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冬妮 主编
内容概要
本书由十八章构成。第一章至第十二章分别阐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原理、运行和方法,包括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原理、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与议程、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评估、社会政策与法规周期及系统的完善、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预测方法、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决策方法、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分析方法,以及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的运行及其改进措施等。第十三章至十八章对主要的社会政策与法规进行分类介绍和解析,包括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社会救济政策与法规、社会优抚政策与法规、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以及社区工作政策与法规等。
本书可用做高校“社会学”、
“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和学科的教材,也可供政策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党政机关干部和社会工作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李冬妮,教授、哲学博士,现任职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于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就读于复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做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继续从事经济文化学方面的研究。出版、合作出版著作《美学探幽》、
《解开命运之谜(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 《现代人的自我实现》、 《社会政策与法规》、
《公共经济学》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上篇 社会政策与法规基本理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社会政策界说
第二节 社会政策合法化与法规
第三节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第一节 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发展
第二节 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的经典模式
第三节 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价值
第二节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特征
第三节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功能
第四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与议程
第一节 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
第二节 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的确认
第三节 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的议程
第五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第一节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原则
第二节 问题界定与确定目标
第三节 方案设计与后果预测
……
下篇 社会政策与法规实务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指挥必须集中统一,不能政出多门。所谓指挥统一,即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上面多头多脑,七嘴八舌,下面必然会昏头昏脑,手足无措。统一的指挥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如果是集体,也必须有整体的凝聚力,而不能人人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否则就会形成“龙多不管水”或“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混乱局面,从而丧失指挥能力。决策要群策群力,但指挥必须集中统一。 第二,指挥者必须拥有一定的指挥权力和特殊责任。要指挥,就必须有权威。因为指挥就是靠下命令、指令使下级服从,否则就无法实现其指挥职能。指挥权力是由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及个人的德才决定的。指挥者首先具有由组织机构正式授予或依法赋予的法定地位而带来的职位权力,职位越高,这种权力就越大。其次,由于指挥者的德才因素不同,也使指挥者享有不同的威望和个人影响力。因此,领导者要实现正确、有效的指挥,就必须重视自身修养,以取得真正的指挥权。 第三,指挥必须按照一定的层级体系进行。组织结构体系是组织的“脉络”,是传递信息的主要通道。领导者主要通过这条通道把各种指挥信息传递下去。任务分派一经完成,就建立起了相应的管理层次和指挥职能,产生了具体的范围和权力,各个不同层次的人员便具备了管理条件,使整个组织机构运行起来,共同完成社会政策与法规目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越级指挥的现象,这只会降低领导的效能,严重挫伤下级部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协调实施工作 协调就是引导执行组织之间、执行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使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种活动不发生抵触、失控、重复,有效地达到共同目标的行为。协调也是一种把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活动同步化与和谐化、使大家同心同德一致行动的技巧。许多重大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需要通过许多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经过多种层级、多道程序才能完成,这少不了协调。因为在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实施过程中,计划本身难免有不周密、不符合实际之处,只有通过协调,才能使各部分与实际情况相符。更为常见的是,由于各单位有自己的职责,单位内部由于所处地位、所负责任的不同,各类人员之间知识、经验、智力、性格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也有差别,因而在执行中出现不同意见和利益矛盾是很自然的。这些内外关系矛盾,都是执行中的障碍,必须通过协调来解决,以减少各方面摩擦和冲突,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系统正常运转。缺乏及时有效的协调,不但不能发挥整个组织系统的最大效率,而且往往会在人力、时间以及各方面造成巨大浪费。
编辑推荐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社会工作政策法规(套装共3册)》可用做高校“社会学”、“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和学科的教材,也可供政策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党政机关干部和社会工作者阅读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