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奥尔曼  页数:335  译者:王贵贤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马克思学是关于马克思生平事业、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论的研究,其考据研究和文本解读研究以及取得的理论成果对当代马克思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丛书通过对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梳理和译介,试图从国外马克思学主要代表人物、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等多个层面,揭示国外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新阶段和新特点.以期为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和理论参照,为创建和发展中国马克思哲学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和理论空间。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奥尔曼 译者:王贵贤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哲学导论 第一章 像蝙蝠一样的语言 第二章 作为主体的社会关系 第三章 内在关系哲学 第四章 存在马克思伦理学吗 第五章 作为见解的辩证法 第六章 研究的辩证法与解释的辩证法第二部分 马克思的人性概念 第七章 力量与需要 第八章 自然人  第九章 作为类的人  第十章 人与对象之问的关系  第十一章 占有  第十二章 作为事实的自然  第十三章 活动、工作、创造性  第十四章 人的社会属性  第十五章 类特性  第十六章 作为本质的自由  第十七章 人、阶级、人民第三部分 异化理论 第十八章 异化理论 第十九章 人与他的生产活动的关系 第二十章 人与他的产品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 人与他人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人与类的关系 第二十三章 资本家的异化 第二十四章 分工与私有财产 第二十五章 劳动价值论:劳动力 第二十六章 作为异化劳动的价值 ……第四部分 结论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这是不可避免的。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政治经济学通常满足于照搬工商业生活上的术语并运用这些术语,完全看不到这样做会使自己局限于这些术语所表达的观念的狭小范围。……不言而喻,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只看做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暂时阶段的理论所使用的术语,和把这种生产形式看做是永恒的、最终阶段的那些作者所惯用的术语,必然是不同的。如果存在一种迫使马克思对语言进行独特使用的必然性,那么这种必然性是不是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考察现在已经开始偏离了我既定的轨道。恩格斯的意思是说,词语表达了某一时期的理解,但随着理解的深入,这些词语和/或它们的意义必然会为新的词语或意义所替代。仅仅使用目前这个术语或仅仅是接受这个术语的含义所要清楚表达的思想也只是目前的思想。在马克思的例子中,把资本主义视为一个暂时阶段据说需要这样一些概念,它们与那些把资本主义视为永恒的生产方式的概念是不同的。八年以后,在他为《资本论》第3卷(对它的大量误读已经成了过眼烟云)所写的导言中,恩格斯又回到了这个主题,还提到了在使用马克思术语时的另外一个困难。好像马克思的术语除了新和不寻常之外,前后也不一致,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期意味着不同的事情。恩格斯并不把这看做是一个缺点,而是宣称这是一个优点,并且认为,对于解释马克思是如何理解他所描述的那个社会这一点来说,这是必要的。

编辑推荐

《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是国外马克思学译丛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异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刚要提示我发现了更低价,它降价了,我买时66折-----
    不过内容是喜欢的,又何必在乎那一点?
    如果资本主义是对原本劳动及人性的异化,那么,我们愿意回到没异化时候的状况吗?社会主义时代是对异化的再否定吗?又是什么状况?咋样运行?
  •   这本书是在当前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重新关注的形势下西方学者的新成果,看了对理解这一理论有启发意义。
  •   异化问题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价值之一!国内上世纪80年代曾热度热议而后不了了之,未能深入展开!而本书可谓是西方学者研究异化问题的重要著作,不可不读!
  •   有时候,我会对现实不满,感到有什么地方是不对劲的,但是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我发现思想家的确是了不起的人,他们洞悉一切,因而睿智深沉。
  •   适合政经专业
  •   西马经典之一,值得一读
  •   可以帮助了解西方人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值得一看。
  •   但写作的内容一般般。
  •     
      西闪/文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隐秘胎记。平素它是人们难为情的精神私隐,一旦时代出现大波折,譬如经济低迷不振,社会严重不公或是前景黯淡未明,这块胎记就会随着不安的情绪变得燥痒难耐,甚至陡然显露鲜明的形迹。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好好探究。不过,与这一意识形态的其它方面不同,马克思的异化(alienation)观念向来深入人心。学者对它青眼有加,时有发挥。普通大众凭借直觉也能有所理解——毕竟,任何一个在工厂流水线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的青年,都能感受到什么叫做“异化”。前不久,著名的文化批评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出了一本《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新星出版社),用一种天真烂漫的笔调为马克思主义辩护。在他对现代社会的整体描述中,毫无悬念地,“人类不断异化”成为他指认的首要特征。可是,像他那样惊悚地使用语言,“异化”这个词还能保持恒定的含义吗?我很怀疑。
      相形之下,伯特尔•奥尔曼(Bertell Ollman)的著作《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以下简称《异化》)更有意思。作者在这本书中充分论述了异化的多层含义,以及异化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还澄清了人们对它产生的各种误会,读起来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奥尔曼的路数很清楚:要准确理解什么是“人的异化”,必须先弄明白马克思对“人”的基本看法。而要弄清马克思对“人”的看法,首先要对他的哲学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只有这样,关于异化的讨论才不是画蛇添足,或者偷梁换柱。
      一开始引起奥尔曼注意的是马克思“既像鸟儿又像老鼠” 的语言。很早之前,社会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就抱怨过,马克思在使用一种蝙蝠的语言。就连恩格斯都承认,读者要把握马克思的语言将遭遇相当大的困难。他在《资本论》的序言中说,马克思的某些术语不仅跟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不同,与普通政治经济学中的含义也不一致,而这个困难“我们无法为读者解除”。
      这一困难之所以无法解除,是因为它并非简单的语言风格问题,而是由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这点上,还是恩格斯的理解比较到位。他说,马克思的语言意味着这样一种理念,即“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不是被看做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成可变的东西。”也就是说,随着事物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变化,语言的含义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无论“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或者“社会经济结构”,甚至“阶级”这样重大的概念,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都曾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事实上,他不但用相同的词汇指称不同的事物,也用不同的词汇指称同一样东西。有人做过统计,单单一个“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的著作里就有十三种含义。
      这样看似随心所欲的做法,足以使读者患上眼球震颤症。不甚灵活的学者发现马克思的观念总是前后不一,根本无法装进一个稳定的解释框架里去,只得宣布“马克思是一个拙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那些别有所图的人则把马克思复杂而矛盾的语言一股脑塞进“辩证法”当中,制造出来的意识形态陷阱酿成了巨大的人道灾难——只有伊格尔顿那种天真的文学理论家才会把马克思的复杂和矛盾跟所谓“狂欢气质”联系在一起。
      奥尔曼的长处在于,他认真对待了恩格斯为马克思的语言做出的辩解,并且找到了语言背后的逻辑。他认为,假如把马克思的哲学简化到极致,最终留下来的词惟有一个,那就是“关系”。马克思对所有事物的考察,都是“在关系中”完成的。国家、阶级、资本、劳动、价值等等,在马克思的眼中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自足的事物,而必须被理解成“关系”——它们既是一个社会的组成要素,同时也是内在于这个社会的相互联系。
      那么,马克思是不是认为,所谓“人”也应该是一种“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更准确的讲,多数时候马克思把人看成是一丛“关系束”。他将社会定义为个人彼此间发生的关系的总和,还说:“社会本身就是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可见相比人的自然属性,他认为人的特征主要来自于社会属性——人与劳动的关系、人与产品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财产的关系、人与阶级、国家、宗教乃至人类的关系,构成了“人”这个概念的大部分内容。
      正是从这一关键之处,奥尔曼抓住了异化理论的重点。他认为马克思用“异化”指称的,就是在上述关系分崩离析或畸形病变的情形下,人所呈现出来的不应有的偏差和缺陷。换句话说,所谓异化的人,就是那种从社会各要素中孤立出来的,失去了与人的所有特征相联系的“抽象物”。而根据马克思的意见,资本主义的一大恶果就是社会里的所有人,无论工人还是资本家,都成了这样的东西。
      从《异化》中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但是正如奥尔曼所说,马克思的思想很像一张异常华丽的挂毯,交织着各种图案与色彩。要从中抽取一种理论予以单独的阐释,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扭曲和误解。另一方面,我认为马克思对“关系”的极度看重给了这张“挂毯”过于夸大的弹性,也给它划定了过于僵硬的界限。例如异化理论,它被马克思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人的困境,后来者却在社会主义面前止步不前。而现在大家都清楚,雷锋式的螺丝钉与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一样,都是关于异化的寓言。这样的异化理论,当然需要理性批判的态度对待才行。遗憾的是,中国人总是用成王败寇的思维看待一切,对马克思的研究同样逃不脱这一命运——如此厚实的学术专著,《异化》中译本竟然没有附上索引,似乎从侧面提供了微妙的证明。
      
  •     To talk about alienation, we should first talk about work and human activities, because alienation is the abnormal (unhealthy) form of work and its corresponding circumstances, as well as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to talk about work it is significant to begin with objectification: It i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objectification that man construct a reality/world which distinguishes him from animals and pour his meaning of existence into the world. And it is human productive activities(work) that charactirize him and constitute the process of objectification and his interaction with the external world. Therefore, we see the ontological importance of work.
      
      The proper kind of work is the work that can develop individual capacities and lead to the ultimate fulfilment of his inner power, in which men play a positive role; while alienation is a distortion in which men play a passive role and even become slave to his products. In a healthy society, all objects are the objectification of human themselves, which means that the products are extension of human; but in an alienated society, "what is embodied in the product of his labour is no longer his own".
      
      Alienation is a matter of human subjectivity. We can see the subjectivity through men's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objectification, but cannot see it in an alienated work.
      
      異化,意味著主體性的式微。
      主體性的式微就是文明的式微(Renan)。人是社會和歷史的主體,只有消除異化解放人性才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   异化理论的魅力我想是在于马克思对于人本质力量的肯定和追求。理论的魅力实际上是人本身的魅力
  •   思想武器:人的主体性。
    Marxism是为了解放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异化的主体,而feminism是为了解放女性的主体,让女人从狭隘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拥抱更多的可能性。当女人以男人的目光来审视自身,就把自己变成了OBJECT,这未尝不是一种异化。所以我想,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想都是为了解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主体自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