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久华,王磊 著 页数:339
前言
当前社会上都在热议钱学森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确实是我们大家都很着急的问题。没有杰出人才,就不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就不可能有重大的发明创造,就无法在国际上竞争。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太容易。因为这不光是教育问题,而是整个的社会问题。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受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不是说与教育没有关系,教育确实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的陈旧,教学模式的僵化,教学方法的落后,教育评价的片面。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通过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德行。这不能怪历史上哪位教育家,因为他们的教学观念受到时代的限制。今天时代不同了,自从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成几何式的增长。再用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已经不限于传授现存的知识,还要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当然,基础教育不一定能创造新的知识,但它要为创造新知识做准备,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培养模式和改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是科学,因为人类的成长有规律,人类的认知有规律。现代脑科学正在揭示这些规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既然有规律,我们就要遵循这些规律来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是有方法的,教学研究,包括脑科学的研究都是为了寻求一种方法。所以夸美纽斯说要寻找一种教学的方法是对的,不过他当时寻找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今天。
内容概要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深入探讨了初中化学探究教学、观念建构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教学方式及其实施的有效策略,阐述了基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五大主题的核心课程内容的教学策略,梳理总结了近年来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师关注的教学焦点,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进行阐释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作者简介
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化学课程与教学、化学教学心理。主编《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化学》等多部著作,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学研究》《化学教育》等期刊发表化学教学类文章近二十篇。 王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化学课程与教学、教学与学习心理,出版《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化学》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几十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新世纪”版初中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主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第一节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目标与内容第二节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策略第三节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案例与分析第二章 基于观念建构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第一节 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第二节 观念建构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第三节 观念建构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与分析第三章 基于情感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第一节 初中化学情感培养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第二节 初中化学情感培养的教学策略第三节 初中化学情感培养的教学案例与分析第四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策略第一节 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第二节 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策略第三节 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案例与分析第五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策略第一节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第二节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策略第三节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案例与分析第六章 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教学策略第一节 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第二节 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教学策略第三节 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案例与分析第七章 初中化学复习的教学策略第一节 初中化学单元复习的教学策略第二节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的教学策略第三节 初中化学复习教学案例与分析第八章 追求开放与实效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第一节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实效性第二节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开放角度、途径与实效结果第三节 追求开放与实效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与分析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化学符号是一种语言,凡语言都有语法,化学用语的语法是化学的理论,理论的根基就是观念,符号的指代作用是观念决定的,观念缺失的符号是没有意义的。 更甚至于一个简单的化学计算也不乏观念的智慧。比如,求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中会分别用到加法和乘法。加法就是简单重复,所加的各部分意义都是相同的,只是量的累积,是“串行”处理。做乘法,乘数和被乘数是意义不同的两个量,二者相乘是“并行”处理,齐头并进。因此这两种计算所包含的观念是不一样的,把这种观念迁移到我们的学习中,做习题不要采用“加法”的思路,而要采用“乘法”的思路,把习题归类,按类处理,通过做会一道题就能会一类题。此例可以说明,具体的知识和方法背后都有一种观念或思想存在,当我们体会了其中的观念,我们就聪明多了。 将以上事例进行推广,我们认为观念的定义可有如下几种角度。 从观念是一种思想成果的角度看,观念是:“整个学科的基本问题”,“学科的基本研究对象”,“科学内容的‘浓缩和提炼”’,“知识产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外延最广、概括性最强的一些概念是观念”;“学科的核心概念(观念的第一外显)”,“知识的意识形态”,“知识王国的‘政体’,不了解这种‘政体’(观念),就不能认识其中知识与知识的关系”,“科学观念是对知识的本质的领悟”,“对事物的看法”,“具体性知识遗忘后,头脑中留存的基本的概括性认识”,“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核心的认识构架”。 从认识过程的角度来看,观念是:“看问题的出发点(立足点)”,“看问题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情的方向”,“思维的策略”,“为什么这样想(想的初衷)”,“怎样想(想的路径、方法)”,“思维方式”,“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原始思想”,“思维习惯、思维定式”,“认识角度、认识工具、认识思路”,“眼光、见识、见地”,“对客观世界更深刻的、更高层次的认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