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源始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达尔文  页数:402  字数:292000  译者:李虎  
Tag标签:无  

前言

《物种源始》推荐序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罗健先生邀我为新书《物种源始》写序,并告诉我这本新书是根据查尔斯.达尔文先生的著作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第一版翻译的。他还告诉我说,青年翻译工作者李虎先生凭着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问题的热情,一口气翻译了这本涉及方面众多的巨著。令我十惊诧。年前,罗健先生送来了厚厚的一摞书稿。于是,我2012年元旦假期便在阅读这部书稿中度过。说实话,我是带着两点疑问来阅读这部书稿的。首先,查尔斯.达尔文先生的著作已经有多个中文版本。1920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过马君武先生翻译的中文译本《达尔文物种原始》。马君武先生从1901年开始翻译Origin of Species,1919年翻译完毕,历时19年。上世纪初,严复先生也曾翻译过赫胥黎教授的《天演论》,赫胥黎教授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不遗余力地推介了达尔文学说。1950年代,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等大家曾携手翻译过Origin of Species。此后,这本书在国内仍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版。现在,再翻译出版On the Origin of Species是否有必要?其次,青年译者能否驾驭涉及方面如此众多的巨著?于是,带着疑问,我一页一页阅读了《物种源始》的书稿。借这个机会,我也重温了达尔文先生的生平。查尔斯.达尔文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博物学家。童年时代的达尔文对学校的功课不感兴趣,却对自然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在郊野游荡,认识各种动植物;同时,他也喜欢搜集矿物、贝壳、硬币和图章。尽管不喜欢学校的功课,但达尔文十分好学、爱探索。他十岁时便阅读了地方动物志。达尔文读了鸟类学方面的书籍之后,开始观察鸟类的习性。他小小的年纪就喜欢“在刮风天的傍晚沿着海滨散步,观赏那些沿着奇怪的路线飞回家去的海鸥和鸬鹚。” 后来,达尔文在乘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中对鸟类的观察,以及在《物种源始》一书中对信鸽的观察,就是这一爱好的继续。达尔文的父亲希望达尔文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在父亲的安排下,达尔文进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可是达尔文对当时大学里讲授的枯燥的医学不感兴趣,而且残忍的手术示范(当时尚无麻醉药)令他惊怖。在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他却对该大学的自然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在自然博物馆端详观察标本,还协助博物馆做收集工作。达尔文旁听了动物学课程。那门动物学课程开头讲的是人类自然史,然后讲授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学校,达尔文还旁听了与物种起源有关的课程。达尔文的父亲望子成才心切。但是他这时十分懊恼地发现达尔文对医学根本不感兴趣,于是,他重新安排达尔文去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准备将他培养成一名神父。神父在当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高尚职业。但达尔文的父亲又一次失望--达尔文对神学也不感兴趣。在剑桥期间,达尔文喜欢趴在剑桥河畔的草地上搜索观察甲虫,采集各种甲虫标本。年轻亨斯罗教授是一位植物学家,同时对甲虫也很有研究。达尔文与亨斯罗教授交上了朋友,还常常去听他的植物学课。在亨斯罗教授的督促下,达尔文完成了神学的学习。在剑桥大学,达尔文读了两部对他个人成长影响深远的书:德国博物学家洪堡著的《南美旅行记》以及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耳著的《自然哲学入门》。亨斯罗教授因势利导,鼓励达尔文努力钻研地质学。达尔文读了好几本地质学著作之后,考察了家乡附近的地质情况,绘制了一套彩色地图。快毕业时,亨斯洛教授介绍达尔文跟随剑桥大学地质学教授塞奇威克去北威尔士考察古岩层地质。在考察中,达尔文学会了发掘和鉴定化石,学会了整理和分析调查材料,养成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他发现某些现象如果不注意观察,即使有显著的特征也容易被忽略。后来的事实证明,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就是一个历来被人们所忽略的现象。1831年8月,亨斯罗教授收到了天文学教授皮克的来信,请求他推荐一位博物学家参加贝格尔号军舰的考察。由于预定考察的时间长达三年,而达尔文是当时唯一的一位有充裕时间参加考察的候选人。于是,亨斯罗教授向皮克推荐了查尔斯.达尔文。达尔文被选中了。达尔文的父亲起初不同意达尔文参加这次漂洋过海、耗时数年的考察。也许是洪堡的《南美旅行记》中情景的召唤,达尔文本人经过再三犹豫与争取之后,决定参加那次考察。当时“贝格尔”号的使命是研究和勘察南美洲的东西海岸,为英国夺取南美洲的市场积累情报资料。那次考察比预定的时间长了两年。乘“贝格尔”号舰的这次旅行,对达尔文来说,最终决定了物种进化论的诞生。1831年,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开始环球考察。在出发之前,达尔文带上了查尔斯o赖伊尔(Charles Lyell)所著《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第一卷,书中介绍地层的演化。在长达五年的考察中,考察队多次上岸考察。当考察船沿途靠岸时,达尔文有充裕的时间离舰考察,考察中达尔文大约三分之二在陆地上度过,他深入到巴西、智利、哥斯帕戈斯群岛、新西兰、塔斯米亚、澳大利亚等地考察。达尔文见到了许多他以前从来没有见到的奇异景观和生物,他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在航海考察中,达尔文也有充裕的时间读书和思考。在考察的第二年,亨斯罗教授寄给达尔文《地质学原理》第二卷。这本书从第一章起就分析了一个后来很快就成为达尔文研究的基本问题--物种问题。赖尔探究了物种变异性程度,物种间的杂交,由于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异的遗传性,以及后来作为对进化论论据的一些胚胎发育阶段。赖尔在书中还叙述并批判了拉马克的进化论,提到了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赖尔最后阐述了他自己对新物种产生和旧物种消失的见解。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年轻的达尔文。随后,在离美洲西海岸很远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达尔文考察了当地的鸟类与爬行类动物。达尔文在岛上发现一群雀的喙的形态变异很大,他认为这些雀的变异是为适应取食食物而产生的。这些雀后来被命名为达尔文雀。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鸟类和爬行类与1037 千米外的南美洲相似,这是为什么?它们是由共同的祖先产生的吗?达尔文在《航海日记》中详尽记录了他乘贝格尔号考察途中的所见所闻。基于当时的环境,达尔文回国后并没有立即发表有关生物进化的思想,而是潜心研究。直到1858年,长期在东南亚工作的华莱士寄给他一篇与物种可变理论相似的论文,促使达尔文决定与其共同在林奈学会会刊第3卷发表了这项理论。达尔文回到英国19年之后才出版了《物种源始》一书。《物种源始》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影响了十九世纪以来人们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剑桥大学因此而授予了达尔文哲学博士学位。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是时代的必然。严复曾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高度地概括了达尔文的物种是可变的、物种是进化的理论。如果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完成于乘贝格尔号环球考察,那就大错特错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形成得益于他长期的细致观察、亲自开展实验、广泛收集资料和周密归纳思考。达尔文对自然界的观察可谓无微不至。例如,他对蜜蜂建造蜂巢的观察,发现蜜蜂营造蜂巢时,最初时蜜蜂营造的蜂巢壁并不是那么薄。达尔文对比观察被围栏和未被围栏的石楠地植物群落后发现,石楠地被围栏后,生物群落发生了变化,除草本植物之外,多了12种植物,6种食虫鸟。他还发现围栏排除牛的啃食之后,冷杉才能在石楠地生长。为了观察鸽子的变异,达尔文养了鸽子,参加了伦敦的两个信鸽协会。他还亲自做了甘蓝混种田园实验,检验杂交理论。从海外考察归来后,达尔文广泛收集了当时一切可用的资料,包括他听到和通过通信所获得的资料,以完成《物种源始》这本著作。相对现代生物学研究,达尔文更多地采用了归纳思考研究途径,他枚举事实,证明了性状变异、生存竞争、性选择、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信息时代来临后,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消除了地域与语言的障碍。日益普及的网络,使人们获得信息日益便捷,处理信息效率日益提高,供人们检索的网络数据库日益完备,获得的信息日益图文并茂,信息传播进入影像视频时代。当网络在线阅读成本下降,入门门槛降低,加上信息实时更新,提供在线互助,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时;当生活节奏越变越快,读书成为快餐文化,更多人倾向于在线阅读时;当藏书成为少数人的时尚,多数人不再藏书时;当人们的写作速度加快,书籍出版速度加快,书籍更多地变成一次性消费读物时,经典著作的译介,特别是那些巨匠们倾注毕生精力写作的经典著作的译介十分必要。精读深思达尔文的著作,可以深化我们对当代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深化我们对当代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认识。在《自然选择》一章中,达尔文说“地质学告诉我们,'稀疏'是'灭绝'的前奏。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只由少数个体所代表的形态,在年季起伏或众多天敌面前将很有可能发生绝灭”。达尔文在那时即看到种群数量与物种濒危的关系。在《论生物的地质演替》一章中,达尔文说“我们能够清楚地理解为什么一个物种一旦消失就永远不会重来。即使有完全相同的(有机的和无机的)生存条件,也仍然是回天乏术。”这句话阐明了濒危物种保护的意义。在《为生存而斗争》一章中,达尔文说“我们现在每年都射杀成千上万只猎物。但是如果英国在未来20年中不射杀一只猎物,同时也不射杀一只为害的鸟兽,则我们的猎物非常有可能变得比现在还要少。”当我们仍在争执野生动物狩猎的必要性时,达尔文早就明确地指出狩猎不会影响猎物的种群数量,而是管理猎物种群的手段。尽管,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的发展,新的一代进化理论已经成熟。达尔文这些论述在今天仍有深刻的意义。我们确有必要重温达尔文的理论。达尔文本来不是生物学家,达尔文时代的生物学也处于发展初期。《物种源始》并没有涉及太多的生物学术语名词。李虎先生将当年达尔文时代的英文准确地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尽管译稿中个别生物学术语的翻译仍可商榷,但通篇语言流畅,通俗易懂,造句行文,为读者着想,堪称近年来名著翻译中不可多得的佳译。值此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物种源始》之际,谨记以贺之。蒋志刚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2012年元旦于北京中关村

内容概要

  《物种源始》是达尔文的名著ON THE ORIGIN OF
SPECIES(1859)第一版的首个中文译本。第一版的《物种源始》是最被认可的原著版本,因为这是达尔文尚未受到质疑和责难之前的著述,思路清晰、简明有力地阐述了达尔文的原始观点。
  书中讨论了育种学、生态学、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动物行为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现象,揭示出各种生物之间具有亲缘关系,物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伴有修改的代传”而发生变化。达尔文研究生物在家养状态和自然状态下的变异,提出了以自然选择理论为核心的进化论,认为在“为了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则被选择保存下来,不利的个体被淘汰,经过一代代的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导致新物种的产生,造成了奇妙多样的生命形态;栖居在地球各地的一切生物,都是从一个或几个原始类型进化衍生出来的;演化造成生物多样性。
  本书可供生物学和其他各门科学的研究者阅读,也可作为各级学校师生的参考书,以及作为一般读者的科学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李虎,河北邢台人,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工程师。从事海洋科学、生物多样性和科学史方面的翻译工作。译有《忧天:全球变暖探索史》(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进化论传奇》(2010年,海洋出版社)等著作。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变异性的各种肇因--习性的效果--生长联系律--遗传--家养变种的特征--物种和变种难以区别--家养变种起源于一个或几个物种--家鸽,它们的差异和起源--古代遵从的选择原理及效果--系统性的和无意识的选择--家养生物的未知的起源--有利于人工选择的条件
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变异性--个体差异--疑似物种--分布广的、分散大的和普通的物种变异最多--各地大属物种比小属物种变异更频繁--大属里许多物种,像变种一样有很密切的但不均等的相互关系,并且分布区域受到限制
第三章 为生存的斗争
关于自然选择--广义上的自然选择--几何级数的增长--驯养动植物的快速增加--抑制因素的性质--普遍竞争--气候的作用--来自个体数量(多)的保护--遍及自然界的所有动植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同一物种的诸个体和诸变种之间发生的“为生存的斗争”最为激烈;同一属的各物种之间也往往很激烈--生物体之间的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第四章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力量和人工选择的力量相比较--它对于不重要特征的作用力--它对于各年龄和雌雄两性的作用力--性选择--论同种的个体间杂交的普遍性--对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和不利的诸条件,即杂交、隔离、个体数目--缓慢的作用--自然选择导致的灭绝--特征的分歧,与任何小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关联及与归化的关联--自然选择通过特征分歧和物种灭绝,对于同一祖先的后代的作用--解释一切生物的分类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外部条件的作用--“用进废退”和“自然选择”相结合;飞翔器官和视觉器官--风土驯化--生长联系律--生长的补偿和节约--虚假的联系--重复的、残留的、低等的构造容易发生变异--发育异常的部分很容易发生变异;种征比属征更容易变异;第二性征能发生变异--同个属的各物种变异的方式类似--久已消失的特征的重现--提要
第六章 学说的困难之处
伴有修改的代传理论的困难之处--过渡形态--过渡变种的缺失或稀少--生活习性的过渡状态--同一个物种的多样化习性--和同类物种的习性差异巨大的物种--极其完美的器官--过渡的方法--很难解释的案例--自然界不产生飞跃--无关紧要的器官--器官并不总是完善的--自然选择囊括了“模式一致律”和“生存条件律”
第七章 本能
本能和习惯具有可比性,但起源不同--本能的阶进--蚜虫和蚂蚁--本能可变--家养的本能及其起源--布谷鸟、鸵鸟和寄生蜂的本能--蓄奴蚁--蜜蜂筑巢的本能--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本能所遇到的困难--中性或不育的昆虫--提耍
……
第八章 杂种的性质
第九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
第十章 论生物的地质演替
第十一章 地理分布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续)
第十三章 生物间彼此的类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退化器官
第十四章 重述和结论
索引

章节摘录

  在把前章所述的各项原理应用到自然界的生物之前,我们必须简短地讨论自然界的生物是否容易发生变异。为了妥当地论述这个问题,应该提供长篇大论的枯燥事实,这些我将在以后的著作中进行。在此,我也不会讨论对“物种”一词做的各种定义。还没有哪一种定义能令所有的博物学家都满意,不过,在谈及一个“物种”的时候,每一位博物学家都模糊地知道他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这个术语包括了一次独特创造行为产生的未知基元。“变种”一词几乎同样难以定义,但是起源的一致性几乎是被普遍认可的,虽然很少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还有所谓的“畸形”,不过畸形逐渐混入变种的范围。我认为畸形指某一部分在结构上的显著偏离,这种偏离是有害的或是无用的,并且通常不能繁衍下去。某些学者在技术意义上使用“变异”一词,表示一种由物理环境直接导致的修改。这种意义上的变异被认为是不可遗传的。但是,谁能说波罗的海半咸水中侏儒态的贝类,或者阿尔卑斯山山顶上的侏儒态植物,或者大北方动物的厚实皮毛在某种情况下不能发生至少几代的遗传呢?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这种形态应该被称为是一个变种。  我们还发现有很多轻微差异可以被称为“个体差异”一一例如据我们所知的同一父母所生的后裔中经常见的微小差异;或生长在同一局限地点,据信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同物种的诸个体所出现的微小差异。没有人会认为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都是“用一个完全相同的模子刻出来的”。这些个体差异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为自然选择的积累提供了原材料,正像在家养品种中,人可以对个体差异进行指定的任一方向的积累一样。这些个体差异一般影响的是博物学家认为的不重要部分。但是我可以用长篇的事实清单表明,不论是从生理上来看还是从分类的角度来看,必须被认为是同一物种的诸个体的重要部分有时也产生了某种差异。我相信,收集到的确实可靠的变异例子数量之多,会令最有经验的博物学家惊讶不已,其中不乏在重要结构部位的变异;例如我在几年的时间里就收集到了很多。应该记住的是,分类学家并不乐意在重要特征中发现变异性。不辞辛苦地检查内部器官和重要的器官,并把同一物种的许多标本进行比较的人可不多!我从来没有期待在某一昆虫物种诸个体的中央神经节附近的一个主神经的分支也会有不同。我本以为这种性质的改变只能逐渐而缓慢地达成.但是,最近卢伯克(Lubbock)先生已经演示了介壳虫的主神经的变异程度可以和一棵树的不规则分支相比。这位富有哲学头脑的博物学家最近还表明了有几种昆虫幼虫的肌肉很不一致。学者们在说“重要器官从不改变”的时候,有时会陷入循环论证,因为同是这些学者,实际上把不改变的特征归为“重要的”(少数博物学家诚实地承认这一点)。按这种观点,就永远也找不到“重要部分”发生变化的例子了;按任何其他观点,则肯定能举出很多例子。  和个体差异相联系的有一点,在我看来非常令人困惑。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达尔文富有创造的思想,跨越了生物学领域,跨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国家,至今仍对世界生物学的发展,对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对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达尔文推翻了认为动植物物种间毫无联系、系出偶然、由神所造、亘古不变的观点,通过论证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第一次将生物学奠定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列宁(俄国革命家)达尔文阐明了一套新的原理,影响了每一个人的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演化解释生命世界,而不需要求诸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恩斯特*迈尔(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此书为全世界文明国所尽翻译。吾国今既不能不为文明国,为国家体面之故,亦不可无此书译本。——马君武(辛亥革命元勋)

编辑推荐

  石破天惊的科学巨著、人类思想史的伟大转折、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地球生命的伟大史诗、人人都能读懂的科学元典、影响人类历程的不朽杰作、达尔文未受到质疑、责难之前的著述,《物种源始》的本原面目国际公认的“标准版”--《物种源始》第一版、第一次震撼登陆华文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物种源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只是开了个头,谈不上心得,以后分享吧。
  •   这本书挺好看的,挺满意,不错。
  •   有图解说就更好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