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心到边缘

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大椿  页数:42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科学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哲学学科。国外许多大学都开设这样的课程,供文理科学生选修,我国也不例外。目前国内的科学哲学出版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科学哲学史性质,另一类就是科学哲学概论。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史论结合,基本上吸收了以上两类的研究成果,并且有所发展和创新。什么是科学?如何驾驭科学?科技革命有何用?怎样看待科学哲学?科学精神如何弘扬……《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系列之一将带您一一探讨。  本人的学术兴奋点可以说首先是聚焦在科学活动论和互补方法论上,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技革命及其影响尤为关注,试图从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走近科学。在抽象的反思过程中,则着重对自然、社会和历史中一系列令人困扰的问题进行哲学分析,并反过来省思哲学本身。随着研究的展开,又将视线和笔触投向天人关系、文化整合和文理并重之类常被解构的矛盾点,努力关照人文、避免异化。最后,不期然为那些凸显在当代时空交汇处的充满焦虑的问题所吸引,竟乐于通过游走边缘来重新定位中心。循着这条路径,我隐隐感到,自己40岁之后的学术轨迹竟然是从中心发散到边缘,所以给本书定的书名就成了《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  本书内容选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百多篇文章,按上述线索编纂而成。虽然文章基本上一如原样,好在这些工作确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并不显得零散。非常欣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事者的气魄,居然能在比较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中出版一套不赚钱的《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本人半路出家,自认为只是个科学与哲学边缘的耕耘者而已,不敢自称为什么家。但蒙抬举,能趁此机会清理一下自己的学术工作,也就不避越位之嫌,欣然从命了。

作者简介

刘大椿,1944年5月30日出生于贵州安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新学苦旅》《环境思想研究》《科学哲学》《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转型驱动力: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自然辩证法册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
告》等著作产生了广泛的学术与社会影响。

书籍目录

第一篇  走近科学 什么是科学  1.科学活动论和互补方法论  2.从活动论的观点看社会科学 如何驾驭科学  1.科学的本质在于方法  2.科学方法论:问题和趋势  3.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4.发现的艺术 科技革命有何用  1.从科学革命到现代科技革命  2.科技革命: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嬗变的助力  3.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运动 怎样看科学哲学  1.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科学哲学  2.关于科学哲学的再定位  3.基点不动摇、功能有特色、学科要开拓第二篇  省思哲学 在自然与社会之间  1.当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2.现代科技何以创造经济价值  3.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1.中国有机论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的互补性  2.从虚拟现实及其沉浸性看技术现代性问题 在求真与向善之问  1.科技伦理问题的新向度  2.科技时代的科技伦理实践  3.网络世界的伦理建构 在灌输与启迪之间  1.当代我国哲学教育的错位  2.哲学教育的改造  3.当代科学突破与自然观的新探索第三篇  关照人文 天人关系之重构  1.与天地参:当代环境伦理的重构  2.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与实践蕴含  3.新世纪的生态价值观 科技文化之整合  1.对传统文化与西方化的反思  2.对“文革”破坏科技之文化成因的反思  3.知识贫困与人才匮乏问题之省思  4.社会运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嬗变的促力 科学精神之弘扬  1.弘扬科学精神  2.当代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与迷信  3.科技革命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人文社会科学之论衡  1.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定位与社会功能  2.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的思考  3.关于原始创新的几点想法第四篇  游走边缘 问题意识与超越情怀  1.矫正定位倒错,凸显问题意识  2.恰当设问和应答  3.多元的价值追求 学术精品与学术大师  1.一次关于学术精品的调查及其分析  2.学术精品的现代诠释  3.精品、大师及其他附录 哲学的长征:从中国走向世界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倘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者,恐怕能配得起“大师”称号的人实在寥寥无几,自然堪称精品的学术成果也难以寻找。吴树青曾写道:“在文史哲的基础学科中间,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级的人物我们培养得太少。现在我们也有一些,比如说像我这么大年纪的同志中间也有一些很优秀的,但是只能说是准大师,不好说是大师级的人物,无论是在学术功底、知识面和创造性等方面,和以前的一辈大师级的人物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①的确,与调查中得到公认的大师相比,当今学者不仅在学识方面有所欠缺,在学术大师背后蕴含的精神底蕴方面更付阙如。这种独立的、自由的、宁静的、淡泊的精神底蕴是当前学界普遍缺乏的,也是人们心所向往的。没有这种精神底蕴的支撑,学术就会继续浮躁。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师处处高明,即如陈寅恪,他的学术著作中同样有谬误存在,但其人格与学术的高度统一,值得我们仔细品评、视为瑰宝。    总之,没有大师难出精品,没有精品何来大师。大师是什么?大师就是学术前进的界碑。精品是什么?精品就是学术界碑上的铭文。    (2)时代呼唤精品。    精品调查,其目的与其说是要“寻找精品”,毋宁说是要“呼唤精品”。    当前学界的问题很多,例如体制问题、腐败问题、作假问题、近亲繁殖问题等等,这里从似乎最虚、但却是漫延最广、危害最深入的浮躁问题说开去。    做学问,本应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但现实情况呢,北大何芳川批日:“一种浮躁之症在国内学术界游荡;赝品之风,早离青萍之末;平庸之气,也正侵蚀精华。”学术氛围江河日下。职称待遇要高的,能力贡献却是低的,工作上小事是不愿做的,大事又是做不来的。应付出版社的催稿,赶评审任务,学术作品仓促上阵又仓促收尾。既然名利可以作为最直接的标准量化地评价学人是否成功,于是就不断加快学术作品“商品化”的进程。在学术作品的质量普遍滑坡的情况下,以尽量简便的方式制造出尽量多的商品无疑是符合学人的最大利益的。而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成果评价体系的缺位,形形色色的以论著数量、刊物级别、项目等级作为评价人才和作品质量的标准的出台,加剧了人们对非学术因素的追逐。在浮躁空气的“滋养”下,学园里洋溢着虚假的繁荣气息。    学界的浮躁源于世俗利益的诱惑和评价体系的缺位。每个人都是俗人,学者与学匠的区别在于:前者视学术为生命,后者视学术为饭碗。何以选择?这属于人的价值取向问题,很难用一套确定的方法来保证后者向前者的自动转化。至于评价体系的缺位问题,需要弥补这个体系。不仅要对学术成果、学术项目、学术机构进行评价,还要对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评价。    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是相辅相成的。腐败是权力的专利。没有权力的滥用也就不会产生权力的寻租,没有权力的寻租,也就无所谓“腐败”。世上没有什么制度可以完全阻止腐败的发生,只要存在权力,就一定会产生腐败。但一个好的制度可以制约权力,因而有助于消除腐败。在组织化的学界,肯定存在着学术权力。简单说,“学术权力就是根据学术事务、学术活动及学术关系等的特点和规律对其施加的影响和干预力量”①。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从直接从事教研活动的学者、教授到学院院长,从大学的校长到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员,都在行使着不同层次的学术权力。权力有大小,只要没有监督,难免产生腐败。解决的办法一是加强监督,强调规则的公开和公正;二是尽量减少行政化的程度。在为学者创造尽可能大的学术空间的同时,尽可能减小非学术化的权力空间,要让学者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氛围。    P410-411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中心到边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我之前在很多网站上都买过书。 但当当是最放心的一家。 值得买。 就是这本书的版本稍微老了点。 内容什么的肯定没问题。 我货还没到就能放心的评论。 可见还是很不错的吧。
  •   除了春节期间花费时间较长外,对于服务和商品质量基本是满意的。希望当当再接再厉。当然,打折活动多多益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