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史宗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04出版)  作者:史宗恺  页数:369  

前言

2008年6月,我参加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和研究生会组织的一次校友论坛活动。那次活动邀请了与我同年级的校友童媛春参加。在会上,作为主持嘉宾的童媛春建议,应该创造条件,让校友与在校同学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我在致辞中,回应了童媛春的建议,提出开展千名校友访谈活动的想法。之后,经过学生部、研究生部和校团委仔细、周密的策划,“千名校友访谈”作为百年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于2009年春季正式启动。    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之所以拥有令人尊敬的社会声望,我想,主要来自于其一代代毕业生,来自于他们以优秀的表现为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由于校友在这所大学长期学习和生活,大学的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深深浸润到这些校友的思想和言行中,在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充分的反映,会影响家庭,会影响他的周围环境,因而使大学的文化精神引领了整个社会。清华大学办学的百年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世界上知名的其他大学也莫不如此。    校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友们的经历和经验,可以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各种借鉴和帮助,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指出方向。同学们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年代、不同院系,毕业后在不同地域工作的校友进行深入交流,大家一起谈论在同一校园里的大学生活,虽然相隔了十年甚至几十年,但那些熟悉的建筑及名称,那些熟悉的学习、生活模式,会使同学们大大强化对传统的感受与体会。校友们亦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为在校的同学提供对清华大学传统和文化的理解。    读大二的时候,作为一名学生通讯社的记者,我曾经有机会去采访老校友。至今我仍记得,在经历了“文革”的劫难后,他们所表现出的乐观而积极的工作和生活态度。那种精神到现在一直鼓励着我。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同学们参加“千名校友访谈”活动,客观上也促进了班级集体的建设。班里同学们对采访校友感受的分享,又加强了这项活动的影响。《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的出版,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校友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这是一种激励。    我们会进一步总结“千名校友访谈”工作的经验,探讨以多样化的方式,进一步推进校友与在校同学的互动,以校友们的成长经历激励在校学生,在清华未来新百年的历程中,为我们的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骨干人才。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史宗恺    2010年12月14日

内容概要

  2011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近百年来,清华培养了约17万校友,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践行了清华精神。《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世纪清华人·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2辑)》以清华学生的视角,描述了校友的为人品格、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每一位校友的经历、每一篇访谈录都是影响清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本文集也将配合学校的人才战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学生规划人生道路,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成长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的栋梁之才。

书籍目录

光前裕后 斗志昂扬——访谈张光斗[教师]爱国心拳拳 育人情切切——访谈李恒德[教师]滴水能把石穿,万事功到自成——访谈黄克智[1948级研]见证新中国起步的人——访谈李克威[1948级]诚信做人 扎实为学——访谈倪维斗[1950级]半世纪清华情缘——访谈李龙土[19S3级]全面·责任·寄语——访谈苗玉堂[1953级]人才、才能与人文的结合——访谈李衍达[1954级]为祖国科技进步而奋斗——访谈徐端颐[1955级]用生命铸造永恒的事业——访谈李克美[1958级]实事求是谋发展,鞠躬尽瘁建经院——访谈赵纯均[1959级]让人文情怀在清华回归——访谈秦佑国[1962级]面向实际,面向群众,面向生活——访谈徐锡安[1962级]价值在知识与能力中闪光——访谈温燕明[1964级]实践出真知——访谈顾逸东[1964级]中国纳米科技的领军人——访谈范守善[1965级]中国电信界的领路人——访谈韦乐平[1965级]心存大志  脚踏实地——访谈张勤[1977级]博闻育人利天下  从我做起三十年——访谈祝京旭[1977级]只做第一流的人才——访谈董扬[1978级]合理择业  成才报国——访谈马克湘[1978级]投身教育终无悔  甘在塞外做红烛——访谈许铁成[1978级]优秀工程师的铸成——访谈李艺[1979级]奋斗,从做人做事开始——访谈张振清[1979级]三十年核工情——访谈王黎明[1979级]心系苍生正气浩然——访谈王毅[1980级]“登高探幽”的党委书记——访谈于志刚[1980级]回家的感觉——访谈李稻葵[1980级]感谢清华  祝福清华——访谈乔蓬[1980级]壮志待酬  不辱重任——访谈方星海[1981级]潜心学术  献身教育——访谈邢锋[1981级]奋斗成就水利人生——访谈张振全[1981级]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访谈缪文民[1981级]胸怀天下  脚踏实地——访谈邹大挺[1982级研]扎实工作  行胜于言——访谈张健华[1982级]心系国家的环境人——访谈张全[1982级]专心专业情定清华——访谈王光谦[1982级]精神的支撑  “光环”的动力——访谈江奎[1983级]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访谈封志强[1983级]给清华这座大佛增光——访谈苗富足[1983级]扎根基层  服务群众——访谈王立新[1983级]邮政界的数学人——访谈陈明志[1984.级]铭记校训精神  投身重点行业——访谈王恩东[1984级]点燃技术创新的熊熊炉火——访谈胡金豹[1985级]追求卓越  在优秀中更优秀——访谈陈国权[1985级]在核电事业中战斗——访谈王明弹[1985级]厚积薄发兼济天下——访谈李子意[1985级]闯出来的精彩人生——访谈赵春林[1985级]从“特奖”到创业——访谈华新[1985级]自主创业的实干家——访谈杜永伟[1986级]勤以成事谦以为人——访谈王小海[1986级]不畏艰难,乐观成就未来——访谈沈继业[1986级]IT产业的弄潮儿——访谈邓永强[1987级]得失都是一种心情——访谈陈鹰[1988级]“体系”内外的精彩人生——访谈崔彤哲[1990级]、洪波[1991级]一种烙印就足够——访谈胡钰[1991级]清华梦  清华魂  清华人——访谈斯泽夫[1993级MBA]做最真实的自己——访谈林姿峰[1995级]光荣与毅力的荆棘路——访谈夏毅[1996级]清华人的“红与专”——访谈王兵[1996级]怀揣华丽之梦  勇闯东方之珠——访谈耿春亚[1998级]不变的是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访谈魏成[1999级]志于道游于艺——访谈沈嘉[1999级]为人民服务  我无怨无悔——访谈樊世民[2000级博]学业有成  事业有成——访谈李桂苹[2001级研]科研情  中国心——访谈孙飞[2001级研]科研精英  栋梁之材——访谈曲良体[2001级博]国家信息化规划的执笔新秀——访谈单志广[2002级博士后]文理兼修方圆共举——访谈谢宁[2003级]编后语

章节摘录

光前裕后  斗志昂扬    ——访谈张光斗[教师]    水利水电工程系  张晓颖  高毅超    王君  牛三元  李祥    【张光斗简介】    张光斗,男,1912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1934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1937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并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抗战爆发回国后,先后在资源委员会任龙溪河水电工程处设计课长、滚渡河水电工程处主任。1945年任资源委员会全国水电工程总处设计组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1949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水工结构教研组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同年,任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主任。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1978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北京水利水电科研院院长。1981年当选为墨西哥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哈斯国际奖。1983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1978年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水利学报》主编。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建设工作,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部门的技术顾问。负责人民胜利渠渠首工程设计。先后参加官厅水库、三门峡工程、丹江口工程、二滩水电站、隔河岩水电站、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等的设计和咨询工作。    ·时代召唤  祖国为先    张光斗学长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次年又赴哈佛大学攻读工程力学硕士学位。1937年,他相继获得了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那时,他的导师威斯托枷特教授希望他留下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给他一年的奖学金,于是张学长打算在美国继续读书,并利用暑假到丹佛垦务局实习。但此时,国内抗日战争爆发,张学长毅然决定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他的导师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虽然十分惋惜,但对他的爱国之举表示理解和敬重,并说哈佛大学工学院的大门永远对他敞开。说到这儿,他微微有些停顿,回首那段岁月,学长的心情还是有些许复杂吧。当被问及是什么促使他决定回国时,“因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的国家在抗战,我不回去不安心!”张学长坚定地说。1947年,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来华工作的柯登总工程师准备回国。临行前,他一再劝张学长举家迁往美国,并答应为他全家办理签证、代付路费并在美安排工作。而且如果张学长同意,还可与他共办工程顾问公司,但这一切都被张学长婉辞了:“我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民养育和培养了我,我有责任为祖国和人民效力。”    1948年,时任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副总工程师兼设计组总工程师的张学长,接到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通知,要求他把技术档案和资料图纸装箱运往台湾。考虑到这些资料在解放之后的作用,中共地下党请求张学长协助将一些无用的资料装箱送到了资源委员会,而将一些珍贵的资料和图纸悄悄保存了下来,这些资料和图纸在后来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夏季,张学长陪同苏联专家查勘黄河潼孟河段,研究开发方案。在潼关坝址方案选择上,他同苏联专家产生了意见分歧,并毫不留情地批评苏联专家的想法不符合中国国情。在当时“一边倒”的声势下,敢与“老大哥”争论,不禁使同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一些领导也批评他不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在这种压力下,张光斗学长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据理力争,时任水利部长的傅作义先生曾对张光斗学长的意见表示支持。    在筹建和设计葛洲坝工程时,张先生提出将处于江中的葛洲坝岛炸掉,以增大二江泄洪闸和大江电站的布置长度。由于这样做既增加了工程的开挖量,又加大了混凝土的浇筑量,工程局的一位副局长每天晚上拿上一瓶好酒,到张学长那里软磨硬泡,希望他放弃炸岛方案。张光斗学长说:“酒可以喝,但岛必须炸。”后来的事实证明,张先生的这一方案对于改进枢纽水流河势、保证大江截流和扩大电站装机,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在丹江口大坝的浇筑过程中,张学长发现了工程的质量问题,他当即上书中央,陈述自己的意见。他的意见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对大坝采取了停工整顿措施,重新加固了大坝。事后,有位专家感慨地说:“若非如此,将是后患无穷。”张光斗学长凭借着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不畏压力,不怕权威,在实际工程中据理力争,使国家得以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和灾难性的后果。    ·密云精神  代代延续    解放后,在新中国规模空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张光斗学长在水利方面的渊博学识和高深造诣得到了充分的施展。1951年,已经在清华任教两年的张学长接受了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布置和结构设计任务,首次在黄河下游成功地破堤取水,为下游引黄灌溉开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做了中国人几千年想干而没干成的事情。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创建水利工程系,张学长出任副系主任兼水工结构教研组主任。他在国内首先创建了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中文教材,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开创了水工结构模型实验。    1958年,水利电力部和清华大学合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张学长出任院长兼总工程师。也就在这时,北京市决定修建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张学长担任了这一水库设计的总负责人。    P1-3

后记

2011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近百年来,清华培养了约17万校友,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践行了清华精神。    为将校友的发展经历和人生感悟与在校学生的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使校友资源成为清华学生教育工作的珍贵财富和重要力量,清华大学于2009年4月启动了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活动,计划用两年时间,组织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分阶段、分重点地访谈各年代、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典型校友约1 000人。据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全校共有9 200余名同学亲身参与,访谈各行各业校友1338名。各访谈支队在采访之后都留下了文字和影像资料,记录下校友精彩的人生故事以及同学访谈的感受,大量可读性与教育意义兼具的材料让我们产生了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来编一本访谈文集的想法。    校友访谈录以清华学生的视角,描述了校友的为人品格、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每一位校友的经历、每一篇访谈录都是影响清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本文集也将配合学校的人才战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学生规划人生道路,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成长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的栋梁之才。    千余篇校友访谈录均为我校同学认真撰写,行文朴实元华,真挚亲切,满溢对前辈的尊敬。同学们在访谈前都经过全面细致的培训和准备,面对成长路径各不相同的校友,同学们更是不拘泥于形式,以特有的风格创作完成作品,这种以学生视角完成的文集也更容易在更广泛的青年群体中引起共鸣。校友访谈工作小组由杜汇良老师担任组长,于2010年初着手收集并整理优秀校友访谈录作品,计划编订成册,并在2011年百年校庆前夕成书。工作小组通过征求各相关单位领导老师的意见,初步确定了访谈录文集第一辑、第二辑的140余位校友名单。遴选过程遵照“两覆盖”原则,不仅包含知名校友,也包含在基层岗位上坚持奉献、默默无闻的典型校友。访谈录中的校友大部分都在国家重点行业工作,即重点国有企业、重点高等院校、省部级科研单位、党政机关、部队、军工企业、重要金融单位和主流新闻媒体等领域。    工作小组制定了文章格式的规范,并动员亲自参加访谈的同学参与访谈录的修改,在形式上力求统一,在内容上凸显个性。同学们用5个月的时间,最终完成了文集中140余篇校友访谈录的修订。整个编订过程都由在校学生完成,他们虽然没有出版编辑的经验,但却用认真负责的态度、为百年清华献礼的热忱,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修订。访谈文集即将付印,对于参与同学来说是难忘的经历,同时也将对展示清华风貌起到积极的效果。    在文集的编纂过程中,校友总会孙哲老师、田阳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项目开展、经费支持、修订意见等方面给予了帮助。各院系、校团委的领导老师高度重视,打通了院系两级的沟通反馈渠道,参与校友访谈的同学在过程中经历了3~4轮深入修改,态度积极、工作认真;校团委学习实践部访谈组的李虓、徐宁汉、李博洋、周博雅、胡蝶、刘畅、王珮琪、张帆、曾钰峰、邵颖、陈虹宇、倪健姣、梁碉、白云龙、王迪、谢谦、孔郁斐、江雪莹、李媛茜、崔洋、蒋春雨、陈然、王凝、刘鑫、李荣莎、李湘君、杨朋昆等同学,利用紧张学习之余,用一整年的时间,在编订方面付出了努力,在此对所有参与和支持文集编订的领导、老师、同学和社会人士表示敬意。    我们将把校友访谈工作坚持开展下去,也会陆续出版第三辑、第四辑校友访谈录文集。但限于编撰人员水平,文集在文字和结构上难免出现疏漏,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集谨献给为祖国建设孜孜不倦的17万清华校友,谨献给百年巍峨的清华大学。    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工作小组    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录”编委会    2010年11月

编辑推荐

校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友们的经历和经验,可以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各种借鉴和帮助,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指出方向。史宗恺主编的《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以清华学生的视角,描述了校友的为人品格、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每一个校友的经历、每一篇访谈录都是影响清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正在参与的事情。。。这本书应该都是我们本科生去找以前的校友访谈结果形成的文章,经过挑选入选的,希望我的也能被下一期入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