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继华,王一川 编 页数:48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与传媒》主要内容包括自然传媒、传媒的流变、现代传媒景观、传媒与历史变迁、传媒与社会生活、传媒与文化冲突、传媒与艺术感受方式等。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辑 发现传媒第一章 自然传媒荷马史诗是口传文学(阿尔伯特·贝茨·洛德)对话和爱欲(彼德斯)语言沟通要素(雅柯布逊)表达激情的自然音(J.G.赫尔德)思附鸿雁,达中情也(钱钟书)世纪末的华丽(朱天文)埃菲尔铁塔——传递无限信息的象征符号(罗兰·巴尔特)伪币——良善与罪孽的媒介(波德莱尔)自然——诗性灵媒(诺瓦利斯)编者旁白 自然,为媒介传播造就广阔的天地第二章 传媒的流变书面语言——变革的催化剂(罗杰·菲德勒)手稿文化(麦克卢汉)书写的传播对罗马帝国的影响(哈罗德·伊尼斯)印刷时代的到来(罗杰·菲德勒)日报与书馆——传媒进入现代中国(王韬)电视:让世界变小(罗杰·菲德勒)电视串播(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无线电广播:你们向天空说话(彼德斯)电话:伸出手去触摸人(彼德斯)编者旁自传媒变革进行时第三章 现代传媒景观万宝路香烟——“真正男人的标志”(道格拉斯·凯尔纳)电视广告(马克·波斯特)激情与时尚:杂志(斯科特·拉什)信息、权利与知识(斯蒂格勒)赛博宣言(哈拉维)作为主流的因特网(保罗·莱文森)电脑居民(罗杰·菲德勒)永久的博客,无所不写(保罗·莱文森)微博:弹指挥就的传播(保罗·莱文森)斯派克·李的电影 听到黑人的声音(道格拉斯·凯尔纳)快板歌黑人的音乐(道格拉斯·凯尔纳)编者旁白 百花齐放的现代传媒第二辑 传媒与社会第四章 传媒与历史变迁服装——历史文化信息的记录者(爱德华·傅克斯)印刷术与民族主义的起源(安德森)玩具、镜子和艺术(保罗·莱文森)神奇的口头传统(哈罗德·伊尼斯)热媒介与冷媒介(麦克卢汉)秦俑——凝重的历史(袁仲一)青铜饕餮(张光直)编者旁白 作为媒介演变史的人类文明史第五章 传媒与社会生活走向人性化的媒介(保罗·莱文森)电视和一个叫做“家”的地方(西尔弗斯通)媒介新秩序(戴维·莫利)政治与媒介(哈罗德·伊尼斯)娱乐至死(尼尔·波茨曼)电视,你的影响无处不在(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肆虐的技术(斯宾格勒)何谓君子(陈来)编者旁白 警惕“娱乐至死”第六章 传媒与文化冲突媒介的霸权(詹姆斯·罗尔)舆论的霸权——电视报道(尼克·史蒂文森)空间模式的创造(斯达尔)广告——信息时代的技术炸弹(麦克卢汉)作为暴君的媒介(麦克卢汉)何以守护童真?(克里斯蒂安)恶魔崇拜(拉斯韦尔)文化工业(翟克海姆)互联网文化与对抗政治(卡恩,凯尔纳)广告带来的伦理困境(克里斯蒂安)新新媒介——“苹果”的诱惑(保罗·莱文森)编者旁白网络——达摩克里斯之剑第三辑 传媒与艺术第七章 传媒与艺术感受方式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学研究(J.希利斯·米勒)艺术与空间(安迪·沃霍尔)消赞社会中艺术的符号化(让·鲍德里亚)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莱辛)大众文化与神话(罗兰·巴尔特)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马尔库塞)世界的碎片化与艺术的象征(南希)电影——日常生活的仪式(皮洛)艺术名家的产生(萨义德)编者旁白 “熵”的时代第八章 传媒与艺术生产方式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智能系统的美学(伯恩海姆)来自电影的救赎(英格玛·伯格曼)书是生命的黑色哀伤(杜拉斯)艺术创造的过程(郭勇健)艺术的大众化趋向(汤因比)现象艺术形式、观念和技巧(西赖特)编者旁白 艺术与真实第九章 传媒与艺术形式艺术的功能(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艺术的美(安格尔)电影大师的回忆(布努艾尔)文化变迁、媒体和目标受众(戴安娜·克兰)建筑的静与光(凯恩)柏拉图的洞穴(苏珊·桑塔格)摇滚录像——享用权力的浪漫快乐(约翰·菲斯克)音乐是智慧和情感的回声(耶胡迪·梅纽因)编者旁白 艺术的未来第四辑 理解传媒第十童古典文化语境下的传媒贵言传书之辩(庄子)和歌“知物哀”(本居宣长)正直的逻辑 和歪曲的逻辑(阿里斯托芬)文字即真实的影像(柏拉图)修辞术——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亚里士多德)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林语堂)何谓“经”、“文”、“史”?(章太炎)编者旁白 该亚的礼物第十一章 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传媒思想自由与讨论自由(密尔)桥与门(齐美尔)符号人的本性之提示(卡西尔)书写与文化的熵增(列维·斯特劳斯)传播体制(威廉姆斯)传播的偏向(哈罗德·伊尼斯)现实世界和我们的想象(李普曼)新媒介,新情境,新行为(梅罗维茨)编者旁白 厄庇米修斯的过失第十二章 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传媒命名与暴力(德里达)符号的四种面相(德勒兹)观光者和流浪者(鲍曼)展望第三空间(索娅)仿真的超级现实主义(让·鲍德里亚)编者旁白诸神之争后记
编辑推荐
《人与传媒》一书是国民艺术素养读本丛书系列之一。艺术与审美已全面泛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艺术不再是超脱于生活之上的纯精神享受,而是精神享受同日常生活的无知过程相互渗透。艺术不再仅仅被当作单纯的个性化创造和鉴赏,而是同文化产业、媒体包装、自我炫耀与体验密切相联。因此,我们确信——生活在一个国民需要艺术的年代,但同时更是一个艺术需要国民的年代。甚至,这是艺术需要国民远甚于国民需要艺术的年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