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方增泉 页数:256 字数:180000
内容概要
近代中国大学是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孕育发展起来的,是时代变革和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现代化之间存在因果互动的密切关系。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现代化趋向为近代中国大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思想文化基础;反之,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和变革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现代化进程。 相对于西方近代大学的内源发展而言,“移植性”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首要特性。移植于西方的近代大学要与近代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经历一个与本国、本民族文化相互接触、交融而实现本土化的过程。民国时期,在大学教育中融入儒家思想,结合中国国情,从而使新教育中国化,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种必然的文化选择。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通过本土化努力,近代中国大学制度基本形成,多元化的近代大学体系基本建立。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近代中国大学产生、发展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基础 一、西方近代大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大学未能源于中国的历史根源 三、经济现代化为近代中国大学的产生创造经济条件 四、近代中国大学与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五、教育救国的社会思潮是近代中国大学产生的思想基础 六、清末大学与社会的异质性 七、清末大学的产生是一项社会创新第二章 从“移植”向本土化——近代大学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中国大学(1912—1937年)标准的发展变化 二、“政治论”与“认识论”——关于近代中国大学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的两种基本认识 三、从“教育救国论”到“教育破产论”——教育与社会的分离对近代中国大学发展提出挑战 四、近代中国大学的本土化发展 五、近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六、近代中国大学多元化体系的基本形成第三章 近代中国大学与政治现代化 一、培养“新民”和共和人才,为政治现代化提供人才资源 二、近代中国大学的青年学生是爱国民主运动的先锋和生力军 三、近代中国大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的基地 四、近代中国大学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展的重要基地 五、近代中国大学改造了政教统一的高度政治化的社会传统第四章近代中国大学与经济现代化 一、教育界和国民政府对实业教育的倡导和对大学教育的改造及其作用 二、近代中国大学对经济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第五章 近代中国大学与文化现代化 一、近代中国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基地 二、近代中国大学与教育变革 三、近代中国大学促进科学本土化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四、近代中国大学实施扩充教育,促进知识的普及和民众运动的开展第六章 制约近代中国大学社会功能的因素 一、近代中国经济落后,没有产生强烈的高等教育需求 二、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大学的畸形发展 三、教育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大学发展 四、中国传统文化糟粕对大学发展的消极影响结语 关于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启示 一、本土化与国际化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双重使命 二、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的动态平衡 三、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与大学适应性的平衡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