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丁帆 页数:518
Tag标签:无
前言
黄轶(以下简称黄):丁老师好!首先祝贺您《文化批判的审美价值坐标》一书将要出版。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上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道路的? 丁帆教授(以下简称丁):谢谢!1979年,我到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在《文学评论》第5期上发表了《论峻青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一文,应该算是我学术道路的正式开端。 黄:听老教师讲您当时整天待在中文系资料室,差不多成了一个兼职图书管理员,获得了非常宝贵的读书机会。能否谈一下您的学业生涯? 丁:我们这一代人的读书生活相伴着一段民族历史的沉浮。我在苏州长到2岁时随父母调入南京,在“大院”里长大,读完了小学和中学,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我到苏北宝应农村插队。1974年,我进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毕业后任教于扬州教育学院,1988年调入南大。
内容概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主流话语控制的逐渐解压,很多知识分子产生了身在边缘的幻觉。就表象而言,商品经济、后现代文化的挤压实现了5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禁锢所没有达到的结果,知识分子基本上被淘汰出局。这种表象促成了一种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对话立足点,促成了“知识分子本身应在边缘”的意识暗流。“在边缘”与价值判断消弭的等式使现代化中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误入迷途。另外,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殖民意识使民族性受到了压抑,而民族情绪的升腾又与民族文化劣根性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负面效应相冲突,由此形成90年代文化状况的多重悖论,80年代资本积累时期的文化现象已经为这一问题预设了充足的注释。辨析这些悖论逼迫我们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一切违反人性的东西都是我们文化和文学视野中需要进行批判的东西。
作者简介
丁帆,男,1952年生,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评论》主编。
出版《中国乡土小说史》《文学的玄览》《重回“五四”起跑线》等10部论著和散文随笔《江南悲歌》《夕阳帆影》《枕石观云》,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6套丛书和多部教材。
书籍目录
以文化批判者的独立精神面对历史和未来(代序)文学思潮与现象研究 五四文化批判精神可以取消吗? 30年代小说中“表现”与“再现”的消长 20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学研究的价值立场 差序格局中的价值立场 中性定位与精神分裂 文学研究的内与外 研究“十七年文学”的悖论 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前瞻 批评的社会和思想的背景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批评巨人 我们还需不需要理想主义的批评 我们怎样面对新世纪的人文困境 批判精神和道德立场的确认 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 怎样确定历史的和美学的坐标——重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札记 新时期小说中人物主体性的二度显现 论新时期文学精神的蜕变 新写实小说对西方美学观念和方法的借鉴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挣扎——关于近年来一种 小说现象的断想 男性文化视阈的终结——当前小说创作中的 女权意识和女权主义批评断想 中国的女权主义文学到底能够走多远? 女性主义批评和男性文化视阈 “文化滞差”下的创新与价值的位移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同步渗透中的文学 文学背景:作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社会文化生成 “新时期文学”“现代性”的重温与“后现代性”预支的溃败 90年代文学:正在进行的“后现代性”与尚未终结的“现代性乡土小说研究作家作品论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