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7 出版社:陆涛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07出版) 作者:陆涛 编 页数:202
前言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药学专业是教育部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之一。本书是按照中央电大2001年1月组织专家审定的《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编写的,作为电大药学专业专科学员教材,也可作为其它成人高等专科药学专业和个人自学用书。在编写过程中,从培养药学专业高等专科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出发,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尽量结合与药学有关的实例,力求少而精;文字叙述力求通俗易懂,注意启发性,便于自学。本书是按官能团体系分类,采取脂肪族和芳香族混编的方式,共十九章,分(一)、(二)两册。《有机化学》(~)共13章内容,包括绪论、烷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脂环烃、对映异构、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胺、红外光谱基础知识。《有机化学》(二)共6章内容,包括杂环化合物与生物碱、糖类、类脂和萜类、氨基酸、蛋白质、核酸、有机化学与药学、医药用高分子化合物;还包括有机化学实验的内容。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陆涛博士(编写第1、2、3、4、5、7、15、18、19章),中国药科大学任进知副教授(编写第6、8、12、13、14、16、17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王淑霞副教授(编写第9、10、11章),实验由任进知、陆涛编写。全书由主编陆涛统稿。本书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张佩瑛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吕以仙教授、北京军医学院王永富副教授审定,张佩瑛教授为主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王春凤副教授参加了本书的教学设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成稿时间仓促,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及同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内容概要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有机化学》为教育部批准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药学专业而编写。全书共十九章,分为两册:《有机化学》(一)和《有机化学》(二)。《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有机化学(1)》的主要内容有:烷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脂环烃、对映异构、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酸衍生物、胺、红外光谱基础知识。 本书重点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及应用,尽量减少反应机理的内容,不讲化合物的制备方法,避免内容的重复。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有机化学(1)》是电大药学专业教材,也可供其它成人高等专科相同或相关专业使用。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1.3 共价键理论1.4 共价键的几个重要属性1.5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2章 烷烃2.1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同系物2.2 烷烃的同分异构2.3 有机物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分类2.4 烷烃的命名2.5 烷烃的结构2.6 烷烃的物理性质2.7 烷烃的化学性质2.8 烷烃的构象2.9 重要的烷烃第3章 烯烃3.1 烯烃的结构3.2 烯烃的通式和同分异构3.3 烯烃的命名3.4 烯烃的物理性质3.5 烯烃的化学性质3.6 烯烃的来源3.7 重要烯烃第4章 炔烃和二烯烃4.1 炔烃的结构4.2 炔烃的同分异构体和命名4.3 炔烃的物理性质4.4 炔烃的化学性质4.5 乙炔的工业来源4.6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4.7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与共轭效应4.8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第5章 脂环烃5.1 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5.2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5.3 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5.5 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5.6 十氢蔡的立体异构第6章 对映异构6.1 光学活性与对映异构体6.2 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6.3 对是映异构体的表示方法和构型的标记6.4 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6.5 反应中的立体化学6.6 外消旋体的拆分6.7 对映体与酶、药物第7章 芳香烃7.1 芳烃的分类7.2 单环芳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7.3 苯的结构7.4 物理性质7.5 化学性质7.6 稠环芳烃第8章 卤代烃8.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8.2 卤代烃物理性质8.3 卤代烃化学性质8.4 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历程8.5 取代和消除反应的竞争8.6 重要的卤代烃第9章 醇酚醚9.1 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9.2 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9.3 饱和一元醇的化学性质9.4 重要的醇9.5 酚的结构和命名9.6 酚的物理性质9.7 酚的化学性质9.8 重要的酚9.9 醚的命名9.1 0醚的物理性质9.1 1醚的化学性质9.1 2重要的醚9.1 3硫醇和硫醚第10章 醛和酮10.1 醛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10.2 醛、酮的物理性质10.3 醛、酮的化学性质10.4 重要的醛酮第11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11.1 羧酸的分类及命名11.2 羧酸的物理性质11.3 羧酸的化学性质11.4 重要的羧酸11.5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11.6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11.7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11.8 重要的羧酸衍生物第12章 胺12.1 胺的分类和命名12.2 胺的物理性质12.3 胺的化学性质12.4 芳香伯胺重氮盐的反应12.5 重要的胺第13章 红外光谱基础知识13.1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13.2 不同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13.3 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章节摘录
插图:自然界的物质一般被粗略地划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历史上人们将那些从动植物体(有机体)内所获得的物质称为有机化合物。例如从粮食发酵而获得的酒、醋等,古代人们用来治病的大多数药物都是来自于动植物的物质。当初人们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一种神秘的“生命力”支配下才能产生,但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大部分、甚至很复杂的天然有机物已可以由简单的无机物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冲破了“生命力”学说对有机化学发展的束缚。随着碳的四面体模型学说的提出以及有机结构理论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现代物理仪器和技术的应用(如X光衍射、四大光谱、电子计算机等),为人类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有机反应的规律及有机合成,开辟了极为广阔的途径。现在人们已经了解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按照现代的观点,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衍生物是指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或间接地被其它。
编辑推荐
《有机化学(1)》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张佩瑛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吕以仙教授、北京军医学院王永富副教授审定,张佩瑛教授为主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王春凤副教授参加了《有机化学(1)》的教学设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