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技术导学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苏胜强,等 编  页数:23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物流信息技术导学(含形成性考核册)》是根据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编写而成的。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重点突出、兼顾一般。在内容编排上,每章包括如下四部分内容:  学习指引: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提示重点内容和提出学习建议,并对各章结构进行梳理,化繁为简,从而对学员学习起指引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内容概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中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提示和归纳,加深学员对知识点的记忆。  相关知识:根据教材内容和专业培养目标,将收集整理的、与各章内容相关的资料奉献给学员,以扩大学员的视野。  综合练习:按照课程特点和考核的相关要求设计,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分析题、问答题五种题型,并在附录部分附有答案。通过演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 物流信息技术概述第三章 自动识别技术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第五章 全球定位系统第六章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第七章 物流信息系统第八章 物流信息网络第九章 物流预测与决策支持第十章 物流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管理综合练习答案主要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1.市场需求极大,当前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从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结果看,我国只有39%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说明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是信息系统优越性的重要衡量特征,远程通信能力低,缺乏必要的决策功能。通过对中国邮政及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是无法满足物流市场的竞争。在当前中国物流市场规模以年均30%递增的发展速度下,物流信息系统的市场需求将加速扩大。  2.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需求的特点仍以信息化为主,即在规范流程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建立决策、控制依赖于信息的机制。分析近年来现代物流技术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层面的因素,我国目前在推广现代管理技术的时候,ERP的成功率很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弄清三个层面的需求,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究竟处在哪一个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就盲目开方下药。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有关专家认为,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第一个阶段,即要用少量的投资,解决业务各流程的信息化问题,建立决策要依赖信息的机制,其中特别是将财务核算深入到各业务环节中去。从中国物流采购与联合会征集的案例来看,此类需求占市场的主体,占80%以上。少部分基础较好的企业已经进入了第二层需求,即优化流程设计和运行操作。这样的企业应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机制,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可以为流程再造提供制度保证和数据基础。此类需求虽然还不大,但增长比较快。我国企业进入第三层的目前还是凤毛麟角。  3.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财务核算和控制仍然是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这些要求将深入到流程的各个环节和时时刻刻。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财务管理和仓储作业管理是当前信息系统功能需求中最多的两项内容,各占38%的份额。  4.流程改造和运行优化的要求在一些基础较好的企业成为现实的需求,并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企业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不断追求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此时的信息系统作用有二:其一是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使其得以贯彻执行;其二是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例如仓储存取、运输路径的优化方寒等。因此信息系统是固化的管理和优化的操作。  5.流程改造和运行优化的需求,多数是从流程的某些局部环节提出的。在中国物流采购与联合会征集的案例中,以流程改造为主、具有较强操作优化功能的占15%左右,其中多数是在供应链的一些关键环节上突出表现出来,例如集中采购,集中库存,运输优化管理等。一般来说,流程的改造必然会涉及企业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变革,难度比较大,所以经常是一个个环节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  6.以协同业务流程和建立企业之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特点的供应链,目前成功案例尚较少见。但是供应链的思想已经广泛影响到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流程设计,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合作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如自动补货系统取代传统的采购供应,销售企业的信息和预测指导生产企业的生产和采购计划等。在中国物流采购与联合会征集的案例中几乎看不到涉及合作企业之间协同业务的内容。但是并不是说供应链思想在我国不适用,相反的,如果有意识地宣传、探索供应链理论和实践,可以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物流信息技术导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