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人书札-共六册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清代名人书札》编辑组 编  页数:950  
Tag标签:无  

前言

颜氏家训云:尺椟书疏,千里面目。昔人于笔札往还,莫不深加珍重。其文风、字体,乃至笺纸、封皮,俱有种种程式。世之好收藏古尺椟者,亦不乏其人,或刻石为帖,或影印成书,洋洋大观,目不暇给。至於笺纸之制,缄封之法,随时世以变迁者,人多忽而不察。今以所见及者略记于左。汉代书疏,皆以竹简,故后世日简、日笺、日札、日尺椟,皆是竹简之概念。后世所用工具不同,形式已异,而名称尤沿其旧焉。唐以前之书疏,仅于法帖中见之,若西域出土之李柏文书,乃其起草之稿,与其直接投致之物,究未能等同视之。而法帖所刻,多无首尾,纵或有之,亦不能见封里痕迹。古人封检之制,若汉代简版对合,以绳束之,上加封泥,今西域出土者甚多。而六朝唐宋之封式,转无从得见。

内容概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与强大,中国文化也复兴与繁荣。名人书札,是中国文化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文献形式,集中体现具书人品格、学问、识见、艺术修养于一体,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我社一九八○年代陆续出版了三卷本《清代名人书札》,根据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原信选录、点校,当时即受到读者的支持和喜爱。《清代名人书札》彩色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订再版的。    这些书札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有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的情况,有对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议论,有对吏治和官场一些现象的指摘,有对国家将被列强瓜分局势的担忧,有应付庚子赔款,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记载,还有一些民俗民风、学术探究、典籍整理、雕板印书的讨论等等。这些信札是私人往来,所谈多是作者亲身见闻,对于研究者是宝贵的资料。    这些传统书札在形式上也令人艳羡:我们还能够写一封这样的信吗?文辞典雅,格式有礼,体现着中国人[自谦而敬人]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气质。书札的作者具有很深的文化造诣,这些书札都是书法精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书札称谓讲究,没有[我、你、他]的直白不修;在格式上,抬和阙行礼如仪,体现对人的敬重。

书籍目录

第一册  郑燮(二通)    郑燮致树萱(之一)    郑燮致树萱(之二)  丁敬身(一通)    丁敬身致节子  袁枚(一通)    袁枚致晓峰  刘墉(二通)    刘墉致英和(之一)    刘墉致英和(之二)  梁同书(一通)    梁同书致阿林保  王文治(二通)    王文治致汪守和(之一)    王文治致周长发(之二)  黄钺(一通)    黄钺致苟华南  伊秉绶(一通)    伊秉绶致茶山  张嵛(二通)    张鲞巩程锦泉(一通)     张鲞巩学斋(二通)  焦循(三通)    焦循致阮亨(之一)    焦循致阮亨(之二)    焦循致阮亨(之三)  盛大士(一通)    盛大士致云庄  陶樑(一通)    陶樑致徐宗斡  汪端光(一通)    汪端光致振西  林则徐(八通)    林则徐致江鸿升(之一)    林则徐致李彦章(之二)    林则徐致李彦章(之三)    林则徐致李彦章(之四)  ……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清代名人书札(套装共6册)》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代名人书札-共六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尺牍将是最早消失的文体,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为短信、电子邮件,后者的通讯、传递功能当然是越来越强,但是阅读起来却没有阅读信件那种情趣了。
    伴随着尺牍的消失,尺牍的载体--信札也将越来越难见到,恐怕再过些年,想让后代人知道什么是信札,就只能去博物馆了。
    其实,作为一种文体的尺牍早就鲜见了,文革之后,人们写信再不讲究,抬阙不用说,吉祥话也都变成了大白话,读之如喝白开水般没有味道。
    古人是很重视尺牍这种文体的,写什么是一方面,怎么写很讲究,措词造句怎么体现对对方的尊重,用什么书体,楷书还是行书,用什么信笺、用什么信皮等等都有一套规矩。因此,不少文化人都有自己专门印制的信笺、信皮、专用的印章。再加上独特的书法,很多信札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可以说,尺牍往往是一个人修养和学识的体现,文辞典雅,格式有礼。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这套彩色版《清代名人书札》中可见一斑。
    书札为私人往还,所记述的事情往往是正史上不容易见到的,日记、书札都可补正史之不足,这套书札同样有此价值。
  •   清代名人书札(全六册)装帧精美,纸张质量上乘,散发着诱人的书香气息,加上启功老人老练沉着的前言,书中那些名人精彩的文笔、优美的书法,相得益彰,令人不敢不净手而敢翻阅!
  •   日常书札往来,与专门的书法创作不同。书札往往于文词斟酌间,笔下流淌出“无意”的墨迹。书出于无意佳乃佳。从这六册书札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清一代日常书写的大概面貌。与正襟危坐、峨冠博带这大相异趣。
  •   很美的书札,有配文,但有些许错字,值得收藏。
  •   本人近年来最为喜欢的就是前辈文人手札尺牍,既有档案式的历史信息,又是古文范本,还能从法术手迹中窥得前人的精神风貌,这套书内容丰富,手迹清晰,还有内容释读和作者背景注解,开本便于阅读和携带,价格是不算贵的。
  •   书不错,很有学术价值。只是包装太差了,包装箱用的是劣质箱,易醉,而且胶带也缠绕简单,书的外封坏了,很遗憾,这样的事情最近出现较多,希望以后加强!!!
  •   這書很難得,印刷清晰,賞心悅目。不足之處在於所收信札主人大名頭少了些,但還是物超所值!極力推薦。
  •   在短信的时代,书写的能力减弱,书写本身就是艺术了
  •   相当精致的一套书,懂书法的朋友爱不释手,值得珍藏。
  •   印刷精美极具性价比,当然是打折后
  •   这本书很好。。。。。。有这方面爱好的人可以收藏。
  •   是一册值得好好研究学习、收藏的好书。隆重推荐。
  •   沁人心脾,好久没有这种的愉悦感了
  •   怕你看不清文字,还有印刷体的旁注。很体贴
  •   版本精装
  •   好书,不错,缺点就是排版的有点2,把图片搞得太小,但清晰度还是可以的,
  •   丰富、精美、简洁、轻便,并且价格适中,仅此数款,基本上就在同类题材的书籍中,出类拔萃了。
  •   春节前购买此书,花了196.7元,66折,快递送货没有受到春节的影响,20日下午送到的。不像**一般,要到春节后才能送货。
    此书很好,一版一印的,平装。精装的觉得没有必要。
    书的内容很好,从中能见到很多名人间往来的信息,内容多样,洋洋大观。此书印制精良。唯一的缺点就是书中的信札图片不是原大,但是都能看清楚,信笺的图样,文字的笔画及书写人的印鉴等,都十分清楚。
  •   书印得不错.赏心悦目.名人真迹不能得之.买套看看.解解馋.不错.
  •   书很好,比尺幅素雅值多了,要买这本就好,不必都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