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齐勇 页数:33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收入本书四个部分的各篇,围绕的一个中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再生与重建。为存真计,本次整理,尽量保留了文章原来写成或发表的状貌并尽可能在文末注出发表的出处,便于读者了解文章的背景。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感谢编辑饶涛同志的主动相邀和于乐同志的辛苦作业,才使得本书得以问世。
书籍目录
文化守望篇
守先待后——世纪之交的文化遐想
21世纪——根源性的追溯与人文学的振兴
趋新与守成
半是挽歌半是谤文——评《河殇》的文化观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读钱穆的《国史大纲》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导读
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孟子思想讨论集》序
国学与国魂
国学与现代民众的生活
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与价值
法治与德治交互为用
传统美德的重光——从一个方面谈抗洪救灾精神
仁爱精神的体现——汶川大地震的思考兼谈古代的荒政
点评文碧方君论梁启超新民说
重新发现中国
百年儒学感言
略谈中西文化比较
简评九大中国哲学家
教育反思篇
理念·特色·经典导读
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
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浅谈大学人文教育、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漫谈国文与国学教育——兼及博雅教育、心性修养与君子人格
“四书”进中学课堂的必要性
大学人文精神的沦丧
反对中学文理分科增加儒家经典教学——对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
纲要的意见与建议
有感于小学生打一点国学基础
师生为本校风要正——在学校大会上的发言
是精魂,不是形貌——关于中国学术的主体性
慎言“创新” 提倡“比慢”
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略说批评与反批评的风格
近二十年中国哲学研究的三大转变
人生拾贝篇
永久的悔与无尽的念
读书无关书房
《庄子》解读
请读一点《四书》与《老》《庄》
特立独行 一代直声——梁漱溟的人格和著作漫谈
熊十力的思想世界——《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自序
游神淡泊 冲和闲静——读钱穆《湖上闲思录》
《志学》卷首语
寄语90后新同学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漫议“生死”“出入”
“死而上学”的沉思——段德智教授《死亡哲学》读后
读傅伟勋教授生死体验的新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现代化需要佛法佛法需要现代化——“佛教的现代挑战”
国际会议有感
没齿难忘篇
章节摘录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作《大学一解》云:“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日:‘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啻甚远哉!”梅贻琦先生发挥孟子的“从游”之说,直指现代中国教育的弊端。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弟子之间关系的融洽,师生一体,教学相长。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现在的老师不像老师像商人,中国的官学商之间没有界限,这个问题太大了。有的老师不上课了,走穴去了;那上完课屁股一拍就走的倒成了好老师了。 我们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读到了大学,又从本科到博士,所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相互补充的。我们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不错的。但道德教育不是高头讲章式的、手电筒对外的,根本上是靠上辈人的身教,靠耳濡目染的浸润,是长辈、师长们的行为方式、日常生活与工作态度的诱导,是风气习俗,包括不成文法的影响。学生们自己会感受并体会到,什么才是“行之有效”的。如果我们表面上宣传一个东西,而实际行为则相反,学生们从我们老师、干部、职员及从事学生、研究生工作的同志的身上,从我们的待人接物上或所谓潜规则上感受到的却是另一个东西,那就不仅是虚伪的问题,实际上为下一代的人格分裂与异化,为社会的工作伦理提供了坏的榜样。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