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姚顺良 编  页数:330  
Tag标签:无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整整30年了。30年来,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伴随,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步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十分可喜的成就。回顾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一80年代初,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初创时期。随着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垮台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结束,国家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急需从思想路线开始,在各个方面拨乱反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以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先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为契机,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席卷全国。“实践标准”的大讨论不仅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思想前提和社会基础,也同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正是从那时起,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领域,招生、开课,选题、研究,初步形成了学科的教学研究队伍,出现了第一批教学研究成果。不过,由于尚处于初创时期,这些成果主要还是通史型的教材和著作,在研究范式上虽然摒弃了毛泽东时代的极“左”传统,但在总体上仍处于“苏联教科书体系”的解释框架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叙事方式之中。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整整30年了。30年来,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伴随,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步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十分可喜的成就。回顾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文化环境 第一节 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工业革命和市民社会引发的社会矛盾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四、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客观要求和最初探索 第二节 近代欧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研究科学化的潮流  二、英国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三、近代的自然法理论和社会契约论  四、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历史学  五、近代欧洲两大哲学传统及其成果 第三节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与青年黑格尔派运动  一、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解体  二、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发展  三、青年黑格尔派走向社会实践的尝试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第一次转变 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起点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同家庭背景和个性风格  二、马克思成为青年黑格尔派  三、恩格斯成为青年黑格尔派 第二节 恩格斯转向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历程  一、恩格斯转向哲学共产主义  二、恩格斯经由社会学研究转向人本学唯物主义  三、恩格斯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浪漫主义改革方案的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转向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历程  一、马克思的《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  二、马克思经由法哲学批判转向人本学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转向哲学共产主义 第四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孕育  一、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  二、人本学视野中的共产主义观和历史观  三、《手稿》中的两种思想逻辑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第二次转变 第一节 《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的首次合作  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并剖析英法的唯物主义  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三、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创立以实践为核心的新哲学范式  一、人本主义异化范式的解构历程  二、《评李斯特》手稿:新哲学范式诞生的前夜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范式的确立 第三节 恩格斯转向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不同道路  一、英国社会状况的研究:新世界观的经验基础  二、英、法工人运动经验的吸取:新世界观的阶级基础  三、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独特贡献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完成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新哲学基本理论的阐发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最终清算  二、新历史观的基本出发点:“现实的个人”与物质生产  三、新历史观的主要内容: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  四、新历史观的归宿: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第二节 《哲学的贫困》:新哲学认知价值的实现  一、新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制定  二、劳动价值论的初步改造  三、剩余价值秘密的初步揭示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新哲学实践功能的彰显  一、共产主义运动的哲学基础  二、基本纲领:历史唯物论的集中体现  三、当前策略:实践辩证法的光辉范例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现代社会的经济批判 第一节 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  一、在唯物史观基础上重新研究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经济学文本中的社会结构学说  三、马克思经济学文本中的历史进程思想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特性和历史地位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特性  二、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  三、《资本论》的“异化”范畴:科学的价值规定 第三节 《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  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改造  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批判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第六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化:现代社会的政治与文化批判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发展和成熟  一、1848年革命与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总结  二、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  三、从单纯暴力革命到“暴力革命与合法斗争”的两手策略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和成熟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形成  二、马克思在欧洲革命风暴时期对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的批  三、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国家理论的深化和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发展和成熟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最初表述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深化  三、恩格斯晚年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第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时空拓展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拓展:原始社会研究  一、从现代经济学批判到原始社会史研究  二、“两种生产”理论的公开问世  三、家庭关系的演变和私有制的起源  四、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最终命运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拓展:未来社会的预测  一、在批判现代社会中发现未来社会  二、“过渡时期”理论的完整提出  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的学说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拓展: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究  一、从西方资本主义历史的研究到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究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和条件第八章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第一节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和科学认识论的建构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三、科学认识的方法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与辩证唯物论的阐发  一、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和经过  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三、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的表述 第三节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方法论本质和历史辩证法的强调  一、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本质  ……第九章 第二国际时期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第十章 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模式的分化后记

章节摘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已经最终确立,其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成熟并暴露出来。这一切都显示出资本主义作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不过是人类从“自然的共同体”向“自由人联合体”过渡的中间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集中体现了这一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时代精神。它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和成熟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最高表现,集中反映了现代社会变革和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要求;也是近代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研究科学化的最高表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第一节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并向全球疯狂布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和现代文明,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贫富分化、社会对抗和战争灾难。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言,“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以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更美好社会为目标指向的社会主义运动也产生和发展起来。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成熟并暴露出来,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阶级基础和意识形态前提。

后记

初看起来,编写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本科生教材是一件易事。可是,要配得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验教材”的称呼,编出一本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规范性和适用性的教材,却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好在经过同仁们的努力,这一任务总算完成了。本书是我和活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第一线的年轻教师合作的产物,我的部分博士生、硕士生也参与了初稿的写作。各部分的编写者为:前言,姚顺良;第一章,夏凡、侯占胜;第二章,毕志民;第三章,毕志民、王幸平;第四章,汤建龙;第五章,周嘉听;第六章,夏凡、豆勇超;第七章,姚顺良、王幸平;第八章,汤建龙;第九、第十章,姚顺良。全书最后由我修改定稿。夏凡协助我拟订了全书的编写纲目,并参与了全书的统稿工作。我所在的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的同仁们,特别是张一兵、唐正东、胡大平教授在本教材拟订提纲和多次修改书稿的讨论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吸取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是在我的老师孙伯揆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编写的。该教材原为三卷本,由侯惠勤教授主持修订再版时浓缩为上下卷。因此,如果说本教材取得了些许成果,那应该归功于由孙先生开创的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传统和学科同仁长期的学术积淀。但其中观点的偏颇、史实的疏漏与阐释的不足,当由我负责,以体现“主编负责制”和“文责自负”的原则。同时也恳请学界同仁和使用本教材的师生多多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创立到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验教材·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的质量很好,而且运速很快,非常满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