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汝企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出版) 作者:汝企和 编 页数:196
Tag标签:无
前言
本部教材首次出版于1999年,迄今将近十年。总体来说,这一教材最大的特色是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此三学古代合称“小学”)内容统领全书。这主要基于如下考虑:课程目的的要求,大学课程与中学课程质的区别,以往教学实践的启示和中学文言文课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目的,学术界历来看法不一(这些歧异观点集中反映于两辑《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和已出版的各教材之中)。我们认为,这门课是历史系的语言工具课,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这门课程的内容。无论学习何种语言,最基本因素皆为字词和语法,古汉语亦不例外。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许多古汉语语言现象又非语法所能涵盖,因此古汉语字词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以往的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对于古汉语特有的语法规律,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短时间内就能有较大提高,而字词方面若想有明显进步,则须长时间积累。语言大师王力先生曾在《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中指出:“我们在研读古代汉语的时候,应该首先抓哪一方面呢?我想应该先抓词汇方面,语法方面固然很重要,但是由于语法是比较稳固的,古今差别不大,只消知道几个粗线条,再学习一些古代虚词,也就差不多了。至于词汇,它是变化比较快的,所以先抓词汇方面是对的。”要掌握字词,不外乎形、音、义三个方面。众所周知,古人对汉字的形、音、义,千百年来已作了极为深入的研究,其成果集中反映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当中。这三项专门之学作为本科生课程,一向由中文系开设,历史系本科生迄今很少有设这些课的。然而作为历史系的语言工具课:“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适当引入“小学”的实用部分却完全必要。
内容概要
《中国历史文选(上册)》突出上述特色的尝试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第一,知识介绍。我们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实用的内容深入浅出地摘编为短文,置于每册书之首,并精选历代名家关于小学的论述若干篇,附于短文之后。讲课时,将上述内容适当穿插于各篇课文之间进行讲解(其中易懂者则作为练习让学生翻译)。这样安排,首先是将“小学”知识摆在课本最突出的位置,以引起学生充分重视。而更为重要的是切实以这些知识贯穿全部教学始终,以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从而最终达到能独立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阅读中难题的目的。 第二,选篇。我们所选名篇,多为先秦、两汉之作,如前四史、子书和大部分经书等,这些名篇恰为中国历史上被后世学者注释最多的篇章。如《周易》一书,几千年来对其诠释、研究之书竟达三千余种,在这方面古今中外没有哪一部著作可以与之相媲美,堪称世界之最。对其他名篇的注释也往往超过原文几倍、几十倍,这些注释是“小学”资料的渊薮,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选这些篇章,非常便于教师展开讲授“小学”内容。 第三,注释。我们在新教材注释中也注意引入“小学”方法。如《尚书·牧誓》的第一句为“时甲子昧爽”,其中“昧”为“暗”,学生容易理解,而“爽”为“明”则不易懂,我们在注释中指出:“爽,会意字,字形像古代窗棂,其空白处表示透进的光。”与仅仅注“爽”为“明”相比,这样注释显然可使学生对字义的理解深刻得多。又如《书教下》引《易系辞》的“(易)穷则变”一句,“穷”很容易被误解为“贫穷”。我们在注释中指出:“穷,身躬于穴,表示无出路之意。”这样从字形中分析字义,生动形象,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第四,实习系列。以往教科书中,仅有几部有练习题,罕有安排实习者。我们于1994年设立文献实习室,故此次新编教材,首辟实习系列。该系列前两单元为实习如何使用工具书,后几单元则是实习如何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角度剖析与理解汉字。
作者简介
汝企和,男,1949年10月出生,江苏苏州人。汉族。如企和为翻译家汝龙之子。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于北师大历史系任教。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文献教研室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教学研究。代表性论文:《论“中国历史文选”教学中的周期性问题》(0.86万字),《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三期。(2004年6月)《两汉时期之相人术与汉代社会》(1.3万字),《齐鲁学刊》2005年第五期。《北宋官府对医书的校理》,(1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06年第二期。《对完善校勘学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1.2万字),上海《图书馆杂志》2005年年刊,2006年10月出版。《美使麦莲致国务卿马赛函及其天京芜湖之行》,《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年9月版。《〈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初探》,《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二期。
书籍目录
文字学常识汉字的形体甲骨文金文籀文、古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构造——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吉字转注与假借文字学选篇经箝纂诂序文字蒙求序“转注”的几种解释新注选篇·经部周易乾第一坤第二系辞(上)(节选)尚书盘庚(上)牧誓诗经七月公刘礼记大学中庸左传郑怕克段于鄢召陵之盟宫之奇谏假道城濮之战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齐晋鞍之战公羊传宋及楚平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论语为政孟子许行新注选篇·史部史记秦始皇本纪(节选)六国年表序留侯世家(节选)货殖列传序汉书艺文志序(节选)叔孙通传司马迂报任安书后汉书党锢列传序范滂传三国志让县自明本志令古文献常识古汉语语法白文选篇太平诏书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曾文正公集卷五(节选) 内河水师三获胜仗折 成丰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水师三次获胜两次败挫折 成丰四年十二月三十日附录 实习系列实习一:工具书(一)实习二:工具书(二) 实习三:文字学(一) 实习四:文字学(二)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文字学常识汉字的形体所谓汉字的形体,就是指汉字的外形或体式。几千年来,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由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籀文和古文变为秦代的小篆;二是由秦代的小篆变为汉代的隶书;三是由汉代的隶书变为魏晋以后的楷书。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可统称为l占文字;隶书以后可统称为今文字。甲骨文这种文字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又因这种文字主要用于占卜,所以也有人将其内容称为甲骨卜辞。甲骨文已摆脱了原始的孤立的象形符号,而形成了较完整的文字体系,这是冈为:第一,甲骨文尽管有些字象形成分很重,但它们毕竟是一种文字符号了。作为文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稳定的宁形、固定的读音和确切的字义。这些条件甲骨文都已具备了。第二,从造字方法上看,若暂且抛开转注不论,则其他五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在甲骨文中皆已存在。第三,从数量上看,甲骨文的字数已相当可观。据《甲骨文编》(1965年新版)统计,共4672字。而当时的实际数字显然要比这个数字大得多。金文这种文字因主要是铸刻在钟鼎一类金属器皿上而得名,又叫钟鼎文或铜器铭文。迄今已发现的铸有铭义的铜器,已超过七千件,其中以西周时期的居多。金文与甲骨文在形体上十分相似,从历史上讲,二者有直接的承袭关系。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形体的特点是笔画顸粗,大小匀称,结构也日趋方整。
后记
这次教材再版的修订工作主要是由张升与汝企和两位老师完成的。而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许多方面的帮助,特此致谢。由衷感谢北京大学教授张衍田教授,他在原教材出版后曾认真审读,并将所发现的标点、文字方面的问题毫无保留地告诉笔者:这种无私的宽广胸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要感谢责任编辑李雪洁女士,她为本教材的出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还要感谢张婷博士,张桩、叶勤硕士高质量的录入和细致的校对,他们的辛勤工作大大降低了本书出现误字的几率。在这里还要提到的是参加本书初版编写的诸位先生,他们是:来可泓,张富祥,梁方健,邱居里,周洪,刘淑英,张升,汝企和:他们共同的辛勤劳动为本次修订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文选(上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