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强 页数:29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北师大出版社组织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家文库”系列丛书,特邀我将一些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著述结集出版。回想我最初进入社会学研究领域,应该是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不过,当时的人民大学还没有成立社会学系,也基本上没有社会学方面的课程,所以,我对于社会学的学习应该属于自学。
作者简介
李强,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包括: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及社会学组召集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民政部、北京市政府政策咨询顾问,北京市政府参事,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等。
1978-198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1985-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9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应用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贫困问题等。主要著作有《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2009),《社会分层十讲》(2008),《中国水问题》(2005),《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2004),《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2000),《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1993),《中国大陆的贫富差别》(1989)等十几种,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多次获得学术奖励。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怎样理解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 一、什么是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 二、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得到? 三、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第二章 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社会差异巨大 二、城乡分野 三、金字塔社会结构 四、身份社会 五、官民社会 六、精英层的巨大作用 七、社会基层群体的重大社会功能 八、社会流动机制 九、家庭纽带弥合社会差异的重要功能第三章 怎样测量社会分层? 一、研究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测量的难度 二、测量贫富差距、地位差别的具体方法 三、职业声望测量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 一、非财产型的社会分层结构 二、比较“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政策 三、社会身份的分层体系 四、整体型的社会聚合体第五章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一、身份制的变化 二、经济分层取代政治分层 三、贫富差距的扩大 四、社会中心群体与社会边缘群体关系的变化 五、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第六章 政策变量对于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影响 一、政府主导型社会与社会分层受政策影响的特点 二、三大历史事件及其政策变量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三、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政策对分层结构的影响 四、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口号以后,新的政策对分层结构的影响第七章 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 一、社会学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 二、我国收入分配、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 三、贫富差距与社会稳定 四、市场转型与贫富差距 五、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第八章 中国的高收人群体 一、怎样调查高收入群体? 二、谁是高收入群体? 三、高收入群体的年龄、教育与社会来源 四、高收入群体与住房第九章 关于中产阶级理论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现状 一、中产阶级理论的来源 二、统一的中产阶级还是分裂的中产阶级 三、关于东亚中产阶级的研究 四、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现状第十章 中国的q-,产阶层 一、从经济上区分的中产阶层 二、从教育和职业上区分的中产阶层 三、中国中产阶层的五个集团 四、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责任第十一章 “丁字形”的社会结构与低收人群体问题 一、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SEI)与“丁字形”的社会结构 二、丁字形结构、两极型社会的核心是城乡关系问题 三、丁字形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第十二章 城乡分层与市民和城市农民工的关系 一、1949年以来,农民与市民社会交往的历史变迁 二、流入城市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正确处理流入城市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关系第十三章 转型时期城市“住房地位群体 一、怎样理解我国现阶段的住房地位群体 二、多元社区与六种住房地位群体 三、六种住房地位群体在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差异 四、六种住房地位群体居住条件的差异 五、六种住房地位群体获得住房方式的差异 六、结论第十四章 住房改革与社会分层秩序的构建 一、住房实物分配体制中的不均等 二、住房体制改革与社会分层的再生产 三、基于财产的社会分层秩序的建立第十五章 对我国理论界社会分层理论的回顾 一、阶级分层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 二、政治分层理论与实践(1957-1978年) 三、向“客观阶级结构”回归(1978年底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四、贫富差距的大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五、分层研宄分析模型的多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十六章 我国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 一、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研究 二、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研究 三、对改革开放以来新中间阶层的研究 四、2008年社会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观点 五、社会分层研究的前瞻第十七章 结语:未来30年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展望
章节摘录
人们会说,我只看得见社会上的个人,看不见你说的“社会结构”。其实,结构也是可以看见的,不过这需要宏观的视角。打个比喻吧,有人在山崖上作壁画,如果处在作画者的位置上,你确实看不清楚壁画,只看见一些颜色的涂抹,但是如果你到远处去观察,就可以看到一幅宏伟的图画。这就是考察社会结构的宏观角度。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结构就是一种超于个人之上的关系,它作为一种宏观的模式制约着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于社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一般说来,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结构更为人们所关注。所谓社会地位结构,它涉及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地位的垂直结构,另一方面是社会地位的水平结构。 社会地位的垂直结构亦称为社会不平等结构,它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中高低位置的不同,比如阶级结构、人们因经济收入不同或拥有财产不同而形成的贫富结构、权力层级结构等等。而社会的水平结构则是指社会个人或群体的横向关系,如人们的地区分布、空间分布、产业分布、性别分布、婚姻状况等。当然,实际上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分开。比如,人们居住地的分布表面上看来是水平结构,但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的经济地位往往高于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居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往往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所以,两种结构往往是难以分割的。 总之,社会结构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还是人们因为经济收入、经济地位、财产地位不同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对于这种结构,我们也称作社会分层结构,或称作社会分层现象。 尽管社会分层的说法,让人感到了地位差异或高低不平等的含义,但是,不可否认,社会分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一个社会是完全没有分层现象的。 那么,如何给社会分层(social stratmcation)下一个学术的定义呢?笔者曾经作出这样的定义: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