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们30年来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思想历程,是作者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心灵写照和诚实记录。在这里,作者们以“客观的理解”为准绳,力图用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合理的逻辑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部著作完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本来面目”,这些解释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因为我们深知解释学的合理性,深知我们与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文化差”、“时代差”,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理解的难度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
作者简介
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等著作10部;先后主持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国家级教材6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国家级奖6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 三、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四、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 第二章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 一、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解释路线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的理解 三、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和列宁的解释路线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关系的理解 五、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真实关系 六、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真实关系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 一、反对形而上学与建立“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二、从人的存在出发与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三、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 四、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 第四章实践:现存世界和人的生存的本体 一、本体论的存在及其意义 二、本体论的“实践转向” 三、实践活动的矛盾特征和运行机制 四、实践的本体论意义 五、斯大林与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第五章实践: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有生命的个人”与“现实的个人”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五、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本质 六、社会的整体性及其与实践的关系 第六章辩证法的实践基础 一、概念辩证法: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 二、辩证法的“实践转向”与“合理形态”辩证法的建构 三、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 四、人的存在与实践的内在矛盾 五、批判的辩证法与本体论的思想内涵 第七章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 一、本体论的内在矛盾与辩证法 二、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史 三、本体论批判与“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第八章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一、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四、意识的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 五、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六、意识形态批判 第九章认识的本质、结构和矛盾运动 一、认识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本质 二、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 三、感性直观中的理性和社会性 四、感性的存在与理性的存在 五、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 第十章思维的建构、反思与反映 一、思维的建构性及其实质 二、思维的反思性及其作用 三、思维反映存在的形式 四、实践反思与思维活动 五、实践反思与历史认识中的“从后思索”法 第十一章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 一、“拒斥形而上学”与可证实性 二、“悖论”与无矛盾性 三、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系统和非系统 四、主体性原则和现代思维运动的三个层次 第十二章社会结构:人们之间交往关系的制度化 一、交往概念的导入与唯物主义的贯彻 二、交往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层次 三、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四、社会结构是交往关系制度化的产物 五、交往与异化及其扬弃 第十三章客观过程、历史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 一、客观过程的两种形式及其区别 二、历史规律的形成及其特征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代特点 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五、历史的规律性与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第十四章主体性问题与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一、近代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及其基本建制 二、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原则与主体性问题 三、资本:现代社会的本质根据 四、资本与形而上学的“共谋”关系 五、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六、从马克思到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 第十五章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核心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兴起 二、从外在的价值批判到内在的科学批判 三、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 四、资本批判: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 第十六章人类解放与人的发展 一、自由与必然: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性和永恒性矛盾 二、人类解放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三、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 四、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历程 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索 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其结果是,“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3)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4)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总之,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这就是马克思从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所作出的论证。 可见,在马克思这里,人的解放的根据是双重的:一方面,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类本质”构成人的解放的可能性的根据;另一方面,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状态则是人的解放的必要性的根据。正是从人的解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双重根据出发,马克思不断地深化自己的本体论求索。 1845年,马克思写出了被恩格斯称作“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凝聚着马克思对全部哲学史的高度概括,熔铸着马克思对哲学自身的深切反思,表达了马克思对全部旧哲学的彻底批判,升华了马克思探索人类解放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理论回答,标志着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追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以往的全部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不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因而不能真实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把“人的存在何以可能”的根据,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换为实践活动。这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演进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中,马克思针对整个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所思考和论争的根本问题——思想的客观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实践范畴的本体论意义:“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就是说,针对思想的客观性“何以可能”这个贯穿于近代哲学的本体论问题,马克思明确提出实践是它的根据即本体。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中,马克思针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争论,也就是针对人何以为人的争论,明确地把人的存在的根据归结为“革命的实践”。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四、五、六、七条中,马克思以批评费尔巴哈的相关哲学观点的方式,集中地论述了从“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出发去理解人的世界、人的本质和人的宗教感情。而在第八条中,则把上述思想凝结为一个根本性的论断:“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样,马克思就在把确认社会生活的本质与解决理论的神秘主义相统一的意义上,确认了实践的本体地位,即用实践作为根据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破解对理论的神秘主义理解。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九、十两条中,马克思把这种“实践转向”的根据诉诸实现这种“实践转向”的主体,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在第十一条中,马克思以其“实践转向”的本体论革命为根据,把以往的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归结为“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把他所开创的新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归结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宣言书式的方式阐明了马克思的“实践转向”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其中,最重要的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本体论革命。这个本体论革命就是以实践为根据去理解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思维和人的世界,把实践定位为“人的存在何以可能”的本体。在这个意义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称作“实践本体论”是有根据的。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宽广的理论视野、坚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理论见解和深厚的哲学素养,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兄弟之情和朋友之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