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明天 页数:261 字数:21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孩子究竟要什么:心理专家帮你解读孩子心理》通过四十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家教心理个案,深入分析了孩子需要爱、需要接纳、需要成长空间、需要尊重等心理特点。每个个案中,既有家长和孩子的讲述,也有深入浅出的心理分析,更提出了明确的解决对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作者简介
明天,女,高级心理咨询师,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关注青少幻心理问题,担任多所学校的心理顾问,在多家杂志开办家庭教育专栏。著有《怎么说,怎么爱——夫妻沟通的奥秘》、《和谐婚姻:手牵手向前走》、《婚姻处方》、《女心理师婚姻咨询手记》、《孩子成长的五大动力》、《第二次成长》等书。
书籍目录
第1章 孩子对爱的渴望
1.1 他想要一个怎样的奶奶
这是典型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小健真正想从奶奶那里获得的并不是教育,而是温暖。
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爱和自由,关系的基石
1.2 孩子为何冷漠无情
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我是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可事实上,我欺骗了他们。我非常担心:我会不会也像药家鑫那样,杀人不眨眼。
冷漠源于爱的空洞
给孩子心灵的“爱箱”储满爱
1.3 他为什么虐待小动物
他在泄愤
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1.4 爱比拳头更有效
“虎爸”的担忧
别伤了孩子的自尊
爱比拳头更有效
爱是启动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爱的缺失会使孩子的人格出现偏差,而且难以弥补……
1.5 父母为什么伤害孩子
一个“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在网上非常火暴,小组成员过万,大家争相声讨父母的“罪行”……
父母本想给孩子一枝玫瑰,却刺伤了孩子,这其中有什么心理误区呢?
原因之一:内在关系的投射
原因之二:焦虑的转移
原因之三:自我保护
原因之四:证明自我价值
第2章 孩子的画在诉说什么
2.1 妈妈,请不要控制我
在睿睿的内心里,那个拿着刀、控制着整个局面的主人是谁?那头既生气又难过地“等死”的牛又是谁?为什么他的脑海里会
产生这种画面?
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子
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2.2 孩子性格孤僻源于母亲的“追讨”
孩子画了一幅画,一只猫捉了四只老鼠,因为没有得到表扬很不高兴。心理专家问,这等待表扬的猫是谁呢?孩子回答说,是我妈妈啊。
妈妈的“追讨”让孩子逃避交往
解开自己的心结
让孩子拥有一颗友爱、开放的心
2.3 母子“敌对”给孩子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儿童画隐喻的母子关系
他们母子是什么关系
建立优质的母子关系
2.4 面对受侵害的孩子
父母的看法和态度,也许会再次伤害孩子陪伴和鼓励最重要
第3章 赋予孩子成长的责任
第4章 孩子渴求你的认同
第5章 孩子有自己的坐标点
第6章 孩子呼唤成长空间
第7章 青春期的孩子惹了谁
第8章 孩子需要指路明灯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咨询手记 1.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子 睿睿到底是怎样一个孩子呢?在妈妈眼里,睿睿“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毫无主见、依赖性强”,但睿睿却认为是“妈妈管得太多了”,所以他要“故意捣乱”,故意不拿主意。到底谁说的是事实呢?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总是习惯于将过错推给别人,所以,这对母子的话可能都有“水分”。但是,在亲子互动中,父母永远是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睿睿的缺点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而绝非是母亲被动地被一个缺点多多的孩子拖累。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对母子的互动:妈妈具有控制欲,她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来填充内心的空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她假设睿睿是一个“不听话、不懂事、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毛病多多的孩子,他需要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种假设下,她的控制欲得到满足,她忙碌且快乐着。但是,她的行为带给睿睿的是什么呢?一方面,睿睿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渴望被尊重、被承认、被信任,他对妈妈的“什么都要管”很反感,并以行为抗议,所以,他要“故意捣乱,故意惹她生气”,他的这种“故意”行为更证实了妈妈的假设,所以她的控制行为会更紧。另一方面,睿睿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他的自控力、自主性和自理能力都还欠缺,他本能地习惯并享受着这种被监督、被照顾、被安慰、不需要自己操心、不需要自己负责任的生活。所以说,妈妈所反映的睿睿的缺点一方面是她潜意识的一种假设:她希望他本来如此,这样,她的忙碌才能有理由,她才能用被动的忙碌来掩饰自己主动的控制欲;另一方面,这也是她控制行为的结果:她的“无微不至”和事事插手让睿睿养成了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毛病。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睿睿的反抗一方面反映的是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他幼稚的反抗也正好成全了妈妈的假设,助长了妈妈的控制行为。这对母子的互动可谓环环相扣啊。 在家里,妈妈占主导地位,睿睿虽然在反抗,但是仍然处于弱势。正在长大的他当然不会甘心于这种状态,于是,他便在其他场合寻找机会“翻身”。他攻击同学的弱点,就是为了掌握主动权,以控制别人。而且,母子互动的这种模式也让他对人际关系有了一种误解:“要么是我胜了、他们败了,要么是他们胜了、我败了,反正得有个胜负。”“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必须听我的”,也就是说,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必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局面,平等、友好、融洽的相处是不可能的。 我们再来看本文开头所描述的睿睿的画。显然,那只哭丧着脸的牛是他自己的替身,他认为自己很强壮(他在学校的攻击行为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壮),但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因为门被锁着了,而且,“妈妈”手里拿着刀;“妈妈”的个子虽然小,但是她的威力却很大。这幅画充分显示了睿睿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现实的无奈。 2.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每位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可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妈妈却成了一个拿着“刀”的刽子手呢?妈妈的“刀”其实就是她强烈的控制欲。她打着爱的名义,用“刀”挟持睿睿的身心,让睿睿备受折磨。那么,妈妈的控制欲从何而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为高级心理师,本书作者以专业的眼光,分析了司空见惯的父母言行所隐含的不易察觉的家教错误,深入解读了孩子的种种心理需求,有助于父母了解和帮助孩子。——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他的著作《发现母亲》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生图书馆(室)推荐图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赏识教育强调要懂孩子,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为何虐待小动物?她为何不肯剪掉长发?他为什么爱诅咒同学?她为何具有“两面性”……面对孩子怪异的行为,你不要着急,请蹲下来,听听他的心声吧。要知道,他那小小的心灵积聚着太多的委屈和渴望,他“不听话”的行为只是他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本书将引导你怎样走入孩子的心灵,教你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周弘(赏识教育首倡者,全球热爱生命奖得主,中央教科所所特聘家庭教育专家,被誉为“赏识老爸”。)
编辑推荐
《孩子究竟要什么:心理专家帮你解读孩子心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荐
作为高级心理师,本书作者以专业的眼光,分析了司空见惯的父母言行所隐含的不易察觉的家教错误,深入解读了孩子的种种心理需求,有助于父母了解和帮助孩子。 ——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他的著作《发现母亲》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生图书馆(室)推荐图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赏识教育强调要懂孩子,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为何虐待小动物?她为何不肯剪掉长发?他为什么爱诅咒同学?她为何具有“两面性”……面对孩子怪异的行为,你不要着急,请蹲下来,听听他的心声吧。要知道,他那小小的心灵积聚着太多的委屈和渴望,他“不听话”的行为只是他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本书将引导你怎样走入孩子的心灵,教你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周弘(赏识教育首倡者,全球热爱生命奖得主,中央教科所所特聘家庭教育专家,被誉为“赏识老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