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骏  页数:231  字数:18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几年前,部队首长到我们单位开一个座谈会,在会上,我对首长说:“我想备一课,讲讲发生在晚清时期的军事变革问题。”因为我从事的是外国军事问题研究,所以当时有些人对我这个想法不大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要讲讲这个问题。原因也不复杂,就是想给当前正在进行的军事变革提供点历史参考。  清朝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中国现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外交和边疆民族等许多问题,大都是从清代演化和延伸过来的。中国在“康乾盛世”步入传统社会发展的巅峰。同样,中国自“康乾盛世”之后开始跌落,至今再也没有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排头兵。对这种现象,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之焦急,为之忧虑,都在思考,都在试图奋斗改变。自“康乾盛世”之后200余年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为中国重新崛起而挣扎、探索、奋进的仁人志士。中国晚清时期出现的军事变革,就是这些仁人志士群体思维与行为的一幕剪影。  然而,这次军事变革没有使得中国如同变革者本人所希望的那样重新崛起;中华民族不仅没有从这次军事变革中实现伟大的复兴,而且差一点沦为殖民地社会。梁启超先生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足以激励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势而立于万国者。”由此,我生发出研究晚清军事变革的想法。  后来,领导同意我讲授这个课目,但是列入讲座课,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左右。因而,我在讲授时只能更多地谈观点,史料引用可能少一些。在此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我的所有观点,都是有足够的史实为依托的。  关于这个课目,我有几点说明。  一、晚清军事变革的背景  清代从1644年顺治定都北京到1912年宣统退位,历经10帝,共268年。晚清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历史分期概念。我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才使用了这么一个概念。  (一)晚清军事变革的起止时间  关于晚清军事变革的时间,学术界一般从1861年划到1911年,历时半个世纪。学术界的这种划分在时间上比较宽泛。其实,这种划分是为了便于与中国历史分期相衔接,讲的更多的是这段时间内中国军事状况。我个人认为,这种时间划分所讨论的,不是严格意义的晚清军事变革。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  晚清军事变革的起点为1861年安庆军械所建立,终点在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理由如下:  1、军事变革是洋务运动的组成部分  晚清的洋务运动追求“自强求富”,而军事变革则是“自强”的组成部分,应该从1861年为发端,因为这一年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标志。  2、军事变革目的在于打造一支忠于清朝的强大军队  清朝军队由三部分组成:八旗、绿营和团练。此外再加上水师。军事变革期间,清朝政府除了对陆军进行了改革外,最突出的成绩是建立了南北两支舰队。  所有这些部队都是清王朝的军队,而不是私家武装。军事变革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支忠于国家的军队。尽管,曾国藩的湘军已有私家武装的雏形,但是,尚未成气候。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上述改革的成果全部崩溃,标志着晚清军事变革的失败。至于袁世凯以小站练兵为开端的新式陆军的建立,已属于中国近代军阀的私人武装,与晚清军事变革不是一个命题范畴,所以我把终点定在了1895年。  ……  以上就是我开讲晚清军事变革课目的大致脉络。课讲完后,反响很强烈,收到了“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效果一一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  据此,有些朋友建议我继续研究这个晚清军事问题,我有些惶然。因为,这毕竟不是我的专业方向。而正在这时,中央电视台一个栏目找到我,让我讲讲晚清军事的人与事。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讲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丁汝昌、严复、洪秀全,以及北洋舰队的薪水究竟有多少等十余期节目。并在此基础上,写了一本书,也就是现在呈现给大家面前的这本小册子。  成书过程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吴力超、韩峰、雷宁和赵子一等朋友,数次来寒舍夜谈甚晚,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没有他们的鼓励与帮助,本书真的不知猴年马月出来。  最后,再复一言:我出身非晚清研究专业,尽管自己阅读了大量有关史料,有些地方肯定是见解不深,甚至有错误。好在学术是在辩论中成长的,因而恳切期盼同仁给予指正。  马骏  2008年7月9日于京郊马厩

内容概要

  区区1996个英国士兵在中国攻城掠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为什么?  究竟是谁烧了圆明园?八国联军为什么没去烧紫禁城?  拿着高薪的北洋海军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会全军覆没?  丁汝昌、邓世昌真的是民族英雄吗?  你知道张之洞“几大纪律几项注意”的军歌吗?  自诩信仰上帝的洪秀全,为了要太监,结果整死了许多小男孩。  一向被视为卖国贼的李鸿章,却为推进晚清军事近代化而呕心沥血。  慈禧太后为了抵御外敌,竟舍得拿出国库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筹建水师。  谭嗣同为了警醒国人而慷慨就义,但在刑场上老百姓却往他脸上扔大菜帮子。  庚子年清军11.3万人对付八国联军2万人,但北京地区的战争仅仅打了56天就全线溃败。  自从人类文明开化以来,中国一直是“执世界之牛耳”的国家,但从晚清开始却急剧衰落,仅仅是因为军力不强吗?

作者简介

马骏,1953年生于沈阳,法学博士,大校军衔。曾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和北京大学,先后获得史学学士、军事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员,是国内从事外同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的名家。现执教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

书籍目录

一 新人新兵新鲜事——太平天国那个“国”字中国的字是“王”不是“玉”二 儒魂?军魂?——晚清军事制度改革 三 我的地盘我做主——性格决定命运 四 点儿背也是赖社会——晚清军事衰亡,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生命力不行了五 卖孩子买猴——你玩得开心吗六 道德经中演大刀——农耕民族悲哀的战争理论七 晚清“军歌”的成长史八 鸿运撞了谁的腰——衰落的帝国成就了小子们的末世功名九 奇闻逸事附录 《北洋海军章程》后记:在一个没有昏君王朝中发生的变革

章节摘录

  一 新人新兵新鲜事——太平天国那个“国”字中国的字是“王”不是“玉”  (一) 洪秀全封了88个皇娘,自然也需要有太监,但是他没那份技术,许多男童都被弄死了。  1851年3月23日,太平军在东乡举行了洪秀全正式登基仪式。但是之后的历史发展,证明这是一个短命的政权。除了别的因素而外,太平军的失败还在于自身的腐败。  太平军本身的问题,自己首先应该有不被打败的实力,同时要想取得胜利还要看敌人给不给你可乘的机会,“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孙子兵法》讲的门儿清着呢,这说明太平天国本身就有漏洞。举例来说,洪秀全后宫在册的有88个老婆。后宫没有什么呢?没有太监,你知道为什么没有吗?他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封了88个皇娘,他没太监?这不乱套了吗?他就是没有太监,为什么?他不是不想有,自然也需要有太监,但是他没那份技术,找来一堆小男孩,做手术不成功,许多男童都被弄死了。他毕竟是土包子开花,不懂得太监手术这门技术。太监手术是由清廷内务府专门处理这个事情的。  那不是一般的手术,弄完之后还得插一个鹅毛管,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导尿管,还得分季节,夏天做手术感染,秋天上凉了以后才做,那是有一套的程序的,他不懂啊。他哪懂这个啊,土包子开花嘛,就知道有太监,不知道太监怎么来的,不知道太监怎么做手术,就知道太监把那玩意割掉就行了,他就学,东施效颦。  因为弄不成太监,这时女官就出来了。大老婆管小老婆就那样管着吧,这就是从那开始有一套太平天国自己的制度了。这先不说了啊,总之天国的失败有自身因素,以致后来“十年壮丽天王府,化做荒庄野鸽飞”。曾国荃打进来之后,把天王府一把火给烧了。天王府珍藏的珠宝是不是都被他抢了,他为了毁灭罪证把天王府都烧了?对此后世说法不一。不管怎么样,真的假的先不说。后来的诗嘛,就是“十年壮丽天王府,化做荒庄野鸽飞”。成为一片废墟,到处是野鸽子了。  这是当时的诗人写的,这不是后来人编的。这时的军队已经不能打仗了,为什么呢?农民起义啊,在一定条件下兴忽衰忽,都在一瞬间。他的衰落和他的兴起是同样的快,没办法,这是个怪圈。闯王李自成不也是吗?打下北京城建立大顺政权,最后也走人了。  太平天国之后,洋务运动不就兴起了嘛。这时候清政府有三支武装力量,团练,八旗,绿营三支。那么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李鸿章还有左宗棠就觉得上海没有被太平天国攻下肯定有原因,太平军攻下了杭州,没攻下上海,原因何在?哦,是由于华尔的洋枪队。因为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那个时候已经是初具规模了,上海外国人自己组织武装,来保卫上海不被战争所蹂躏,这就有了华尔的洋枪队。我认为,对于华尔来说,他不觉得我就是镇压太平天国,他就是想,你太平天国在外边爱怎么打怎么打,但是不能打我保卫的上海。  太平天国打洋枪队不行,什么毛病?武器装备。这件事情对李鸿章很有启发,随后他专门化装到外国兵船上看看,李鸿章当时已经有品级了,二品大员啊,他如果去外国军舰上参观也可以啊。但他去了也看不着什么啊,惊动也大,弄不好泄露风声,被太平军给整死了,用现在的话来说给你一个奇袭,那不行。所以李鸿章要化装去看。外国军舰那时候还让参观。李鸿章看了之后就要买洋枪,让谁去买啊?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让他去买3000步枪,武装淮军。  左宗棠呢更厉害,他直接成立了洋枪队,组织了常捷军。  这样看来,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晚清许多将领,包括太平天国自己的将领,恐怕就是该剃头的剃头,该烧炭的烧炭,但是这个运动起来之后却成就了他们杰出的军事才能。正所谓“国家不幸兵之幸”,就怕你没能耐,因为一旦国家处于动荡阶段,他需要秩序恢复,那么这个时候需要谁恢复呢?需要能人。如果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就不需要你,但要处于失衡呢,这就需要恢复平衡。你比如说石达开,如果今天划成分他应该是大地主,韦昌辉也是。像石达开、韦昌辉这些人,为什么要参加太平军?大地主你参加太平军干什么?你没饭吃,还是没衣服穿,用老百姓的话讲“心气太高了,不安分”。贫下中农造反我理解,你说你这个大白领你造什么反,事实上他血液里就有那种细胞,就是说我一定要比现在强,他需要一个时机。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人就跑出来了。  中国的农民起义分两种,一种“佃变”,就像陈胜、吴广起义。朱元璋都不是佃变,他是打的郭子兴的旗号走上来的。一种是“民变”,民变成分就复杂了,你洪秀全真是吃不上穿不上吗?果真如此你去广州还考什么试呀?洪秀全是个秀才呀,并且是破落的。他们打仗可不是“来来来,大战三百回合”,可不是那样,他是指挥的。随着战争的发展,指挥开始复杂起来了,指挥的样式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古代社会将军在古代战场的个人作用非常突出,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他如果败了下面几千人就得走,他胜了就冲,现在不是这样了。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候在几千公里外的欧洲已经产生了今天军队的大脑——总参谋部,已经进入现代军事统帅体制了。中国落后吗?落后,但再也不像刘关张那个时代了,在这个大势下,冯云山、石达开、韦昌辉等更重要的任务是摆兵布阵,用兵的问题,你打县城,围魏救赵,围城打援,怎么集中几倍的兵力,怎么做诱饵,他们更多的是讲这个。在太平军的时候就更重视谋略的,当然还得打仗不怕死。什么叫“抵近指挥”呀?比如打永安城,冯云山也是抵近,那个时候的炮不像现在呀,远射程武器,远程制导打击,从美国能打到关岛。他在战场上被打死,就是因为抵近指挥了,不是在后方指挥部。所以他们为什么能崛起就是学习如何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想办法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胜利。  近代史上有一首晚清民歌:“豌豆开花花蕊红,太平军哥哥一去无影踪。娘娘哭得白了头,妹妹哭得眼睛红……”反映了中国底层民众对理想主义境界的向往。“太平天国”首先是一种空想,他原来有个施政纲领《资政新篇》但没有实行,是1859年洪仁玕弄得。《天朝田亩制度》也没落实,“无处不饱暖,无处不均匀,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和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大同思想是有深刻联系的。农民就追求绝对的平均呀,太平天国追求的太平的前提就是平均。  “无处不饱暖,无处不均匀,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开始时这是作为一种信仰,对统治者来讲那就是一种手段,因为他的目的就是建立天朝。彻底改善中国的土地制度,农民是提不出的。一定要打破现有的土地制度然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那是目的。统治者是作为策略提出来的,但农民最信这个。那种农耕社会的自然经济才符合这种东西。但是这种东西实际上一天都没实现过。比如说分“男行”“女行”,自己就不平均呀,那时候太平军那些首领就已经有自己的好几个太太了。  太平军有女兵是不是开创性的?历史上是不是没有过的?就这些东西也可以打个问号。首先,太平军的基本士兵是汉族,有少数民族吗?有,但基本成分是汉族,而且越往北汉族越多。但汉族的女人都裹脚,连走路都费劲,你别说让她行军打仗了。而且南方多山区(少数民族妇女不裹脚)。洪宣娇也是个子虚乌有的人物。从生理上来看,女的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作战建制。裹脚女人怎么能打仗呢,只能是做些辅助性工作,把她们组织起来纳鞋底子总行吧。你站都站不稳是不是啊,在太平军就是做辅助工作,就是把她们组织起来。这种方式是不是也是一种新的形式?从这点意义上来讲,这是个社会运动,他把整个社会呼唤起来了,最主要的是他对女人不歧视,男人能干的女人也能干。但前提错了,不能结婚没有家庭,没大小辈儿。他不是拜上帝教吗,对上帝来讲我们都是孩子,爹妈也是兄弟姐妹。谁的孩子,主的,就是一家人也得分开,农业社会主义啊。  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就是基督教传到中国的变体。中国人不认这个。为什么曾国藩威信这么高啊,他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孔孟来对付你太平天国,孔孟之道对中国一般民众是有吸引力的,都是走科举取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跟现在的民工似的,他虽然现在生活条件不好是弱势,但是他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大学。一个道理,曾国藩之所以能,能就能在抓住了民众的心理。  现在又说曾国藩又说太平军,那么太平军的覆灭,是一种军事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呢?  是社会问题。农民这个阶级就不可能通过起义取代政权。但有个前提条件,只能是国内问题。而现在是国外的来了。  那个时候还管外国人叫洋亲兄弟啊,高兴啊。后来觉得不对劲了,认识你也不行,我得不到更大的权益。  那个时候国内的部队里有没有洋人呢,有。军事顾问。但是就是说这种洋人支持太平军基本上是个人行为。但背后,出安全问题的事了就不是个人行为了,这就是国家利益问题了。不光是个人问题,大小问题,打关系也是跟清政府打关系。你比如华尔、戈登,尽管是以退役军官的个人身份在华从事工作的,但他代表一种势力一种责任。农民起义兴忽衰忽啊,农民一旦走到一个点就完了,立马就转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太平军最后是自己垮掉的,1856年的天京内哄,损失的都是精锐部队啊。  还有太平天国那个李秀成自述,怎么理解?李秀成那个不能看作是投降,他尽自己的职责,出发点还是为了太平天国。  中国的农民起义分为两种,一种叫“佃变”,真正的穷苦农民,生活不下去了,揭竿而起。比如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你去戍边误期是死,起义也是死,那就起义吧。中国这块土地上容易产生邪教,农民大起义常常以邪教为由头,把一条鱼放在土里埋了,上面贴张纸,要变天了,“咣”一个炸雷,挖出来,这就是征兆。比如东汉张角的太平道、东晋孙恩的五斗米道,洪秀全弄了个拜上帝教等等。为什么曾国藩打太平天国一打一个准儿,曾国藩就用传统的儒教来教育他自己的子弟兵。  农民起义第二种就是“民变”,参加者有的是大地主,有的是知识分子。比如《水浒传》中的故事就是民变。宋江这个小官吏造反是腐败引起的,官场黑暗,他不是活不下去,他担任的县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县委秘书长,完全活得下去,你最后杀人了,你勾结黑社会,怎么能不抓你呢?搁现在社会也抓你呀。然后他跑了,这是典型的民变。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其实是一场“民变”。他利用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为什么这样讲?这就要追溯到鸦片战争时代。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1842年8月29号签订的《南京条约》,五个通商口岸开了,用现在的话说是好事,但那时是被迫的。因为中国有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经济,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封建社会的特点就是政治上的专制,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你有家织布,人家有洋布,你不能光穿家织布(家织布是白色的)呀,你给谁戴孝呀?那不成,你得染呀,你用的是植物染料,人家用的是化学染料;人家不褪色,你的褪色;人家不缩水,你的缩水呀。所以家织布抵御不了洋布。手工业者失业了。杨秀清就是手工业者,烧炭的。所以广东地区社会矛盾尖锐。矛盾大,老百姓是逼上梁山呀,老百姓一般是不造反的。中国农民太老实了,谁干那事呀,怕惹祸。  洪秀全考了四次秀才,都没考上,灰心丧气。他第二次去广东考秀才的时候遇见一个叫梁发的人,时间是1846年。梁发是个传教士,他拿着《劝世良言》给了洪秀全,但洪秀全给放在一边了,第三次秀才没考中,把这本书翻出来发现挺好。中国第一次把外国的思想、外国的意识形态嫁接到中国就是洪秀全,马克思主义那是后来。所以毛泽东说洪秀全是中国第一人、全人,是第一次接受西方真理的人。上帝就一个儿子耶稣,他讲上帝还有一个儿子就是洪秀全。他的拜上帝教改造了上帝,因为有天父,他的肉身生父他不认了,洪秀全以后再也不提他的父亲了。洪李氏是洪秀全的母亲,上帝也就是天父没老婆,玛丽亚是童贞生孩子,生在利伯恒的马槽子里。但中国又有传统,你不认父母哪成呀?所以洪秀全改造了基督教,他嫁接,妈妈认,爸爸不认。他当了天王后把他的妈妈请到南京去了,叫做“君王母”。为什么不叫太后?因为他说那是妖。皇帝、太后这是妖。我妈妈是太后,但是不能叫这个名。洪秀全原名洪火秀,为什么要改成洪秀全呢?“秀”取了,又改了个“全”就是要全体,要大,洪秀全就是什么都有。你看太平天国的那个“国”,里面没有一点,四方框里面有个“玉”字,不是,四方框里面是个“王”字。他造字,国家之中就一个王才叫“国”呢,否则不叫“国”,“王”是谁呀?就是他。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揭竿而起。清政府打不过他。1853年洪秀全建都南京,咸丰皇帝抓瞎喽,再往北过完长江就是徐州然后是河北,过完河北就是北京了。势如破竹,不可阻挡。  (二) 唯才是用与任人唯亲,太平天国在用人问题上“前明后暗”,经验与教训就像两只手,捧起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太平天国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一次重要社会革命。这次革命一度被捧上了天,美化得不得了,洪秀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第一完人。改革开放以后,太平天国历史“洗尽铅华还本来”,被人们给予了理性的分析与认识。  不管人们对这次运动怎样认识,太平天国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走向起到一个非常奇特的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  没有太平天国运动,就不会有洋务运动;没有洋务运动,就没有中国求强求富道路的探索;没有探索的失败,就不会有康有为变法,孙中山革命;没有孙中山革命,就没有辛亥革命;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这样认识并不是要归结到今天的一切都是太平天国带来的,如果得到这样的结论,那是荒谬至极!  我用这样的逻辑推理,不过想说这样一个观点:太平天国运动是一部分中国人在近代做出的一种改变中国现状的尝试。尽管他悲壮地失败了,但是太平天国所有悲剧式的人与事,都为后来者继续探索中国既富又强的道路,提供了有益经验和教训。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在揭秘晚清军事专题中讲讲太平天国问题的原因!  太平天国从建立那天起,军事工作就是这个政权的最主要的工作。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爆发,到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攻陷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为止,这个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几乎是没有一天过着稳定的和平生活。在这样一条主线中,太平天国由盛到衰始终被一条看得见的问题左右:这就是洪秀全的用人问题。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在战争时期,用人得失一直决定着他们事业的起伏。

编辑推荐

  《马骏:晚清军事揭秘》作者马骏,央视“百家讲坛”“周末开讲”、北京电视台“名师讲坛”坛主,其讲授的“二战人物”与“孙子兵法”,拥有众多观众,揭秘刀兵烽烟戈铁马,解读百年沉沦家国天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内容我非常喜欢,马骏博士讲的很成功,他把晚清中国的军事力量仔细的梳理了一遍和详细介绍,真不错,是研究军事历史的好教材
  •   马骏的著作思想新颖独特,角度深入多样,是当今军事研究界不可多得的佳作。
  •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很快就读进去了,有不少新鲜的观点还是第一次读到。而且看完之后还是很受触动的。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历史人物,总是平面化的,英雄就是英雄,混蛋就是混蛋,然而历史揭秘其实也就是将一个平面的人还原成立体的过程。再说,历史本来就是任人评说的,百家谈、百家言嘛。不见得观点不一致就说明人家说的不对,更何况史料这东西本身就挺浩如烟海的。你说人家的不严谨,你的就严谨了?
  •   从新的角度来揭示晚清军事,电视剧看多了看点实情还是好的
  •   喜欢晚清历史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本来是给孩子买的,结果目前老公正在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呵呵
  •   上个月满返活动,返了两张300-100的券。为此又凑了两个大单,还好,五折还可以用券,先囤下,以后慢慢看。
  •   作者把歷史深入淺出的紛陳讀者面前,讓人仿如聽說書一樣把晚清的軍事史(其實遠不止軍事)娓娓道來。讚!
  •   可以粗略的了解晚晴史上的军事制度。
  •   错别字有些多,正文内容字太大,太占版面了.
  •   还行,挺通俗易懂的
  •   刚刚看完晚清军事揭秘这本书,也重新认识了当时的中国的军事。如果把当时的英德法的军事实力比作是一个双核高速CPU,当时的日本可以比作单核中速CPU,而当时的中国则最多就是一个低速的老式386CPU。我这样的比喻一点儿也不过分,虽然中国可以买到西方国家强力的武器(很明显那时没有武器禁运),但是其内部极其落后的官僚机制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战胜日本的。可以说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耻辱。但也正是这个耻辱让我们中国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此书整体不错,但是有些地方感觉是在重复。
  •   马老的这本书不敢恭维,而且出版社的校对态度实在让人失望。
  •   这个书的水平可以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内容东扯几句,西扯几句,完全口语化,说给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听听还可以,冲着便宜才买的,说值也不值,说不值也还有点值,鸡肋……就当消磨时间长点见识,总好过泡吧,呵呵……
  •   有点小失望,内容感觉有失教授的水准,而且还有好些错别字。
  •   吗的我买的时候好贵
  •   反复强调重复的东西太多,主题思想不明,很难让人想继续读下去。小说不是小说,历史不是历史,只能当是普通的谈话,不能上的书本,缺少书面化的东西。作者的思想是不错的,如果把思想性再深挖一点,再书面点,那这本书就齐活了。
  •     没看这书,怕晃瞎了我的狗眼。马教授,还是马博士堪称中国军事历史理论界的一朵奇葩,也许国防大学都是这种货色,只不过马博士经常出来现而已。他的水平在任何一个军事论坛,燃烧的岛群,拿破仑,战争艺术,乃至超级大本营,都属于笑话级别的,但是这货还频频上电视,上百家讲坛,出书,遗毒无穷啊,国防大学要都这水平,那么将来真有战争,咱们还是洗洗睡吧。
  •   水平确实太差,只能忽悠门外汉。
  •   我也觉得 写的都是些什么啊 他的书估计都带的研究生帮忙编著的 自己一点没有见解
  •   研究生也不应该这水平啊
  •   另外,其实他不是没有自己的见解,他的见解还不少呢,他见解丁汝昌,邓世昌浪得虚名,他见解北洋水师买完了军舰就不用多少经费就可以维护海军的战斗力,他见解蒙哥马利是优秀的将领,他见解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的苦肉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