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于智博,周奕,史青星  页数:228  
Tag标签:无  

前言

编辑寄语:让孩子以最真实的方式成长 先软能力 后硬能力 大多中国孩子从小都把硬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放在第一位,所谓软能力或者素质的培养,都是锦上添花的摆设,一方面觉得用处不如硬能力大;另一方面,觉得软能力到成年后培养来得及,也只有那时候才用得上。 而本书的主人公于智博恰恰相反,小时候把培养软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成年后才开始培养硬能力。看了他的事迹,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什么都没失去,而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他们失去了太多几乎再也找不回来的重要东西。根据那些“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于智博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典型,这也是我们出版这本书的理由——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典型了! 成功的路有一万条 著名亲子教育专家麦道卫来北京讲课的时候,每场都是爆满,会上有一个家长提出一个问题:“我很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可是又担心会耽误他的功课,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请问我该怎么办?” 麦道卫说:“我不了解你们的国情,不好惘然评判,只是提醒你一点,‘请想清楚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希望他名校毕业还是健康幸福?’” 为了高考,为了在将来狭路相逢时取胜!这些孩子从小丢弃了所有爱好和快乐,只为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而残酷的就业危机又告诉他们,社会还将考很多学校从来不考不学的内容,而这些考试内容才真正决定他们的命运!到那时候他们考不好,通不过怎么办?更不要说将来的婚姻和人生,又会考多少、他们从小一根筋地只顾学习所谓知识,而从来没有学过和想过的问题?!那时候他们考砸了,谁来救他们? 这是最幸福的一代,他们的前辈所顾虑的没学上、缺衣少穿的事情,不再是他们童年的苦难;这是最可怜的一代,他们吃了那么多营养食品,学了那么多前辈没有学的知识,却没有获得健康的身体和生存的技能。他们没有吃劳力的苦,却吃尽了劳心的苦! 对此疑问越来越大的人们开始寻求其他出路,于是出现了上面的问题。这是几乎每个迷茫中的家长和孩子都希望找的答案,韩寒和李想似乎是很酷的榜样,可是他们几乎没有复制的可能。许多教育专家开始著书立说,提醒家长,回归教育的本质,但是家长们害怕尝试。因为,他们只有看到每天孩子乖乖地在做作业,考试排班里前几名才心里才踏实。如果别的孩子都在努力“学习”,只有自己的孩子在“玩”,家长们心里会非常慌乱。 所以,起初看到这个书稿的时候,我避之唯恐不及,以为又是一个如何从胎教时就抓紧训练的常春藤“英才”。后来由于种种缘故,我深入了解于智博的时候,可以说是非常的激动,因为这是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榜样,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榜样,是一个可以激励孩子的样板而不是一个只让人艳羡的明星! 我们提前做了一些试读本分发给家长、老师和学生提意见,难得一致地,家长、老师和孩子们都爱不释手,很多家长都为自己孩子以于智博为偶像而高兴! 他是一个典型的放养成功的例子,虽然不多见(因为几乎没有家长愿意放养自己的孩子,他们太执着于计划孩子的未来),但确实太有启发性了。 和国内很多上哈佛这类常春藤名校的孩子不同的是,那些孩子能上常春藤名校,是父母精心策划和培养的结果。他们的父母有一箩筐教育经验,而智博上哈佛却是他自己在23岁时思考计划出来的。 于智博一上小学就被分在了谁也不愿意去的体育班,还留过级,可以说,犯了很多人心中孩子成才的大忌: (1) 输在了起跑线上,学习一般。 (2) 离异单亲家庭,隔代家庭,自然放养。 (3) 贪玩,爱体育,不爱学习。 (4) 并非聪明过人,考GMAT第一次只考了550分,还不如不复习的人考得好,考了三次才考过。 但是,没有特殊背景的他,却实现了很多家长精心策划也不一定能实现的哈佛梦,本书披露这些细节,并不是告诉你另一条通向哈佛的路,而是希望用这个家长容易接受的案例,提醒执着龙凤梦的家长和孩子们:即使你怀着一定要成龙成凤的梦想,成功的道路也是有无数条,而不是一两条。 有一种成才之路叫等待,等待孩子进入高速成长的那一天,不管多久。不要着急,尤其是男孩子,即使小时候输得很惨,哪怕到了20岁才开始醒悟,照样来得及。那些在起跑线上着急忙慌的家长,可以喘口气,静下心来,看看书中的于智博,想想自己孩子与众不同的那一条路在哪里?

内容概要

家教书分为两类:一类强调的是教育的过程,一类强调的是教育的结果。本书属于后者。本书以于智博的故事为主线,阐述一些重要的成功秘诀——通过自我发现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一些无法通过考试检测的软实力在成长的道路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人公于智博留过级,考过倒数,上低级别的高中和大学,经历了各种挫折和艰难。但是从小培养的体育精神等软实力在关键时刻起了重要作用,使他转入名牌大学,进入500强企业,考上哈佛商学院MBA。27岁毕业后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28岁担任联想集团总裁助理。
  本书将使你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担任学生会领袖的高考尖子生被世界名校拒收;重点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在职场失利。本书将使你思考,如何培养或成为有后劲的人才。
  于智博三次参力DGMAT考试的经历极其耐人寻味,值得身处应试教育中的每个人深思!

作者简介

于智博全球PC领导企业联想集团总裁高级助理,多家世界名企工作和实习经历。哈佛大学毕业后成为花旗集团“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业绩突出。周奕管理学硕士;具有多家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现从事青少年及婚姻家庭辅导工作。
史青星 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 顾问

书籍目录

一“输”在起跑线上——学习的经历
 1 留级在小学
 2 倒数在中学
 3 奶奶最早的理财教育
 4“胜利大逃亡”
二重新认识自己——进入低级别高中
 1 大跌眼镜
  做好“大打一场”的准备
  “土”得掉渣
  入住农场庄园
  最小级别的乡村高中
  有趣实用的课程——干粗活
 2 我很特别
  小镇上的第一个
  因为独特而被尊重
  学习环境快乐轻松
 3 运动魅力
  圆了球星梦
  节日般的篮球联赛
  “下次非撞飞你不可”
  有影响力的体育老师
 4 爱好运动的家庭
 5 广交朋友
  感受多元文化,学会入乡随俗
  融入大家庭
  让自己成为朋友
 6 学会吃苦
  面对挑战
  攻破营垒
  我的“第一桶金”
三 走适合自己的路——大学从小城市开始
 1 物美价廉的大学
  穷学生丰富的大学生活
  中国恩赐
 2 校园打工
  我贫穷,我努力,我成功
  校园美差
  敢于尝试
 3 自主学习
  自由选课
  学习体验
  自主转学一准备、实现
 4 进入名校
  何谓名校
  小巫见大巫
  课余生活
 5 规划人生
  生活启迪
  工作实习
  毕业规划
四 进入开阔地——入名企进哈佛
 1 走向社会
  联合利华实习
  最佳学生
  角色转变
 2 胜任De11
  骄兵必败
  荣获绿带、黄带
  毛遂自荐受挫,上书总监成行
  有成绩,没升级加薪
  收获职场经验,学会自我营销
  为事业放弃绿卡
  ……
五 回顾成长之路——家庭影响力
六 哈佛毕业以后
读者的话
推荐语

章节摘录

插图: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在我们即将结束英语夏令营时,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员给每天为我们打扫教学楼的清洁工写一封感谢信。我为此感到惊讶,因为在国内,一些家长在鞭策孩子好好学习时,常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如果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就得像那些清洁工,去扫大街!”这些不经意的话语,很容易使孩子们对这些工作产生轻蔑和不尊重的态度。而到了美国,这里的老师却要求我们写感谢信,以表达我们对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从这个英语夏令营回来后,我感到自己的眼界一下被打开了。我那时就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走出国门去多看、多学。因为这个世界实在太大、太奇妙了,我要想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就必须多了解、多见识。没有想到这样的机会很快就来到了。就在我在国内重点高中的苦日子快“熬”不下去的时候,一家留学机构到成都招考留学生,家里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上上下下大力支持,都希望我能够成行。我的父母、爷爷、奶奶和亲戚们毫不犹豫地从经济上全力支持。至于我自己更是再愿意不过了!一是我已经在美国待过三周,对那里的印象很好,也很期待去发达的美国留学;二是我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接受各种挑战;三是选择出国留学,就意味着放弃高考,这正是我巴不得的事情。我当时对整天花很多时间对付数理化,已经是精疲力竭,心灰意冷了。能够摆脱枯燥的学习和令人郁闷的考试排名,并走出去闯世界,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胜利大逃亡”(有个电影就是这个名字)。说实话,当时在班级里落后的排名,使我对自己能否考上大学已经没有多大信心了。可是我内心真的是很不服气,我深深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对我来说,出国留学这条路也许能为我另辟蹊径。我憋足了劲儿,为自己的未来,也为了给家人争口气,我愿意一搏。留学之前,父亲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让我上英语班恶补英语(虽然我的英语什么级都没有通过)。而是把最宝贵的时间用来安排我到北京拜访各位长辈、亲友们,让我从他们那里得到诸多勉励和祝愿。父亲还带我一起到太爷爷长眠的地方拜祭。父亲真是用心良苦,他希望我在丰厚的人文财富中汲取力量、感悟亲情,让我体会到,我已经是一个可以独立承担责任的男人了,让我记住他从小教导我的:“好男儿一定要走四方,男人的人生是勇敢地走出来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编辑最不想出版的家教书——转自新闻出版核心期刊《出版广角》从教23年,每当见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时,总觉得这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既不科学也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并且容易对家长产生误导;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评价单一造成的,过于追求功利。 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经受失败与挫折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任何人的憧憬和梦想都不是直线式发展的” 。书中的主人公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不属于优秀中的一员,但却发展得很好,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教育能够注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能够提供个性化和多元化选择;能够满足人的多方面发展需求;能够多一把尺子衡量时,受教育的对象将迎来别样的人生。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读的好书。 书中主人公始终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父母培养了他良好的运动习惯,感谢爷爷奶奶对他幼小心灵的尊重与呵护,我想这是中国儒家价值体系的一个小小缩影,这与西方价值观中提倡的互助与奉献是有相似之处的。 书中谈到主人公因为家长注重体育锻炼,培养了孩子热爱体育的好习惯,使他很快融入当地的学生团队,并成为学校篮球比赛的主力,成为学校和当地社区的骄傲,正如书中所说“你能从运动中体味坚韧、顽强、自信、智慧、洒脱、勇敢、团队精神”, 这对于过分强调孩子智力发展的家长会有很大的启发。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有一种从众心里,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落在别人后面,总是鼓励孩子不停地练习怎么得到与别人同样的高分,学习和别人一样的乐器,拿和别人一样多的奖状或证书…… 完全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爱好。这种从众心里促使“早教” 红红火火,促使中国的学生该玩的时候不能玩、不敢玩、不会玩,该学习时不愿学、不想学、不会学,这样的学生哪会有竞争力? 书中主人公在选择大学时不是看重名牌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因为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还有同等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目前,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进名校,认为只要进了名校就等于成功了,但如果孩子没有利用名校的优质资源和良好学习环境的能力,进名校反而压力加大,不易脱颖而出,成功的可能性更小。 细细品味此书,给我这个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家长的人一些启发。——北京市高中示范校 十一学校 副校长 吴凤琴

编辑推荐

哈佛商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家林格、北京市示范校101中学、十一中学校长等携手众多老师家长和大中学生鼎力推荐!教育危机的出路与突破,从这本书可以找到可操作的线路。于智博的人生经历之所以对学生有意义,是因为他的经历是可复制性的。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后劲。? 找到自己的BEST FIT(最佳匹配),按照个性规划未来,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不是一本教你成功考取名校的图书,却可以使你成为超越名校毕业生的优才。 阅读本书将使你了解,什么原因导致担任学生会领袖的高考尖子生,被世界名校拒收,以及重点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在职场失利。《"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将使你思考,如何培养或成为有后劲的人才。家教书分为两类:一类强调的是教育的过程,一类强调的是教育的结果。《"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属于后者。《"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以于智博的故事为主线,阐述一些重要的成功秘诀——通过自我发现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BEST FIT)。一些无法通过考试检测的软实力在成长的道路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人公于智博留过级,考过倒数,上低级别的高中和大学。但是从小培养的体育精神等软实力在关键时刻起了重要作用,使他转入名牌大学,进入500强企业,考上哈佛商学院。毕业后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 被伯乐聘请到某全球500强企业任总裁助理。自从《圈子圈套》畅销以来,A+B类跨界图书一直是图书领域的明星。《杜拉拉升职记》(职场+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心理+小说),《心灵杀毒2.0:佛洛依德的拼图》(心理+励志),《别告诉我你懂PPT》(PPT+职场),等等,在各自的领域闪着悦人的光彩。比起这些书,家教+励志跨界书——《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的出版历程可谓坎坷离奇。

名人推荐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不同于《哈佛女孩》,刘亦婷是“赢在了起跑线上”的范例。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 ——俞敏洪 真正的成功是终点的成功,而不是起跑时的快与慢,因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耐力赛,不是短跑; 个性化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成功,就是每一个孩子将自己的个性发挥到极至以后的效果;教育危机的出路与突破,从这里可以找到可操作的线路。我不建议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国外或者名校,但是我赞成男孩子可以从低起点起步。事实上,本来要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重点高中的家长,在听从我们的建议后,把孩子送入普通高中,孩子从底层开始奋斗,踏上自我发现之旅,也呈现出了后劲十足的良好发展态势。 ——著名教育专家 林格(著有《管一辈子的教育》 、“杰出青少年自我发现之旅”系列等) 什么样的人能赢到终点?如何修炼核心竞争力?尽快看这本书,尽早思考这些问题,千万不要“赢”得一时,输掉一生! ——著名职业指导书《开心课堂》作者 开心兄弟公司总裁 涂文开 于智博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喜欢独立思考,具有将这种思考和理想变成现实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并且总是寻求最简便最科学的方法来实现目标。这种独立思考、坚韧不拔与重视方法的个性,来自于他父亲的影响。因此,此书不仅对年轻人的成长有所激励,而且家长们也能够从中得到启迪。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周思源 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我愿意跟读者们分享我的点滴体会。在我眼里,智博的不畏难、不言败、积极进取的心志,很值得海内外的年轻人学习。人生路上总是风风雨雨、走走停停,但雨后彩虹,拨云见日似是恒常规律。“成功需苦干”,不就是我们的座右铭吗?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林建平  这是一本适合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书,很有阅读价值。希望这本书能引起更多的家长和老师关注学生的教育透支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痛苦指数”,进而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或者如书中所说,如何提高软能力。好马蹄自扬!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告诫我们:“认识你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帮助每个人自我发现,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然后自我实现。 ——北京市高中示范校101中学副校长  语文特级教师 严寅贤于智博的人生经历之所以对学生有意义,是因为他的经历是可复制性的。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校团委书记 唐旭东  于智博是《教育面对面》栏目最受欢迎的嘉宾之一,我想这和书中所说的软实力关系密切。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早期在体育精神、道德感、公益心、吃苦能力、个人心态塑造等方面的引导,为他后劲十足的成才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主持人 延红  I took greate interest in reading Lawrence’s book describing his path of growth, towards achieving what he is today. His personality is a perfect blend of the best that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have to offer: team oriented, friendly and easygoing, inquisitive, thoughtful, energetic and charismatic. I hope that Lawrence’s experience will be very helpful to many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spiring to enter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ssociate Professor Li Jin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0条)

 
 

  •   教育终于轮到孩子发言了

    2011年9月25日,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读者和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资深职场人士的积极推动下,在王府井图书大厦举办了《“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作者于智博的演讲及签售会。

    一开始,本书的策划人张立红老师,讲述了这本被三次退稿的图书的艰辛出版经历。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看起来没有商业价值的图书,出版后却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和欢迎!很多家长读后感慨:这本书让他们看到了孩子真实的想法。

    这是第一本由孩子而不是家长,也不是教育家撰写的教育类图书。它标志着,教育领域终于轮到孩子发言了。独生子女时代,父母为孩子呕心沥血做了数不清的事情,有哪些让孩子终身受益了,又有哪些祸害孩子了?长大成才的孩子最有发言权,他最清楚自己的成功来源于什么!

    随后,本书作者于智博向在场的读者讲述了,作为一个曾经留级后仍然排名倒数的、也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典型男孩,如何实现差生大翻身,上了哈佛,成为500强企业抢手的人才,花期银行十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之一,现在又成为500强企业联想总裁高级助理。

    差生大翻身

    进入名牌大学,供职世界500强企业,考上哈佛商学院MBA,成为花旗集团全球领袖计划成员,28岁担任联想集团总裁助理,如果你有这样年轻有为的孩子,是不是觉得脸上顿生光彩,自豪满满?但如果你有一个留级后仍然排名倒数、高中和大学上的都是最低级别的学校,还不务正业地痴迷体育的孩子,是不是觉得很头痛,甚至会感觉遭受奇耻大辱一般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地棒打辱骂?是不是也会剥夺他玩的权力和对兴趣的无度发展?我想大多数家长都会这样,但是,你是否会想到:这样的两种状况竟然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他就是经历无数挫折和艰难,从一个差等生摇身变成令人艳羡高职的——于智博。

    图书出版几个月后,一些外地的学生在家长陪同下来北京,要求与于智博哥哥见面,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以他为榜样。但是,由于工作关系,于智博常常在外地和国外出差。

    不能让这些孩子如愿,于智博常常为此不安!一些热心读者和资深职场人士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与王府井书店联系,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于智博的演讲非常精彩,曾经在小范围引起了震动。他在北大国际论坛上的英文演讲,受到了国内外留学生的追捧,演讲后纷纷围住了他;他在北京市示范高中十一学校的中文演讲,让现场的老师留下了眼泪;在新东方的演讲,让听过很多新东方名师演讲的记者非常敬佩。在上海外语频道的节目中的表现,让现场的外国记者深受感染,称赞不已。这次是于智博首次在公众场合--著名的王府井书店发表演讲,他的演讲亲切自然,毫不做作。在场的小朋友和家长、很多资深职场人士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他的喜爱。

    一位大学生读者——绿色生态书的发明人符冰卉讲述了自己读书的感想,并向于智博赠送了她精心制作的发明产品:绿色生态书——《“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一个能开花和释放氧气的植物书。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让现场观众大开眼界!



    紧接着一位慕名而来的老书法家读者,怀着激动的心情向于智博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

    还有一位读者买了鲜花当场送给于智博,很多人5本、10本的买书,不仅自己看,还说要送给亲友。刚从美国回来,还没来得及倒时差的于智博,非常阳光,高高兴兴地满足了所有提出合影要求的读者。

    于智博的父母,在孩子留级后仍然排名倒数的情况下,仍然能把培养孩子的道德感等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软实力放在教育孩子的首位,这令很多家长佩服之余,难以置信!但是,事实胜于雄辩,于智博就是靠这些与成绩无关的软实力,爆发了惊人的后劲,实现了每天都在做“金榜题名”美梦的家长没有实现的差生大翻身。

    软实力缺失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

    软实力就是考试无法测度的能力,所以在重视考试成绩排名的学生时代非常容易被家长和老师所忽视。于智博的演讲和图书告诉大家,原来他的后劲勃发靠的是软实力和最佳匹配。他之所以在金融危机中,即使名校学子也纷纷被解雇的情况下,成为500强企业抢手的人才。靠的不只是名牌,而是21种软实力加上后来赶上来的硬实力,软硬兼备让他成为就业寒冬中的宠儿。但是,大家了解了于智博的经历,千万不要硬往自己身上套,简单重复于智博。这就是这本书配备专家点评的作用。体育精神之所以这么强大的影响了他,也是因为根据他的个性,这是他的最佳匹配。这里请大家注意体育精神和体育成绩的区别,体育成绩是硬实力,也就是考试可以测度的能力,体育精神是软实力。你也许体育成绩很差。这并不说明你差,这只能说明搞体育不是你的最佳匹配。书中两位点评专家告诉读者,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有用之才。体育成绩不行,一点都不妨碍你修炼出体育精神这个软实力,只要你不怕输,永不放弃,敢于拼搏,即使你在比赛中是最后一名,你的软实力--体育精神也决不输于第一名。我们应该复制于智博的是像他那样追寻自己的最佳匹配,训练自己的软实力。

    现场还进行了读者与作者及出版者的互动交流,场面十分热烈。张立红老师告诉大家,当众表述能力也是书中强调的一种重要软实力。当天的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软实力的机会,为了鼓励读者当众发言,现场还赠送每一个发言者一份精美礼品。

    这些软实力只是对于智博重要吗?如今大学生找工作难,用人单位招聘难的普遍现象,为什么?软实力缺失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一个大学生说他非常可怜,毕业后处处碰壁,才知道自己软实力不行。看了这本书,他才知道原来软实力有那么多,他现在才开始训练,太晚了。他当时没看完书,如果看完书,他就会明白,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输在起跑线上决不意味着输掉人生,即使你现在才开始努力,只要方向正确,一样可以很快成为软硬兼备的人才。

    读者还询问了于智博为什么会离开前程似锦的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项目,而加盟联想?于智博说这是他人生最艰难、最挣扎的一次选择。但是,目标明确的他,一如既往的一旦确定自己的最佳匹配,就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他在花期的同事,对于他在这样一个商业和功利时代做出这样的决定,非常敬佩。十一期间,于智博将会深圳奶奶家休假,原来的同事竟然愿意远道飞来看望他。

    于智博的演讲结束后,在会议结束后,清华社图书负责人张立红告诉记者,这本书的卖点不是哈佛,而是输在起跑线上,这不是一本鼓励大家出国或者考取世界名校的图书,而是一本对拯救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拯救男孩负有使命感的图书。这次活动有很多读者积极协助出版社,自愿做义务宣传员,他们认为这本书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应该让更多的人受益,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软硬兼备的社会急需的人才。

    摒弃“金榜题名”追寻“最佳匹配”

    “金榜题名”自古以来都是教育的主流方向和终极目标。如今不比过去,只有少数有钱人家的孩子才有资格、有钱去度过“十年寒窗”,具备金榜题名的硬件条件!现在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度过“十年寒
  •   这本书一看到便被书的标题所吸引,自从被新教育思想洗脑后就很反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我相信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赢在起跑线上未必是好事情,但是从目前中国教育实际来看,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已经深入到了每位妈妈的骨髓了,各项培优、兴趣班已经从孩子一出生就铺天盖地的开始了,不可否认这些培优和兴趣班的培养绝对是对孩子在某项技能上是有促进作用的,这些参加过某项技能培优和兴趣班的孩子和没有参加过此类培训的孩子相比确实是要有优势一些。而放养成长起来的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孩子和那批历经了各项培优的孩子相比很可能就“输在起跑线上”了,那“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该如何面对了?这样的“输”是真的“输”吗?我想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引。
    书中作者说:“我比较过很多精心养育出来的孩子和自然放养的孩子,他们在很下的时候确实差距很大,精心喂养的孩子在各方面远远超过同龄人,可是成年以后,尤其是工作、结婚以后,他们之间小时候的巨大差距已经不存在了,甚至出现一些倒过来的情况。”我相信我们都能发现这样的例子,读书期间成绩很一般的同学反而工作后非常出色,那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了?按照书中说法就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差异,太多的中国孩子从小都把硬实力(考试成绩、级别、技能)的训练和学习放在第一位,把软实力(无法通过考试检验的能力,例如体育精神、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融入新环境的能力等)的培养都是做样子的摆设,一方面觉得这些用处没有硬实力大,另一方面也是觉得软实力到成年后培养来得及,而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于智博恰恰相反,小时候把培养软实力放在了首要位置,成年才开始培养硬实力,看了他的经历,最大的感觉就是他真的什么都没有失去,而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他们失去了太多几乎再也找不回来的重要的东西,现在我们满社会充斥着太多“赢在起跑线上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事例,我们真的太需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于智博”这样的典型。
    对于家里养育男孩的父母,真是推荐可以好好看看这本书,这本书采用那个的是孩子自己写自己成长经历,专家再进行点评的方式。一直觉得现在中国的教育对于男孩的摧残远大于女孩。淘气的男孩子小时候学习差的自古有之,可是以前很多小时候学习差的男孩子高中时都能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而现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男孩全面落后女孩,后劲到哪里去了?书中于智博的经历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起点论输赢是元凶!让智博有后劲的首要因素不是好的学习条件,也不是遇到什么名家大师,而是他捡回了男孩子与生俱来的软实力——自信!以前男孩子成绩再差也不会被人瞧不起,有时候甚至还会被人夸淘气孩子以后准聪明,达尔文从小也是挨罚,爱迪生还被赶出过小学,但是自从有了“赢在起跑线”的说法后,典型男孩子的不幸开始了,可怜的成绩使他们成年累月地被人歧视,即使在最有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的家庭也是视成绩为判断标准一再的打击这个孩子,一直延续到高中、大学,自信心被彻底消灭了,所以现在很多教育学家已经在呼吁“拯救男孩”,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养育男孩家庭的重视,别让可怕的硬实力崇拜毁了孩子!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一辈子的幸福和成功,而不是18年的考试,如果只是为了18年的考分,那我们只会培养出成功的具有硬实力的“考生”,未必能培养出一个能适应社会具备软实力的“人”!我们做父母的要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为了孩子一辈子的成功和幸福打造孩子的各项“软实力”。
    这本书中看到后部分时对我而言已经不在单纯的是一本育儿指导书籍,更是一本对自己的励志书,尤其是在看到于智博3考GMAT的经历时也是给了给了自己极大地激励,甚至在想若早10年看到这本书自己的人生轨迹可能会很不一样,但是没有关系,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迟,因为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都是起跑线,前面永远是新的征程!书中于智博最后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也是强调自己的成功是因为站在了自己父母“巨人的肩膀上”,我想只有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孩子才能飞得更高!父母的成功和幸福是孩子最大的榜样!
    由衷的推荐这本《“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老师,还是介绍给学生都受益匪浅。大家可以在网上搜视频和文章了解主人公于智博的精彩人生。
    这本书写得很流畅,不炫耀,很平实。他首先是通过主人公于智博对自我成长经历的叙述,然后是书中另外两位作者对于智博每一段成长历程的点评,以及衍生出对家庭教育的思索还有对于人生成长的很多启示。如果说于智博在哈佛读MBA的时候,在学习过程中和他的同学们淬炼且解决过很多具有实战意义的商业案例,为进入世界商战提前做过了功课,奠定了哈佛人斗战商场的胜利基础,也奠定了哈佛案例的闻名和精彩。那么我们在读于智博的成长故事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哈佛案例。从十六岁以国内一般的分数到美国读一般高中开始,到就读一般大学两年后再转到出名大学,然后进入世界500强公司之一DELL公司任职,取得了辉煌成绩,并且在DELL工作期间,通过不馁的努力考取了哈佛MBA,及MBA毕业后成为全球500强联想集团总裁助理的成长故事。
    这其中,我读到的是于智博对人生目标规划的清晰执著,并且对自我潜能的深刻认知和自信,以及对德、智、体、美、劳的深度传承和发挥。说到底,于智博身上具备了所有这些方方面面优秀的软实力,才造就了他一步一步攀上成功人生的辉煌。这向我们的教育给出了一份深刻反思。中国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是把培养孩子的硬实力(考试成绩、级别等)作为衡量孩子学习成长优秀的标准,而往往忽略软实力(无法用分数检验的能力,例如体育精神、抗压能力等)的培育,或者换一种说法,注重对孩子IQ能力(智商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对EQ能力(情商能力)的引导。于智博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具备足够的软实力,即使我们是从平庸和平凡中开始,从青春少年或是走过了生命更长远的年纪开始,我们都具备了赢的能力。所谓有志不在年高,赢,不管年纪与时候,只看你这个人是否具备赢的能力。于智博的经历更加坚定地警示我,努力培养,教导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作为家长与老师最重要的责任,而不仅仅只是为应试教育高分数提供给孩子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和督促其努力学习。我当前正走在教育孩子的漫长路上,这书让我的职业生涯和我的家庭教育都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方向----让孩子德、智、体、美、劳的成长比培养孩子高分数更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为什么想推荐给学生呢,于智博的成长经历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成长的案子。他一旦锁定目标,就孜孜以求毫不气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越挫越勇,善于总结,吃一垫长一智的坚韧和智慧心态,让他一一冲破人生的一道道樊篱屏障,最终收获成功。他会带给我们很大的激励与启示:原来人生玩的只一过是一种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付诸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结局。你的优秀人生准备好了吗?你具备足够的软实力了吗?也许当前的人生已告诉了你我还需要具备或改善哪些软实力,才能冲刺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作为家长,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良多,因为软实力是考试无法测量的,所以,不管它对孩子的前途多重要,学校也永远不可能最重视这些,因此,我会把这本书放在枕边,用他来提醒我。不要让成绩挡住视线,一时糊涂,误了孩子终身。
    作为老师,我要努力改变自己衡量学生的角度,尝试去接纳我的学生的同时,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学生,我会推荐他们重点看其中的三考那部分,对于考试出成绩帮助很大,尤其是差生。其他的部分内容可能让他们一辈子受益了。
    于智博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是否能够取得喜人的成绩,与他曾经的过去关系不大。“未来的成绩决定于你现在迈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经的起跑线上的表现。”
  •   这本书如果能早出版几年,很多孩子的命运会大大不同。真希望现在能解救一些受苦的孩子和家长。也让我们的孩子在学校的日子好过一些。

    看到这本书我想起姐姐最爱相信各种早教宣传,“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基本上长到她骨子里了。

    当初把小外甥培养得一岁就能数数,两岁就能识字,我们欣喜若狂,

    算是真正的赢在了起跑线上

    后来又学习神童刘亦婷,每天晚上12点,1点睡觉,

    结果累死累活十几年下来,外甥也就上个普通重点大学,专业也一般。现在工资不高,工作不好。唉,觉得付出远远没有得到回报啊,显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刘亦婷啊

    姐姐原来还抱怨母亲没有让她小时候学琴,没有逼迫当时不懂事的她多努力学习,她要有个刘亦婷的妈妈如何如何,唉,妈妈从小爱护她倒耽误她成才了……

    现在姐姐看到自己儿子被逼着学了这么多年,知识和技能比她强得多,也挺能坐得住的,可是,工作和收入却远不如她,也看不出前途在哪里,姐姐再不抱怨妈妈了,早泄气了

    等我们有了孩子,姐姐就劝我们不要早教了,太累了,结果也好不到哪去。
    我们很迷茫,
    不早教吧,怕输在起跑线上,被老师和同学歧视。早教吧,累死累活的,就能有好结果了吗?再说我们没有姐姐那么有钱,想早教,也早教不起啊。

    这本《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一看书名我就想买,再看评论,更觉得靠谱,

    没想到买了后,发现内容比那些书评推荐的还要好,以前在当当买书,总觉得内容和书评出入比较大,老怀疑自己理解和别人不一样,这次感觉好,大家终于口碑一致了

    看到人家于智博父母和孩子从没受过我们受过的累,就这么精彩的成功了,除了羡慕,觉得自己需要学习和彻底洗脑,书中专家点评的软实力,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怎么这些以前都没想到呢?
    我还推荐给姐姐,她看后让外甥马上看,这些大学生太可怜了,工作后才明白软实力的重要,从小光注意培养硬实力了。孩子被耽误了,唉

    我也觉得得抓紧培养孩子体育精神等等软实力。像于爸爸说的,成绩差不多行了,人家留级后排名倒数还没急眼呢.我们老是和排名叫什么劲呢?不能再祸害孩子了。于爸爸说的对,最重要的是,孩子尽力了,就行了。

    书中细节很精彩,详细介绍了于爸爸和于智博怎么培养软实力。外甥现在工作了,他体会最深,工作需要的软实力他们没有,还得现培养,又要受二茬罪。唉,可怜的孩子。不过,有了这本书好多了,至少知道怎么培养软实力?往哪个方向努力去培养!

    还有,不能再老是看别人孩子学什么,老师推荐学什么就学什么,像书中的于智博那样,要找自己的最佳匹配。要学习下于智博怎么找自己的最佳匹配的
  •   这本书与其他书有以下不同之处:

    1。强调体育精神对青少年成长的深刻影响。这一点,于智博做出了形象生动的示范。决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只是有个好身体,增强一下体质等等那么简单……

    2。由受教育的孩子自己写下了真实、详尽的细节。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老师和家长所做的工作究竟有哪些真的对孩子起到了重要的、终身的良好影响。又有哪些对孩子是不利的,伤害的

    3。我看到的书中唯一一本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受教育者个性化特征的书。其中“最佳匹配”一词让人印象深刻,强调“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个体有非常强烈的励志作用。

    4。强调考试无法测度的、长期被我们忽视的、成绩之外的某些能力的重要性,这一点书中用了“软实力”一词,给读者明确的方向感

    5。书的最后有两个提前两年看到书稿的男生示范自己复制于智博式的成功过程。第n次对读者强化这样一个概念:所谓成功其实就是将一个人的个性发挥到极致后的效果。所谓复制成功就是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并坚持

    6。其他家教书看了之后,我立刻就想怎么把书中内容用在孩子身上?这本书除了考虑具体到自己孩子身上,怎么帮她找最佳匹配,培养软实力之外。我还觉得其实对于我们家长也需要在自己职业中加以应用。这一点也许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如果觉得说过了请批评。

    7。笑到最后才是笑得好。很多书都是刚考上名校就等不及地写教育经验了。这本书却是在毕业后,工作后,特别是回国工作后才写的。虽然未来怎么样永远都是未知数,但是,作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的哈佛毕业生,于智博回到了国内最大的企业联想工作。阶段性的成功是没有争议的、有说服力的。可是说,这才是我们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就是以培养这种人才为目的。

    8。很多家教书都是专门给家长学习的,这本书中的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其实即使我们老师有考分压着,也可以学习于智博的老师们,哪个老师不希望“桃李满天下”。有一些成才的孩子,并一辈子记住自己,这是给老师们最大的奖金。





    本书以下方面与其他书相同,但另有特色

    1。都强调具备吃苦精神对孩子的重要作用。别人努力100%,于智博却要努力120%。但是,这本书的特色是不蛮干,不瞎使劲。是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后拼命努力。其中有句话印象深刻,于智博说:“我不怕自己失败,就怕自己没有付出比100%更多的努力。”

    2。都强调考试成绩必须出类拔萃的重要性。但是,这本书不是绝对的、从小到大的每一次成绩都必须出类拔萃。而是最关键的考试中要特别优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考GMAT,整个过程令人叹服,即使我这个成年人都觉得很受益。

    3。都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于智博从一个浑小子成长为一个家长、老师心目中阳光优秀的男孩榜样。并非只是软硬能力在增长,其中很重要的也是心灵成长和成熟。这是以后发展良性的根基。有后劲最重要的来源




    基于以上,我很负责地推荐这本书。我看了三遍,每次体会不同,如果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读友多多指正!
    另外,虽然书比书评精彩得多,但我还是要感谢前面写书评的朋友,因为你们的书评让犹豫的我买了这本书,收获很大,非常感谢!!!
  •   孩子的教育大于天,望子成龙心切的爸爸妈妈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让孩子在各个阶段接受最好的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自此诞生,随着而来的各种成功励志宣传让更多的爸爸妈妈为之奔波。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有专家认为,在教育上,不少爸爸妈妈存在观念误区。其实,教育是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快慢并不决定成败,给孩子一个幸福、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尤其是后者,是更多孩子们通往胜利终点的关键。《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于智博是这一论点的最好佐证。

    如果告诉你这样一个家教案例:9岁的的时候,父母离异,从小有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在智力开发方面,作为有一定知识的父母却几乎没有作为,刚上小学的时候被分在了谁也不愿意去的体育班 ,贪玩不爱学习,还留过级,学了俩遍仍然在班上排名倒数。听了这样的描述,你会得出关于这个孩子怎样的未来呢?

    隔代养、父母离异,几乎是目前造成许多问题孩子的主要原因,但是现在有着这样经历的孩子于智博却让我们看到即使有着类似的生长环境,依然有可以成才的可能。正如新东方校长俞敏所言:洪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

    和金字塔一样,尖子和精英毕竟是少数的,也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常春藤的英才,与其在起跑线就开始着急忙慌,不如静下心看看于智博的成长过程,这本书并不是告诉爸爸妈妈们一定让自己的孩子出国,上哈佛,而是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我们希望孩子有个什么样的未来,如果他们没有绚丽的开始,也许他们过程有些艰辛,那他们该如何活得精彩,赢在重点呢?

    本书的作者不是成功培育出优秀孩子的家长,而是从一位孩子的口吻写作而成,配有教育专家的评析。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始终怀着一份感恩的心,有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宽容,这两点是现在许多暴露问题的家庭所缺失的感性东西,这是多少丰富物质条件也无法提供的。

    市面上类似的励志家教图书可以说很多,但本书中还是提到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内容值得大多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反思的。
  •   赢在软实力 爱是原动力
    一位家长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是非常难得的一本好书。书中的主人公于智博,自小学业平平,数理化的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唯一喜爱和善长的却是在常人看来只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才会感兴趣的体育;更不幸的是,还在读小学的他就经历因父母离异而不得不迁徙异乡、转学的动荡经历。
    按照常人的眼光,这个孩子是很不幸的,如果我们是当年生活在智博周围的邻居或者朋友,我们很可能成为“这孩子算是毁了”的预言者。因为生活才刚刚开始,智博就已经大大落后于同龄的孩子们了。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智博的经历和每一步的成绩,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是什么动力在支撑着这样一个孩子,让他有勇气战胜一个又一的困难、在挑战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和目标,做自己生命的舵手,驾驶自己的生命之舟朝着正确的方向行驶?书中“赢在软实力”的点评,给予了非常好的诠释。
    在智博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父母对他成长的精心计划,而更多是完全的接纳、鼓励和无条件的爱,我想这应该是后来当智博跨出国门,可以自信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勇气源头.
    我是一位母亲,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对于中国应试教育所带给孩子、父母以及整个家庭的压力,有过非常切实的体会。我也曾带着孩子奔跑在各样的培训班中,为了让孩子在升学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在聘请家教的花费上,也是毫不吝惜,但孩子却并不领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阶段,我们的亲子关系一度变得非常紧张,因为没有对孩子的完全接纳,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按照自己为他设计的路向前行,我们之间除了争吵之外,找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途径。
    有一天,我看到了“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段圣经话语深深触动了我。
    爱的真谛让我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是珍贵无比的宝贝,懂得了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是对孩子的生命之爱,当我把眼光从孩子的学习成绩转孩子的品格成长时,孩子体会到了真正被爱的感觉。我和孩子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了,孩子愿意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我,记得有一次孩子悄悄地问我,“妈妈,要是我学习不好,长得又丑,身体还有残疾,你还爱我吗?”我的心灵被震撼了,原来孩子是如此地渴望得到我们的爱......。当孩子真正地明白,我爱他不是因为他聪明、长相英俊,而单单只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时,他的自信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还担心什么呢!
    书中的主人公于智博驾驶着他的生命之舟驶进了名校,跨进了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但我想,智博的人生故事还远没有结束,更丰富的人生之路在等待着他前行。书中所要告诉我们的也远不止于让孩子如何选择名校、最终坐上名企高管位置,而是在对我们说,每个孩子都是宝贵的,只要我们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按照孩子的生命本相来耕耘和浇灌,我们的孩子就一定能够成为生命百花园中的一支生命的奇葩。
    愿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都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生命的美好、享受从生命而来的祝福。
  •   这种情况都能够成才的话,那就什么都不怕了

    l 隔代养育,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
    l 输在起跑线上,留级后仍然在班上排名倒数。在智力开发方面,作为有一定知识的父母却几乎没有作为。
    l 9岁父母离异,正是专家们特别强调的心理成长关键期

    看了这书我心里特踏实,好多事不担心了,一定要给孩子看,她一定更喜欢,都是孩子说的话,孩子爱听


    现在女孩优秀的榜样太多了,有点严重过剩,哈佛女孩中的刘亦婷,《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的圆圆,好爸爸胜过好老师里也是女儿,王金战也是女儿。。。。。。

    但是这样让家长喜欢的男孩榜样根本就没有。
    就算个别优秀的男孩,比起这些女孩的教育方法没有什么差别,基本相同,也不如这些女孩优秀,而且他们的妈妈写的书比起人家这些女孩妈妈写的书销量差远了吧。

    现在明白为什么现在伪娘都出来了,中国男孩真是不行了
    如果这本书内容这么好,这男孩这么优秀,最后都超不过那些女孩子的影响力的话

    中国的男孩基本就没戏了,

    我要极力推荐这本书,让更多的男孩也像于智博一样优秀,最重要的是像于智博那样像个男人,让我的小女儿将来能有优秀的中国男孩和她匹配,这样中国女孩就不用找老外了

    将来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优秀剩女了
  •   周奕曾经是我的同事。她在北大国际(BiMBA)工作时,我就发现她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人。之后她离职做了家庭治疗师。前不久她告诉我写了一本《“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我很期待。最近拿到书,阅读后果然感觉受益匪浅。

    主人翁智博曾经是一个“输在起跑线上,成绩一般”的男孩,但他有开放的心态,进取的精神。他重视体育,正如他父亲所讲:“体育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因为没有人愿意从比赛场上败下阵。”正式这种体育精神,使得智博在国际范围“比赛”中,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赢在了幸福的起跑线上。我有一个儿子,正值15岁黄金年华,学习态度不积极,热衷于网络游戏。我看了智博的故事,心中触动很大,分享给儿子。《黄帝内经》中强调人应该按照真实的年龄来计划养生:小时候身体至阳,需要大量活动,而我们的小孩子回家后除了做作业,就是玩网络游戏。这样违背天性和自然,难逃自然和真实的淘汰。我儿子是一个很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作为家长,必须向智博的爸爸一样,激发他的体育精神,让他真正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书中写道:“你想活出灿烂人生吗?步骤如下:首先不要与他人比较。第二步就是要更好的认识自己。”智博成功的第二点就是,心平气和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无论教师还是家长,要成为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挖掘自身潜能、主动成长的顾问。
    这也是书中极力倡导的一个观点。现在很多父母,以长辈自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忽略了孩子的愿望。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同时根据孩子的喜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榜样。从榜样的成功以及榜样的优秀品质中找到孩子成长的目标,不失为好的教育模式。书中还提到了另外一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路径:“有趣实用的课程-干粗活”。这种粗活特别锻炼心智,能真正避免“眼高手低”的问题。

    过有节制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是一个负责任的男性应该具备的素质。智博在书中提到奶奶交给他理财观念,在美国他又实践这一观念。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相当优越,如何“穷养”,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的孩子属于“惯养”的那一种。上高一后,我就让他做预算,每个月有哪些方面的开销,支出是多少,我觉得合理,就按预算数目给他生活费。随着年龄增长,他思考问题变得全面,他自己有意识地克制自己,减少不必要和不健康的零食,合理饮食,身体状况有很大改善。智博的例子就是他的生活榜样。

    也许我是一个高中孩子的家长,所以对书中提到以上方面很有感触,同时强力推荐给初高中学生以及学校老师和家长。为了我们的青少年真正赢在人生的起跑线、赢在幸福的起跑线,请阅读这本书!并购买赠送这本书给需要的孩子和机构!

    范丽荣草于朗润园
  •   看了一下这本书的上架建议分类为家庭教育类,而当我读过全书的时候,我意识认定这是一本很好的家庭教育与励志双重功能的阅读好书。

    这书的文字编排也比此类一般的书籍来得有点另类,他首先是通过主人公于智博对自我成长经历的叙述,然后是书中另外两位作者对于智博每一段成长历程的点评以及衍生出对家庭教育的思索还有对于人生成长的很多启示。如果说于智博在哈佛读MBA的时候,在学习过程中和他的同学们淬炼且解决过很多具有实战意义的商业案例,为进入世界商战的波诡云谲提前做过了功课,奠定了哈佛人斗战商场的胜利基础,也奠定了哈佛案例的闻名和精彩。那么我们在读于智博的成长故事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哈佛案例。从十六岁以国内一般的分数到美国读一般高中开始,到就读一般大学两年后再转到出名大学,然后进入世界500强公司之一DELL公司任职,取得了辉煌成绩,并且在DELL工作期间,通过不馁的努力考取了哈佛MBA,及MBA毕业后成为全球500强联想集团总裁助理的成长故事。这其中,我读到的是于智博对人生目标规划的清晰执著,并且对自我潜能的深刻认知和自信,以及对德、智、体、美、劳的深度传承和发挥。说到底,于智博身上具备了所有这些方方面面优秀的软实力,才造就了他一步一步攀上成功人生的辉煌。这向我们的家教教育给出了一份深刻反思。中国大多数家长都是把培养孩子的硬实力(考试成绩、级别等)作为衡量孩子学习成长优秀的标准,而往往忽略软实力(无法用分数检验的能力,例如体育精神、抗压能力等)的培育,或者换一种说法,注重对孩子IQ能力(智商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对EQ能力(情商能力)的引导。于智博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具备足够的软实力,即使我们是从平庸和平凡中开始,从青春少年或是走过了生命更长远的年纪开始,我们都具备了赢的能力。所谓有志不在年高,赢,不管年纪与时候,只看你这个人是否具备赢的能力。于智博的经历更加坚定地警示我,努力培养,教导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作为家长最重要的责任,而不仅仅只是为应试教育高分数提供给孩子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和督促其努力学习。我当前正走在教育孩子的漫长路上,这书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方向----让孩子德、智、体、美、劳成长比培养孩子高分数更重要!

    于智博的成长经历对一般人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成长的案子。他一旦锁定目标,就孜孜以求毫不气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越挫越勇,善于总结,吃一垫长一智的坚韧和智慧心态,让他一一冲破人生的一道道樊篱屏障,最终收获成功。他给了我们很大的激励与启示:原来人生玩的只一过是一种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付诸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结局。

    你的优秀人生准备好了吗?你具备足够的软实力了吗?也许当前的人生已告诉了你我还需要具备或改善哪些软实力,才能冲刺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发现,找到个人软实力的欠缺或距离,培养优秀的软实力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改善差距,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越走越宽广!----这是于智博的成长故事分享给我的智慧火花之一!
  •   真实的人生不是赛跑,如果一定要和赛跑比,也更像跑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没有人看重在马拉松比赛中是否能“赢在起跑线上”!

    于智博留过级,考过倒数,上普通的高中和大学,但是他从小就培养的体育精神等软实力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使他转入名牌大学,进入500强企业,考上哈佛商学院,MBA毕业后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培养计划”成员,现在被聘请到某全球500强企业任总裁助理。

    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后劲,没有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

    我认为家有男孩的妈妈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于智博的成功可以复制,或许你孩子的明天就是于智博的今天,培养软实力,不怕输,和所有妈妈共勉啊。
  •   看完书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奇怪的问题:

    一个留级后仍然排名倒数的男孩,后来怎么能有那么大的后劲?真是见过有后劲的,没见过有这么大后劲的

    书中的两位教育家确实做了多达21项软实力的详细而精彩的分析,虽然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但是很不过瘾。主要书中所蕴含的成功秘密太丰富了……

    从输到赢的几个关键点,我翻看了无数遍,我想这是我一辈子都要仔细研究的重要案例。

    最佳匹配 这个词语太绝了,亏他想得出来

    见过有自知之明的,没见过这么有自知之明的,所以,于智博才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匹配,所以他才在二十多岁而不是十几岁就计划考上哈佛商学院

    才会有那么多顶级机构和企业成为他的伯乐,期望把他挖过来

    还有
    父母的开明,家人的挚爱,从小培养的体育精神,自己开发的吃苦精神,创新精神,对大自然的深刻思考,坚持自己是独特的,不和别人攀比……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教育真谛啊

    特别是出国前,父亲没有让学习不好的于智博补习英语,而是带他去寻根,去找那些可以称之为国家脊梁的尊师给儿子谆谆教诲,让他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有多深?

    所以,他才会在美国人面前特别自信,特别融合……

    这是真正的中国男孩的教育,男孩就要有根,就要有种

    也许这就是那些教育家说的让他产生巨大动力的源泉,所以他才一步步那么精彩的起步了?!!!
    要说的话很多
    总之,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尤其是书名,太了不起了

    这才是真正值得发扬光大的中国传统教育!!!!!!
    想想我们被所谓的学西方教育的那些人误导了多少年!!!
  •   如果孩子不出国,这本书有用吗
    我是带着这个问题看这本书的
    另外,还想了解究竟什么是软实力? 什么是最佳匹配? 虽然字面上能猜出大概意思



    看了书后的感觉是,首先,如果有人想借这本书忽悠孩子们都出国就有出息了,那就太害人了!!!!!!



    这本书写得很流畅,不炫耀,很平实,仔细看了书,看了于智博的精彩经历,就知道,决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于智博做的那些事情,不要以为他留级后排名倒数就以为他很笨,绝对不是 ,要知道他可是具备父亲从小训练的软实力的基础 。这一点,很多父母完全忽视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许多出国的孩子都迷失了,还不如在国内发展,甚至彻底废了。而于智博却能够尽可能充分利用国外的所有资源充实自己,让他去过的所有国家的人都佩服中国人,最后完胜归来。




    还有,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于智博这样的爸爸:没有大学学历,没有多少收入,一句英文不会,自己还在地层爬着,还离婚了……却能给儿子很带种的指点。让他知道,自己是个男人,知道不给中国人丢脸,知道让那些发达国家的人不敢轻视他……让他在那样低级别的大学腾飞……



    还有,不是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明白什么是自己的最佳匹配!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都知道什么是孩子已经尽力了,什么是量力而行?所以,他们也不可能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从小没有功利的心,没有在十年前就做不切实际的计划。


    只有于智博这样没有背负任何父母的沉重期望的孩子才能振翅高飞,……

    但是,如果于智博没有出国的话会变成什么样呢?我想,他也许只能 上一个中职高职,或者三本,最好的话也许是普通大学,但是,一旦进入职场 ,他仍然会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更容易获得升职。甚至,有可能自己去创业,最后,也未必比现在出国差,也许更好。按现在的成功标准,也许更有钱途。现在的企业不就缺的是这种人才吗 ?很多重点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吗?以前读书人少的情况下,书读的越多越有前途,但是,现在,全民死读书的时代,学历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而有软实力的人太少了,所以,他们才值钱。永远都是缺什么,什么贵!!!


    作为家长,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良多,因为软实力是考试无法测量的,所以,不管它对孩子的前途多重要,学校也永远不可能最重视这些,因此,我会把这本书放在枕边,用他来提醒我。不要让成绩挡住视线,一时糊涂,误了孩子终身



    作为老师,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学生,我会推荐他们重点看其中的三考gmat那部分,对于考试出成绩帮助很大,尤其是差生。其他的部分内容可能要让他们一辈子受益了。于智博和他爸爸不也做了很多公益的事情!



    我是听教育家林格推荐来买书的,在这里谢谢他
  •   让人感动的好书!他的父母做了很多别的家长做不到的事情,令人钦佩!

    但我的想法与别人不一样。我觉得这本书的核心其实是“最佳匹配”。这是我们往往忽视的一块。这本书里孩子小时候父母特别注意针对他男孩子的典型特征,发展他的体育。于爸爸说的,锻炼他吃苦,不认输,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后来长大了就是孩子自己思考什么是自己的最佳匹配,书中每次人生转折点和做出重大选择的时候,都详细地介绍了于智博基于他自己的最佳匹配做的全面分析,讲的头头是道,令人叹服。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这部分。很多老师,家长,包括孩子自己,可能从来没想过自己的最佳匹配。我工作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从来就没想过自己的最佳匹配是什么?我问了周围很多人,几乎没有人想过最佳匹配。大多数孩子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都茫然无措。


    还有,家长们总是搞不清到底应该如何管孩子:“圈养”“放养”“赏识教育”“严厉管教”“音乐教育”?每一本方法都同时伴随着各种成功和失败的案例。眼花缭乱的! 让人直犯晕!而最佳匹配指出了清晰的前进道路!对于每个人都适用。即使你已经是成人。当然越小的孩子越受益

    总之,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一本书,这个孩子硬实力输在了起跑线上,而软实力却赢在了起跑线上,是一个到哪里都会给中国人争光的优秀孩子
  •   家教书分为两类:一类强调的是教育的过程,一类强调的是教育的结果。本书属于后者。本书以于智博的故事为主线,阐述一些重要的成功秘诀——通过自我发现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BEST FIT)。一些无法通过考试检测的软实力在成长的道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人公于智博留过级,考过倒数,上低级别的高中和大学,经历了各种挫折和艰难。但是从小培养的体育精神等软实力在关键时刻起了重要作用,使他转入名牌大学,进入500强企业,考上哈佛MBA。毕业后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一年半后担任某全球500强企业总裁助理。阅读本书将使你了解,什么原因导致担任学生会领袖的高考尖子生,被世界名校拒收,以及重点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在职场失利。本书将使你思考,如何培养或成为有后劲的人才。
  •   
    小时候留级,留级后仍然倒数,尤其是数学倒数第一,还整天就想着跳啊,跑啊的,家长遇到这样的孩子还不得疯了,可这位哈佛男孩的父亲就能做到淡定,为什么?因为人家在偷偷地培养软实力呢!在悄悄找自己的最佳匹配呢!


    等到那些名列前茅、棋情书画样样在行的小超人,小神童都累趴下了,家长也找不到北的时候,人家于智博的后劲来了,这一发不可收拾,精力旺盛的身体,加上软实力和最佳匹配,当年的差生彻底翻身,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似乎从天而降,所向无敌。以四两拨千斤之势,轻松取胜,让当年笑他傻大个的人们大跌眼镜。可以想象当年的数学老师,看到现在的他会是什么表情?

    更难得的是,于爸爸,于妈妈也丝毫没耽误自己,普普通通没有任何学历的父母,竟然一个成了大学老师,一个开了高级茶餐厅,事业也小有所成


    如果不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书,我简直不敢相信现在还有这种男孩。
    不过看了书之后才知道,不管是哪个出版社出的,都会让人心服口服,详细的细节描述,让我们被这样一个差生最后的 完胜,最后的赢,彻底地折服。


    因为这个于智博实在是浑身都是优秀。太让人佩服了
  •   我们喜欢读成功人士的书,因为我们期望复制他们的成功。但是,太多成功人士的传记给我们的感觉是:主人公太过优秀,我等望尘莫及,最后,彻底打消了复制成功的念头,还无端增添了抱怨:“老天为何如此不公,把人家生得这般优秀,却把我生得如此平庸!”于智博的书给我们最大的震撼不是他精彩的成功历程,而是在香港出版后,只发行如此少量复本的情况下,仅仅过了三年,就已经有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被他激励并复制了他的成功,这几个幸运的青少年,用他们亲身经历说明了:于智博的成功确实、真的——可以复制!于智博的成功可以激励青少年!

    l 我复制了于智博的成功

    有时候,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只需要一小点外力就会发生质的改变。2007年末,这样改变我一生轨迹的外力出现在了我面前。

    2007年末,我放弃武汉大学的录取,怀揣着“香港梦”成为香港教育学院的一名英国语言教育学专业学生,但没过多久我开始质疑自己的生活,不断询问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什么,是恬静的大学学习氛围?是安逸的未来教师职业?还是为拿到一个永久身份而留居香港?真的要这样按部就班的年复一年吗?那时候的我正在经历着第一次成长,成长是痛苦与迷茫的。此时,“于智博”这个名字巧合地走进了我的生活。12年留美经历,从乡村高中生到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在他一步步脚踏实地的攀登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可能性”。

    我决定离开香港,走向世界。在之后两个月的日夜中,枕头下放着两样东西,于智博的书与SAT词汇手册。从那时起,在正常上课之外,我会准备雅思、SAT考试、申请学校一直到清晨两点,七点起床上早课,这样的生活持续了近两个月。不夸张地说,那本单薄的自传俨然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我心里默念,我要走出去,去那些充满可能性的地方,和智博一样从最底层开始向上爬。寻找自己的梦,跟随自己的心,追求自己的理想,做个独立的人。

    2008年2月,我正式从香港教育学院退学回到上海。3月与朋友共同创立了守护阳光公益(智博在书中讲了很多他做公益的事情,对我很大启发),并前往震区北川进行了守护阳光的第一次公益行,2010年是守护阳光的第三年。

    之后,幸运的我被所有申请的美国大学录取了。而在我已经决定了去位于明尼苏达州的天主教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 后,意外地成为了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2008年内地唯一转学录取的学生,但最后我还是决定离开华人文化背景,坚持走向世界,去长一番见识。2008年8月,我开始了留美的学习。

    我还记得智博书中的一件事,1美金买车。虽然车不能用,但因此了解到了美国车辆过户的流程。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在我2年多的学习中我一直都没有忘记。2年中,怀着如此的对世界的好奇心,我从一个厌恶旅途劳累人变成了每个假期都一定独自周游美国的人。与智博一样我在第一年末申请成为了一名学生宿舍管理员(Resident Assistant),管理一个楼层的一年级美国以及国际学生。2009年9月,我参与大学学生参议院竞选,成功地以45%的选票击败其他4名美国参选人,加入圣约翰学生参议院,成为圣约翰历史上第一名中国籍学生议员。参与学生政治,让我第一次体会到民主的意义,选于民,服务于民众。2010年我获得了连任。2009年10月,看到智博在密歇根开拓第一届中国供应链论坛,我也与圣约翰的同学开始明尼苏达中国商业峰会(Minnesota-China Business

    Opportunity )的筹备工作,峰会将在2010年10月开幕。2010年夏天,在经过了长达将近半年的联络、申请以及等待中,强生中国、通用磨坊以及花旗银行给来了期待已久的暑期实习机会。最后,综合考虑,我选择了两个月在花旗银行的暑期实习,终于与我敬佩的智博在花旗成了短暂的 “同事。”仍然是2010年夏天,我被北卡罗纳大学,明尼苏达大学Carlson商学院,德州奥斯丁大学Mc***bs商学院以转学生的身份相继录取。在又一次的抉择面前,我最后选择留校,虽然这次我没有执着地追随智博的转学足迹,但其实这样的决定才让我发现智博的书告诉我更多的不是如何重复他的路去成功,而是如何探索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并做出决定后坚持地走下去,追求心中耽误属于我自己的“梦想。”记得智博在2010年离开美国前往巴西花旗时候的一小段话,“十二年来,从一个乡村高中生到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从一个农场牛仔到华尔街银行家,从一个男孩儿到一个男人,是时候让我继续下一段人生的拼搏了。”

    守护阳光、宿舍管理员、参议院议员、花旗银行实习、中美峰会,如果没有辍学香港、留学美国的坚决,这一切或许一辈子不会出现在我的眼前。而一切都有因为这一本书,一个人,一段故事,改变了我一生的轨迹。在大三门槛上,这又将是紧张忙碌的一年,困难,未知,挑战,我选择追随自己的心,迎难而上。

    守护阳光公益行政执行主管

    明尼苏达-中国商业机遇峰会筹备会创始人与主席

    圣约翰大学参议院议员经济系学生 小戴
  •   严格地来说,这本书划入“家教”的范畴有些勉为其难。

    书中绝大部分篇幅是智博用平实的文笔记录的他的“留学经历”:

    从16岁进入美国西部一个小镇的小小的高中,到后来考入一个“便宜的大学”——东俄,到两年后转入密州大,毕业后进入DELL工作,工作同时认真备考,最终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读MBA。

    书中有大量其在美国学校生活与学习,在美国的寄宿家庭中生活并建立感情,以及美国西部的风光、大城市的繁华等描写...... 我觉得此书作为了解美国的学校与教育、文化与生活的一个读本是相当不错的,对那些有意愿出国留学的孩子及其父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至于“家教”方面的内容,书中智博只用很少的几页纸讲述了家族的历史及其对自己的激励作用,讲到了“父亲是永远的朋友、母亲是永远的爱”、讲到了从小热爱运动热爱篮球使他具有的“体育精神”在他的成长途中发挥的作用。

    在每一章节中,史青星、周奕两位教育专家插入了点评,总结了智博的“软实力”,包括“自信”、“体育精神”、“吃苦能力”、“容错能力”、“诚实”......如果家长能结合智博的案例进行思考,在家庭教育中融汇贯通,才不枉将此书放在“家教”书架上的意义。

    有人评价认为智博的个案可贵之处在于其可以复制,我倒认为很难。

    第一个难在于他在后来的成长中所受到的激励与自信的来源,大部分是他在美国西部的小镇上获得的,我们现在这些在学校里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有多少家庭能将其送到国外那种重视综合素质的环境中,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呢?

    第二个难,在于父母,我是做家庭教育咨询工作的,看到过太多难以转变的父母,让他们拥有智博父母一样的包容与宽心,并不是读一本书可以做到的。

    虽然这个案例难以复制,但我认为可以给中学以上的孩子自行阅读,作为个人从基础开始缓慢而平实地发展的励志教材,倒是非常不错的。

    推荐。
  •   从孩子真实的感受出发,讲述了那些所谓用心良苦的家教和师教,到底哪些让孩子真正受益了,又有哪些祸害孩子了。

    以前我们看了太多站在老师和家长的角度去观察孩子的家教书,如果没有这本书,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一些我们完全想不到的事情可以让一个普通的孩子人生充满了光彩,也可以毁了一个真正的天才

    这本书看得我流泪了,于智博小时候因为排名,受了气,信心被打击,竟然发出“老天不公平,为什么把别人生成天才,只把我生成庸才”的苦痛……

    后来,从重点学校转到了低级别学校,变成了尖子生,那一段看得很开心,虽然,刚开始看到他去了那么差的学校,感觉雪上加霜,很为他担心……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从重点学校到低级别学校,从差生变成了哈佛男孩。小蜗牛变成了金融危机中500强抢手的高级人才……

    经历非常丰富,细节描写令人感慨,被适度放养后的男孩子,一旦自己计划起事情来,能量是惊人的。

    唉!看了这本书,觉得我们确实走了不少弯路,得尽快矫正了

    尤其是家长,孩子本人,别再浪费时间了
  •   更可怕的是,拼死拼活的赢在了起跑线上,却输在了没有后劲上。


    我就是一个从小考双百,总是排名前三的赢在了起跑线上的。可是,我现在却远远不如班上排名倒数的于智博,看了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有目标的人,从小大量运动过的人,知道自己的最佳匹配是什么的人……活的真轻松,真快乐,真幸福!

    可是我觉得我不能抱怨含辛茹苦的妈妈怎么让我努力错方向了,太逼我学习了,让我活得太累了,没有让我好好运动了……。他们也不容易啊。妈妈她为了我牺牲了所有。而人家于智博的爸妈活得很轻松,什么都没耽误


    但是,我绝对要抱怨和憎恨,主流媒体总是宣传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神童,让家长以为只要赢在起跑线上,就不用担心孩子未来了,无数家庭和孩子的快乐都毁在了这句话上,只有极个别的人,才在这种家庭式魔鬼训练下成功了。但,付出和回报相差太远。


    而这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却获得了远远超过期望和付出的回报。
  •   朋友借给我看过《哈佛女孩刘亦婷》,当时很受感动,但是要做到,确实不容易,父母也要有一定的底蕴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所以本是想买一本放在家里,孩子成长到不同的阶段借鉴一下,可是就在看评论时,了解到还有《“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这本书,因为家里是个男孩,所以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看了评价后,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这本书实在是太好了,正是我想要的!!!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如饥似渴的阅读着,虽然才看了一半,却让我激动不巳,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培养方式吗?
    现实生活让我们许许多多家长迷失了方向,对孩子的培养过多的关注了“营养”和“学习”,甚至是“结果”。虽然对于其它方面的能力培养有所体现,那也只是点晴之笔,起不到真正的感化作用;或是走入了一个误区,学了就要去考级升段,于是要求不断提高,压力不断增加,出成绩当然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是导致孩子对本来有的好感渐渐淡忘,变得麻木,甚至反抗,虽然在大人的“关心”、“坚持”下在坚持,但是结果却背道而弛——考上高的级别、讨厌所学的技能,使“爱好”变了味。这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智博生动的自述是那么地精彩,专家精辟的点评是那么地经典,看了这本书,让我找到了方向!!!
    于是我向周围的好朋友们都推荐了这本书,因为我觉得“含辛茹苦”的家长们太值得看了。
    还有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部门的老师们、领导们更应该来看看这本书,把对孩子的培养抓在“实”处!!!因为我想教育孩子单是家长一方的努力是不行了,更多的是需要学校的支持(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生活、学习……)!
  •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未来越来越多的就是个性的张扬,要是现在想培养孩子将来有出息,就要不断地培养孩子的个性,注重孩子个性的保护和发展,也就是书中的“个性化教育之路”。

    那么怎么让孩子张扬个性,有许多家长都问我这个,怎么给孩子选专业,让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怎么给孩子定位,我就告诉他们要看1、他适合干什么?2、他能干什么?3、能让他干什么?4、他喜欢干什么?

    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孩子将来发展的立足点和爆发点。我当然是主张让孩子自己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像书中的主人公于智博一样,知道自己性格中的长处适合做什么(所以选择了供应链专业),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所以考了哈佛商学院)……这种能力十分重要却缺失严重,希望通过《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这本书得到所有家长和孩子们的重视!
  •   看了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就是从小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很多年我都一直是双百。也挺爱参加班级活动的,小时候人人都羡慕我妈有这么好个儿子

    看了这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有人生目标的人太幸福了。比起于智博我小时候强他太多了,但是,作为同龄人,现在却比人家差得很远,绝对不是我不自量力,我觉得我的能力和智商绝对不比于智博差,但是,为什么和人家的情况会差那么多?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像于智博那样有那么优秀的软实力,也从来没有有意识的去寻求自己的最佳匹配。

    小时候太注重学习了,把让老师和家长夸奖当成了习惯,等到他们什么意见也不能给的时候,我就只能听天由命,现在等工作虽说也不错,但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喜欢的,更不知道是不是我适合的。

    当初就是大家都说还不错,所以,我在几家肯录用我的单位选了这一家。我的同学也和我差不多,有些还去考了公务员,也不是他们想当公务员,是家里希望他们考,看到别人都考所以考的。

    唉,哪像人家于智博,什么都是自己计划的。。。。。。

    其实不只是中国的教育问题,家长和孩子自己也需要有开创精神,不要老是人云亦云

    作为一个有良心,有责任心的80后,我强烈地把它推荐给了所有朋友。有的已经买了,并且来电感谢
  •   阅读完此书,我只能说,在我今后的教育子女的道路上面有一定帮助。但是不可能炮制。对于此书的内容,再结合中国大对数父母的本身的情况,其实我感觉本书根本不应该拿来和《哈佛女孩刘亦婷》来进行对比。但是很奇怪为什么人们喜欢不自觉地非要把两本书拉在一起,非要做个比较。
    若非要对比,我更偏爱《哈佛女孩刘亦婷》,因为它实际。刘亦婷规规矩矩从小学读到大学,一般的家庭还是可以支付得起这样一个普通的孩子的一切费用。而刘妈妈在子女培养方面,其实相当注重软实力,于智博有的素质,刘亦婷也应该都具备。但是于智博的情况要是都发生在中国孩子的身上,我想肯定害了很多孩子。为什么?因为从小成绩不好,可能读不了好的高中,有的甚至好不容易初中毕业了,但是因为成绩差甚至上不了高中。那么难道每个家庭都有能力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吗?当然不可能。即使中国的孩子,从小具备了于智博身上的美好品质,也还是没有办法在中国混下去。因为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一个应试教育畸形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若是放到西方国家注重素质教育的环境中去培养,照样可以很好,只要肯学,想学。这就是为什么在国外很多优秀学生都是中国学生,为什么很多中国所谓的差生可以在外国混得比较好的原因。
    所以看了本书之后,感觉并没有入它宣传的那么让人醍醐灌顶。但是于智博父母的很多教育理念还是可以借鉴的,最令我感动的就是他时刻不忘自己的国家,出国读书也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这一点是大多数中国孩子都不及的。爱国教育其实也是父母教育的一大重点。
  •   刘亦婷曾经是我的偶像,可惜我学不成她,可惜于智博赢了



    因为喜欢刘亦婷所以我买了这本书,相比而言我更佩服于智博,因为他说他的目标是为了回国建设中国的世界品牌,而他最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放弃了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的身份,全球共十人,还有突出的业绩,回到了中国第一大品牌联想集团。



    于智博多次放弃美国绿卡,刘亦婷却设法搞到了美国绿卡。我担心她只有想挣中国人钱的时候才会回国。对偶像的这个结果很让我纠结




    还有,刘亦婷没有考上哈佛最难考的哈佛商学院,而于智博考上了,


    基于这几点,显然,尽管起跑线刘亦婷赢了,但是,现在却是于智博赢了。




    要是当初学习的榜样不是刘亦婷,而是于智博,相信即使我上不了哈佛,也会远远超过现在的情况。羡慕现在的小孩子,他们有了于智博,会比刘亦婷时代的我们幸福的多,


    唉,可惜时光不再,不过,我不灰心,就像书里说的,男孩子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不管输得多惨,永远都有机会



    希望出版社办一些作者签售和交流,很希望认识于智博
  •   有个性并不新鲜。但是,在中国几乎没有一本把个性和教育完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家教书。口头上似乎人人都在强调要注重个体差距,但是有谁当真去做呢?到底它又重要到什么程度?

    个性化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成功,就是每一个孩子将自己的个性发挥到极至以后的效果!!!教育家林格的这句评语可以说是一语中的,也为全国的家长和老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于智博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的结果,而他的父母也做了大量、非常艰难的、保护他个性的事情。而这本少见的、由孩子自己写的(而不是得意洋洋的父母写的)家教书,由于从头至尾都是用个性化教育这条主线串接,加上教育专家的、非常客观的点睛之笔,可以说是个性化教育的经典之作。



    一般来说,一个有个性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通常都不喜欢,例如韩寒,例如郑渊洁的儿子。难得的是,硬是挖掘出这么一个让家长和老师都喜欢的有个性的孩子。于智博浑身上下都透着优秀,是那种被大众认可的优秀,是那种每个人都喜欢的优秀,更是那种老师家长越看越喜欢的优秀。我们周围的同事总在议论他,有的老师甚至说:“如果我有个儿子,就希望他像于智博那样;如果我有个女儿就希望她能嫁给于智博。”




    每个父母都在望子成龙风,每个老师都希望桃李满天下,他们都在拼命努力,有的拼命努力扼杀孩子的个性,有的在拼命努力保护孩子的个性,你的选择是什么?

    每个孩子也都在做,是拼命去做取悦父母和老师的事情,还是像于智博那样拼命去寻找自己的最佳匹配?并为此付出120%的努力去坚持?你的选择又是什么?


    林格还有一句话:教育危机的出路与突破,从这本书可以找到可操作的线路。我也严重同意!
  •   这本书实在是太伟大了,简直是中国孩子的救命书,想想吧,有多少孩子会因为这本书而改变苦难的人生

    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榜样,击碎了所有家长和老师的谎言,于智博哥哥救了我们

    家长们再也不能拿小时候如果玩的话,一辈子都没有好日子过,将来会因为少学了几个小时而失去竞争力被饿死,等等恐怖可怕的话来让我们一分钟玩的时间都没有。。。。

    现在好了,有了哈佛哥哥,他是我们的挡箭牌,他是我们的保护神
    爸爸妈妈放心,像于爸爸妈妈对于智博那样,对我们多一些让我们喜欢的真正的爱,多一些宽容,我们不会放荡的,我们会像于智博那样更出色的

    我们曾经恨死那些宣传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他们的愚童攻势 让我们的童年变成了梦魇,但是如果他们这次宣传这个哈佛哥哥的话,我们就爱死他们了。

    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抢着看同一本书,这本书实在是太好了

  •   为了培养好孩子,我买了无数的家教书,越看越迷茫。书中的话都非常有道理,就是没办法直接用在我儿子身上。这本书看了我无比震撼,这个淘气孩子的情况和我儿子有些类似,但是,作者写得很平和,不像一些书那么强势,非得按照他们说的做不可,而我的孩子和他们举得例子又完全不搭,大多数家教书的作者养育的是女儿。

    我被书中“最佳匹配”这个词震撼了。我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想过什么是自己的最佳匹配,更没有想过什么是孩子的最佳匹配。哈佛男孩于智博详细的记录了,他每一次如何根据自己的最佳匹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让我一次次震撼…… 反思…… 我这个考虑了几十年老师的要求,父母的要求,单位的要求的人,被唤醒了

    总之不仅对我教育孩子(5岁)非常有用,对我个人职业发展也非常受益。
    很负责的推荐给每个家长,孩子,老师,职场人士
  •   通过读《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我作为家长认识到孩子的教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分(虽然中国依然是以成绩高低论英雄的应试教育情况),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根据孩子的个性来培养孩子,可能要比在分数高压之下掠夺了孩子的学习快乐不能让孩子有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要重要得多。于智博的学习后劲和在留美期间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是任何家庭的孩子可复制的成功例子。
  •   看了这本书后的感受是,那些教育专家不断念叨的理念,这本书都实现了。由于是于智博一个人的完整经历,所以,看起来很流畅,不像那些小故事的组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着眼晕




    给孩子爱和自由!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教育的目的不是考大学而是一生的成功!
    ……
    数不清的专家,名校生家长都在讲这些理念,都说得对,都说的一样,关键是这本书给出了可操作路径



    小时候学习不好的孩子,如何爆发后劲,反败为胜,书中于智博做了精彩详细的演示,加上专家恰如其分的点评,总结。既给家长启发,又让孩子找到了自觉自愿努力的方向。



    总之,孩子看了这本书后变化很大,决心好好学习于智博,以他为榜样,我们太高兴了,也要以于爸爸为榜样,谢谢于智博和于爸爸


    另外,很佩服这个爸爸,没有学其他家长自己写孩子的故事那样满纸掩饰不住的炫耀,而是让孩子自己写,很有创意,角度切入的特别好,都是孩子发自肺腑的语言,内容特别平实,让普通孩子可望也可及的榜样,目标
  •   一拿起就放不下,一口气基本看完,发现以下现象

    哈佛女孩刘亦婷
    小时候聪明绝顶,全面发展,长得很高很漂亮。后来考上哈佛商学院,嫁给美国人,留在美国,应该过得很幸福

    哈佛男孩于智博
    小时候典型的浑小子,只喜欢运动篮球什么的,不爱学习,尤其不喜欢数理化,坐不住。以前男孩都这样,现在这样的男孩是珍稀动物。后来也考上哈佛商学院。毕业后成了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去联想。总之放弃绿卡,回国进入名企了。

    最有意思的,好像两个人年龄相同。

    起点如此不同,终点不分上下

    真是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活法。好不令人感慨啊!!!


    前段时间看了网上的连载,有点想买,感谢火鱼的书评,评论得很负责,让我不再犹豫,现在看来精彩的在后边,买的真值。我必须再多仔细研究几遍。
  •   我从来买书不写书评,看了这本书,我决定改变做法

    多做些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还能轻松,因为经历非常精彩,太有意思了,就像小说一样,一晃就看完了,感觉就这样考上哈佛最难考的商学院了?就这样进花旗全球领袖计划了?要知道全球共招收十名成员,很了不起了

    但是,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多细节,所以,兴致盎然的再看第二遍,理出些头绪来了:
    这本书由于提出了对青少年成才至关重要的“软实力”和“最佳匹配”,我觉得特别应该推荐给所有人

    家长,老师,孩子们,所有的职场人士

    再看第三遍,推心置腹的说,这确实是非常有启发的一本书,正是那些我们平常忽视的东西让这个典型的差生,一跃成为哈佛男孩。而家长们和孩子一起起早贪黑,却可能都在做无用功。

    因为该做的你我都没做,而不该做的却做了太多

    成功其实不需要那么挖空心思,否则,你小时候就是再努力,人家有后劲啊,照样超过你,远远地超过你,

    抓紧看书吧,不然没有后悔药吃
  •   这本书值得一读。因为:

    一,这是于智博这个大孩子自己写的,他最清楚自己的成功来自什么,所以这本书比那些父母写的成功教子书更客观;

    二,于智博的成就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他的成功有其必然性。如果你留心了,思考了,就会找到这种必然性。

    首先,是体育锻炼。
    强健的体魄更能承载起强健的精神,体育锻炼能培养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于竞争,永不服输的顽强意志,这些已包括了大部分成功的非智力要素,相信于智博即使一直在国内没考上大学,只要有自信有追求,也一样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其次,是多参加义工活动。
    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既锻炼了为人处事能力,也提高了自我评价,更明白了人生意义,这些不正是一个人追求自我实现的最大动力吗?在中国没有做义工的大环境,但如果父母真的留心,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小的义工组织。

    最后,是开放,自主的学习。
    不填鸭,不打击,不树立权威,鼓励批判性思考的美国式教育是于智博到美国后学业进步的主要原因。孩子没条件去美国的,父母可以多引导孩子思考社会,思考生活,批判性地学习,在权威面前保留自己的想法。父母能力不够的,还可以求助于亲戚朋友同事邻居。

    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确有很大的破坏力,但如果家长不盲从,不把名利双收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不焦虑,把眼光放到孩子25岁甚至35岁以后,就会把应试教育的破坏力大大减小。我周围就有相当多低学历但为人和事业都很成功的例子。

    美国的教育是很好,也有不少留学成功的案例,但也有不少适应力差,自控力差的孩子出国后反而迷茫堕落的,更有大把成就平平,在国外不顺心,归国后又不适应国情的。只不过媒体更钟爱成功者的故事。

    所以,关键是做父母的要摆正自己的价值观和心态,学习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做应试教育的帮凶,这样你的孩子出不出国都会成功。
  •   这是一本由孩子而不是家长撰写的兼具家庭教育和励志作用的图书,描绘了国际化人才的成长路线图。
    书中提出的两个主要观点:寻找最佳匹配和软实力取胜对每一位家有儿女的父母都适用。
    这世界上有幸拥有一位“天才子女”的父母实在是太少了,大多数普通父母拥有的只是普通的儿女,在当今唯高考是马首瞻的教育体制下,无论父母子女如何努力,最终被淘汰下来的还是大多数!普通的孩子难道就难逃平庸的命运吗?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成功的道路还真不止一条,作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您要做的不是拼命地把孩子一个劲地往学业的路上赶,而可以静下心来,思考思考,究竟哪条路适合我的孩子走。一旦寻找到孩子的最佳匹配,锦绣美景同样就在离孩子不远的地方。
    很多家长习惯以学业论英雄,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了!而一位有四十年教育经验的老师却说:“与智商相比,我更看重情商。”因为情商高的孩子将来的潜能无可估量。这里所谈的情商和书中所说的软实力差不多是一个意思,即使孩子对学业不感兴趣,能让孩子具备体育运动能力、当众演说能力、诚信能力、公共事务组织和参与能力等软实力,同样可以如书的作者于智博一样,成就魅力人生。
  •   于智博是一个典型的男孩子,一个优秀的男孩子,现在这样的男孩几乎找不到了,虽然优秀的女孩都满大街了


    这家人在起跑线上因为不怕,也不在乎输赢,所以,孩子,大人都很轻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家以为的那样,将来准没出息。事实大吃一惊,赢得心服口服,赢得非常精彩,非常成功


    看完书后我在不断地回忆和思考两个概念:软实力和最佳匹配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购书经历。总结一个经验,买书一定要看书评,一定要看买过书的人,看得懂的人写的书评。


    整体来说,书写的很细,很好看,包装也很精美
  •   《死亡诗社》是获奥斯卡奖的,号称史上最震撼心灵的电影,他还获过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原创歌曲奖和凯撒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他是我最爱看的几部电影之一。每一遍都让我从不同角度深思。
    但是,这部影片最让我郁闷的就是:为什么尼尔要选择自杀这样极端的方式!!!活下去的方式很多,理由很多,他却选择了死亡。难道要展现个性真的就没有出路吗?

    看了这部哈佛男孩于智博的书,我心里释然了,就像教育家林格的评语:“教育危机的出路与突破,从这本书可以找到可操作的线路。”于智博无法适应高级鸟笼似的教育,在那里他输得很惨。但是他紧紧抓出“出逃的机会”……然后,展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全球化时代了,个人的世界变大了,有个性的人有机会生存了,尼尔们变成了于智博,他们不仅不用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且可以获得惊人的成功。

    关键是,你知道机会在哪里,你知道怎么做吗?
  •   很赞成书里这一段话:“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人天生就心甘情愿主动选择既没有情趣、又需要自己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够完成的事情。因此当孩子不明白学习的意义,没有学习兴趣,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时,迷失方向、犯各种错误,这本身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家长在孩子还没有“开窍”的时候就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学习成绩输在了起跑线上,没有人们说得那么可怕!应试教育被骂了很多年,于智博三考GMAT的经历说明,应试教育并不是可怕的洪水猛兽,只是我们把它用歪了、极端化了……”中美教育体制根本就不是根本原因,孩子的成长更多的靠的是软实力!
  •   春节去上海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朋友推荐了这本书。太棒了!
    不过买书前看书评看晕了,好像说的是不同的书。又好像说的是同一本书。怎么回事呢?


    看了书明白了,原来不同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得到了与众不同的、对自己有用的收获。又或许看了这书被感染得个性化了,总想写些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就是这样,虽然很多书评写出了我的心声,也促使我下决心买书,但是,我要写些和别人不一样的评语。




    我觉得看这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模仿别人的成功。这不仅让我这个平庸的人有了学习成功的可能,也让我学会了看其他书也如何同样获益


    书的后面有两个比我们幸运的小男孩,因为早于我们两年看到于智博在香港出版的书,而彻底改变了人生,他们在最后写了读后的感言和复制于智博式的成功的过程。我看从没有一个评论者提到这一细节,我想可能因为这是正文结束后的附录部分,所以大多数人连看都不看吧。但是,我却从这几页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所谓复制于智博的成功,并不是指像他那样考哈佛,或者出国……而是指要像他那样寻找自己的最佳匹配,训练适合自己的软实力,像他那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像他那样敢于离开原地,勇敢地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坚持走下去……
    因为任何人只要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并具备软硬实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   本书有别于其它教育类书籍,一改那些考上名校的孩子家长介绍诸如早期教育,学习方法之类的传统心得。通过由孩子本人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说明当今社会要想成功,需要具备那些必备素质。特别适合许多总是攀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优秀的家长们看。另外,这本书更适合孩子看,尤其是男孩,若孩子理解了书中的真谛,他会自然而然地以主人翁于智博为榜样,家长教育起孩子来也能避免成天讲大道理,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   一位著名教育专家说得好:“榜样是青少年时期的一道明媚阳光,他会照亮那些普通的孩子,使他们成就精彩的人生。”


    我们缺少榜样吗?
    那么多优秀的赢在起跑线上的神童榜样为什么没有让普通孩子成就精彩的人生,反而让他们的童年成为梦魇,因为他们让孩子太有压力了,家长越逼着学孩子越反感



    整整十年了,我们一直缺少那道普通孩子百般盼望的明媚阳光,



    如今好了,有了于智博,有了他的最佳匹配,有了他的软实力,有了他这样的榜样。真让我们家长踏实啊!



    孩子特别喜欢这本书和于智博,眼泪在眼眶打转,第一次儿子喜欢看的书让我偷偷地笑了。
  •   在当当买了十几本育儿书,在所有的育儿书中,除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让我喜欢和认同外,这本“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也是第二本在我脑海中留下最深印像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感觉刘亦婷没有一点童年的乐趣,在高压政策中成长,但《哈男》不同的是书中男孩的独立自主真的是我所真正向往的,我也想把我儿子培养成这样一个坚韧不拨的性格,他这么年轻就能看清楚自已的人生目标,我不太会写东西,但我真的很认同这种教育方式。运动,让人具有软实力,这些软实力是现在这些父母所抛弃的,他们总是想把孩子往早教中心送,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乐趣。
  •   最近看了《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被深深震撼了,一个留级后仍然排名倒数的典型差生,最后靠21项软实力和最佳匹配成功考入连高考状元都进不去的哈佛。这两天又看到这样一个贫民窟长大的,靠捡**活命的女孩,竟然靠着惊人的忍耐和毅力考上哈佛。这些孩子都太了不起了,我收藏这些书给我和孩子们加油。

    这样两个孩子一个父母离异,一个父母吸毒,最后都成功了,而那些父母整天操心的孩子却痛苦的失败,给我们老师和家长上了深刻的一课,这样的孩子都能上哈佛,哈佛梦似乎离我们更近了,但实际上虽然我们在拼命努力,却朝着哈佛路相反的方向越来越远
  •   这本书解开了很多人的困惑,看后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和其他书很不一样,但却是可操作性很强


    没有好成绩是绝对不行的。于智博的后劲不只在软实力,学习成绩的后劲也是惊人的

    三考gmat最精彩,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成绩,获得了考取哈佛的起码资格,但光靠成绩不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考状元考不上哈佛的原因,这和职场情况一样,光有学历还是不够,找不到好工作,升不了职位

    另外,听说哈佛更喜欢贫民家庭的孩子,看来是真的,于智博的爸爸妈妈收入不高,当年也是和他同步正在底层奋斗中……



    还有,于智博自我设计的最佳匹配,目标明确,令人折服……


    哈佛很难考,人生不容易,但是只要有后劲,一切都有可能

    哈佛对人才的要求和职场是一致的,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否则辛辛苦苦十年寒窗,最后付诸东流水,到了工作中,又得从头学习软实力,再受一番苦
  •   缺什么,什么贵。现在的人们太缺自知之明了。这方面于智博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这本书的可贵之处,是家长对孩子的引导,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不适合自己的。这件事情本来我觉得很难想明白,看了这本书觉得也挺容易,而且这件事情做得越早你越容易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




    赞成101校长的推荐:“好马蹄自扬!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告诫我们:“认识你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帮助每个人自我发现,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然后自我实现。”

    对中国教育很有指导意义!以后应该往这个方向多努力!

    也学习一下书中的软实力,做一下公益的好事,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家长和老师,对他么肯定有帮助
  •   我说周围那么多买了无数家教书的家长都没把孩子培养好。为什么?包括我,家教书几乎看个遍,各个都写得很有道理,就是不针对我家孩子。

    几乎所有的家教书都是想方设法教育家长,怎么给孩子设计未来,怎么软硬兼施诱导孩子听话实现自己的设计,甚至还有书教家长怎么逼迫孩子吃苦。。。。。。总觉得那些书里的孩子都那么懂事,那么听话,偶然犯点小错误,都特别感人。简直比大人还能干,还懂事。可是,很多孩子并不是这样啊。。。

    这本书不然,是孩子自己写的,用自己的经历给其他孩子示范,怎么自己设计未来,怎么自己去找苦吃?并且以苦为乐。。。可以看到,孩子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能量有多大?可是,怎么让孩子自己做呢?书中具体到这个孩子说的很详细,很多情形和自己孩子很像,所以很爱看。不过这类孩子在中国的学校一直都很吃不开


    所以,我让孩子学习书中提倡的公益能力,多给老师和同学推荐这本书,我也老是给周围人推荐这本书。我觉得这样做很公益,中国教育很需要这本书,这个于智博不仅学成了一身本领建设祖国,还带回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让不能出国的孩子也能受益。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
  •   这本书越看越令人感动,放着国外那么好的条件,最后毅然决然的回国了。太不容易了,很多华人在美国奋斗,忍受不能忍受的事情多年,只为一张绿卡。但是,于智博放弃了,超赞,就应该让大家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另类,不然我们还以为中国人都是那种拼命想留在美国的人呢,当然她们现在也很显赫,但是我不佩服,也不羡慕,更佩服于智博。

    决定好好学学于智博的父母,这样明智的父母现在几乎没有了,要不是这本书我也是整天着急忙慌的到处报学习班,暑假寒假比上学还累,这本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路,没有这本书我不知道还会被误导多久,静下心来看,周围不少家长辛苦劳累,最后培养出的孩子还不什么都不是?老师说解压解压的,欺实马作用了,还是这本书是在,真的给我们解了压

    将来让孩子自己看学习于智博。家长再努力,也无法代替孩子自己成长,而且家长太费心了,孩子就省心了,最后是家长能的不行,孩子什么都不行。让孩子自己激励自己,才是最正确的教育。
  •   不管孩子出不出国,都得照着这本书这样培养,将来总得找工作吧,不能累死累活培养个啃老族吧

    这本书让我们眼界大开,长了见识,原来孩子还可以这样培养啊!对孩子的励志作用非常明显,哈佛哥哥现在是他的榜样

    他父母做了很多父母绝对不会做的事情,主要是做父母的很难这样开明,很普通的父母,没有学历,工作一般,但是很不简单,很开明,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开明了,但是比他还是差不少

    很多人出国后都废了,这个 于智博很不简单,他做的很多事情其他人是不会做的,这个他父亲从小在软实力方面的培养有关系,父母们都醒醒吧,老是盯着成绩真是耽误孩子啊

    孩子们要多学于智博啊,咱们中国就有希望了
  •   看这本书就像一个同学和自己在聊天,特别亲切,特别感人。是所有书中最激励我的一本书。我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于智博说:“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我也一定会成才的


    但是,我很好奇,那些叫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人,怎么能放过这本书?那些被这个宣传洗脑的家长又怎么能接受这本书?希望这本书给他们重新洗洗脑,如果那样中国的教育就有救了
  •   一起买了三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哈佛女孩刘亦婷》、《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觉得就培养孩子来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具有指导意义,《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对已经懂事的孩子来说是很好的榜样。《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刘亦婷的父母都是在某些方面有很高才华的人,不是每个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模仿的,再加上刘亦婷本身所具有的素质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建议想从小教育孩子的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更适合有自学能力的孩子当做榜样自己来读。
  •   一本非常好看的家教书,像小说一样好看

    事实胜于雄辩

    一个留级后排名倒数的孩子,达到了很多神童达不到的高度!

    却花了比那些拼死努力的神童和他们爸妈少得多的时间和金钱,



    预示着神童时代终于结束了

    总之,这个孩子从小没有受过太多早教的罪,也没早熟早慧,家长也没有为了孩子放弃一切,等等……

    家长的教育方法很少见,很传统,但是却比那些五花八门的新理论更先进。

    这本书是从一个有良心的,通身优秀的孩子的角度出发,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家长怎么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为孩子好,才没有浪费孩子宝贵的童年时光

    孩子长大不容易,统共才几年青少年时光,全“浪费”在补习、周末班上,还达不到期望的结果,这公平吗?
    怨谁?
    看了这书才知道,怨自己,受了太多诱惑,忘了本

    浪费时间让孩子做了太多不是他的“最佳匹配”的事情,还完全忽视软实力的培养,一根经的培养硬实力。让孩子顶着高学历找不到好工作。苦读十年养不活自己

    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这样激动。要说的话很多,希望出版社能搞个读者讨论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好好学习学习

    另外,很担心早教机构会来轰炸这本书,还有那些宣传“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媒体会封杀这本书。
    家长和孩子不再**了,他们的日子该不好过了
  •   这本书以自传形式, 第一人称, 重点写了主人公, 从高中未毕业出国到哈佛攻读MBA, 再重新回到中国公司里成为高级白领这一段人生中发展最为快速及关键的经历。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 这是一本励志的好书。即使我一个当妈妈的人读了, 也感觉字里行间充满一股澎湃激昂的斗志。作为70后, 我也是一个中国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老师眼中,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可一次高考因发挥不好,没有取得高分, 从而一下子人生就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以前努力的结果及辉煌战果付之一炬。出了大学校门, 感觉自己欠缺的太多了。 能力方面,工作后, 自己感觉是从头开始学, 有意识地去锻炼。教育如果只是为了分数, 那是人类的失败! 教育,是育人,于人渔器,能力的培养优先。

    这本书,对于一个想出国留学的人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许多出国留生的,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出去, 多半几乎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只是回国时间到了, 就混了一个留学的文凭回来。于人于己,都是人力财力的浪费。 本书的主人公在这方面却是许多出国学子的榜样。 虽说不一定就要攻读世界一流大学的MBA回来, 但是要有专攻, 一技之长,尽自己所能。

    书中所提的演讲能力, 与人沟通能力, 领导及管理能力, 三大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始终, 也是现代社会竞争中的最重要的软实力。 主人公正是顺应了这三大能力的培养, 所以最终取得了学习上工作上的长足进步。另外一个人的坚持不懈与勤奋刻苦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前提。再好的天赋,没有不懈的努力,只能是沦于平庸。 主人公把他的这种精神归于体育, 的确体育是有助于培养这一精神, 但不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我们主流社会一直提倡和弘扬的, 也是哈佛大学的教学的目的, 就是为全人类而服务。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这种宽广的服务意识, 有别于许多为私利而来的留学。正是由于这种宽广的胸怀, 才能使主人公在哈佛面试时,给面试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人要想有点成就, 获取的知识不但要精,而且要广。广中求精,才能学有所成。如果没有主人公平时关注一些商业界的大事, 并努力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这些事情,在哈佛面试这一关, 也不会这么顺利通过。

    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哈佛这一关可以说是主人公司学业生涯的最高点了, 也是本书情节的高潮。 主人公能顺利入读哈佛, 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自己在学习工作中所积累的人际关系。通过这一层关系, 能提前面试, 并与最为重要的面试关见面, 从而降低了与众人一起面试的风险。 一个人既要有实力, 同时又要有机会, 两则同时俱备, 才能成大事。酒香不怕巷子深, 早已是过时了。 现在是需要运用各种关系和方式, 展示自己的时代。不要在等待中, 错过了机会。
  •   羡慕于智博,虽然父母离异对一个9岁的孩子非常悲惨,尤其是20年前,我们小时候离异是同学门嘲笑的对象,但是,他因为爱好体育,又被排名所累,想必没有我的朋友 那么惨痛的感觉.但无论如何这不值得羡慕,我羡慕他是因为,他的父母家人太有远见了.
    在我们的父母花钱花时间在早教班,奥数班的时候,早早就注意培养他的软实力,让他以后有了比我们更明显的实力,而我们要等到工作以后才明白,小时候父母老师诱导我们鄙视的,影响时间的软实力,竟然成了我们现在最需要的能力.当你遭遇一次次不公平而盲目埋怨的时候,慢慢的才明白我们从小就努力错方向了,不知是该愤怒还是释然.学习于智博困境中的阳光心态把
  •   他在软实力方面赢在了起跑线上。更严格地说,是在社会考核的软实力上,在哈佛大学考核的软实力上赢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即使他不上任何大学,也都能找到好工作,甚至自己创业也没问题

    当然

    他确实在硬实力上输在了起跑线上。更严格地说,只是在学校考试的那几门课程的硬实力上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他的硬实力后来也赶上来了,在哈佛入学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哈佛的入学考试硬实力成绩只占20-25%,软实力成绩占80%左右。社会大学的考试也是硬实力只占20-25%,软实力占80%左右。所以哈佛毕业生是所有公司争抢的人才。所以,软实力强的人比硬实力强的人更受社会欢迎。

    而我们的高考100%考硬实力,软实力成绩占0%。所以,重点大学毕业生,很多工作单位不愿意用,不要奇怪。即使找到工作业发展不好,就更正常了


    可惜中国家长都被洗脑了,估计没人接受这个教育理念,等到孩子大了找不到工作他们才会后悔。
  •   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现在已经成为非常热门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想在我们都已经成为人之父母的时候,端正我们的教育态度、树立我们的教育宗旨,如何借鉴国外教育方式、有效地结合中国家庭观念,是家长们应该首要考虑的。《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正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可以让父母借鉴、让孩子学习的一个经典范例!
  •   相当于是于智博的回忆录。他去了美国,让自己的人生开始辉煌。十六岁去美国,早年还是很艰辛的,但他不怕苦不怕孤独,用自己的坚强终于使自己的人生不平凡。美国开放和优秀的教育制度成全了他。如果中国的教育制度也能和美国一样,孩子们上学可以不用坐的端端正正,手不用老是背在后面,可以随时回答老师问题或者提出质疑。高中的课程除了语数外等文化课,还可以有修车,编织,维修电器等一些社会技能,大学到了大二,可以让你有机会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并有机会再次选择不同的,适合你的大学。我相信中国也会造就千万个于智博。
    他的精神,毅力和机智,是值得我们学习。但成就他的是美国这么一个大环境。而如果在中国,成就不优异的于智博能像他在美国这么成长吗,而且越来越出色。不能。因为他的自信心是在美国才建立的。他在美国才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那么差。而在中国,在应试教育下,他永远不可能找回自信。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不怕吃苦,坚强,忍受寂寞是最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要有希望,要相信自己,要自信。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往哪个方向使力,而这个,很多人都没有。
  •   “于智博现在回想起来,很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当其他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就狠抓孩子功课,为孩子写错一个字、算错一道题而严厉批评孩子时,他的父母对他的成绩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希望他能拥有一个丰富快乐的童年,乐意带他去游玩,开阔眼界,鼓励他坚持体育运动。”这样的孩子幸亏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所以说孩子的成功与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家长!像于智博的父母就是智慧的父母,建议他们也出本书,告诉迷茫的家长怎样维护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软实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适合的成才道路。
  •   现在出国的人太多了,越来越多,小留学生问题重重,很多孩子到国外后吸毒,甚至卖淫。彻底完蛋了。
    于智博的爸爸从小做了很多别的家长决不会做的事情,所以,于智博一出国就给中国人争了光。很了不起。

    这孩子从小注意软实力的培养,父母的做法非常高明,孩子素质高了,即使成绩不好,出国后照样能有出息。
    应该出国的孩子人手一册。他们一定都会好好学习,学成一身本领回来建设祖国

    国内的孩子更得好好学习,即使没出国也要学习于智博在国内外学到的那些优秀品质,长出息,有本事。有了软实力,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否则没有软实力,只有硬实力,拿着高学历,照样找不到工作,累死也白搭
  •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家庭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为此我曾经买过数不清的书,总想从中借鉴适合的教育方法,可是要孩子感兴趣,才有希望呀!可能是以前书中的那些孩子的硬实力似乎太优秀,简直就是遥不可及,孩子最多随便翻几页,就摆在书架上作装饰品了。这次买这本书,说实话我也没指望有多少效果,可我看了之后,心潮澎湃。原来我走入了教育误区,忽视了对软实力的培养,只有亡羊补牢了。我郑重地向孩子推荐这本书,并对他说,如果他觉得还是和以前的书差不多,那么我再也不会让他看励志的书了。没想到他看得津津有味,看来于智博把他吸引了。这收获太值了!
  •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出国的,这本书通过一个被教育者的亲身体验,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一个孩子勇敢地走出去,面对各种困境的奋斗精神。
    我个人认为于智博是一个典型的到了任何环境都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人。他非常高效率的利用了国外的所有学习优势,把它变成自己的本领,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这本书他毫无保留的把这些经验和教训分享给我们,让那些出不了国的人也都能获得收益。两个教育专家把它总结为软实力,进行了精彩的分析。

    也不是每个去国外的孩子都成才了,大多数只是混个文凭,甚至还给中国人丢脸。于智博在国外的学习环境是我听说过的最差的,但是,他却成功了,而很多有着非常好的学习环境的留学生们却一无所成,好好想想吧
  •   接触到的育儿类书籍已经不算少了,现在书店里的各种各样培育精英天才儿童的书籍仿佛铺天盖地一样充斥在书架上。最近《虎妈的战歌》中文版在各大书店和网上热销,并在父母之间热议,也曾关注了一些,个中观点见仁见智吧,不能全部认同和接受,不过对虎妈超强的战斗能力还是钦佩不已,哈哈。本来是想写一写本书的书评,不知怎的聊到了别个书,现在还是言归正传罢。这本书是昨天刚刚收到的,在单位里忙里偷闲翻翻看了一点点,可以送给它五颗星^_^目前已经阅读的部分最喜欢的是哈佛男孩对家人的爱、关心与依赖。哈佛男孩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但是从书中的照片上看非常阳光的一个孩子,充满了自信,娇骄二字想来在这个孩子身上应该没有留下烙印;)当然孩子的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看哈佛男孩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崇拜,挺难得。可见,孩子的成长关键还是养育人良好的心态与人际关系沟通处理能力,比如对亲情的处理等等。书中有一个片断介绍了哈佛男孩的爸爸到美国看望他,竟然卷起袖子与孩子的同学们打起篮球。爸爸们,弱弱的问一下有几位能在近60岁的“高龄”上与一群年轻人比肩而战?书中还有几段描写也很不错,比如哈佛男孩与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在美国住过的家庭之间浓浓的亲情;比如诚实。走笔至此,照例强烈推荐本书,开心的读一读,收获自己需要的,让急躁的心平静些,与爱一起飞扬吧!
  •   看了这个书,再结合我身边很多朋友的例子,我觉得如果有条件,还是要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年中学。貌似国内的教育抹杀了很多孩子的天性,老师和家长只会一味的看成绩,制造出一批一批只会学习的智障,如果于智博没有开明的父母,当时没有出国,那他还是老师眼中的烂学生,可能混到中学毕业,然后就找份工作,混到现在,看来取得成就和平凡一生就是那么一步小小的选择啊~
  •   非常激励人心,里面有句话讲得好:人生不是长 跑,如果一定要和长跑比,那也不能说不可以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成功的长跑健将往往起跑时并不会遥遥领先.人的一生软实力和最佳匹配确实非常重要.这本书很适合有男孩子或者孩子学习不好的父母读,孩子大点的可以自己阅读,不失为一本枕头下的励志书.从中了解到男孩子最需要的教养是什么,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成绩差,了解更多美国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
  •   起初我很奇怪这么差的孩子这么起来的,看到最后明白了,这家人基因好,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家爷爷辈就是16岁独自闯关东的汉子,从一平如洗到发家致富,后来虽然遭遇乱世又变成了穷人。但是,后代子孙还是把这个影响力继承下来了,于智博16岁就干自己去条件那么差的国外乡村中学,和农民一起喂牛,在山上打猎,太艰难了,书中写的那些点点滴滴,看似平淡,却积累成了惊人的结果

    深受启发,建议国家教育部吧这本书列为男孩励志教材
  •   刚看了前两章,想到很多。主人公的成功说明了,孩子作为个体,家庭环境和从小所受到教育都不相同,进了学校门,几十个孩子要求千篇一律的背着小手,规规矩矩坐着,听老师讲课,不论聪慧与否,不论是否接受,都是一个进度,都是同样的要求,有些早慧的、聪明孩子听会了就坐不住,就想往外跑,可悲的是往往这样的孩子就被清规戒律给扼杀了,到不了成才,就消失了。看到于智博的经历,突然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想到了这些。
  •   并非像很多人吹嘘的那样,美国的教育比中国的棒。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在中国呆了三年,当小学老师,她说美国的教育很差,很多美国小孩吸毒,中国这样的孩子几乎没有,在美国有很多12岁的早孕妈妈,而中国她一个都没有听说过,

    至于于智博,她说,正是因为他的父母从小对他进行了很好的中国教育,中国政府提倡软实力,在教育上得到了体现,所以,他才没有被美国学校教坏。于智博是一个不论到哪里都很会吸收正面因素的孩子,这是中国教育的成功。

    美国的教育真的很差
  •   昨天拿到书看了几章,于智博这个作者还真挺优秀的(不是只学习好的那种“优秀”),好像年龄也不大,现在就已经在很高的平台上了。写东西也很有意思,像和读者对话一样把自己的经历写了出来,不像现在有些书写的这么做作。
    看了前面这些,我觉得让孩子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很重要。就像作者,能看出来他小时不爱学数学,考很小的大学,后来自己转到很牛的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等这些,都能看出是他用心思考、规划过的结果。这样才能一步步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走自己想走的路,不能像我们一样,这么大了才发现自己所做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过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生也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今天把后面的看了,再来说下感想。
    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其他的朋友,希望也会对他们有所帮助!
  •   本书将使我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担任学生会领袖的高考尖子生被世界名校拒收;重点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在职场失利。本书将使你思考,如何培养或成为有后劲的人才。
    于智博三次参力DGMAT考试的经历极其耐人寻味,值得身处应试教育中的每个人深思!
  •   刚开始看时,感觉像讲故事,但越看越放不下,从拿到手到看完用了三天时间(白天是要上班的,只能是业余时间看)。
    虽然写得很朴实,但在字里行间都能感觉到于智博的不懈努力。想想,一个16岁的孩子独身在外,却能如此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融入到这个与从小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学校、生活环境,太不容易了!
    从于智博的每一次成功升级或入职,都看得出他在用尽全力地拼搏,不容易啊~~
    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与拼搏,才有了后面成功地进入DELL,成功地考取哈佛!
    但再返回来想想,能有几个人有于智博这般的毅力与坚持?
    ...........
    看完后,给我启发太多太多....
    于是赶紧给小妹她们看看,也好让她对自己以后的人生有个很好的规划,并努力拼搏......
  •   我想说,这真的是一本值得读的书。。这并不完全是一本让父母了解如果陪羊孩子的书,里面有很多东西也是值得成年人反思学习的。
    前半部分讲述学习生活,后半部分讲工作的经历。我更偏爱前半部分。虽然男孩的成功经历不可复制,但他的精神,爱心,坚韧不拨却是可以养成的。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的确给我们的孩子造成了痛苦,甚至埋灭了孩子的天赋。但我认为教育制度造成的,学校缺失的可以由父母来弥补。分数,诚实哪一个重要,我想每个人都清楚,但在我们的学校里,家长也好,学校也好,几乎把分数看成了唯一标准,当孩子不择手段的获取分数时,我们有没有好好反思。一个诚信的人得到别人的尊敬与信任概率要比一个聪明不诚实的人要高得多,也更易走向成功。
    当然了,个人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有文化的,历史的原因,不能绝对的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美国式的教育能培养出天才,也能培养出蠢才。孩子有时候也是逼出来的,一味的把所有选择权都交给孩子,自然会有不少的选择放弃。还是要结合孩子的情况,能力采取适当的方法。
  •   我一直很喜欢无拘无束,喜欢课外书,
    要在每天大脑被塞得满满之后才能在被子里偷偷进行
    在中国这个人多的地方,
    教育以批量生产,每个人本身是有棱有角,却被磨成一模一样,
    每次想要自己的个性,却不得不接受应试教育,父母也不得已
    我不想去恨中国的教育,我希望自己可以改变对它的态度,一边进行自己的计划
    以平衡它们的关系。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
    我想要更大的改变,却每每被老师说成是叛逆
    “规矩”我庆幸我的童年是放养的,我也有意识到出国
    十年前的黄思路,马楠,刘亦婷都嫁了美国人,“海而不归'
    而当初的韩寒却一直在启发中国
    书中的于智博放弃国外的工作,回到自己的祖国,
    加油,加油!改变自己,改变中国,改变世界
  •   吸引我的不是书名里的“哈佛男孩”,也不是他“输”在起跑线的少时经历,而是让他成为哈佛男孩的21个“软实力”:自信,个性塑造能力;具备体育精神;融入新环境的能力;做一个真正的MAN;吃苦能力;不做金钱的奴隶;传承中国文化的能力;小事上尽忠心;敢于尝试不可能;不被诱惑捆绑,寻求真自由;创新能力;规划能力;抓住机会,善于改变自己;容错能力,接纳不完美;择善而固执,学会理性选择和放弃;谦卑的奇妙,大丈夫能屈能伸;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生成败分水岭;获得家庭支持的能力;诚实是最宝贵的软实力;具备韧性。

    这样的孩子即使没有进入哈佛,他的人生也会是充实而幸福的。

    强烈推荐!
  •   看了这本《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很喜欢,感觉这才是正确的对人的培养。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学校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希望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把培养诚实正直,坚韧不拔的人格放在首位。成绩的好坏只是在学生时代贴给孩子的标签,而人的一生数十年,人格的培养、精气神的树立更为重,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   在这本书里主人公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分析总结了人生中需要具备的重要的软实力:自信、诚实、韧性、谦卑、体育精神、有规划人生、领导和创新的能力,还有参与公益活动等。正是这些软实力造就了一个人才,是不是国际化人才不重要,拥有这些软实力才重要,它们比起在学校里考试的硬实力要宝贵得多,要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书里说到读过此书的青少年都把于智博当成了偶像,不知道是否夸张,但是我希望如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真实本身就是好。从书中我了解到美国如此富裕,对百姓、对国运如此负责,教育如此精心和科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库里的钱、政 府投资的钱其实是我们老百姓的税钱,是我们自己钱!可是用到哪里去了呢?学生为什么要自己负担学费而因此恨老师呢?教育的投资为何世界倒数第四呢?为何教育、寺庙也搞产业化呢?产业化必然功利,而且唯利是图。记得有人跟我说起,法国大学都是免费的。其实我也知道欧美国家多数公立大学几乎也都是免费的。他们特别重视人格均衡健全发展,注重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怕你善于思考和质疑;他们重视艺术素质和体育技能还有领导能力的培养而非死知识。他们放学特别早,各种设施和兴趣课堂特别丰富完善,没有学生会找不到发展自己兴趣和潜力的地方,不会浪费一个可能的人才。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遍地都是。所以国民素质和品位普遍很高。比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有32个图书馆,馆藏在世界大学名列前茅;哈佛大学有六座博物馆,每个宿舍楼都有个图书馆。国会图书馆更是世界第一。馆藏丰富,大而美,人性化高级而舒适的阅读环境。美国小小的内华达170万人口,有39所大学。美加英德等师资雄厚,所以毕业生都很过硬,精英再培养精英。但精英不是大锅饭是的大批高文凭(包括可以买来的本三、专升本、野鸡文凭)低素质的教育产品,而是真正顶呱呱的真人才。他们一所几十人的高中也会很负责地聘请一些哈佛大学博士任教。政)府对国家和百姓负责、百姓也有政&治觉悟,不会轻易被骗,百姓也对国家负责、互相负责,就是对自己和后代负责。不会很愚蠢但自以为聪明地骗人害人,同根相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国的教育模式是斯大¥林时代引进的,虽然低效、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不尊重学生人格,但至今没有与时俱进改革改革,包括英语学习的模式和课程设置。空谈教育,愚 民而已。教育出的都是什么? 什么食品都有毒 ,但这些有毒食品都不是本科生水平可以造出来的。盗用伪造信用卡普通人怎么懂?还有摘人QG的医生。这些被大众成为衣冠禽兽的“人”,这些可以被雇佣来作任何事情而不眨眼的杀人机器,都是有高学历的,至少硕士学历。从学历和文凭角度讲,他们都是“ 大人才”!现在的大学生,尤其富裕地区的,可谓纨绔子弟了,只知吃和玩儿。目无尊长,自私自利,偏执冷漠。和文【革前、民国前的学生是天壤之别。傻气、匪气、痞气、霸气、杀气,就是没有骨气和才气。如果用四书五经里那样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即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观就是是个人就懂得并遵循的作人原则。除非不想让人象人一样有尊严有道德地生活才不许提普:世价值观。)教育孩子、 教育学生,教育才会走上正道,才会培养出(不是训练出)很多人才,即使不成大器,也起码是个人,起码不会害人。看看下面这篇短小的文章吧。【转】耶鲁大学校长:中国大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
  •   我是看到这书的书评才决定买本的 真正读了后发现这确实是本名副其实的好书真心为孩子好的家长应该都看看 我相信 等你看完后 绝对会有所感触 教育孩子就得像于智博的爸爸那样教育 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 同时加以鼓励 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一时不好责怪孩子
    孩子可能会在别的方面为你长面子 用句老话 成大事者 不拘于小节
  •   买了很多书,都觉得不适合我们家情况,书上的孩子感觉都太乖了,大人稍微想个小办法就轻松搞定,我的孩子这些招都不管用。想想也是,人家书里讲的都是成功案例,谁会在书里讲淘气孩子的故事呢,那不是打自己嘴吗?可是,不乖的孩子就没有出路了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在想我家孩子不出国怎么办?我们可不敢期望他能上什么世界名校,希望他在我们身边,也能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前程就行了,书里的专家也写了不少指导,总体感觉有希望了,找到努力方向了,不像原来那样迷茫了,谢谢于智博,谢谢专家
  •   还记得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在又有一个哈佛男孩于智博,哈哈两个人PK吧!不知道刘亦婷现在在美国怎么样了,哈佛男孩倒是回来了,还在联想,光看这点就赢了!
  •   7月15号在当当下的订单,7月26号收到。期间当当发来短信,说是最近促销活动比较多,推迟了送货时间。我也不急,可以等,收到书的那天,看到了书,心情还是不错的。
    我花了两天看完了这本书,于智博的语言平实真诚,我了解到了很多外国的知识,而且,深深佩服智博身上的各种精神和品质。对于一开始他的一些想法,在没有看到结果之前我便觉得这是一个难题,我一直想,这件事情可能做得到吗?然而,经过了努力,智博哥哥成功了,那时我便有些震惊,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啊!!
    智博哥哥教会了我很多很多,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及时改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   曾经留过级,考过倒数的经典男孩

    打工经历:
    1. 16岁到美国最小规模的高中上学,17岁在美国农场开割草机一个夏天挣了1700美金。情况:由于夏日高温,打开车窗尘土飞扬不得不戴上口罩,但是,会更加闷热难耐。这样的工作做了一个多月。
    2. 17岁免考SAT进入美国最便宜最普通的大学之一。第一份工作因为冬日下雪的早上在经理办公室外等候时,因过度疲劳睡着而获得。
    3*大学二年级自主联系转学到就读于全美供应链管理排名第一的名校,在大学创立了中国供应链管理国际论坛,毕业前夕获得布莱德商学院“最佳学生”称号。
    4* 21岁获全球最大电脑商戴尔电脑公司聘用,先后在统筹策划、国际物流、全球采购三个重要部门任职。负责数亿美元采购工作。主动放弃获得绿卡机会。
    5. 25岁考上哈佛商学院MBA,在7:100的录取比例中脱颖而出,哈佛女孩刘亦婷与他们同届考试,但未获录取。

    关于哈佛商学院,美国教育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哈佛大学可算是全美所有大学中的一项王冠,而王冠上那夺人眼目的宝珠,就是哈佛商学院。”

    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做出努力与奋斗而被“政商界领袖的摇篮”哈佛商学院录取的,以及出国成为小留学生之前形成的素质……
  •   刚刚看,就喜欢上了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很精辟,“众人都去做的事不一定是正确的 ,在你效法他们之前,应该三思而行”,“奶奶对我的最大影响,在于为人处事和品行道德方面,至今仍让我受益”“小时候仅仅成绩差,其实并不一定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影响,可怕的是,因为成绩差导致的被歧视,被抛弃的颓丧感,更可怕的是,认定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就输掉了人生进而从根基上动摇了孩子的自信!”
    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看看,学习。
  •   于智博的父母是很普通的城市平民。但是却有着很高的教育智慧,估计他们没有看那些早教的书,也没有看很多国外引进的书,所以,就根据自己家的传统,用中国最传统的方式教育孩子,而这些是很多被那些畅销书洗过脑的家长彻底抛弃了的。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不会差的
  •   小留学生大多出国后无所作为,甚至连英语都没学利索,为什么于智博却会这样成功?
    他的父母从小培养的软实力太重要了,抓紧孩子7岁钱的软实力教育,不能再耽误孩子了
  •   苏格拉底说过要:“认识你自己”。像书中主人公于智博这样能“自我发现”才是最可贵的,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兴趣在哪里,也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最佳匹配”。
    于智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想做智慧的家长就要懂得引导、培养孩子这种难得的自我发现意识!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一个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   喜欢这本书,于智博的精神触动了我,感觉只要自己明确目标,不断努力,没有什么可以压倒自己的。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母亲更懂得了孩子的软实力是一个人终身可持续发展必备的,知道了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明确了方向。强烈向家长推荐,自己读,还是初中高中的孩子都适用。
  •   现在好书不多,好的家教书更是少之又少,这种适合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的书更是不常见!这次买了5本,也送给朋友的孩子,因为我很喜欢书里的主人公于志博,希望孩子们能把他作为榜样,学习他这种规划人生的能力,和爱好体育等软实力。我很赞成书里教育专家说体育重要性的这一章,现在的孩子太受保护,体质很差!动不动就生病, 想想我们小时候受的那些罪,放在他们身上真是不敢想!不多说了,好书,推荐!
  •   没看完,不过主人公童年是很快乐的,他的家庭条件很好,家长的素质也高,因此应该说还是特例,这样的孩子一旦有合适的土壤就会成长得很快。我们普通家庭根本不可能有那个条件送孩子去国外度假,书中不也是提到别的同学还在为参加高考而拼搏,主人公于智博却可以有条件出国,家人马上就可以支持他财力。大多数有条件的家庭现在都送孩子出国,不用参加国内的高考。前提是有钱。只有没钱没地位的孩子不得不走高考的独木桥,只能说是根好的苗遇到了好土。
  •   小时候老师就一直告诉我们努力学习,长大考重点高中,然后考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然后找个好老公,然后呢?好好生活。一切到了毕业后边戛然而止了。如今步入工作后才知道真正地人生这个时候才开始。当初老师们不屑的教师职业,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原来是那么适合已婚妈妈的职业,当初自己羡慕的office lady,原来生活有那么多的无奈。这个词甚至成了同事们调笑的对象。

    输与赢之间转眼就变了。念书时候考得不好的同学找的工作并不比自己差,甚至比自己更好,机遇与能力储备并不能单单靠成绩就觉得。智博其实一直就没有输过,就算他没有出国,他在国内念三流大学,工作后的他也一样能够自由飞翔。

    自信与尊重这回事,在国人的教育中实在是缺失得可以。这需要家庭和学校一起努力。
  •   以前看过的所有家教书都是家长写的,没有孩子自己写的书,总觉得那些家长很神,就能让孩子听他的,而我不能,怎么学都学不会

    这本书让我感觉很真实,很朴实,没有一丝炫耀和做作的成分,原来看很多书感觉都不舒服,现在看来不是自己嫉妒人家妈妈,而是,那些妈妈确实存在着炫耀的成分,独生子女的家长嘛!我也理解,但是,看了感觉真不舒服,


    这本书明显与那些不同



    这本书从孩子自己的角度出发,让我知道家长和老师,费尽心机的教育,到底在孩子眼里算什么?我想这对每一个家长都很重要,不了解清楚孩子的想法,最后可能做了无用功,更糟糕的是作用为负数,最后孩子那么小就累死累活的学习,赢在了起点线,输在了中场或者后场

    还没写完,太晚了,先这样
  •   这本书基本上快看完了,对我的启发很大,孩子还是需要鼓励教育。于智博的成长之路与他的自身能力和环境都分不开,缺一不可。如果是国内教育环境于一定不会这么成功,如果他没有内在的那些优点的话即便到了美国那个环境也不会成功。因此,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而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当我们自己的孩子在一些方面不是很成功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转变思路,让孩子换一种活法,说不定在另一领域活得很精彩。
  •   看到于智博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做家长,一定要看到孩子的后劲,一定要相信孩子是特别的、最棒的。于智博能成功,我们的孩子一样行!加油吧,天下的父母们,让孩子在未来能迎接挑战,自己一定要更新观念,紧闭唠叨的嘴巴、放大孩子的优势、挖掘孩子的潜能,孩子的未来无可限量。他们的成功需要家长的智慧引导。永远记住“孩子,你是特别的!”“孩子,你真不可思议!”
  •   于智博的成长经历给了中国家长很好的启迪,不由地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她之所以能够成为著名作家,与父母对她的宽容和理解是分不开的,同是文学大家,琼瑶的母亲为让她考大学逼的她自杀多次。而三毛的父母却能容忍女儿不去上学,在家自学。试想,于智博如果不是父母的开明,会成为什么样的孩子?
  •   十年寒窗后,得了老师无数赞扬,却找不到好工作。好不容易工作后,却总挨老板挤兑和不满,反倒那些中专生更受待见,气愤!看了一篇文章,最后无意搜到这本书,看了很悲伤,原来这么多年白费了,学的都是工作中用不到的本领,工作中用得到的却没有学,也没有训练。这就是,软实力,看到很多机构都在培养软实力,又看到报纸上报道说,软实力要靠长期积累。真伤心

    需求:企业招人要看“软实力”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曾面向企业开展过一项调查,从参与调查的55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的意见来看,50%的负责人希望员工有团队合作精神,37%认为员工必须有责任感,30%表示员工要有创新能力,20%喜欢招聘自信的人,60%强调员工要有诚实的品质。

      在成都,各用人单位一样看重应聘者的这些“软实力”。某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朱女士说:“我们每年都到大学招聘应届毕业生,真正能够符合条件的非常少,不是因为他们学历、专业的问题,而是因为‘软实力'的问题。”朱女士曾经面试过一位重点高校的本科男生,该男生专业对口,学习成绩相当优秀,还考过了英语六级,照理说已经非常优秀,可还是被朱女士刷掉了,为什么呢?朱女士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发现了他三个缺点:不善沟通、与同学关系不很协调、缺乏时间观念。朱认为这些缺点将为他自己的工作以及公司的发展造成不利,她当场向这位男生指出了这些问题,并希望该男生改善。

      现状:培训开始“软硬兼施”

      在各类培训机构的“软实力”培训中,IT培训机构被公认走在了前端,北大青鸟、国信安等品牌培训机构,都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作为学员的重要课程之一。在今年4月召开的软件人才研讨会上,各大软件培训机构和高校达成共识: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应该在培训期间就强调并使之深入人心,同时,除了软件专业技能之外,软件从业人员的语言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等越来越重要。他们认为,印度的软件外包主要面向欧美,这与软件从业人员的“软实力”包括外语水平分不开。

      成都市均衡营养学校为学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技能训练,包括生存训练、就业训练、运用训练等多个环节,还为学员提供了40个创业平台及相关服务;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培训部的芳香保健师课程还包括了职业道德、基础礼仪、管理与经营等多个“非专业”内容。外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自身就有沟通交流的“软实力”特点,而各外语培训机构并不满足于此,有关创新、自信、诚信、情趣等“软能力”的培训和锻炼已经开始在外语培训机构内渗透。

      提醒:“软实力”重在长期积累

      虽然各类培训机构都为学员提供了“软能力”培训的机会,但专家认为,“软实力”不能仅仅依靠他力来被动地形成,学员自己还需要主动加强培养意识,形成长期积累的观念。

      “说到底,‘软实力’不只是能力,还有道德、操守与精神等多方面内容,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提升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磨砺自己。”专家认为,培训机构提供的“软能力”培训可以为学员提供在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诚信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但培训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并不是100%的培训机构都能将自己的“软实力”培训计划100%地落到实处。怎样才能将这些有限的学习转化为自己真正的“软能力”、让“软实力”为我所用,更多的任务还在学员自己,需要学员们去消化、实践,进而自我提升。
  •   果然是第一本孩子写的家教书,虽然名字有点俗,内容还是不错的,起码里面的教育理念让人耳目一新。不再单纯追求考重点和分数名次,不再单纯注重早期智力开发,不再单纯推崇学习成绩或者硬实力超群的榜样,这才是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当然我们不能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不过仍然能从哈佛男孩得到很多启示。
  •   太多人认为,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但是,有谁真正想过,这样可以保证一辈子都“赢”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啊!我承认于智博聪明,有着不一般的天分,但是机遇对于每个人是平等的,我们也有实力,也能一样成功!逼得太狠没有用,只能让他自己发现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有些震撼,但是不得不说,人生就是这样,反复无常!
  •   我说为什么 现在啃老族,草莓族那么多,原来家长从小太重视硬实力,到了变态的地步.非常难得的一本书,现在很少有家长和老师这样教孩子,所以,很少有孩子像于智博这么有出息.我们快要孩子了,这本书买的真及时,先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将来有孩子栽培样孩子的
  •   同事说这本事的参考意义有限,似乎是为出国的孩子准备的,特别是男孩子。我读了此书后倒觉得,不管是不是准备出国,不管是男孩或是女孩,都可以从中收获很多。
    “输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后劲”-- 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好了,只此一句就足够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思考良久。
    我的孩子9岁,正是无限可能的年龄,在此书的鼓舞下,我将会和我的女儿一起思考并探索最适合她走的路。
    谢谢作者,给我们一个思考的方向!!!
  •   读哈佛、进名企,这样的“励志”故事已经让人严重审美疲劳。毕竟,这样的人生经历也并不等于就是真正成功,成功可以有很多类型,也包括很多意义,而不仅仅是拿到一个好学位,找到一个好工作。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对于希望能够给予孩子真正的素质教育的家长,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好榜样,同时作为一本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的作品,为孩子们及其家长展现了一部美国教育从高中到大学的详尽画面,非常值得一看!
  •   都说于智博可以复制,但关键是家长得先复制。我始终认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可以左右孩子一生的作用,当然我也不是很理智的去按照应该的样子去对待孩子,但我一直在努力,看了这本书又是对我的一个警示和督促。
  •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哈佛教授、教育家林格、101中学、十一中学校长等携手众多老师家长和大中学生鼎力)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哈佛教授、教育家林格、101中学、十一中学校长等携手众多老师家长和大中学生鼎力) 很不错
  •   我们家孩子最喜欢这本书了,这个于智博太酷了,好有个性啊。真是90后的榜样啊。他最不喜欢那些把孩子训练的乖乖的书了。可是家长还是很喜欢孩子很乖的,但是如果他能像于智博那样,就是不乖我也很喜欢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