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研究精品集锦-全二册-III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赵秉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9出版)  作者:赵秉志 编  页数:999  

内容概要

  《第三届中国法学马克昌杯优秀刑法2006-2011获奖论文集:刑法学研究精品集锦(3)(套装上下册)》收录了第三届中国法学会马克昌杯获奖的全部论文共计114篇,并按照论文的内容分为刑法总论问题和刑法分论问题两编,所收录的论文完全尊重论文发表时的原貌,除论文发表时的错别字、标点符号等纯粹技术性错误以外,均未加任何改动,以历史地、客观地反映论文发表时的学术见解和有关情况。

书籍目录

《刑法学研究精品集锦Ⅲ(上册)》目录: 上编刑法总论问题(一) 新中国刑法学60年发展的简要历程和基本经验/高铭暄 刑法学60年反思/马克昌 和谐社会与刑法的谦抑性——兼评《刑法修正案(六)》的个别规定/赵丙贵 治道变革与刑法的人权保障论纲/彭凤莲 新中国刑事法治中罪刑法定原则的发展/刘宪权 犯罪统计、被害调查与社会管理/卢建平翁小平 社会管理创新与刑法社会化/利子平石聚航 社会冲突、社会管理创新与刑法理念的发展/王文华 “社会管理创新”运动对刑事法治的基本蕴意/宋健强 论刑事司法衡平理念/刘华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刑事错案研究/尹吉 刑事管辖权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高秀东 (二) 新中国成立60年刑事政策精神演进的特征/苏惠渔孙万怀 欧美“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新走向/梁根林 对我国刑事政策实践的一点反思与前瞻/刘远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证分析——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完善为视角/左坚卫 刑事政策伦理基础实证研究——以“严惩组织卖淫”政策为例/赵军 “严打”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考/严励王娜 刑事政策体系中民间社会之角色变迁及启示——以改革开放30年来之演进为视角/莫晓宇 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全面贯彻/张远煌姚兵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老年人刑罚制度完善/王勇徐留成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老年人犯罪问题/刘科 值得深思的刑法“宽”“严”倒错问题——以常见多发型家庭暴力犯罪为例/陈航 (三) 我国刑事立法的回顾与展望/孙力刘中发 《刑法修正案(八)》中刑法理念的六大转变/康均心申纯 对《刑法修正案(八)》的解读、慎思与评价/杨兴培 《刑法修正案(八)》的保守与激进:立法、民意和理论/陈银珠 刑法立法解释若干问题新析/刘艳红 (四) 刑事和解与刑法原则/陈晓明 论刑事和解的实体法基础/石磊 竞合与整合:刑事和解与修复性司法之间/张兴荣 刑事和解的初等经济分析/吴之欧 国际犯罪的刑事和解/陈京春 (五) 社会危害性理论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梳理/储槐植 孟庆华 社会危害性的刑法价值/张智辉 陈伟强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冲突及其解决/孙国祥 论社会危害性理论与实质刑法观的关联关系与风险防范/魏东 也论正当行为在四要件犯罪构成中的缺失——以社会危害性为视角/欧锦雄 (六)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实现的困境及出路/徐岱 单位犯罪的立法重构/单民 周洪波 单位犯罪若干争议问题研究/颜九红 徘徊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单位法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王充 论单位犯罪的刑罚配置/胡隽 论单位犯罪成立自首的依据/黄明儒 孙珺涛 (七) 论刑罚目的的实现与量刑适当/李希慧 理性与经验的弥合——中国刑罚改革中的认识论与方法/时延安 刑罚结构调整的反思与前瞻——以《刑法修正案(八)》为视角/王志祥 敦宁 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的刑罚观发展/田向红 马驰 控制重刑:构建和谐社会的司法选择——兼论刑事司法中的重刑化倾向及其对策/章国田 论我国刑法中交叉刑的废除——完善贪污受贿罪刑罚之思考/张兆松 我国驱逐出境刑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孙春雨 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引入社区服务刑的思考/冯卫国 社区矫正适用冲突问题探究——以《刑法修正案(八)》为视角/戴勇才 未成年人犯罪刑罚制度改革及其践行思考/屈学武 未成年犯刑罚非监禁化之提倡及其实现/钱叶六 (八) 死刑限制:中国必需的观念转变与制度调整论纲/李洁 中国控制死刑的方略/阮齐林 论死刑的限制与全面废除的途径——以司法检验立法为视角/王秀梅 杜澎 我国死刑控制立法技术的瑕疵与完善/戴长林 贺云祥 中国当代死刑问题重大话语的唯物史观之维/张曙光 死刑废除观念与死刑的司法控制/李卫红 死刑观念及司法限制研究/董邦俊 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死刑适用慎重性问题/黄晓亮 论死刑司法控制的原则/马松建 …… 下编刑法各论问题(十) 附录 《刑法学研究精品集锦Ⅲ(下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治道变革与刑法的人权保障论纲 彭凤莲 引子:法如果有脸,刑法该是什么样的脸? 1976年4月5日,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部部长西原春夫给入学新生演讲时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法如果有脸的话,那会是什么样的脸?”“刑法又是什么样的脸?”他说:外行人一定会认为那是像寺院山门处站立着的哼哈二将那样可怕的脸。然而刑法并不是那么单纯的东西。西原春夫认为刑法的脸是观音菩萨的脸,除了庄严还有慈祥与温馨的感觉。这说明刑法功能的多面性。 一、基础篇:说“治"——以法在国家生活中的位置为视角 法在国家生活中的位置不同,其所对应的治理模式亦不同。不同的治理模式下,刑法人权保障功能的有无与大小是不同的。 (一)德治与比附援引 所谓德治,即是把道德作为社会最高的规范,主张为政以德,并用道德说教作为管理臣民的主要手段的思想或理论。君主至上是德治的思想前提,德主刑辅是德治的主要手段,封建的等级有序是德治模式的社会理想。传统德治理论的核心,是把国家治理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上,主张“德者治天下”,其重大缺陷是忽视运用制度和法律对统治者进行制约,更缺乏民主政治的观念,本质上是一种“人治”或“贤人政治”的理念。“人治”的基本论点是:第一,“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孟认为,政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特别是最高层统治者个人的好坏。第二,“有治人,无治法”。荀况是先秦儒家中最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的一位,但就“人”与“法”在治理国家上所起作用来比较,他仍然认为关键是“人”而不是“法”,提出了“有治人,无治法”的著名论断,并把“人治”、“法治”之争提到了法理学的高度。 在德治之下,刑法是专政的工具,只具有社会防卫的功能,而不具有保障人权的功能。比附援引是德治模式的重要体现。从汉至清,比附援引制一以贯之。我国近代法学之父沈家本曾指出在我国实行了数千年的比附援引制度的弊端:第一,司法立法混而为一。第二,民将无所适从。第三,刑事裁判难期统一。这一批判符合现代法治精神,但传统的德治思想对我们今天有启发意义。即道德品质的培育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法治文明的建设应当自觉把道德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作为道德范畴的人文精神的张扬,不仅要求提升法律的文化内涵,而且要求充分发挥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作用,通过人们内心修养的提升、道德教育手段的使用等来促进文明社会目标的实现。

编辑推荐

《刑法学研究精品集锦3(套装共2册)》是中国法学会刑法学会的优秀论文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刑法学研究精品集锦-全二册-III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