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锦章 编 页数:261 字数:28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民俗文献史及数字化管理系统 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俗史和民俗学史领域的开基宗师,“中国民俗文献史及数字化管理系统”是其中青年后学团队接续衍生的科研项目,本丛书是该项目成果的组成部分。① 一、基本思路 现在讨论中国民俗文献史,有两种理念。首先,从历代文献中剥离民俗资料而成史,这是一项不可逾越的基础工作,它主要是由前辈学者完成的。钟先生晚年提出中国民俗学派学说时,已对它的独立意义和学术价值作了总结。20世纪以来,在海外汉学界,已有康德谟(Max Kaltenmark)、谢和耐(Jaques Gernet)、杜德桥(G1en Dudbridge)、欧达伟(R.David Arkush)、石泰安(Rolf A.Stein)和劳格文(John La-gerwey)等一批学者,①研究我国先秦至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找到了讨论中国民俗社会和民间小人物的不少好课题,他们都从国际学坛呼应了我国民俗学者的工作,有的还与钟先生有过学术接触。这批中外学者的一大成就,就是在民俗史料的发掘和研究上筚路蓝缕,建立了它的资料系统和一套处理资料的方法,将之变成学问。他们的著作不仅对我国民俗学有启发,也在我国文学、艺术、宗教和哲学等研究领域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按照民俗事象的自身观念和行为系统建史。按照这个理念,学者要对民俗本身的资料形式和内容含义加以描述和研究,而不是仅仅依据历史文献去做民俗史。它不是在前人的工作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在前人打地基之后进行工作,前人的成果是它须臾不可忽视的学术史。从资料上说,我国也历来存在着历史文献与口头传统交叉互渗的事实,完全脱离历史文献建民俗史是空谈;从民俗学的方面看,依靠口头传统资料去写民俗文章是可以的,但若建“史”,也还是不科学的做法。本丛书在前期研究和现实准备的基础上,在将两者汇合的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重新界定民俗史的概念,主要是以民俗自身的观念、解释、结构、分类和功能系统为主体,在现代民俗学的理论框架下,审视历史文献中的民俗记载和现实田野作业中的民俗记录两者,建设以民俗学研究目标为主的、历史文献与民俗志相结合的民俗史。它区别于次生于历史文献的民俗史,也区别于单纯强调口头传统的民俗史。它在新理念的框架下,根据我国实际,将文献与口头资料综合起来建史,故称“民俗文献史”。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尝试解决三个问题,以使这一研究形成完整思路。 第一,分期与分类。建史,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分期。但是,从原则上说,民俗是不能按照历史文献的分期法去分期的。所谓唐代的民俗不等于隋代没有,老百姓也不是按照历史朝代去考虑该不该传承包饺子和祭祖宗的民俗的。给民俗事象做历史分期是学者的想像,它能满足于学者的书面阅读习惯和传统治学方法,却不适合于在人生文化和社会整合中代代传递的民俗。民俗是一种对人类利用自然和文化的观念与行为产生连续影响的人文现象,是连续同一体文化,历史性是它获得学术权威性的策略,它在本质上又是日常形式的动
内容概要
本书是董晓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献史纲要”(02JAZJD840003)的子课题成果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资助出版。项目合作单位:法国远东学院(EFEO)。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民国时期北京手工业分布、分类与民俗传承 第一节清末和民国时期北京城市转型中手工行业的位置 第二节民国北京手工行业的技术民俗 第三节民国北京手工行业的经济民俗第二章民国北京手工行业产销习俗个案研究 第一节铜器作坊与北京礼俗社会 第二节民国北京刀剪业的生产运作与销售民俗 第三节民国北京玉器业的生产运作与民俗第三章北京手工行业民俗与市民基层社会 第一节手工业与民俗社会关系网络 第二节市民基层社会文化模式:手工行业与胡同社会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力资源与就业观念第四章 北京手工业民俗志数据的处理主要参考文献后记插图目录 图1 北京手工业民俗志调查地点示意图 图2清末至民国时期(1900—1949年)北京玉器业市场分布示意图 图3民国时期(1911—1949年)雍和宫附近铜器作坊分布示意图 图4民国时期(1911—1949年)打磨厂地区刀剪店分布示意图
章节摘录
本书重点考察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城市手工业民俗志。主要以北京城市手工业民俗为个案,从现代民俗学和社会学相交叉的角度,在北京传统封建政体和新民族国家政府生死交替之际,在北京传统帝都城市向现代进程转型的重大历史时刻,以19世纪末至1949年为时问段,以北京传统城市和现代进程中的城市生活都有日常需求的城市手工业人群为对象,从手工业行业组织传承和社会网络的关系切入,同时也在这一侧面上深入搜集资料和开展研究,探索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重构中,手工行业民俗的位置和作用,包括这种半工半农、半城半乡的城市基层民间组织对北京城市重构的民俗合理性,手工业初级技术人口对北京城市重构初期现代风气的大众适应性、工匠行会组织民俗转为同业公会或部门工会在城市劳资经济初建时期的再价值化能量和解决就业问题的社会意义等①。由于民俗学和社会学的学术分野,这些问题两个学科从前都很少讨论,但其历史文献和口传资料都相当丰富。本书辅以采用计算机应用科学的数据库理论和方法,加强对这方面大量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包括北京明清方志杂纂中的行业文献、行业碑刻、1949年前后至1956年北京手工业工商改造期间的行业档案和田野资料,及其数字数据。在前期参与项目组工作的基础上,本书选择北京铜器业、剪刀业和玉器业三个从北京传统到现代时期都在经营的行业为分析样本,开展深入调研,同时也借助数据库的优势,与同时期其他手工行业的数据做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本书重点提出重视城市行业民俗的良性发展对降低城市社会发展人文成本的观点,旨在促进现代民俗学的城市社会研究,也补充现代社会学的民俗文化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