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艳,李双名 编 页数:194
内容概要
《农村义务教育制度选择论》作为对此决策的支持者,通过对义务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以及对职业教育备受冷落的历史和文化学考察,认为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渗透职业教育有利于教育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有利于转移教育的顺利实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解决因学而无用导致的选择性失学和选择性辍学现象。然而,由于在我们目前已经较为稳定的教育制度的框架下,过早地让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意味着将来很难获得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机会。而现有的义务教育制度体系之所以能够延续下去,不仅是因为制度的惯性造成的,而且有其合理存在的社会基础,这种社会基础源于对普通教育中的学术知识的崇拜与热爱;源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此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源于政府的政策偏好导致的培养精英人才的价值观,等等。如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不仅关涉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以及提供一套保障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序发展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讲,解决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经济状况是关键因素,因为目前在农村,义务教育问题更多原因来自于贫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还有儿童因经济贫困都没能受到完整的小学教育,还何谈对教育制度的选择。《农村义务教育制度选择论》仅对选择性失学和辍学问题的解决思路从理论上对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力图以此作为肯定性的说明与回应。
作者简介
李艳,1965年生,山东省牟平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曾任教于大连大学人文学院,现任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所副教授。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著作三部,主持及参与国家、北京市“十五”、“十一五”课题十余项。研究方向是教育社会学。
书籍目录
前言绪论第一章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哲学本体论第一节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核心概念一、义务教育的统一性二、义务教育的同一性三、义务教育的差异性四、义务教育的制度选择第二节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研究方法一、历史分析法二、政策分析法三、文化分析法第三节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研究综述一、学位论文中的相关研究二、其他论著中的相关研究第二章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现实本相论第一节农村教育的背景一、农村教育的社会背景二、农村教育的经济背景第二节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一、普通义务教育的困境二、职业初中教育的困境三、分级管理形式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相互补充第三章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社会本质论第一节义务教育的财政体制及其问题一、国家财政支持及其问题二、农民支付能力及其问题第二节宏大教育目标与乡村社会一、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二、政府行为与民族文化认同和义务教育第三节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一、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二、文化隔离对职业教育的制约第四章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教育本色论第五章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发展本位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哲学本体论 第一节农村教育的背景 世界范围的城市现代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挑战,实际上它排斥了对农村发展问题的关注。农村教育问题实质上不仅是教育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在城市现代化的浪潮中忽视了农村社会不同于城市的需求,漠视了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使农村教育处于艰难状况,有学者用迅猛和无情来形容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剥夺和对农村发展的忽视。有研究指出:过去多年发展的努力遵循的都是一种不均衡发展的模式。主要力量都集中在城市的现代化上了,特别是集中在工业化上了。结果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社会和经济差距扩大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