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落尘
Tag标签:无
前言
提起民国文人,总会想起另一个战乱纷仍的年代和那个时代里任真率性、砥砺风发的文人。三曹,建安七子,嵇康、阮籍、谢安,一个个名字,仿佛一串串风铃,在岁月的幽深杳邈处轻轻地摇响。还有《世说新语》里描写的那些人物和故事。 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聪明而又擅长玄理,起初他并不认识嵇康。后来钟会邀请当时的名流,一起去找嵇康。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秀帮他拉风箱。见钟会来了,嵇康依旧挥锤打铁,旁若无人,很长时间也不和钟会说话。钟会起身离去,嵇康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刘伶常纵酒放达,有时脱去衣服,赤身裸体地待在屋子里。有人看到后就讥笑他,刘伶说:“我把天地当做房屋,把房屋当做衣裤,你们怎么钻进我的裤子里来了!”)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伤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他看到四面皎洁的月光,于是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他想念起好友戴安道,当时戴远在剡县,王即刻乘小船连夜前往。经过一夜才到,至门前王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缘故,王说:“我本乘兴而来,现在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儒、释、道三者互渗互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中国人的思维重视的一贯是现实的人生,也正因为如此,强调礼制、伦理的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无论是苦还是乐,是安定还是离乱,它使中国人的生存总能落在实处。但是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又太过人文主义,它对人类社会之外的世界没有兴趣,甚至妨碍这种兴趣,这又使浸淫儒家文化太深的中国人的生存过分地胶着于现实,缺乏对于生命参透领悟后的通脱和自在。作为地道的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幸而,我们有“朦胧的老子和光辉而又可爱的庄子的伟大反叛”。 历史仿佛一台大戏,一场大幕合上,另一场大幕拉开,生旦净末丑悉数登场,而深受老庄玄学影响的魏晋文人,无疑是在这个舞台上用成人的智慧演绎着孩童的率性和纯真,相对于中国儒教文化所教导的“温柔敦厚”,他们的喜怒哀乐总是更有血性,也更见真性情,仿佛孩童的哭笑嬉闹,打破了成人世界的严肃和沉闷。令许多人难以理解的是,中国文化史上这抹明亮清隽背后的底色竟是不断的战火和离乱,也许正应了赵翼的那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辜鸿铭说,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而中国文化,即使在国家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也总能为我们培育出一些心怀苍生,进则可运筹帷幄、力挽狂澜,退则可著书立传或归隐田园,从容出入于儒、释、道三家的奇男子,以及温婉贤淑、才智超卓、有胆有识,平日里却又甘于默默隐于男性身后的好女子,也许只有他们,才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嵇康临刑前,神色不变,索琴弹奏《广陵散》,曲终曰:“《广陵散》于今绝矣!”不过那一代人的风骨却并没有断绝,就像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飞流,或湍急,或潺缓,却总是形断而意不断,经唐、宋、明、清,至1 500年后的民国,终于再次汇滴成河,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鲁迅、陈寅恪、傅斯年……每个人身后都是斑斓丰富的人生和述说不尽的传奇。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碍于徐父和胡适的情面,只得答应。但在婚礼上,梁说:“徐志摩,你是一个有相当天才的人,父兄师友,对于你有无穷的期许,我要问你,两性情爱以外,还有你应该做的事情没有?……陆小曼,你既已和志摩做伴侣,如何积极地鼓舞他,做他应做的事业,我们对于你,有重大的期待和责备,你知道吗?以后可不能再分他的心,阻碍他的工作……”证婚词变成训词,在场宾客尽皆愕然。实则梁一片苦心,爱怜徐之才情,不愿见其“陷于没顶”,才予以二人棒喝。 事后,梁启超说:“我平生演讲无数次,唯有这一次最为特别。”徐志摩说:“我听了先生多少次课、谈话,唯独这次最铭心刻骨。” 一次鲁迅去理发,理发师见他长袍布鞋,其貌不扬,便胡乱地给他理完,鲁迅毫不生气,随手从衣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塞在理发师手里,数也不数就走了。过了一段时间,鲁迅还是那身打扮又来到这里,那位理发师立即上去殷勤招呼,耐心细致地给他理好头发,鲁迅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他。理发师十分纳闷,问他为何上次理得不好多给钱,这次理得认真反而少给钱,鲁迅先生答道:“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点;这回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国学大师黄侃反对胡适提倡白话文。一次,黄侃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并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不同的性格和人生选择,不同的生活历程和学术渊源,交织出一段段趣闻逸事,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远承魏晋之后,以独立姿态演奏出的最后一个华彩乐章。 本书以风骨为准绳,选取十二位或为人熟知、或为人所少闻的民国教授学者,采用参差忽见的笔法,融会贯通,以小见大,意欲从这十二位教授中投射出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从一件件趣闻逸事入手,来探寻他们的生命体验和终极关怀,力图描摹出那个剧烈动荡变革年代中,文化和人生辗转零落的吉光片羽。 其中,刘文典和金岳霖因为前半生不失真实率性的名士风度,后半生虽有缺憾,但却代表了1949年后两种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所以依旧选入。 是为序。 落尘 2011年5月
内容概要
阅读民国,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段历史和文化,更是在回望和追念一种精神。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远承魏晋之后,以独立姿态演奏出的最后一个华彩乐章。
《民国的底气》以风骨为准绳,选取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吴宓、傅斯年等十二位或为人熟知、或为人所少闻的民国教授学者,采用参差忽见的笔法,融会贯通,以小见大,意欲从这十二位教授中投射出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从一件件趣闻佚事入手,来探寻他们的生命体验和终极关怀,力图描摹出那个剧烈动荡变革年代中,文化和人生辗转零落的吉光片羽。
作者简介
落尘,70年代人,独立译著。目前专注于民国文化的研究与写作。致力于让美好的人物和思想流传。
书籍目录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毛姆的朋友给辜写了一封信,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辜的小院,辜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辜鸿铭学贯中西,但却推崇儒家学说,反对新文化,他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清亡后辜鸿铭坚持留长辫,着长袍,有人戏称,“全世界只有一条男辫子保留在辜鸿铭头上”。一次他因为装扮如乡下人被两青年用英文嘲笑,便留下一张用拉丁文写成的便条,上注英文:“你们若不认识上面写的是哪种文字,可于明天下午到北京大学来请教辜鸿铭。”两人看到纸条,听说这个乡下佬就是大名鼎鼎的辜鸿铭,吓得抱头鼠窜而去。
王国维:一种文化的背影
“凡一种文化,值其衰减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曾经透彻地将人生的事业和学问解析为三种境界的静安先生,终于没有看透自己人生的迷局;曾经轻易地出入于中学与西学、美学文学与史学的一代大家,却如此轻易地跨越了死生的界限……这是时代的创痛,学者的悲歌,亦是曾经的文化转身离去时,留下的一抹悲怆的背影。
黄侃:八部书外皆狗屁
黄侃是章太炎先生的大弟子,号称“章门天王”。他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时,与校方约定“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绰号
“三不来教授”。黄侃嗜酒,喜美色、美食,其门上挂有一小木牌,上面写“坐谈不得超过五分钟”。有一次,两位女学生来借阅杂志,稍事闲谈即准备离去,黄侃说:“女学生不在此限,可以多坐一会儿。”黄侃反对白话文,尊崇儒学,有“八部书外皆狗屁”之言。他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他何出此言。黄侃正色道:“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叫‘到哪里去’。”说罢此言,还仰天打三个哈哈,把胡适气得脸都白了。
钱玄同:从不判卷子的教授
钱玄同从不批改学生们的考卷。北京大学为特意刻了一枚“及格”的木质图章;钱玄同收到考卷后,就直接送到教务室,由教务统一盖上“及格”二字。而后来到了燕京大学,校方警告他如果拒绝判卷,就将扣除相应薪金云云,而钱先生立即作书一封,言:“判卷恕不能从命,现将薪金全数奉还。”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曾与刘半农合作演出一场著名的“双簧戏”。因为中年以上的人多固执而专制,钱玄同更说出一句名言:“人到四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当外在的压力消失,个人也跨过激昂渐渐冷静成熟,不惑之年的钱玄同说自己从前种种过激的言论“十之八九都成忏悔之资料”。
梅贻琦:寡言君子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梅贻琦的一句名言。他被誉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当年清华学生驱逐校长的运动此起彼伏,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学生们的口号都是“驱逐某某某,拥护梅校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贻琦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梅贻琦主持下的清华和西南联大,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两座高峰,后者更是在国土沦丧、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创造出了
“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的奇迹。梅贻琦一生清廉,死后没有任何遗产。他去世后,人们将他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打开后,里面原来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分毫不爽。
陈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
陈寅恪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受聘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时年仅36岁。他终生没有获得过一张大学文凭,但却通晓英、法、德、希腊、拉丁、梵、蒙等22种文字。苏联考古学家发掘出三块突厥文碑石,学者们莫衷一是,不懂不通,请教陈寅恪,才得到准确破译。陈是1948年国民党“抢运学人”计划中的国宝级人物,但他最终却选择蛰居岭南,晚年在目盲膑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80余万字的《柳如是别传》。陈一生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年,对于劝说他出任中国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一事,陈寅恪提出两个条件:一、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始公布于世。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赵元任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他留学美国,学数学、物理和哲学,最高的成就却在语言学上,而他对女儿说他研究语言学只是因为“好玩儿”。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给他担任翻译,每到一地,赵元任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陪同罗素前往湖南长沙的途中,他就学会了湖南话。讲演完毕,一个学生跑来问赵元任:“赵先生是湖南哪一县人?”美国的语言学者有句话:“Chao
can never be
wrong”(赵从来不会错)。赵元任创作并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歌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歌曲。许多人说赵元任“惧内”,对此他幽默地回答说:“与其说怕,不如说爱;爱有多深,怕有多深。”他还有一句妙语:对于学术,要怀着“女人对男人的爱”;而对于艺术,要具有“男人对女人的爱”。
吴宓:他生未卜此生休
吴宓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吴推崇孔子,在晚年仍坚持“宁可杀头,也不批孔”,以致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吴宓曾经悲叹:“我所爱之理想事物,均被潮流淘汰以去。”然而他说:“我已下定决心:为中华文化殉难,为中华传统道德殉难。”吴宓一生酷爱《红楼梦》,自称“紫娟”,因为紫娟对林黛玉爱得最纯粹。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时,校舍对面有一家湖南人开的馆子,名曰“潇湘馆”。吴宓见后大怒,认为唐突了林黛玉,于是跑去挥舞拐杖砸了那家店的碗碟,最后店主将“潇湘馆”改为“潇湘”方才了事。
刘文典:两个半懂庄子的人
刘文典曾放言:“普天下真正懂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刘文典,半个天下人共分之。”刘性情傲岸放诞,因学潮事面见蒋介石,蒋怒斥他“像个学阀”,刘大声反骂蒋是“新军阀”,被扣押七天后释放。刘文典潜心国学,看不起用白话文写作的人,一日在西南联大跑警报时,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赶赴其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这时,刘忽见他平素藐视的学生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存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什么跑啊!”
金岳霖:半生情缘四月天
金岳霖十几岁时,发现中国俗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有问题,因为从中得出的逻辑结论应该是“朋友如粪土”。金岳霖爱喝牛奶,冬天订了好多瓶,到了夏天喝不了,就经常邀请邻居来帮忙。一位邻居得知情由后,对他说订牛奶可以随时增减,冬天多订,夏天少订,他大为赞赏说:“你真聪明!”金岳霖充满童趣。在西南联大任教时,闲暇时间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他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然后自己再去买。金岳霖还有一个人所共知的秘密——他深深地爱恋着林徽因,大半生逐林而居,却又恪守君子之道,和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俩都是好朋友,以致于连他们夫妻俩吵架常常都要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来仲裁。
叶公超:是真名士自风流
叶公超上课很少早退,却经常迟到,有些学生就从教室两侧溜号,制造不上课的机会,他见怪不怪,还常常自嘲式调侃学生:“我上堂上课来的不慢,你们却走得更快。”叶公超属于“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的男子,有着不少“红粉知己”、“红袖添香”的风流韵事,从政后官至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他放手让部下工作,笑呵呵地公开宣布:“我一天只看五件公文,其他的都不必送上来了。”他是新月派的创始人物,但在鲁迅去世后,却著文高度评价鲁迅在小说史、小说创作和散文上的成就,并特别赞扬鲁迅的文字:“我有时读他的杂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时又感到他所‘瞄准’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颗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叶公超“喜画兰,怒画竹,但绘竹的时候总是比画兰的时候多。”
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
傅斯年第一次听胡适讲课,把胡适问得头冒冷汗,但此后他却一直敬重并保护着胡适。胡适说过,“若有人攻击我,孟真一定挺身出来替我辩护。他常说:‘你们不配骂适之先生!’意思是说,只有他自己配骂我。”傅斯年去世后,他的老师胡适一连用了十四个“最”来表彰傅斯年,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傅斯年弹劾孔祥熙,蒋介石亲自请他吃饭,为孔说情。蒋问:“你信任我吗?”傅答:“我绝对信任。”蒋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立刻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傅斯年晚年的遗愿是“归骨于田横之岛”。
章节摘录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上面的文字,出自辜鸿铭的《春秋大义》。提到辜鸿铭的时候,很多人会嗤之以狂儒守旧,但却忘记了他所处时代的惊涛骇浪,使他不得不以狂放偏执的姿态来做悲情而绝望的守护。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这使得辜鸿铭对于国家的软弱和不幸体会得更清楚,对人类的无知和愚昧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文明和人类命运所做的终极思考也更深远。在整个世界战火不断,人类互相残杀的大的时代背景下,辜鸿铭选择了不遗余力地发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试图为人类文明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太平洋马来西亚半岛西北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的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于此,积累了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布朗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葡萄牙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在语言上有着特别的天分。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辜鸿铭,将他收为义子。1867年,清同治六年,布朗夫妇计划返回英国,经过辜紫云的同意,把10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辜鸿铭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布朗先生独具慧眼,早就看出辜鸿铭天资不凡,犹如璞玉,加以琢磨,他日必可成材,因此对他的教育可以说是倾尽心血。他对辜鸿铭说:“你可知道,欧洲各国和美国都已变成了野兽。他们仗恃轮船、大炮、火车等现代设备,到处杀人放火,搜刮财物,疯狂掠夺别的国家。最悲惨的要数非洲的黑人,成千上万被抓走,贩往美洲,过着牲口一样的生活,沦为奴隶。美洲的印第安人,很快就被杀得差不多了,而你的祖国——中国,正被放到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操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孩子,如果我有你的天赋,我甘愿做一个学者,拯救人类。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负起富国强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到了英国之后,辜鸿铭在布朗先生的教导下,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同时,布朗先生还亲自教授辜鸿铭数学,又请人教授他物理和化学。在完成这些学习之后,辜鸿铭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学校校长,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卡莱尔对辜鸿铭说:“世界已经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人的行径,社会组织,典章文物,是根本错误的……你是一位中国人,来自于古老的东方,要知道,人类的一线光明,就是中国的民主思想,可叹!据我所知,民主思想,在中国,始终没能实现……现在,是资本主义的时代,大腹便便的富豪控制着这个地球。看来,人们还是有药可救的,至少,世上的许多疾病已经被控制。美国人在林肯统治下,解放了黑奴,那里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世界,一切都似乎向好的方面发展。人类进步的战役在不断胜利,偏见之墙上的缺口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的无知必将分崩瓦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通过革命,一定会成功。令人忧虑的倒是,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时代,一旦出现一个抛弃民主思想的领袖,再革命就难了!” P2-4
编辑推荐
落尘编写的这本《民国的底气》记述了辜鸿铭、陈寅恪、钱玄同、傅斯年等人的学识才华、轶闻掌故和精神风骨,作品中充盈着清气、正气。故事精彩纷呈,人物可敬可佩。 这是一本介于学术和通俗读物之间的图书,或者说,它力图在两者之间打通壁垒,架起一座桥梁。通俗读物往往太缺乏根柢,学术书籍又常常艰深枯燥。既给人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又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深度拓展和启迪,这恐怕就是作者的写作企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