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7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爱华 页数:350 字数:460000
内容概要
本教材在体例设计和内容编写上,借鉴吸取了我国近年来研究的成果,具有鲜明的特色。 1.从分析政治社会的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人手,揭示政治产生、发展的社会必然性,把政治问题置于社会生活的坚实基础上和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论述。同时,说明人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喻示人们要关心政治,熟悉政治,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这是现代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特性和责任。 2.突出对中国政治问题的研究,展现中国政治的特色。在阐明一般政治理论和政治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着重论述当代中国的政治问题;论述外国的政治现象,也是在分析比较中,更好地说明中国的政治特色。所以,每一章内容的落脚点基本上都在中国。这样,大学生通过对该教材的学习,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有比较全面、深透、正确的认知。 3.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本教材不是仅限于对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的论述、介绍,而更注重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使人们知晓应如何正确参与政治生活。因而,本书专设了“政治行为”一篇,分六章(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阐明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的必要性,及正确参与的原则、途径、方式等,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真正具有现实实践效用的课程。 4.根据现代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趋向,力求在内容的分析论述上有所创新。一方面对以往大多教材对某些基本政治现象所作的过多传统性分析,进行了尽可能的精缩。如以往大多教材将国家历史类型作一章甚至几章来论述,现改作一节,并和其他国家基本问题在一章中一并阐明;将政府机构与政体有机融会在一起,都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章中论述,而不再设单章细述。这样,使这些问题既保持了必要的论述力度,又简明扼要。再一方面,充实、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关于社会与政治,主权与人权问题,关于国家结构形式、选举制度、监督制度问题以及政治沟通、政治教育问题等等,都设了专章进行探讨分析。这些问题,有的是在过去某些教材曾简略涉及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有的则是根据现时政治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全新阐述。这样,使全书体系更加新颖,内容更加充实,思路更加开阔,更富有时代气息。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 第二章政治学的历史沿革上篇 政治社会 第三章 社会与政治 第四章 阶级与国家 第五章 民族与宗教 第六章 人民与政治家 第七章 民主与法治 第八章 国际政治社会中篇 政治制度 第九章 政权组织形式 第十章 国家结构形式 第十一章 选举制度 第十二章 政党制度 第十三章 公务员制度 第十四章 监督制度下篇 政治行为 第十五章 政治革命 第十六章 政治改革 第十七章 政治管理 第十八章 政治参与 第十九章 政治沟通 第二十章 政治教育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上篇 政治社会第二章 社会与政治随着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建立,人类跨入政治社会的门槛。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其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源于人类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强化和扩展,日益渗透、融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反过来对社会的发展演化起着深刻的重大的影响作用。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与政治结有不解之缘,成为政治化的人类。学习了解政治、社会和人的相互关系,是认识和把握全部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点。第一节 政治的产生一、原始社会的无政治状况前面已讲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这是不是说,人类社会只要有经济,就一定会有政治呢?不是的。政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那么,社会经济发展到什么样的“一定阶段”才会产生政治呢?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同时认为。政治是具有阶级性的社会关系,政治是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社会现象。所以,人类社会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阶级、形成了国家以后,才会有政治的产生。可见,政治不是一种超时空的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列宁关于“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这句话,不是针对一切社会形态来说的,而是指阶级社会和阶级差别尚未消灭的社会,即统治阶级需要国家政权来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的社会来说的。
编辑推荐
《现代政治学(第2版)》为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