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勃 页数:314
Tag标签:无
前言
面对老年人口规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迅速攀升,不少人开始惊呼“社会问题来了,社会负担重了”!如此惊呼一方面确实唤来了对老年人口和人口老龄化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则容易使人们对所谓的老年人口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缺乏精确、细致与具体的认识。 笔者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6BSH044)的初衷是为了给这样几个问题寻求更加明确的阐释:难道老年人就等于社会问题、社会负担吗?如果是,它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负担?如果不是,那么什么才是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带来的负担?还有,老年人越多就等于社会问题越大,社会负担越重吗?……打一个不甚确切的比方:驻足于茫茫人海,瞅着“银色浪潮”扑面而来,难道你只有恐惧、忧虑或痛苦的体验吗?难道你压根儿就体会不到一点点海浪拍打的惊喜或清爽吗?难道你就没有一点点踏浪的愉悦或弄潮的亢奋吗? 笔者曾向课题组所有成员作出告诫:完成此项课题的过程,就是以一颗平和、包容、真诚的心给“银色浪潮”一个厚实的学术拥抱。诚然,仅凭此项课题或此项成果不可能全面回答上述的疑问。我们只是为回答这些疑问从某一个角度打开了一扇门或一扇窗罢了。这个角度就是课题的主题词:社会适应。 人给社会带来了问题,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人与社会出现了不协调、不和谐。倘若人与社会是协调的、和谐的,则人未给社会带来什么问题,至少未给社会带来那么大的问题。社会适应就是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那么,可以由此推论,社会适应好的人比社会适应差的人给社会带来的问题会更小。
内容概要
本书以社会学与心理学为最重要的学科基础,同时借鉴了经济学、传播学和教育学的一些概念和观点,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理论进行了探讨;以实证方法为依托,使用问卷评估了常态下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通过访谈与实地观测考察了灾难性突发事件(以“5-12”汶川地震为例)下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根据理论探讨和调研结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以及个体外部、内部等视角提出了维持与增进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对策。面对规模巨大、发展迅猛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少人开始惊呼“社会问题来了,社会负担重了!”其实,老年人口带来什么样的问题或带来多大的问题并不完全取决于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或绝对数量的大小,而还取决于老年人口是由什么样特征或特质的个体组成,即老年人口的质量。 从社会适应视角探析老年人口问题可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新的思路。在社会适应的语境下,老年人口问题不是老年人带来的问题.而是社会适应不良的老年人带来的问题。
作者简介
陈勃,赣南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南昌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致力于老年社会学、成人发展与老年心理以及传播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师范司项目、民政部招标课题、江西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多个项目。在国家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以及参与编撰多部学术著作,并多次获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二、核心概念与基本观点 三、研究目标、框架和内容理论探讨篇 第二章 基于社会学的理论探讨 一、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学阐释 二、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学研究风格与路径 三、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学理论阐释 四、老年人社会适应运作的社会学分析 五、现代与后现代: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挑战与分析范式 六、社会转型与我国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学分析 第三章 基于心理学的理论探讨 一、心理学关于社会适应的观点 二、认知及智力发展与老年人社会适应 三、人格及其发展与老年人社会适应 四、自我调控策略与老年人社会适应 第四章 基于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探讨 一、基于经济学的理论探讨 二、基于传播学的理论探讨 三、基于教育学的理论探讨调研评估篇 第五章 调研方法评介与一般状况测评 一、调研工具、对象与过程 二、调研工具的效度与信度 三、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一般状况测评 第六章 城乡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的比较 一、问题提出与数据分析概要 二、城乡老年人社会生活总体感受的差异比较 三、城乡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特点的比较 四、老年人自述的适应现代社会所遇问题及对策建议的城乡比较 第七章 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社会适应各维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二、社会适应与一些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分析 第八章 灾难性突发事件下的老年八社会适应状况——以“5·12”地震灾区的调研为例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地震后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 四、灾难背景下的老年人应对行为 五、影响灾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因素对策研究篇 第九章 指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积极老龄化对策 一、“积极老龄化”概念解读 二、我国实施积极老龄化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现阶段有关老年人的政策评析 四、指向社会适应的积极老龄化对策要求 第十章 指向老年八社会适应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对策 一、社会工作及其介入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增进老年人基本生活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对策 三、增进老年人人际关系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对策 四、增进老年人精神文化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对策 五、增进老年人个人发展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对策 第十一章 政府、社区和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助长对策 一、理论与现实背景 二、大环境——政府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三、中环境——社区的对策 四、小环境——家庭的对策第十二章 老年人自我提升的对策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 二、自我提升的具体对策附录1 调查问卷附录2 地震灾区访谈提纲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核心概念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即为老年人社会适应。 老年人社会适应这一概念实则是以老年人为一极,社会为另一极,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动态或静态的描述。老年人在此界定为实足年龄达到60岁或60岁以上的人,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本研究也将60岁作为实证研究中老年人的起始年龄。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具有整合、交流、导向以及继承和发展等基本功能(郑杭生,2003)。不管是老年个体还是老年群体总处于社会之中,并成为社会的一部分。然而,对于特定的老年个体或群体而言,他们与所处的社会并不总是呈现协同一致的状态,而是时常出现老年人与社会总体趋向失调的现象。老年人在不断发展变化,其所处的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二者之间的发展变化彼此适合、协调的程度,也就是老年人社会适应本真的反映。 从动态的角度上说,老年人社会适应是一个过程;从静态的角度上说,老年人社会适应是一种功能状况,既可表现为老年个体的一种行为特征或适应潜质,也可表现为老年人与社会互动的一种结果。陈建文(2001)就曾从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对社会适应作了三个方面的定义。他认为,社会适应是一种过程,指“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个体控制和理解生活情意,应对情境压力,调适心理状态,从而达到与生活情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一种结构,指“个体为了求得社会生存、健康和发展,而与生活环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所具备的人格特征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倾向”;社会适应是一种功能,指“具有特定社会适应心理结构的个体经历一定的社会适应过程之后,导致的特定性质的社会适应状态”。也有文献(如,陶沙,2000)显示,社会适应是个体的一种体验,即“个体在变化着的情境中感到与他人相协和的体验”或者“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及其关系的表征”。 结合他人的观点,基于老年人的特性,根据本研究的具体目标,本书中将社会适应看成是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对不同个体来说,社会适应不是“是”与“非”的问题,即适应还是不适应的问题,而是适应程度差异的问题。对老年个体而言,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如何,往往通过自我内部的生理与心理的和谐程度来判断。譬如,从外在线索来看,家境贫寒的老年人可能比家境富足的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水平上要低,然而,现实中有可能出现家境贫寒的老年人比家境富足的老年人生活得更加怡然自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