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北京师大 作者:张景浩 页数:165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与张景浩校长相识已经有20多年了,相互了解自然越来越多。在我的印象里,张校长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一个不断进取的人,一个很有作为的教育工作者。张校长初始的学历并不高,但以他现在的学识和工作能力,简单地用学历衡量肯定失之偏颇了。我之所以这样说,就是现在还有一些人单纯地拿“学历”说事。20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后来的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工作,主编《班主任》杂志,做基教所副所长,而张景浩在北京市大兴区教科所任所长,业务联系自然比较多。他的30多年的经历是:教师一校长一所长一校长,一个有丰富教育经历的实践者和管理者。一次,我在北京教育学院讲课,看到了教学楼的墙上有一批北京教育名人的照片和简介,在名校长栏里就有张景浩校长。命运总是厚爱那些勤奋上进的人,张校长曾经获得北京市大兴区“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的光荣称号。他先后主持工作的两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获得多项荣誉。他以前发表过多篇教育论著,也参加过教育专著的写作。现在读者看到的这本书,是他独立撰稿的系列书籍的第一部。这本书从内容来看,体现了立体化的教育思想。既涉及学校的教育,又涉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写作形式来看,有理论,更注重实践;有多个教育案例的阐述,也有专家论述的引证,还有与教育相关的寓言故事。阅读起来轻松,深入浅出,实用性强。这样写书,与他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善于积累是分不开的。看书,看人,有几点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其一,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成长,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内容概要
《扬起自信的风帆》是一部系列丛书,全书共分为三部。第一部,《饿死的梭鱼》,主要通过“剖析”一些失败的教育个案,帮助家长汲取育儿教训,探索教育规律;第二部,《神奇的魔卡》,主要通过“解读”一些成功的教育故事,总结育人经验,掌握教育技巧;第三部,《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主要通过“透视”课堂教学探究案例,揭示自信与探究的内在联系,让每一个孩子“在探究中扬起自信的风帆”!
作者简介
张景浩,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学习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在近40年的教育实践中,他不断探索,提出了“扬起自信的风帆”教育理念,先后有《骄傲吧——骄子》等60余篇研究成果在各种教育报刊公开发表;先后到全国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影响人一生发展的自我概念 第一节 神奇的自我有效感 第二节 考8分的学生——“学习差异理论”应用个案 第三节 “掌握学习”与“业绩学习” 第四节 天下孺子均可教——多元智能理论介绍 第五节 “学习魔力圈理论”与“马太效应” 第六节 自我概念的改变 第七节 自我概念量表第二章 老师。其实您完全不懂我的心 第一节 “选”出来的后进生 第二节 老师,我又捡到一颗五角星 第三节 被剥掉尊严外衣的孩子们 第四节 渴望伟大的孩子 第五节 “爱写检查”的孩子第三章 妈妈,我不明白…… 第一节 我真的好想砸钢琴 第二节 全职妈妈的悲哀 第三节 天才儿童的不归路 第四节 从“小神童”到“错题大王” 第五节 “哪壶不开提哪壶”第四章 事与愿违的家教之歌 第一节 “赢在起跑线上” 第二节 爸爸,请不要砸我的鱼缸 第三节 上课拍蚊子的孩子 第四节 我不想去“小孩监狱” 第五节 “约法三章”的悲剧第五章 由30040~40%医疗事故想到的 第一节 学习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吗 第二节 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吗 第三节 样样好的人才是好人吗 第四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吗 第五节 严是爱,宽是害吗 第六节 文化教育与教育文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影响人一生发展的自我概念自从詹姆斯1890年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系统的“自我概念理论”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纷纷开展了该类课题的研究,先后提出“自我概念”“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图式”“自我意象”“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等众多交互使用的概念。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自我”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揭示“自我概念”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在众多概念研究中,“自我概念”研究最为广泛,其研究成果被用于解释大量教育行为,在教育和临床心理治疗领域中得到高度重视。所谓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各个方面的看法和情感的总和,是关于自己的外貌、能力、特长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态度、情感和认识的自我知觉。简而言之,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概念与个体的成就动机、学习、工作业绩高度正相关。一般说来,一个人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其成就动机越强烈,个体的成就、业绩就越大;反之,自我概念水平越低,其成就动机水平越弱,个体的成就、业绩也就越小。
后记
儿时的我,总有一个梦——什么时候能有一本自己出的书?从小我就喜欢看书:吃饭看书、走路看书、睡觉看书,就连上卫生间也手不释卷。我爱看书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练成了骑自行车看书的“绝技”。直到今天,在我居住的小城,还经常有人看见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者,边走路边看书——这个老头就是我。有人劝我,看了这么多书,自己也“攒”一本吧。我听了唯有苦笑。自己上小学六年级时,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没有拿到小学毕业证,就回家去搞“斗、批、改”去了。在社会上混了一年多后,稀里糊涂上了中学,中学没读完,因国家需要教师,我被分配到小学任教。工作了10年后,我除了结婚证,没有任何证书,连小学毕业证都没有。所以,我的文化功底是“浅”到家了。不仅如此,上学期间,语文一直是我的弱项,每次考试很少能过70分。什么语法修辞?什么写作技巧?我连听都没听过。哪里有什么“资本”著书立说呢?但是,人总是要有梦想的。我还是经常梦想着,啥时能有一本印上自己大名的书。这个梦,我做了近半个世纪。我的转变源于一位“问题儿童”的母亲。那天她专程前来讨教子女教育策略问题。我帮她客观分析了孩子的优缺点,同时,教给她一些教育小技巧。这位妈妈听后很受启发。感动之余,她问我:“您讲得这么好,为什么不自己写一本书呢?”我问她:“您觉得我讲的这些有用吗?”“有用,太有用了,您参加教育工作这么多年,都快成教育专家了,快把您的经验、绝招儿写出来吧。”这位母亲真诚地说。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梭鱼与小鱼放入同一个水池中,中间用玻璃隔开——玻璃在水中是“看不见”的。棱鱼看到一群群小鱼在眼前游动,会猛地扑过去,企图捕食小鱼。“砰”地一声,棱鱼被莫名其妙地弹回来,再一次扑上去,再一次弹回来……经过多次的反复扑撞,棱鱼逐渐失去了再次尝试的勇气,以至于人们将琉璃拿开后,小鱼游到棱鱼的嘴边,棱鱼直至饿死,也不肯去捕食小鱼。 “饿死的棱鱼实验”说明:当个体多次失败后,将会永远去再战的勇气。
编辑推荐
《饿死的梭鱼》是由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的。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梭鱼与小鱼放入同一个水池中,中间用玻璃隔开——玻璃在水中是“看不见”的。棱鱼看到一群群小鱼在眼前游动,会猛地扑过去,企图捕食小鱼。“砰”地一声,棱鱼被莫名其妙地弹回来,再一次扑上去,再一次弹回来……经过多次的反复扑撞,棱鱼逐渐失去了再次尝试的勇气,以至于人们将琉璃拿开后,小鱼游到棱鱼的嘴边,棱鱼直至饿死,也不肯去捕食小鱼。“饿死的棱鱼实验”说明:当个体多次失败后,将会永远去再战的勇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