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汪晖,王中忱 主编 页数:41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区域:亚洲研究论丛》由清华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所主办,是一份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人文研究丛刊,其宗旨是立足于人文学科的具体问题,在跨学科和跨文化视野中探讨中国人文学科的新领域、新途径和新方法,力图在长期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学术范式。《区域2亚洲研究论丛(第2辑):重新思考二十世纪》为第二辑,重点讨论二十世纪中国及东亚的历史、思想变迁。
书籍目录
卷首语 共产主义假设与二十一世纪 马克思与现代性 早期现代是否不同于殖民现代? 汪晖《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书评会 作为一组智识构形的20世纪中国 日中相互认识的形成——以日本人的中国观为线索 西方中国研究的价值话语 亚洲民族主义与“五四”——重估“文化”与“民族” 战后日本思想史中的“中国革命” 朴玄垛先生的思想特征:以“民族民众论”为主 政治文化、中国发展道路与第三世界电影 重新思考中国近代“文”的简单化 汉字简化浅论——另一个简体字 “硬译”与“文化革命”的主体性问题 全球资本主义与政治的自我否定逻辑:竹内好和汪晖的鲁迅论 与鲁迅相遇、竹内《鲁迅》的产生 竹内好《鲁迅》解说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当代中国政治,去政治化引发了特殊的问题。首先,它拒绝对过去的政治连续性进行反思。例如,在整个20世纪的政治连续性中,针对“文化大革命”所表现的各种不同的态度使得这一历史事件变得越发复杂、异常神秘。用汪晖的话来说那就是中国知识界对于60年代的“沉默”必然引发出对于现代革命中国的根本怀疑。我想说这种怀疑不仅涉及中国,它也涉及自法国大革命以来两百年间的世界政治。例如,几年前李泽厚和刘再复的双簧“告别革命”和所宣扬的“从斗争哲学到吃饭哲学”。但是,这个模式变成了一个哲学上而非政治上的失败。 第二个问题是在作为主观模式的去政治化中可以找到两个先后的步骤。我将这两个步骤称之为“否定”(negation)和“擦抹”(erasure)。他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借助阿兰•巴迪乌(AlainBadiou)对“反应性主体”(reactive subject)和“遮蔽性主体”(obscuresubject)所作的哲学上的区分加以说明。 张艺谋的艺术和政治生涯正表现出上述从否定到擦抹的演变过程。而此中的“否定”用弗洛伊德的“否认”(Verneinung)概念来看,意味着被否定的物体事实上被提起,尽管只是以暗示的方式。而“擦抹”更类似于心理学的位移(Verdrangung)。它经常被翻译成“压抑”(repression),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能指有意的表征被强行删除,或遮蔽掉了。例如,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建立在“否定”结构的基础之上。在电影中,女主人公非常容易就被安排进了一个被最残酷的婚姻压迫强奸的受害者角色。这一角色的设置无疑否认了任何有关五四运动的历史,特别是学生的角色和妇女的独立主体的问题。电影的导演企图通过展示受虐所带来的别样的美和观众寻找一个偷窥的共识,而导演所持的借口就是“抨击”妇女的处境。众所周知,从《玩偶之家》到胡适所提出的“易卜生主义”、到青年毛泽东热烈讨论着的《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再到许多诸如鲁迅,丁玲和冰心等杰出的文学和政治人物,“妇女们的问题”(白露在英语标题中正确地使用了妇女的复数)在当时正处于各种激烈的学术和政治论争的中心。 第二步是“擦抹”。在奥运开幕式上张艺谋所导演的那令人称赞的舞蹈可被称为是一个超国家仪式,它标志了张艺谋智识结构上的质变。这是继去政治化后的又一步,也即“从否定到擦抹”的过程。这种擦抹涉及的不仅是单一的历史事件,而是整个20世纪中国。一个相关的但不可避免地问题是目前所说的20世纪中国政治的“否定一擦抹”(negation-erasure)和之前的“确认”(affirmation)模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此我随后将进一步论述。
编辑推荐
《区域:亚洲研究论丛(第2辑):重新思考二十世纪》由清华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主办,是一份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人文研究丛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