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德]胡戈·狄泽林克 页数:296 译者:方维规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比较文学导论》初版于1977年,第二版修订本出版于1981年,1991年出第三版。从第一版到第三版的15年里,国际比较文学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初版到今天,本学科更是今非昔比。尽管如此,该著作对比较文学的历史回顾和分析,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本书对比较文学基本问题的阐释,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完全失去其现实意义。第三版对第二版的正文未做改动,作者当时认为,“本书对比较文学原则性问题的阐述,其根本观点还没有修改的必要,而且在不远的将来亦无须做重大修改”。.当然,我们今天只能视之为作者18年前的观点。在当今西方,一个真正的比较文学家不懂三四种语言,似乎是不可想象的。本书作者胡戈·狄泽林克便精通多种语言。本书用德语写成,但是书中的大量引文均为原文,涉及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狄泽林克是西方著名比较文学家,也是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人物。他在离休之前任德国亚琛大学哲学院比较文学讲座教授,如今已经八十多岁高龄,可是我们在一些比较文学国际会议上还常能见到他的身影。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比较文学专业同许多其他专业一样,没有真正的教科书可言,而这本《比较文学导论》开初就是作为大学“教科书”和专业读本而发凡起例的。当初,德国的一些州曾经规划在文科高中推广比较文学,这本《导论》同时也是作为培训高中教师的专业教材而编写的。在文科高中推广比较文学的计划最后没有如愿以偿,然而本书确实成了德国许多大学的比较文学专业“教科书”之一。
内容概要
《比较文学文库》是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丛书》之后,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组编的又一套学科建设丛书。《比较文学文库》的基本宗旨,是进一步立足学科,面向全国,放眼世界,陆续出版一批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性著作,包括专著、译著、工具书等,为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胡戈·狄泽林克,西方著名比较文学家,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人物。曾任德国亚琛大学哲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和卢森堡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代表作有《凯瑟林伯爵与法国》《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与欧洲研究》(主编)等。
书籍目录
译序中译本序言第三版前言绪论上编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章 从起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 第二章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 第三章 学科现状及其问题下编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及其发展前景 引言 第一章比较文学史及其相关领域第一节国别文学:比较文学的课题第二节 主题学和相近研究分支中的文学关系第三节国际文学关系与精神关系研究第四节 比较文学形象学第五节 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文学翻译第六节作为比较文学最高形式的“总体文学”综览方法 第二章 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总体文学第一节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第二节比较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方法学结语原注比较文学理论文章、书籍编年索引人名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对比较文学这样一个尚未定型的专业来说,要谈论它的发展前景,其结论必然是临时性的,而且基调应是最低限度的。在我们看来,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把握事实,即比较文学的显著特征是其不同的研究可能性和运用可能性。另一方面,与其他任何专业相比,比较文学更需要在以后的每一步发展中切记自己的本质亦即特殊性。换言之,探讨比较文学的发展前景,尤其是探讨其可行性的思考,除了它们不可否认的多种可能性以外,原则上应该始终从本书一再强调的一个事实出发,即比较文学既不能自诩为超级学科,也不能降格为常设辅助学科。它是一个独立的专业,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其他专业缺乏达到这些目标的装备。并且,比较文学所运用的方法也鲜明地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方法。鉴于比较文学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殊地位,以及它对其他专业所采取的态度,比较文学必须更加旗帜鲜明。鉴于比较文学迄今的发展及其研究对象的来源,它当然不能忘记与国别文学研究的合作,并且理当探索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在广义的文学研究中的运用可能性。这时,它又须特别重视其可能的辅助学科功用,而这绝不意味着有失比较文学的“尊严”。同样,比较文学应该尽其所能,以使国别文学研究明白自己同比较文学接触的意义和益处。比较文学还应知道,它在大学占有一席之地,这样能让国别文学研究多一些自知之明,即是说,使国别文学研究看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不断完善自身。
后记
Habent sua fata libelli——这句拉丁文说的是:书也有命运。本书的翻译早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也就是中国真正开始关注比较文学这门“新学科”的时候。当时,本人师从狄泽林克攻读比较文学,这部《导论》便是教材之一。其时已有个人电脑,但是中文软件还相当简陋。因此,译稿还是手写的。台湾良友出版社、“中央图书出版社”以及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先后表示愿意出版这部译作,可是出版计划都因本人日不暇给、拿不出电脑打印件而搁浅。随着时间的推移,出书之事慢慢被置于脑后,或者权当自己做过读书笔记、练过译笔。这次,北师大启动“比较文学文库”出版计划,向远兄友情索稿,才让我想起了不知道放在哪里的译稿,后来在上海老家找到了已经发黄的手稿。笔者这次又对原译做了修改和审定,终于完稿付梓。在翻译和修改译稿的时候,我再一次感到译事之难,尤其是学术著作的翻译。当然,难度首先缘于不同作者的文风。本书原作除了包含多种语言之外,作者的纯理语言颇为艰涩,且常常是半页纸只有一个句子:从句套从句。这些都给翻译带来了不少困难,也难免在译文中留下德语文法的痕迹,或日有些地方很难掩饰原文的语言结构。将长句变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于切割长句的标点,多少影响了行文的质量。我是一向强调不同语言之间的隔阂的,也就是不少表述的“不可译性”。不少语言“神韵”,只有在原文中才能让人心领神会。本人虽然没能像严复对待译事那样“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但是还是尽了最大努力。翻译此书时的最大感想是,就一些学术著作的翻译而言,严复倡导的“信、达、雅”或许只能是一种奢望,能够“信”而且“达”已经很不错了。因此,本人对有些段落和句子的翻译,其实别无他求,只求译文首先能够让人看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笔者近期在教学和研究中看到一些外国学术著作的中译本,估计其中的不少段落和句子连译者本人事后也看不懂。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