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智慧,郭凤芝 编著 页数:211
前言
能够满足社会与专业本身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文科类专业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交叉、渗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重要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新学科的一个生长点。加强文科类专业(包括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与艺术类一些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是培养能够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文科人才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型文科通才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指导文科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重新组织制订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下面简称《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把大文科各门类的本科计算机教学,按专业门类分为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与艺术类三个系列,按教学层次分为计算机大公共课程(也就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小公共课程和计算机背景专业课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是文科某系列(如艺术类)各专业的学生都要应知应会的。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之上,为满足同一系列某些专业共同需要(包括与专业相结合而不是某个专业所特有的)而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第三层次,也就是使用计算机工具,以计算机软、硬件为依托而开设的为某一专业所特有的课程。 《基本要求》对第一层次课程与第二层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 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由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平台)、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基础、Internet基本应用、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基础、网页设计基础等15个模块构筑。这些内容可为文科学生在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向上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是对文科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基本保证,起着基础性与先导性的作用。 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或者在深度上超过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中的某一相应模块,或者拓展到第一层次中没有涉及的领域。这是满足文科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要的课程。这部分教学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其专业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这些课程包括微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电子政务应用、电子商务应用、数据库基础及应用、程序设计及应用,以及与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与艺术类相关的许多课程。
内容概要
本教材依据200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一线教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编写而成。书中内容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到网络通信基础,从标准的OSI—RM网络体系结构到基于TCP/IP的Internet互联技术,从局域网技术到构建校园网的实例,从Internet应用到网络安全与本地安全管理等逐次展开,由浅入深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等基础知识。前9章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开始,其中每节以“主要了解”内容为提示。第10章提供了若干个应用性很强的实验项目,以便强化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理解与应用。第11章以问题汇编的方式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存在的疑虑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本书有配套的教学课件以及实验所需要的应用软件工具,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材使用。
书籍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定义及功能 1.1.1 计算机网络定义 1.1.2 计算机网络功能 1.2 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 1.2.1 计算机网络的演变过程 1.2.2 Internet起源与基础 1.2.3 我国Internet发展过程 1.3 计算机网络分类 1.3.1 局域网 1.3.2 广域网 1.3.3 城域网 1.3.4 互联网 1.4 计算机网络通信介质 1.4.1 同轴电缆 1.4.2 双绞线 1.4.3 光缆 1.4.4 无线第2章 网络数据通信概述 2.1 数据通信基础 2.1.1 数据通信 2.1.2 数据编码技术 2.1.3 信号调制解调技术 2.2 数据通信相关技术 2.2.1 数据通信方式 2.2.2 数据传输技术 2.2.3 数据交换技术 2.2.4 常见的多路复用技术 2.3 数据通信的主要指标 2.3.1 带宽或频宽 2.3.2 比特率与波特率 2.3.3 误码率 2.3.4 信道延迟第3章 OSI-RM及网络互联设备 3.1 OSI参考模型 3.1.1 OSI网络体系结构 3.1.2 OSI数据传输 3.2 网络互联设备 3.2.1 网络适配器 3.2.2 中继器 3.2.3 集线器 3.2.4 网桥 3,2.5 交换机 3.2.6 路由器 3.2.7 网关第4章 基于TCP/IP互联技术 4.1 Internet网络体系结构 4.1.1 TCP/IP代表什么 4.1.2 Internet网络体系结构 4.2 TCP/IP工作原理 4.2.1“报文”数据的产生 4.2.2 TCP/UDP数据报的传递 4.2.3 IP数据报的传递 4.2.4 TCP/IP各层协议通信流程 4.3 IP地址介绍 4.3.1 IP概述 4.3.2 IP地址分类 4.3.3 私有IP地址 4.4 子网分割技术 4.4.1 划分子网目的 4.4.2 子网掩码 4.4.3 划分子网实例 4.5 IPv6概述 4.5.1 IPv6的技术特点 4.5.2 IPv6表示方法 4.5.3 IPv6应用第5章 局域网技术 5.1 局域网定义 5.2 局域网体系结构 5.2.1 IEEE 802 5.2.2 IEEE 802体系结构 5.3 以太网 5.3.1 以太网的发展 5.3.2 以太网与IEEE 802.3 5.3.3 以太网工作原理 5.3.4 各种以太网标准 5.4 局域网拓扑结构 5.4.1 总线型拓扑 5.4.2 环型拓扑 5.4.3 星型拓扑 5.4.4 树型拓扑 5.5 无线局域网 5.5.1 无线局域网标准 5.5.2 无线网的CSMA/CA协议 5.5.3 无线局域网分类 5.6 虚拟局域网技术 5.6.1 三层交换技术 5.6.2 VLAN特点 5.6.3 VLAN划分 5.6.4 VLAN帧格式 5.6.5 VLAN数据传输过程第6章 构建校园网及相关技术 6.1 网络结构设计 6.1.1 方案选择 6.1.2 网络设计三层规划 6.2 IP地址部署 6.3 Internet接人 6.3.1 ISP概述 6.3.2 Internet接入技术 6.4 NAT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6.4.1 NAT工作原理 6.4.2 NAT转换方式 6.5 网络测试常用命令 6.5.1 ping 6.5.2 tracert 6.5.3 ipconfig 6.5.4 netstat 6.5.5 arp第7章 Internet主要应用 7.1 Internet的工作模式 7.2 WWW应用 7.2.1 WWW万维网 7.2.2 Web浏览器 7.2.3 Web浏览器的安全 7.3 FTP应用 7.3.1 FTP工作方式 7.3.2 FTP客户端软件 7.4 E—mail应用 7.4.1 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7.4.2 其他邮件协议 7.4.3 邮件收发方式 7.4.4 两种邮件收发方式对比 7.5 DNS系统 7.5.1 DNS系统结构 7.5.2 DNS管理机构 7.5.3 DNS解析过程示例 7.5.4 有关根域名服务器第8章 网络服务器架设与管理 8.1 网络操作系统 8.1.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8.1.2 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 8.2 构建Web服务器 8.2.1 配置Web站点 8.2.2 添加更多网站 8.3 构建FTP服务器 8.3.1 配置FTP服务器 8.3.2 创建并使用虚拟目录第9章 网络安全与本地安全管理 9.1 网络安全概述 9.1.1 网络安全目标 9.1.2 网络安全隐患 9.1.3 网络攻击 9.2 网络安全技术 9.2.1 防火墙技术 9.2.2 入侵检测技术 9.2.3 安全扫描技术 9.2.4 加密技术 9.2.5 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 9.2.6 其他网络安全技术 9.3 网络攻击技术 9.3.1 扫描技术 9.3.2 协议漏洞渗透 9.3.3 密码分析还原 9.3.4 应用漏洞分析与渗透 9.3.5 拒绝服务攻击 9.3.6 社会工程学 9.3.7 病毒与后门攻击 9.4 本地安全管理 9.4.1 账户安全管理 9.4.2 系统安全加固第10章 实验项目 实验一 双绞线网线制作 实验二 TCP协议分析 实验三 Internet接人+宽带路由器配置 实验四 自建FTP服务器 实验五 PGP邮件加密与数字签名应用 实验六 远程桌面管理与防火墙端口过滤第11章 问题汇编 问题1—1 互联网与Internet 问题1—2 常见通信介质的接头都有哪些 问题2—1 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问题2—2 何谓宽带网 问题3—1 MAC地址全球唯一如何确定 问题3—2 路由的种类有哪些 问题4—1 何谓进程 问题4—2 UDP和TCP报文数据大小 问题4—3 何谓滑动窗口 问题4—4 Internet如何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问题4—5 生存时间TTL的单位 问题4—6 IP包中“选项”的用途 问题4—7 数据单元传输方式 问题4—8 IP地址为何称为“虚拟地址” 问题6—1 何谓虚电路 问题6—2 ping 127.0.0.1这个IP包发送给谁 问题7—1 HTTP下载与FTP下载的区别 问题7—2 FTP账户与anonymous账户 问题9—1 Unicode漏洞 问题9—2 溢出漏洞 问题9—3 影子账户 问题9—4 何谓SAM账户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在IIS管理器窗口中(见图8-2)右击“网站”,选择“新建”一“网站”,打开“网站创建向导”,单击“下一步”按钮,在弹出的界面中输入站点描述。单击“下一步”按钮,显示IP地址和端口设置窗口。如果本机绑定了多个IP地址,可以利用不同的IP地址对应不同的网站,如果只有一个IP地址的计算机,可以通过给各网站设置不同的访问端口加以区分;也可以使用相同的IP地址,设置不同的主机头,通过不同的主机头来区分网站。单击“下一步”按钮,输入主目录路径后即可完成新站点的创建。 按同样的方法可在一个服务器中创建多个站点。 2.添加虚拟目录 虚拟目录是相对“宿主目录”而言的,创建虚拟目录即在同一宿主目录下发布更多站点资源的目录,这样的站点称为虚拟服务器。 虽然虚拟目录不在主目录中,但对于浏览者来说,访问时感觉不到虚拟目录与实际目录有什么区别,可以像访问主目录一样来访问这一虚拟目录。虚拟目录是通过别名映射到实际目录的,虚拟目录可以存储在本地服务器上,也可以储存在远程服务器上。多数情况下虚拟目录都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此时,用户访问这一虚拟目录时,IIS服务器将充当一个代理的角色,它将通过与远程计算机联系并检索用户所请求的文件来实现信息服务。 使用虚拟目录相对比较安全,因为用户不知道实际目录的文件位于服务器的什么位置,甚至不知道文件存储在哪个服务器上,也就无法用虚拟目录的信息恶意修改网站的内容。 创建虚拟目录的过程类似于创建Web服务器的过程。例如,在Internet信息服务(IIS)管理器窗口中,在网站mysite下添加一虚拟目录abc的操作过程如下。 右击mysite站点,选择“新建”一“虚拟目录”,出现“虚拟目录创建向导”对话框。单击“下一步”按钮,输入别名abc,单击“下一步”按钮,选择“虚拟目录路径”。虚拟目录可使用的来源包括:如果是本地路径,则需要为本地目录提供完全路径;如果是远程目录,则需要按照统一命名规则来提供远程虚拟目录的路径;远程虚拟目录应该是网络共享,为虚拟目录配置的用户账号应该是所有IIS用户访问站点所用的账号。在完成对目录读写权限的限制之后,就完成了虚拟目录的建立。回到站点管理界面,在站点下可以看到新建的虚拟目录。
编辑推荐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基础(第2版)》依据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一线教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编写而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