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雷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前言
一段对话引发的思考——论优秀的本质 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等美国名牌大学几乎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学府。学术界、商界的著名人物很多都有海外名校留学的背景,从当代的林毅夫、陈章良、李彦宏、张朝阳,到老一辈的钱学森、李政道、丁肇中,再到宋庆龄、詹天佑、茅以升等,中国人留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 虽然2001年的“9·11”事件曾严重影响了美国签证的获取,留学美国一度遥不可及,但从2005年之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人数开始激增。 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还落后于西方,这是很多优秀的学生倾向于赴美求学的重要原因。 美国高校在录取、选拔机制上完全不同于低成本的“高考”或者“考研”模式,他们会评估候选人多方面的素质:一贯的综合在校成绩(GPA),,标准化考试(TOEFL、SAr、GRE、GMAT等)成绩,课外活动和领导经验,特长与天赋,他人的评价,面试表现,个人陈述等。 这种录取机制具有复杂性和录取结果的高度不确定性,催生了世界范围内的—个类似于“枪手”的行业:留学咨询——帮助那些想要申请美国名校的学生做申请策划并提供可靠经验的机构。 从事留学咨询的工作使我可以大面积接触清华、北大、复旦、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名牌学校的学生,+也能深入了解青岛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石家庄四中等非名牌学校的尖子。这些第一手信息让我总结出了绝大多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009年9月份我和袁飞宇(以下简称土)的一段对话,触发了我将散布在脑中的关于天才、留学、成长的各种信息总结成书的想法。 我:“为什么想去读金融工程?” 袁:“这是我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上大学的时候当过操盘手,专门做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市场的股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超短线也玩过,但是后来因为坐庄投机太严重,伦敦证券交易所采取了限制性政策,很难再套利了。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晚,至今连衍生品和卖空机制都没有,我想转向金融行业将来还是大有可为的。” 我:“做过金融产品的建模和定价吗?” 袁:“没有,但我读过这方面的材料。衍生品定价理论中著名的布莱克—斯克尔斯(Black.Scholes)公式实际上可以由二叉树定价模型在风险中性测度下导出。通过这种定价方式可以杜绝套利,我利用它研究过赌场的赔率,一般来说,赌博公司开出的赔率都是不满足风险中性测度的——它们不允许卖空,肯定会赚钱。” 我:“申请美国的大学需要两至三位推荐人,现在有哪些你能联系到的?老师或者单位的上级都可以。” 袁:“我在雅虎曾有—位E级可以当推荐人,叫林逸舟;还有清华大学电子……” 我:“等等!林逸舟?” 袁:“是的,他以前得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银牌。” 我:“是从山东省实验中学毕业的吗?” 袁:“对,你认识?” 我:“我认识实验中学的很多学生。” 袁飞宇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雅虎做研发工程师,有着扎实的数理基础。外企的不少中国工程师在走了几年技术路线以后会读个工商管理硕士(MBA)或其他硕士项目,接着走管理路线或者创业。袁飞宇想从IT技术转向一个明确而狂热的目标:成为一名数量金融分析师或者基金经理。我们谈话的目的在于实现转型的第一步:申请美国顶尖高校的金融工程硕士项目,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金融工程硕士、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金融硕士、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硕士等。 当袁飞宇提到林逸舟的时候,我不禁向袁了解了一下林的去向: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后去了清华大学,然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读了计算机博士,2007年夏天他在雅虎带领袁飞宇完成了一个重要算法的实现。 林逸舟高中就读于山东省实验中学,我对这所学校的了解不只是因为每年帮助那里的一些高中生申请美国高校的本科项目,更早的认识在于,这所学校曾在1994年出了两名男孩一柳耸和林逸舟,他们分别获得了第3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睥和银牌。上高中时,我读过一篇柳耸写的竞赛历程,其中讲了他和林逸舟从小参加数学竞赛并入选国家队、最终摘金夺银的故事。这些前辈高手的经历让我心潮澎湃,仿佛能梦见故事里的人物就是自己,比看电影还过瘾。虽然高三的数学竞赛我玩了两场就铩羽而归了,但柳、林的名字一直刻在我脑子里。 这次偶然得知林逸舟的去向,我感触良多。第一,他不专心搞数学了;第二,很多学生时代天赋—般的人,逐渐追上并能超过那些原本天资聪颖的人。比如—个学习成绩差、在国内高考连三本线都过不了的高中生,去美国加帅_的_所衽区学院读完了大一和大二,通过转学申请也进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另一名北京邮电大学的普通男生,大学的平均成绩不到80分(100分制),毕业后去美国排名140多的学校读了电子工程硕士项目,—年后进入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竞争对手——南加州大学攻读金融博士。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计算机系副教授丘莉莉,本科曾就读于一所排名很低的学校——桥港大学(uniVersity of Bridgeport),毕业后去了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已经是计算机网络领域知名的学者了。 为什么一些少年天才越长大就走得越慢?而很多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在少年时期却表现平凡?除了智商,一定还存在着其他因素决定着青少年能否成长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职业的敏感性让我不禁想要查一下奥赛奖牌得主这个群体都到哪里去了?他们的去向和成就是否配得上当初远远高出同龄人的起点?我在论坛上搜到了一份历届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牌得主的去向名单: 蒋良1999物理金牌美国加州I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段雪峰1999物理银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生 张志鹏1999物理银牌美国斯坦福大学金融博士生 贾旬1999物理银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博士生 邵铮1999信息学金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硕士,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 齐鑫1999信息学银牌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瞿振华1999数学金牌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数学系博士生 刘若川1999数学金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博士生 朱琪慧1999数学银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恽之玮2000数学金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生 袁新意2000数学金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博士生 吴忠涛2000数学金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博士生 (以上为部分名单,详见附录1) 这些奥赛奖牌得主基本上清一色地去了美国名校深造。他们是—个特殊群体,虽然只是每一届学生中优秀群体的极小—部分,但他们已经很典型地代表了中国青少年人才的追求方向:去美国留学。 5年来,我为1000多名学生提供过留学咨询,其中数百名在同龄人中是佼佼者。在做咨询和申请策划的过程中,我需要对每个人的个性、思想、志趣、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做到深入的了解。他们有的出身贫寒,凭借优秀的成绩和专业技能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但有时候为了奖学金不得不放弃自己真正的兴趣;有的是官二代,从来没有为生计发愁,他们中大多数并不像媒体里说的那样气势凌人,反而因为生活和见识的高起点,有条件为了学术兴趣或公共事业而求学奋斗;还有富二代,对财富的理解很深刻,见过大场面,他们拿出太把钞票去读美国名校的本科或者硕士项目,将其作为一项投资,拥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学习深造和社交的机会。 这些将要出国的学生可以明显地分为两类:平凡的和优秀的。平凡的学生只知道出国好,或者只是家长想要他们留洋;优秀的学生会辩证地看待出国,他们知道出国要干什么、怎么干。但不管是哪一类,在美国学习两年之后,其谈吐、思维、气场,还有看问题的深度都会有大的转变。我不能下定义说他们的能力提高了或者变强了,至少这些学生能驾驭自己而不是被人驾驭——他们有主见,我在传达一些信息的时候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他们可以试图来影响我。我把这一高于“优秀”的状态称为“卓越”。 平凡者问:“我怎样才进得去哈佛?” 优秀者问:“哈佛的这个项目办了多长时间?有哪几个教授在主持?” 平凡者问:“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商学院的MBA项胃哪个更好?毕业生起薪哪个更高?” 优秀者问:“麻省理工学院的MBA是以招收理工科背景的人为主吗?是不是不适合我这样文科背景的人去读?哈佛商学院的MBA去年一届招了903人,这么大的规模会不会影响到每个人可接受到的关注度?,, 平凡者会问:“哈佛大学和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哪个更有名气一些?谁的数学专业更好?” 优秀者会问:“哈佛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数学专业各开了多少分支?我看到哈佛大学只有两个教授在做偏微分方程(PDE)的研究,而多伦多大学有11个,哈佛在偏微分方程方面真的不如多伦多大学吗?” 卓越者会淡然地说:“学校排名啊什么的其实都是‘浮云’……” 优秀的学生是相似的,尽管优于常人之处各有不同。比如,萧小于是中央美院的一个女生,热爱绘画和摄影,人生目标是做一名导演,拍出有自己风格的电影。她申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南加州大学(Usc)的导演专业,是想接近好莱坞、打通演艺圈里的人脉,并且能得到很多投资拍摄的机会。袁飞宇想通过读金融工程硕士,然后从投行底层的程序员(qu|dnt developer)做起,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了理论基础后可以做自己的金融模型。这两个人虽然所在的领域完全不同,但他们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对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十分清楚。 跟几百个萧小于和袁飞宇这样优秀的人谈过以后,再跟平凡而迷茫的学生聊聊天,就能清晰地发现—个平凡的人身上缺少了哪些东西:他不清楚身边发生着什么,不了解所在行业的水有多深,不知道一直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或者不晓得面前的路通向哪里。 要去留学的大多数,是平凡的人。 但是历来被美国名校录取的,是优秀的人,尽管不一定是最好的候选人。 为了符合美国名校“优秀”的录取标准,人们绞尽脑汁地想“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比如很多学生都会在个人陈述里俗套地写自己从小成绩优异、天赋异禀或在代笔的推荐信里写“某某同学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学生”,而从不关注招生官员是否在乎这些表象,不反思自己是否真的优秀。 事实上,真正优秀的人从来不会担心“优秀”的证明方式,比如去年--4-被普林斯顿大学本科项目录取的中国高中生,他还是从别人嘴里得知自己被录取的消息,因为他忙着学习、做实验、参加比赛,没有闲心去关注网站上面的录取状态。高手们专注于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他们的大多数都可以被通俗地描述为:成绩好、会玩、会领导。 “为留学而留学”是一种盲从,“为优秀而留学”才能受益终身。 本书从第2章到第8章,将优秀的人所共有的7个特征作了细致阐述: 超越年龄的眼界、深入执着的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分步实现的战术、影响世界的魅力、与“牛”共舞的经历、系统思考的智商。 注意,“智商”(包括逻辑智商和实用智商等)在“优秀”的素质中只能占到1/7;而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中,人们偏爱、看好那些记忆力强或者理解能力强的“聪明”学生,因为他们更有优势懂得“规则”而得到考试高分,“聪明”就等于优秀。然而现实情况却如马尔科姆在《异类》中总结的那样:“如果—个人的智商(IQ)达到了120左右,那么再增加的智商并不会在现实世界给他带来明显的优势。”020的智商相当于中等偏上的智力水平,普通的大学毕业生都具备。) 大多数人都不是别人心目中的“天才”或者“爱因斯坦”,但是,—个普通人在具备了除智商以外的其他优秀特征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适当的机遇,—样可以做出和“天才”一样不俗的成绩,正如本书的书名:智商只占七分之一! 2011年8月
内容概要
本书取材于作者与一千多名进入美国名校读书的学生深入沟通得到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将百里挑一的优秀学生与大多数经历平凡的学生作对比,强者身上所具备的七个共同特点豁然跃出:超越年龄的眼界、深入执着的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分步实现的战术、影响世界的魅力、与“牛”共舞的经历、系统思考的智商。
全书以详尽真实的例子描述这七个特点,对于青少年自励拼搏、成为学校或者行业中的佼佼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朱雷,北京华恒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咨询总监。高考作文满分得主,本、硕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曾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与管理咨询公司任职,2005年转入国际教育行业,指导了上千名优秀学生赴欧美名校深造。
E-mail: raymond_905@sina.com
书籍目录
第1章 名牌大学的录取规则
第1节 麻省理工的招生标准
第2节 常春藤的面试官培训
第2章 超越年龄的眼界
第1节 普林斯顿大学的回信
第2节 眼睛看到教科书之外
第3节 给自己办一个成人礼
第4节 密歇根大学揭秘精算
第5节 在美国我能看到未来
第3章 深入执着的探索
第1节 达特茅斯为何拒绝天才
第2节 拒绝哈佛的“天才痞子”们
第3节 全额奖学金到底给了谁
第4节 探索教材未照亮的死角
第4章 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1节 哈佛广场的谎言雕像
第2节 希伯来语和人力资源
第3节 勇于挑战专家和权威
第5章 分步实现的战术
第1节 有匪女子,如切如磋
第2节 从一朵小花到一枚坚果
第3节 志大才疏与水到渠成
第4节 设立可行的阶段性目标
第5节 依据1+1理论来设定目标
第6节 从高考失误到哈佛博士
第6章 影响世界的魅力
第1节 影响力是强者的影子
第2节 达特茅斯的面试报告
第3节 给世界留下一点印记
第7章 与“牛”共舞的经历
第1节 考入麻省理工的灰姑娘
第2节 一封来自院士的推荐信
第3节 部门经理pk总裁助理
第8章 系统思考的智商
第1节 信息时代的廉价智商
第2节 上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3节 优秀者们的系统杰作
第4节 索罗斯的金融组合拳
附录1 部分国际奥林匹克赛奖牌得主的求学及工作去向
附录2 第8章涉及的一道国际数学奥赛题的解法
附录3 michael i. jordan的学生毕业去向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3周和第4周: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系统,搜索关键词,寻找相关的文献资料,按照上述细分的3部分话题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初步的文献评论(1iteraturere View),目的在于整理已有的被广泛认可的相关论点(比如说博物馆对于教育大众、培养大众艺术审美的功用),对于某些存在争议和多种见解的领域进行客观的陈述归纳(博物馆如何处理主流审美和个人偏好的冲突?博物馆中的商业气息是博物馆的复兴还是衰败)。学生在广泛接触已有研究的同时,要对自己的研究问题进行微调,尽量选择前人没有研究或很少涉及(非传统型博物馆的优劣)以及存在很大争议的方面去展开自己的研究(商业化带来的冲击)。第5周:形成文献评论的初稿,提交给导师和组员征询修改反馈建议。约见导师面谈,制订下一步的采集数据的方案(对于两个风格迥异的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对文献评论部分进行修改和补充。提前从网站和其他渠道了解这两个博物馆的概况,以及最近现场的展览(很重要,因为博物馆一般面积较大,需要有的放矢的参观)并向导师汇报自己实地调查的观察计划,比如观察哪些方面,会特别去看什么展览。需要得到导师肯定的答复再进行实地考察。第5周周末到第6周:抽出两天去实地参观两个博物馆。注意收集宣传手册这些材料,因为在未来研究中可能需要参考。参观过程中做好笔记,可以拍照的地方要拍照。回去及时整理实地考察心得。对于实地考察中出现的疑问或者新的发现要及时和导师进行邮件沟通,必要时候可以约见面谈,讨论如何在最终项目报告中展现。第6周:撰写研究方法部分,客观原本地复原实地考察的情况和使用的具体数据采集方法,以及考察的主要关注点。开始整理回顾所用到的参考文献(references)以及图片等其他一手数据,作为附录(appendix)的形式附在项目报告最后。
编辑推荐
《智商只占七分之一:哈佛为什么录取他》揭秘,顶尖学生必备的七个品质,美国名校绝密面试官报告。这些老一辈强人的身上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从来不会因为当前的困境而随波逐流,也不会因为厄运的降临而怨天尤人。他们会脚踏实地地接受现实,从零做起,哪怕多次从零开始,一步一步迈向自己的事业,超过那些原本领先的人。将要出国的学生可以明显分为两类:平凡的和优秀的。平凡的学生只知道出国好,或者只是家长想要他们留洋;优秀的学生会理性地看待出国,他们知道出国要干什么、怎么干。但不管是哪一类,在美国学习两年之后,其谈吐、思维、气场,还有看问题的深度都会有大的转变。我不能下定义说他们的能力提高了或者变好了,至少这些学生能驾驭自己而不是被人驾驭——他们有主见,我在传达一些信息的时候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他们可以试图来影响我。我把这一高于“优秀”的状态称为“卓越”。一个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很多他学过的和没学过的知识点,这才是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能力,因为在现实世界中,绝大部分问题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课本上找不到标准答案的。优秀的人对于专业的理解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通过简短的一封邮件、一张简历、一段短文,或者一篇个人陈述,就能够被懂行的人敏锐地发现。《智商只占七分之一:哈佛为什么录取他》使用建议:欧美名校招生的原则是“录取那些在本质上优秀的人,而不是装得优秀的人”,《智商只占七分之一:哈佛为什么录取他》列出的七个特点,正是优秀人才共有的七个特征,努力做到其中的几个方面,“优秀”就会占据你的外在和内在。在优秀者眼里,名校的录取算不上荣耀,只是一张门票。因为名校只是求学途中的驿站,保持优秀、追求卓越才是真正的目的。因为经济的拮据或者亲人的牵挂,大部分人出国读书的梦想是难以实现的。有人默默地去考研,有人漂荡在职场。趁着年轻,赶快想一下还能不能实现你的人生理想。如果你仍然想要留洋深造,可以读一下书中的贫寒子弟如何拼搏奋斗获取全额奖学金赴美求学;如果你笃定在国内打拼,请仔细阅读优秀人才的七个特点,它们会帮助你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留学只是一种手段,保持优秀、追求卓越才是真正的目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