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英德 编 页数:357
内容概要
文学的萌生及其早期形态\经典的创造和繁盛\大一统和文学的发展\文学自觉的历程\士族文学的勃兴和没落\诗歌高潮的形成及成就\多元化的文学格局\宋型文学的发生与变迁\南北文学的对峙与融合\正统文学的凝固与裂变/师古崇雅与师心尚俗\集大成文学的鼎盛和衰微。
作者简介
郭英德 1954年1O月生,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戏曲、中国文学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明清文学史讲演录》《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等。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文学与文学史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 第三节 本书的篇章结构上编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 文学的萌生及其早期形态 第一节 诗歌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 第二节 诗歌的采集和整理 第三节 散文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 第二章 经典的创造和繁盛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文化与文献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与文献 第三节 楚文化和楚辞 第三章 “大一统”和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战国文学的余风 第二节 大汉文学鼎盛期 第三节 大汉文学衰落期 第四章 文学自觉的历程 第一节 文学自觉初始期 第二节 文学自觉兴盛期 第三节 文学自觉完成期 第五章 士族文学的勃兴和没落 第一节 士族文学形成期 第二节 士族文学演进期 第三节 士族文学鼎盛期 第四节 士族文学衰落期 ……中编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下编 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四节论说体论说体散文,是以分析事理、明辨是非为主的说理文章,这类文章重在说理,又有很强的文学性,历来受到文人的青睐,由此也产生了众多精彩的散文作品。论说体散文虽成熟于汉代,但在此之前却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尚书中的《盘庚》《无逸》两篇有明显的议论说理倾向,这可以看作是论说文的滥觞。降至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处士横议,诸子百家为开宗立派,阐明自己学说,纷纷著书立说,从而形成了论说体散文。就战国时期的主题论文而言,《荀子》《韩非子》是其中的代表作。《荀子》共32篇,大部分是荀子(公元前3137-前2387)所作。全书篇章体制完备、说理严整、表述方法成熟,是战国专题论文的典范之作。《苟子》说理文主题明确,层次清晰。以《劝学》为例,此文讨论三方面内容:学习的理由,学习的方法和内容,学习的目的。文章分层论说,语气连贯,不枝不蔓,逻辑的严密性远在《墨子》十论之上。荀子善用类比推理,他强调“类推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像”,形成一种独特的论证方法——博喻。如《劝学》开篇,苟子采取了广泛举例的方法,即“譬称以喻之”,其中有自然物理、生活经验、前贤榜样、经典话语,不但说理清楚,而且亲切富有感染力。谭家健认为:这种论证方法“以证代议,寓议于证,议证交融,合为一体,使文章更有光彩,理论更加深化。”《韩非子》现存55篇,主体部分属于韩非(公元前2807前233)所写。其中《难言》《爱臣》《八奸》《十过》《孤愤》《说难》等篇,文章结构清晰、论证严谨、文风犀利峻峭。韩非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参验法”。所谓参验法,就是“用考察比较的方法验证,一般认为,这属于观察、调查、比较、试验等用经验事实作验证的归纳方法”。韩非倾向于经验性的说明,文章论据多是日常见闻、常识和寓言。特别是《韩非子》中的寓言,是民间性和经验性的浓缩,饱含着深刻的政治体验和人生感悟。
编辑推荐
《多维视角: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立体建构》:《论语·八佾第三》载: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以木铎自况,以金声传播广远喻教化天下之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