来,妈妈做了家务后,老是希望孩子和孩子父亲的感恩和称赞,如果得不到就唠叨个不停。心理咨询师立即明白了,孩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孤僻、不愿意和同伴交往。正是源于妈妈的这种追讨,孩子认为,小朋友不会没有交换条件地帮助她,所以她宁肯选择独自呆在一边。孩子为何虐待小动物?为何冷漠?小姑娘为何不肯剪掉长发?成绩优秀的中学生,为什么爱诅咒同学?孝顺懂事的孩子为何有时候突然情绪失控……为什么辛辛苦苦地为孩子,孩子却不领情;为什么孩子叛逆、和父母摩擦不断;为什么孩子会缺乏自信、自卑胆小;为什么孩子会对学习没兴趣;为什么孩子性情冷漠、交不到朋友……面对孩子怪异的行为,你不要着急,请蹲下来,听听他的心声吧。要知道,他那小小的心灵积聚着太多的委屈和渴望,他“不听话”的行为只是他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本书将引导你怎样走入孩子的心灵,教
  •   很厚实啊!针对性很强,好多问题自己都碰到过。一看书,全明白了。赞一个
  •   帮同事买的,点名要的,应该不错!
  •   分析很透彻,不错,可以用的上
  •   在报纸上看到推荐买的,确实不错的一本书
  •   挺好看的,非常满意,全五分
  •   看了一点,好你不错呢,还没有看完呢
  •   这本书很有价值,值得幼儿和小学家长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