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陶德麟,何萍 主编 页数:642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以下简称“本书”)是继陶德麟、何萍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一书之后的新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是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结项成果,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该书结项等级为优秀,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国家?闻出版总署把此书列为纪念建党85周年重点图书和迎接党的十七大重点图书,2008年10月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入选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09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该书出版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主办了《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会议收到了来自全国各重点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等重要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撰写论文90余篇,展开了热烈讨论。这些情况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已由以事实描述为主提升到了以理论分析为主,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进步。本书作者深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经验描述上,而应该以历史事实为根据,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提出的理论问题作出理论的概括和提升,凸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及其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并阐明它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的贡献;澄清来自各方的误解、曲解和诘难,使之能够在学理上更有说服力。
作者简介
何萍 1953年10月生于武汉市,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哲学、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著有《人类认识结构与文化》(1991)、《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嬗变》(合著,1994)、《生存与评价》(199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20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合著,200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2009)、《文化哲学:认识与评价》(2010);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导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前提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问题与视野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性
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如何继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中国问题”意识
二 中共早期领导人哲学思想研究
1919:李大钊的思想足迹
五四时期陈独秀“民主”与“科学”观念的转变
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中国化
蔡和森在《社会进化史》中对唯物史观的阐释
中国共产党早期中央报刊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角色分析及启示
三 李达、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
建党前后的李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重读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
李达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理论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阐释
李达在《现代社会学》中对唯物史观的阐释
李达对唯物史观的多向度开展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冯契《智慧说三篇》对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探索
四 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
1920:毛泽东的思想足迹
毛泽东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
毛泽东的“实践论”的中国性格
毛泽东的执政党建设思想
全球化背景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三个“标准”的提出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实现转移的理论思考
邓小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智慧
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和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特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社会历史“合力论”的新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设与发展,也有利于繁荣中国的学术环境。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及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对话已经成为各哲学学科和社会思潮的共同要求。客观地说,提出这一要求,一方面是其他哲学和社会思潮在二十多年间迅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其他哲学和社会思潮遭遇困境的结果。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对话的场境中得到证明。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哲学发展中,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是被当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史来研究的,在话语系统上,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作为唯一的线索来考察哲学史。而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对话又都统一于西方哲学,比如,西方哲学中的存在范畴被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的学理建构之中。现在,西方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的渗入达到了这样的状况,研究西方哲学的人几乎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却去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人却都多少了解一点儿西方哲学,并力图用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或西方哲学史上的概念去重新构建自己的哲学。其实,各种不同的哲学不论是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统一于西方哲学,都是哲学贫乏的表现。因为真正的哲学繁荣应该是每一种哲学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不同的哲学之间的对话,是在同一问题上所持不同观点的争论,而不是把不同的哲学统一到某一个哲学问题、某一种哲学观念、某一种哲学形态或某一种哲学语言中去。目前,各种不同的哲学都使用西方哲学的范畴和思维方法只能表明,当今中国哲学界普遍还在概念、体系中兜圈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同样不能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遇到的困境,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也同样遭遇到了。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