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采集学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夏南强 编  页数:202  字数:318000  

内容概要

  《信息采集学》是国内第一部信息采集学教材,也是第一部全面地论述信息采集知识的著作。全书在阐述信息采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纸质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人际社会信息资源的采集工具、方法和途径,信息服务机构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方式与如何借助它们实施信息采集,以及信息采集相关的法律问题等做了系统而又全面的介绍和论述。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知识新颖,自成体系。
《信息采集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新闻学、社会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等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以供企业信息高层主管、咨询服务机构人员、网络从业人员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参考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信息
1.1.1 信息的概念
1.1.2 信息的特征
1.1.3 信息的分类
1.2 信息资源
1.2.1 资源与信息资源
1.2.2 信息与信息资源的关系
1.2.3 信息资源的类型
1.2.4 信息资源的特点
1.2.5 信息资源的作用
第2章 信息采集基本理论
2.1 信息采集的内涵
2.1.1 信息采集的实质
2.1.2 信息采集的对象
2.1.3 信息采集的工作流程
2.1.4 信息采集在信息服务工作中的地位
2.2 信息采集的功能
2.2.1 信息采集使信息资源“脱胎”于信息
2.2.2 信息采集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2.2.3 信息采集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2.2.4 信息采集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2.2.5 信息采集为社会生活提供便利
2.3 信息采集的原则
2.3.1 针对性原则
2.3.2 真实性原则
2.3.3 系统性原则
2.3.4 全面性原则
2.3.5 及时性原则
2.3.6 预见性原则
2.3.7 科学性原则
2.3.8 计划性原则
2.3.9 经济性原则
第3章 信息采集的途径与过程
3.1 信息采集的途径
3.1.1 自然观察描写途径
3.1.2 社会调查走访途径
3.1.3 文献检索查阅途径
3.1.4 网络信息共享途径
3.2 信息采集的过程
3.2.1 信息需求分析
3.2.2 信息甄别
3.2.3 信息选择
3.3 信息采集业务分析
3.3.1 信息采集过程中分析
3.3.2 信息采集结果分析
第4章 信息采集策略
4.1 信息全采集策略
4.2 选择性信息采集策略
4.3 “呈缴本制度”式的信息采集策略
4.4 委托式信息采集策略
4.5 分布式信息采集策略
4.6 信息采集策略的选择
第5章 信息采集方法
5.1 观察法
5.1.1 观察法的特点
5.1.2 观察法的类型
5.1.3 观察法的运用
5.2 社会调查法
5.2.1 访问调查法
5.2.2 问卷调查法
5.2.3 网络调查法
5.3 信息采购和交换法
5.3.1 信息采购法
5.3.2 信息交换法
5.4 信息索取与捐赠法
5.5 信息检索法
5.6 咨询法
5.6.1 咨询法的特点
5.6.2 咨询法采集信息的方式
5.6.3 咨询机构所提供的咨询服务
5.7 信息征集法
5.7.1 征集法的分类
5.7.2 利用征集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6章 社会信息的采集
6.1 社会信息及其类型
6.1.1 社会信息的含义
6.1.2 社会信息的类型
6.2 社会信息的特点
6.2.1 社会性
6.2.2 时代性
6.2.3 复杂性
6.2.4 地域性
6.2.5 民族性
6.3 人际信息的采集
6.3.1 人际信息采集的内容
6.3.2 人际信息采集的方式
6.3.3 人际信息采集的过程
6.4 组织机构信息的采集
6.4.1 公共服务机构信息的采集
6.4.2 私人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信息的采集
6.4.3 企业信息的采集
6.5 社会环境信息的采集
6.5.1 社会环境信息采集的内容
6.5.2 社会环境信息采集的途径
第7章 纸质文献信息的采集
7.1 纸质文献的类型
7.1.1 按文献载体分类
7.1.2 按文献加工深度分类
7.1.3 按文献编辑出版形式分类
7.2 纸质文献的特点
7.2.1 数量巨大
7.2.2 知识蕴藏丰富
7.2.3 携带和阅读方便
7.2.4 以纸质为载体的艺术作品的不可替代性
7.2.5 某些纸质文献具有文物收藏价值
7.3 纸质文献采集需要具备的知识素养
7.4 纸质文献的采集途径
7.4.1 工具书
7.4.2 集成性纸质文献汇编
7.4.3 利用纸质文献汇编采集信息要注意的问题
7.5 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及其采集
第8章 网络信息的采集
8.1 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8.1.1 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
8.1.2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8.2 网络信息采集途径
8.2.1 基于搜索引擎途径
8.2.2 基于联机数据库途径
8.2.3 基于信息门户途径
8.2.4 基于社交网络服务途径
8.2.5 基于维基途径
8.2.6 基于博客和社区途径
8.2.7 基于RSS采集途径
8.2.8 其他采集途径
8.3 网络信息采集相关技术
8.3.1 网页采集技术
8.3.2 信息检索技术
8.3.3 信息抽取技术
8.3.4 数据挖掘技术
8.3.5 信息过滤技术
第9章 借助于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采集
9.1 大众图书馆系统的信息服务
9.1.1 大众图书馆及其类型
9.1.2 大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
9.1.3 大众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
9.1.4 借助大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
9.2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9.2.1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馆藏特色
9.2.2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服务
9.2.3 借助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信息采集
9.3 中国经济信息系统的信息服务
9.3.1 中国经济信息系统
9.3.2 业务系统信息服务内容
9.3.3 中国经济信息网
9.3.4 借助中国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采集信息
9.4 新华社的信息产品服务
9.4.1 新华社的信息资源与服务
9.4.2 新华社的信息产品
9.4.3 借助新华社信息产品及服务采集信息
9.5 上海行业情报发展联盟
9.5.1 上海行业情报发展联盟简介
9.5.2 行业服务系统架构
9.5.3 行业情报服务类型
9.5.4 借助上海行业情报发展联盟采集信息
9.6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9.6.1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简介
9.6.2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体系结构
9.6.3 科学数据共享标准
9.6.4 科学数据采集
9.7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7.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介
9.7.2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_T程框架体系
9.7.3 利用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的采集
9.8 信息咨询公司的信息服务
9.8.1 咨询产业的层次
9.8.2 信息咨询公司的服务
9.8.3 借助信息咨询公司的信息采集
9.9 国外著名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
9.9.1 美国国会图书馆.
9.9.2 大不列颠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BLDSC)
9.9.3 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ILC)
9.9.4 文献快递中心(UnCover)
9.9.5 德国Subito在线馆际互借系统
9.9.6 加拿大科学技术资料中心(CISTI)
第10章 信息采集中的法律问题
10.1 信息采集的基本法律问题
10.1.1 采集信息的合法性问题
10.1.2 信息采集者的限制问题
10.1.3 采集信息的许可问题
10.1.4 采集信息的隐私问题
10.1.5 采集信息的国际问题
10.2 信息采集的法律管制
10.2.1 信息采集中的知识产权法律管制
10.2.2 信息采集中的隐私权法律管制
10.2.3 公共信息采集权的法律管制
10.2.4 特殊信息特许权的法律管制
10.3 信息采集中的权利与义务
10.3.1 信息采集者的权利与义务
10.3.2 信息发送者的权利与义务
10.3.3 信息服务平台的权利与义务
10.4 信息采集中的法律纠纷
10.4.1 信息采集活动的侵权行为
10.4.2 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10.4.3 调解与仲裁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1 信息 “信息”一词,在我国早就见于可以考据的古代文献中。如:见于一千多年前崔备的《清溪路中寄诸公》诗:“野笋资公膳,山花慰客心。别来无信息,可谓井瓶沉。”;南唐李中《暮春怀故人》诗:“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在古代,信息都是“音信、消息”的意思。现在,“信息”作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语词,已广泛出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信息科学、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等与“信息”相关的用语随处可见。“信息”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1.1.1 信息的概念 关于信息的概念,目前的说法很多,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信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是各持己见,争辩不休。仔细分析各方的论点,发现造成不同见解的主要根源在于研究信息的角度和目的不同。有关“信息”概念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从“事物”着眼来定义。典型的代表有G.克劳茨以及我国的钟义信、岳剑波等。G.克劳茨认为信息是“物质成分与意识成分按着完全特殊的方式融合起来的产物”,它是一种“客观而不实在的东西”。钟义信将信息理解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岳剑波指出,“所谓信息,并非指定事物本身,而是指用来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这类信息的定义借用哲学语词,试图抓住信息的本质。但是,概念的定义过于空泛,不易理解,忽略了信息的多样性,在进行信息研究时不好把握。故钟义信后来又提出了狭义的概念:“信息就是消息,即通信,包括面对面的通信和远距离通信的内容。” 第二类是从信息的可交流、交换性着眼来定义。这类定义以美国的维纳为代表。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奠基人诺伯特•维纳在他的《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讯与控制问题》中认为,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这类定义着眼于信息的可交流、交换性,可以说,为信息利用开了先河。但是,单从这些特征来定义比较片面,难以把握信息的整体内涵。 第三类注重信息的表现形式,从信息的可记录性来定义。这类观点以史密斯、谢拉为代表。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颇有建树的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信息是“事物或记录”,许多事物都可以是信息,文本固然是信息,图片、录音磁带、博物馆陈列品、自然物体、试验和事件也是信息。谢拉(J.Shera)从生物学家与图书馆员的眼光来定义,认为信息都表示一种“事实”,它是我们通过感觉所获得的刺激,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事实,也可以是一组事实,但它仍然是一个单位,是一个思维单位。这种定义从单一的形式来看待信息,不注重信息的内容,使信息表现形式与内容脱节,在认识上缺乏完整性,也缺乏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形式问题。致使人们只能从表面认识事物,很容易在信息的采集和开发上陷于困境。 第四类是从信息的内容和意义特性着眼来定义。麦凯(D.Mckay)认为,信息是有助于表述的,当“我们所知道的内容”发生变化时,我们就接受了信息。信息是能够对一个表述或事件状态进行逻辑转换或强化的内容。表述可以是明晰的(如一幅地图或一剂药方),也可以隐含在接受者的定向行为中。我国的GB/T70722002标准(即《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将信息定义为“一切有含义的具体或抽象事物或概念的真相及相关陈述,通过数据、消息及其进一步细节表达出来”。这类观点抓住信息的可识别性,以及信息的有意义特性,作为解释信息的出发点,从内容与意义来看待信息,能够抓住信息所表达的含义。但是这类定义忽略了信息的主体与外在形式,使信息的含义变得难以琢磨。 第五类从信息的可选择、可获取角度出发来定义。米勒(G.Miller)认为信息是我们进行选择时所需要的某种东西。不论它是什么内容,我们所需要的信息的量取决于选择时的复杂程度。当我们面临许多互相平等的选择,并作出某件事能够发生的选择时,我们所需要的信息量就比在两种选择方案中选择一种方案时所需要的信息量多。《辞海》(1999年版)对信息的解释是:“信息是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通常需要通过处理和分析来提取。”这类定义显然比较狭隘,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众所周知,信息不一定可供人类选择、获取,如动物、植物发出的信息。蚂蚁利用味觉和嗅觉获取信息,彼此进行联系,识别同窝伙伴;野猪在平时总是把尾巴转来转去,但一旦觉察到有危险时,就会扬起尾巴,在尾尖上打个小卷给同伴以报警信息;蜜蜂在发现蜜源以后,就会用特别的“舞蹈”方式(圆形舞和8字形摆尾舞)发出信息,向同伴通报蜜源的远近和方向。日本京都大学的科学家研究甚至发现,利马豆植株会产生特殊的化学物质,从而发出危险信息保护自己并警告邻居们害虫蛛螨正在迫近。动物乃至植物之间通过气味、行为或声音等表达出各种信息用于它们之间传递,自然生物间充斥着各种信息。

编辑推荐

  对纸质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人际社会信息资源的采集工具、采集方法、采集途径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对信息机构的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以及如何借助其获取信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个人、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获取信息的重要参考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信息采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阅读后具备了较系统的信息收集知识
  •   基本还是不错的
  •   网上最便宜的了,送货速度也挺快的,给个好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