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北京师大 作者:葛兆光 页数:25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的论文和评论,除了《众妙之门》一篇是发表于十几年前的旧文之外,其他的都发表于最近这些年。按照我对出版社编纂这套书意图的理解,这部自选集,不应当是回顾自己的历史学研究经历、把它变成自己的学术传记,而是应当向读者介绍自己在历史学领域有价值的研究,所以,我尽量选录能反映目前自己所思所想的新论文。 《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系列之葛兆光卷。葛兆光,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并曾担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本书书收录了他最近这些年发表过的论文和评论,回顾了他的历史学研究经历,向读者介绍他在历史学领域有价值的研究。
作者简介
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研究生毕业,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并曾担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唐诗选注》、《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葛兆光自选集》、《中国思想史》(二卷)、《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等。译有《通向禅学之道》(日本铃木大拙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另有学术性的随笔和评论结集出版的有《门外谈禅》、《考檠在涧》、《佛影道踪》、《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并不遥远的历史》和《在异乡听雨看云》等。
书籍目录
历史学四题 一、后现代与现代之间,历史学如何自处 二、 “中国”可以成为历史叙述的空间吗 三、在学术或历史研究中应当有中国意识、中国视角和中国立场吗 四、如何重新建立叙述历史的方式 为什么是思想史 一、争论的缘起 二、中国哲学,可以理解的心情与问题 三、首先是历史的思想史 众妙之门——北极、太一、太极与道 一、引言 二、“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三、“万物所出,造于太一” 四、“太一,道也” 五、“太极,中央元气” 六、结束语 附论 作为思想史的古舆图 一、边缘与中央:欧洲古代世界地图中的东方想象 二、从天下到万国:古代中国华夷、舆地、禹迹图中的观念世界 三、佛教地图:另类世界的想象 四、内诸夏而外诸夷:以明代海防地图为例 五、大“公”无“私”:从明代方志地图看当时人的公私观念 六、小结 山海经、职贡图和旅行记中的异域记忆——利玛窦来华前后中国人想象异域的资源变化么 一、想象和知识的差距:想象的异国 二、建构异域想象的三类资源:旅行记、职贡图和神话传说寓言 三、想象加上想象,故事加上故事:女国、狗国与尸头蛮 四、利玛窦之前的异域想象:来自古典知识和历史记忆 五、利玛窦来华之后:从“天下”到“万国” 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日夜秩序 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的日常生活秩序 二、月黑风高与杀人放火 三、夜聚晓散与图谋不轨 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元夜观灯的意义 五、城市生活与乡村秩序之间:传统日夜秩序的瓦解 “唐宋”抑或“宋明”——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视域转变的意义 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拆了门槛就无内无外——读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及其评论 回到历史场景——以宋代两个关键词为例谈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分野 【附录】历史的意义——读两种历史教科书和入门书的随想 【附录】可以用参考资料代替教科书 【附录】文学史:作为思想史,还是作为思想史的背景——读《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章节摘录
最近,我特别关注教科书的编写,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教科书是使 一代一代人接受和理解历史的起点,也是一代一代学者模仿历史写作的最初 范本,它的影响太大,而且一旦它承负了某种意识形态,它可能使历史学走 向某个死胡同。从教科书联想到普及读物,我又有一个想法,就是呼吁“公 众历史”。这个公众历史不是使历史庸俗化,不是要历史去媚俗,我以前讲 过,通俗不等于庸俗,浅近不等于浅薄,提倡“公众历史”目的是让严肃的 历史学家明白,如何在传媒和市场时代,让历史仍然保持它的影响力。 好久以来,我一直听说这样的事情,就是某些电视制作者、小说家、记 者在拥有传媒优势以后,扬言要由他们来证明或者说明历史,并且要靠他们 来解决历史难题。比如一个记者就说他发现了尼雅,一个小说家就自称要重 写清史,一些电视剧就在让公众以为历史真的就是某些宫廷故事。我们得承 认,电视剧占有了让公众了解历史的最大份额,就在今天,我还看到美国国 家地理频道和香港凤凰卫视联合摄制的《马可·波罗重返中国》,还在宣称 要反驳马可·波罗没有来过中国的研究者(大概是吴芳思)。然而,要证明马 可·波罗来过中国的,是一个日裔美国摄影师和中国的一个摄影记者,这让 我想起那个据说发现郑和到过新大陆和澳洲的英国船长。但问题是,历史学 家不能仅仅保持学院式的矜持和傲慢,你得破门而出,把历史写得好看一些 ,这才能给公众可靠的知识和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像欧美一些研 究中国的历史学家,如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汗之国》,像魏而思的《 1688》,也包括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等,都写得很有故事意味。而像 近年来翻译出版的西方人写的历史著作,如写西方文化变迁的《从黎明到衰 落》、写圣经成为经典和影响文明的《圣经史》,都很注意采用针对一般读 者的普及写法。人们熟悉劳伦斯·斯通(Lawrence Stone)的《叙事体的复兴 》,他抨击西方史学界偏离了历史学家的原始任务,他觉得历史学家应当是 讲述故事的人。我在想,是否我们的历史叙述,也已经忘记了我们的历史应 当讲故事? P4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