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培华 页数:225 字数:205000
内容概要
《元代北方的灾荒与救济》即将出版,作者王培华教授问序于我。我和王培华是在中国农史学会的活动中认识的。她对水利史和灾害史都有深人的研究。我于元史和灾害史均是外行,无由置喙。推辞再三,还是拗她不过。说点什么好呢?王培华教授的大作.尤其是“绪论”,把灾害史纳入环境史的范围内考察。我对环境史倒是作过一些思考,那就让我从环境史的视角谈谈对灾害史的粗浅理解和拜读书稿的初步体会,聊以应命吧。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导致了人类新的生态觉醒,环境史学亦由此应运而生。它兴起于西方,然后风靡至我国,掀起了环境史研究的热潮。所以,我国虽然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自然环境及其异变的记载,近世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环境的变迁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但现代意义的环境史学,应该说是当代中外学术交流和引进西方环境史学思潮的结果。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元代北方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点及国家减灾措施 一、水旱灾伤的申检体覆制度及其等级分类 二、水灾的时间分布规律 三、旱灾的时间分布特点 四、水旱灾害的时间分布特点 五、水旱灾害的地理分布及特点 六、北方水旱灾害损失及国家救灾措施 七、结 论 第二章 元代北方寒害及救灾措施 一、霜冻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危害 二、黑灾(无雪)、白灾(大雪)、大寒及其他 三、雪灾的救济措施 第三章 元代北方雹灾分布特点及减灾措施 一、冰雹的时空分布特点 二、雹灾的等级分类及危害 三、雹灾的报灾、检灾及减灾措施 四、结 论第四章 元代北方蝗灾群发性、韵律性与减灾措施 一、范围、概况、文献和方法 二、蝗灾的路省分布及其群发性 三、蝗灾的时间分布及大蝗灾的韵律性 四、国家对蝗灾的减灾救灾政策措施 五、结 语第五章 元代华北蝗灾时聚性与重现期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一、资料与方法 二、蝗灾的变化特点 三、结 论第六章 元代北方桑蚕病虫害及救灾 一、桑树灾害 二、国家救灾减灾措施第七章 元代北方饥荒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救荒措施 一、范围、概况、文献和方法 二、饥荒的时间分布特点 三、饥荒的空间分布特点 四、元代救荒措施附录一.中国古代自然环境异常变化记载的演变及其价值附录二.1328-1330年寒冷事件的历史记录及其意义附录三:自然灾荒成因的多重性与人类家园的安全性附录四:作者与本书相关的研究论文目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水旱灾荒的时空分布规律、水旱灾伤申检体覆制及救济措施。首先统计北方4省56路的水旱灾的月次、年次、受灾路府州县数量,确定水灾旱灾的级别,成灾面积,国家减免租税,救济粮石;回顾元代水旱灾伤申检体覆制度;探求水灾、旱灾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大中水灾有3年、8年和11年周期特点,大中旱灾有5年和8年周期特点;发现有5个特大水灾期,5个特大旱灾期,9个大灾期;其地理分布特点是,东部及东北,水灾多于旱灾;陕西及山西,旱灾多于水灾。降水,从南到北,呈地带性间隔。水灾的因素有:雨水过多、河流冲决。统计文献可知,大约有670路受水旱灾,累计水旱成灾面积至少343万顷,减免租税近1000万石,至元、大德间发放赈济米粟200万石。第二,霜冻、无雪、大雪、大寒及救济。寻找到1248年、1269年、1276年、1278年北方暖冬的历史文献记载,可以作为13世纪比较温暖的证据之一。统计中书省、岭北行省、陕西行省、河南行省淮汉流域以北的霜冻次数,约有44个霜冻年,14世纪前期比13世纪后期霜冻频率增加,1300-1309年间有7年发生霜冻,1320-1329年间有6年发生霜冻,均证明这两个10年比较寒冷,可以作为14世纪比13世纪寒冷的证据之一。农作物霜冻多为局地灾,北纬35-40度之间,是霜冻最多地带。寻找到14世纪北方农作区和陕西西安、湖南邵阳、浙江温州、岭南、江西赣江流域、广西宝庆等地10次大雪奇寒的历史文献记载,比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关于14世纪寒冷的证据多出10条证据,而且发生寒冷事件的地区范围遍及南北。第三,冰雹的时空分布规律、分类及救济。统计中书省30路、河南行省淮汉流域以北10路府、陕西行省。甘肃行省雹灾发生年次,发现了元代北方雹灾的地带性特点和几个冰雹灾区。进行雹灾等级分类。国家对雹灾的救济,主要是免税,减免所损伤作物收成分数,损几分减几分。第四,蝗灾的群发性、韵律性及减灾救灾制度。统计元代北方发生蝗灾的地区约400路。
后记
1996年,我开始研究元代北方灾荒与救济,至1999年,先后完成7篇论文。1998-2002年,这些论文相继发表在公开的学术刊物上。1999年秋季,我收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邹逸麟先生举办“灾害与社会学术讨论会”的邀请函,但我未去参加这次会议,我对元代北方灾荒与救济的研究,暂时停止了。我研究元代北方灾荒与救济,主要受中国历史地理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影响。朱士光先生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史的兴盛,其学术渊源还在中国史学以及上世纪30年代兴起并发展成熟的历史地理学的激发。(《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几个问题之管见》,《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3期)王利华教授说过,国内的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在思想理论和技术方法上,主要是依凭本国的学术基础。无论就问题意识,还是就理论方法来说,它都具有不可否认的本土性。可从20世纪中国史学自身发展的脉络中,找出它的学术渊源和轨迹。(《中国生态史学的思想框架和研究理路》,《南开学报》,2006年2期)朱士光先生、王利华教授的看法,符合实际,我赞同他们的意见。我对元史的兴趣,受著名元史学家陈垣先生的影响较多。1980-1984年大学期间,为了学习,我抄录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元西域人华化考》、《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通鉴胡注表微》等。当时虽然不懂,但是对我后来研究元代的一些问题还是有启发的。我对历史地理与环境变化的兴趣,受史念海先生等中国史家的影响。史念海先生《河山集》一二集、《中国古都和文化》和《中国的运河》等,都是我经常研读的。当白寿彝先生知道我要研究元代灾荒后,说:“早知道你喜欢历史地理,应该派你去跟史念海先生学习。”我吸收了自然科学界关于全球环境变化等方面的一些理论、方法,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研究水旱雨雪冰雹蝗等灾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
编辑推荐
《元代北方灾荒与救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